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世界意义--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_创新理论论文

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世界意义--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_创新理论论文

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世界意义——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世界论文,中国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意义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3)03-0171-05

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是必然的。在愈来愈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愈来愈多的中国产品和“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愈来愈广阔的中国市场和“中国机会”给予世界之后,伴随着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备受关注,中国影响、中国作用、中国态度愈加重要,中国文化必然会走出国门,中国声音必然会传向国外,中国学术必然会走向世界。

这里所说的中国学术是一个泛泛而论的概念,既包括知识、学问、见解、观点,也涵盖思维、方法、治学态度等。除了这种通常理解的内涵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学术从外延上讲,应当包括也必须包括理论、思想以及蕴涵于理论、思想中的价值、立场。这意味着当我们强调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时,从学科角度看,中国学术不只有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客观知识性特征显著的内容,还有社会学、经济学、哲学这样一些带有主体价值倾向性的内容,还包括政治学、文化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些带有鲜明立场的内容。其中,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亦即执政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炼并凝结而成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和借鉴作用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应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之列,应在我们谈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话题之中。

之所以把这样一个问题提出来,是因为在谈到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时,人们往往只关注作为客观性知识和方法的中国学术,而忽视了带有主体价值倾向和鲜明立场的学术内容,有的学者甚至借此把具有思想性、具有价值主张的理论排除在学术之外,把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创新理论从学术范畴中剥离出去。在他们看来,只有客观性知识和方法才能够作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并被接受和认可,而以思想性、价值性特征见长的当代中国创新理论,是不宜纳入中国学术之中并讨论走向世界问题的。

这样一种看法的对错得失,我们暂且不论。显然,这里涉及两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性问题需要搞清楚:一是学术与理论的关系;二是走向世界的标志与判定。

其一,学术与理论是一种什么关系,学术与理论能否分割开来。学术与理论从概念内涵看,二者接近、近似或一致、相同,理论中有学术,学术中含着理论,人们往往以“学术理论”称之。笼统地讲,学术与理论在指向内容上无需作细致区分,在一般情况下的使用也不会产生歧义。只有在具体界定学术与理论的差异、在具体语境下进行辨析时,才会体味二者的些许不同。作为概念来看,学术与理论的差异或不同主要有三点:一是学术偏于指称知识、学问,理论侧重强调理解、论述;二是学术“观点”一般被视为带有中性、客观、非意识形态特点,而理论“观点”往往被认为与立场、价值相连,具有意识形态特征;三是学术主要停留在思维、知识、观点界域,而理论则能够超越认识进入到操作领域,对实践的进程和现实的改变发生一定功效。这些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是怎样的或什么样的中国学术才能够走向世界的基本判定。

其二,中国学术怎样才是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标志与判定是什么。这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观点、认识或观点体系、认识体系走出了国门,进入到世界学术论坛上展示、呈现,参与到世界话语体系之中进行交流、碰撞,甚至成为一家之言、一种学派,为世界同行看重、认可,更有甚者成为热门话题,主流言论或主导主张;二是即便在本土、本民族、本国家区域内,观点、认识或观点体系、认识体系以其形成共识、确立起优势、获得成功和产生影响,吸引外来目光关注,成为世界学术聚焦点,由此招引各国学者政要纷至沓来,探求其内在真谛和观念要义。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走向世界的方式,前者是“走出”,走出国门进入世界,是“我来了”,由内向外,带有主动融入特点;后者是“引入”,在国门之内引来世界目光,是“来看吧”,由外入内,附有被动等待特征。二者尽管表现形式有别,方向相反,却都是走向了世界,都是融入了世界,都是以开放的姿态进入到了世界学术论坛、参与到了世界话语体系之中。

在明晰了学术与理论的基本关系、走向世界的标志与判定这两个前提性问题之后,我们再来进一步分析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所包括的内容问题,进一步讨论当代中国创新理论能否走向世界的问题。

