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迁移”法则提高教学效率_学习迁移论文

巧用“迁移”规律 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巧用论文,规律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学中,要善于应用“对比”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在对比中,不仅要对比相似点,还要对比相异点,通过对比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新知识掌握得更加准确。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材中正是根据这一认识特性,使知识由浅入深,概念由不完备到逐渐完备。在教学中更应重视这一特性,对同一概念或规律既要注意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求等特点,又要注意迁移的问题。