应当说,在论及中国学术走向世界问题时,明确把当代中国创新理论提出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们在泛泛谈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时,很少关注到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甚至很可能将它遗忘、漏掉,虽然这并不一定是有意为之,却客观上会造成思想、理论被排除在学术之外的结局和印象。事实上,一些学者在潜意识里也是这样来看待思想和理论的。即便他们对学术与理论两个概念的同异并不清晰或比较模糊,或者他们也在使用“学术理论”这类表述,可能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有“以学术排斥理论”或“以舍弃理论来坚守学术”的态度。

进一步看,当我们理清了学术与理论的概念同异之后,人们对当代中国创新理论走向世界问题,是不是就不存在疑问或分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疑问或分歧不仅仍然存在,甚至有可能使疑问演变为否定,并且会使态度变得更坚持、更自觉,也更理性。原因就在于:一些学者尽管认同学术与理论的不可分割,但他们往往会过分注重二者的差异和不同。他们认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必须关涉全球共同话题,必须进入全球话语体系,必须使用规范标准方法,必须依赖实证数据支撑。在他们看来,既然理论是有立场的,甚至说理论是为特定集团和人群服务的,这种意识形态属性就使得理论不能成为共同话题,也就难以走向世界;既然当代中国创新理论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主体特征明显,价值倾向鲜明,其作用发挥和影响范围就不具有普适性,也就与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无涉、无关。

客观地说,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提出普适性问题意识、规范性研究方法、实证性数据支撑的要求,是合理的,也是可取的,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非常必要。这种要求因应世界学术的共性特征,遵循普遍一致的学术规范,有助于中国学术扩大影响,有益于中国学术赢得尊敬。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看,这样来理解和要求中国学术,无形之中会弱化中国学术的民族风格,失去中国学术的个性和优长,既有削足适履之嫌,又有自我菲薄之弊。特别是以带有立场、价值、具有意识形态特征为由,判定理论是不能走向世界的,判定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中不包括当代中国创新理论,既缺乏充足根据,也缺乏细致分析。这种结论先行的对待问题的武断态度,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把事情搞成一团糟。可以说,这种思维方式是片面的、机械的,这样看待问题是肤浅的、偏颇的。

其一,理论是对事物的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思考,理论本身是学术或学术的组成部分。即便某些领域的理论(如政治、文化等)带有价值倾向和特定立场,却不能因此就认定它缺乏客观属性,不能因此而否定其真理性内容,更不能一概排除在学术之外。这同时表明,企求学术完全客观的纯粹化是不现实的,寄希望于学术认识远离政治的纯洁性是不可取的。

其二,作为系统的知识和观点,学术也好,理论也罢,都是特定的人即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或思维客体的理解和把握。在认识主体以真诚的愿望去追求真知及所获得的认识结果中,不能不打上认识主体的生活、个性、兴趣等种种方面的烙印,在认识主体以求知的精神去探索真理及所获得的观点见解里,不能不受到认识主体的态度、方法、意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那种把对事物的思考和把握与认识主体的立场和价值倾向切割开来的意愿,尽管美好,却是不可能的。

其三,共同的世界话题可以是没有立场的,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范式或许是无涉价值取向的,但对共同话题的谈论及其结论却并非如此,对研究方法和思维范式的运用及其走向却并非一致。要不然,怎么会面对同一个问题得出的答案和结论却多种多样,甚至大相径庭呢!更为有趣的是,有许多带有立场和价值取向的观点、认识却能够成为世界性话题被关注、被思考。

其四,人为地放大学术与理论的差异,不仅会导致统一的认识体系的割裂,而且易于带来新的混乱;盲目地夸大理论立场和价值取向对获取真知的消极影响,试图过滤掉“多余因素”的干扰,既不现实,恐怕也徒劳无益。不能以提纯学术元素构成为由,贬低或否定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也不能以客观化、普适性作为根据,人为打压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地位和影响。

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问题上,有效合理的做法应当是:不要在“走向世界”问题上设定前提或划分阵营,而是着重在是否能够和已经产生了影响和发挥了作用上,去分析并判定中国学术是否走向了世界;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构成中,既不拔高或拒斥带有普适性的世界话题和思维观念,亦无必要把是否“走向世界”与有无“立场、价值”相对立、相割裂,甚至谈“立场”色变、论“价值”恐慌。谈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问题,必须摘除有色眼镜,去除片面观念,突破狭隘偏颇的思维局限,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已经发生了的现实状况出发。

具体到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是否能够走向世界,是否已经走向了世界,是否被世界接纳和看重,是否产生了应有的影响,我们只要对照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两种方式,对照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现实状况和实际影响,就会得到比较清晰的答案,就会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一是以“引入”方式走向世界,即吸引外来目光关注、成为外域思维焦点。

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从宽泛处说,包括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由中国学者和精英集团针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历史文化各学科而形成的思维创见、观点体系,而就其针对性指向看,主要是执政党及其领袖集团在提炼实践经验、集中民众智慧、概括学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认识、理论体系。这方面的成果,集中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探索和揭示,围绕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科学发展、怎样实现这样的发展和科学发展等重大课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代表,凝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这样一种创新理论不仅以其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世人瞩目,而且以中国视角科学回答和有效解决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共同性重大问题,令全球侧目;不仅以认识成果、理论形态和探求问题的果敢精神和科学方式使人们刮目相看,而且更以将认识延伸至现实、把理论融汇于实践并创造出“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模式”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二是以“走出”方式走向世界,即呈现在国际论坛上,走出国门为人看重。

与“引入式”方式走向世界相伴随的,是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同时以“走出式”方式进入到了全球话语体系之中。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作用于当下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但并不局限于国门之内;造福于13亿华夏子孙,却并非止于国人之中,其思维模式和由以带来的物质成果同时也施惠于广泛的国家、地区甚至全球。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认识成果和制度体系,如我国改革开放的路径设计、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构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有特征等,既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又为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本和参照。即便是在许多具有明显价值选择和意识形态特征的问题上,如社会主义本质与初级阶段问题、共同富裕与小康生活目标问题、执政党建设与新的执政理念问题等,当代中国创新理论也早已漂洋过海,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和借鉴,其中蕴含着的崭新思维和独到视域,也被全球众多学者政要所议论和思考。

如此来看,可以说,当代中国创新理论不仅能够走向世界,而且已经走向世界;不仅没有影响和损害中国学术的声誉,恰恰相反,是壮大和提升了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的品质。当代中国创新理论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关键在于它没有外在于世界,没有把自身与世界隔绝,相反,是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它自身具有的中华民族复兴、人民主体地位的鲜明立场、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特征,并非是其短板和局限,恰好是其立足之本,是其坚实基础,也正是它的意义和根据所在。而且,在当代中国创新理论主动融入世界、自觉寻求对话的追求中,在其不回避全球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和困难的过程中,它的大量普适性内容、对共同话语的科学态度以及致力于人类共同福祉的论点论述,已成为其合法性、有效性的充分根据,已构筑起坚固的科学性、真理性的基础。

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无论是以“引入”方式还是“走出”方式成为世界话题,为外域所关注,都表明并且展示了它的世界意义。

第一,它提供了一种全球视野。全球视野是当代世界级政治家和思想家、大学者和大文豪必备的素质,是其思想、学术、作品、成果走向世界的基础和前提。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奠基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开放合作共赢成为主流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共识之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仅具有宽广的全球视野,而且揭示出“世界历史”的一系列新特征和新判断。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开拓者邓小平就善于从世界大局来思考问题,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国际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认为“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①。以全球视野看待中国的发展,他强调:“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②、“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③。

第二,它提供了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守旧不保守,敢于突破常规,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开创出新的局面和新的发展路径。当代中国的创新思维伴随着党和政府的改革自觉和开拓意识得以逐渐强化。在拨乱反正、倡导正确思想路线的同时,我们既实事求是,更注重解放思想;既求真务实,更强调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不断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发展、不断提升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实现了在改革、发展、文明、和谐等一系列问题上科学揭示本质、系统把握规律的思维创新。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④,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并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种创新思维及取得的成就为国际社会所推崇。

第三,它提供了一种观念体系。观念体系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也是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的思维遵循,是我们实践和行为的思想指导。当代中国创新理论所提供的观念体系,涉及各个方面,包括丰富内容,特别是在国情认识、发展阶段、方向目标、机制动力、协调统筹等诸多重大问题上,我们一边探索实践、一边总结经验、一边提炼升华,既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又创造丰富了一整套观念体系。比如我们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关于科学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确立起的观念体系,既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又为全世界在当前条件下认识和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不可或缺并无可替代的参考与借鉴。

第四,它提供了一种价值标准。价值因人而异,价值标准因社会制度、政治立场而有所不同。即便是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也有相互借鉴、相互依赖、相互融通的一面。在我要坚持的,于对方也并非一无是处;而对方固守并炫耀的,于我未必就是贻害无穷。在价值问题上的这样一种关系,既要求我们理性看待其他价值观念,更在于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敢于坚守并充满信心。比如,我们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既不搞资本主义的私有化,也不搞纯粹的公有制,而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们经过长期实践探索甚至是付出了不小代价获得的,是宝贵经验,也是价值标准。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坚持人民利益的价值标准,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念。这种鲜明立场和价值倾向,恰恰成为它在全球思想丛林中独树一帜的亮点。

第五,它提供了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方略是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计谋策略,既包括治国的方法、计划和理论,也包括治国的实践、途径和运作。各国政要和思想家无一不是在治国方略上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加快自身的发展与强盛。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整套严密有序、科学有效的治国方略,而且它不仅在观念中构架起治国理政的思维逻辑,更在操作层面上有计划推进、按程序实施,赢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为世界关注的发展奇迹。我们执政党自身的执政理念及其一整套治国方略,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三步走”发展路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及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无疑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制定发展战略、管理国家事务方面有所助益。

第六,它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发展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的目标和追求,由此也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因情况不同,不能照搬照抄,但从各自发展的成效与结果中,也能够显示出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劣。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始终围绕着“发展”展开思维,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再到“人的全面发展”,从“经济总量发展”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再到“科学发展”,在发展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上,呈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由此创造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模式”既为全球关注,又在一定层面上树立了样板。特别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维高度,以超越以往发展观念的巨大优势,已然为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当代世界的发展注入了智慧,提供了科学指南。

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在显示出其思维优势的同时,也奠定了它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印证了它走向世界的全球影响。这一点,不是我们自弹自唱、自我标榜,而是已经发生的现实,是一种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对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积极意义和全球影响,国际社会给予广泛认可,众多政治家、思想家予以热情称赞。

第一,对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充分认可。

思想先行,理论指导,观念推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当代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中国创新理论充分发挥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的巨大作用。这既为实践所证明,也被世人所称道。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共敢于突破多年理论模式的束缚,善于从新事实、新情况中概括出新的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很多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列主义中国化。越南驻华公使阮荣光曾说,中国共产党能够那么好地领导这个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理论上的创新。中国共产党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很不简单。

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就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季塔连科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撰写了一篇题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共的指南针》的文章,刊发于《光明日报》,特别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价值,认为科学发展观“广泛运用于建设新社会、完成文化任务和党建方面的经验”十分引人注目,科学发展观等创新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⑤。老挝政府常务副总理宋沙瓦认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国同志强调以人为本,不仅注重经济和科技发展,同时也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现了先进的发展理念。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索科罗·戈梅斯表示,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⑥

第二,对当代中国创新理论之实践成就的高度评价。

当代中国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功,已影响到并施惠于全世界。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一些国家的政府和政党领导人盛赞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认为中国30年成就有目共睹。澳大利亚前总理、工党领袖陆克文在给中方的贺函中说:“1978年邓小平决定让中国重新融入世界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是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业天赋,从而成就了今天中国的强大经济实力”⑦。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用“非常及时”、“非常正确”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来形容中国1978年作出的改革开放抉择。他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其消除贫困的速度是世界历史上最快的,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⑧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迅速崛起的姿态,以对世界历史进程发挥的重大影响,成为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颓势与社会主义中国的旺盛活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做法与经验,激发了全球学者对中国发展的好奇心与探求欲。罗马尼亚资深外交官、著名汉学家扬·布扎图在接受《参考消息》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意义远不止中国本身繁荣这一点,对全世界的经济增长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困扰着世界许多国家的这场经济危机中,中国因为本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火车头。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朴炳光说,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成功应对并走出危机,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⑨

2013年中国“两会”召开之际,国外专家、友好人士纷纷表示,中国近年来坚持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前景光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戴雨果在题为《“中国梦”一定会变为现实》的专访中说:“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其发展模式也成为一些国家效仿的典范。”⑩尽管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在其新著《中国走向全球》中把中国定义为“不完全大国”,但又不得不承认中国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故事”(11)。

第三,对当代中国创新理论之世界影响的热情称赞。

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不仅作用于中国,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全世界。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西蒙年科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学发展观等理念很值得乌共研究。(12)巴西共产党中央委员马丽亚·科埃略表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重视理论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政党,在深刻认识中国社会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些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创新理论,同时又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来贯彻,这些经验对世界各国共产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13)美中合作发展委员会联合主席、马萨诸塞州共和党前执行主席哈金说,中国的成功理应受到世界的尊敬。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前主席不破哲三说,中国在经济、社会、外交等各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同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未来的发展来说也是重要的推动力(14)。美中政策基金会会长王冀博士自1972年起便致力于中美交流。他认为中国现在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他说,“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解决温饱问题,并且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这本身就是伟大成就。”(15)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受到全世界高度关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认为,新一届中国领导人肩负的职责不仅关系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16)

有了以上论述之后,可以获得以下两点结论性认识。

一是理论并不外在于学术,学术亦非纯粹、纯洁。理论本身就是学术,是学术中有思想、有立场的那一部分;而学术自身就以表达见解为责任,要以理论的形态呈现出来。理论的思想性与学术的知识性并不矛盾。

二是当代中国创新理论不仅能够走向世界,而且已经走向了世界。能够走向世界,源于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源于其创造力和影响力;已经走向了世界,并不限于本文使用的论证材料,而是已经发生和还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现实。

当代中国创新理论能够走向世界、赢得尊重、产生影响、备受瞩目,关键在于其创立者——我们党的领袖集体,自始至终立足中国而又面向全球,发展自己而又造福人类,把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世界大势中思考与把握。当年,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峻形势,邓小平斩钉截铁地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7)今天,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强调:“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18)我们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始终怀有宽阔胸怀,始终能够放眼世界,始终坚信美好未来。

当一个占有全世界1/5人口的国家,凭借自身努力和积极作为,已经并正在继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不断作出贡献时,包括当代中国创新理论在内的中国学术,一定能够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大放异彩,一定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增添无穷的智慧与动力!

注释:

①②③(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第79页,第104页,第382—383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7页。

⑤[俄]季塔连科《科学发展观是中共的指南针》,载于2012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

⑥(12)(13)《外国政党、政要、政治组织领导人积极评价科学发展观和学习实践活动》,载于2010年4月9日《人民日报》。

⑦⑧(14)《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外国政要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载于2009年1月8日《人民日报》。

⑨(15)《成就非凡,前景光明——外国人士高度评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载于2013年3月4日《人民日报》。

⑩骆珺《“中国梦”一定会变为现实——访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戴雨果》,载于2013年3月19日《参考消息》。

(11)《英报文章质疑美中国问题专家观点:定义中国为“不完全大国”难以服人》,载于2013年3月18日《参考消息》。

(16)《十八大为中国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欧洲各主要国家媒体热议十八大综述》,载于2012年11月21日《光明日报》。

(18)《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载于2013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标签:;  ;  ;  ;  ;  ;  ;  ;  ;  

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世界意义--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_创新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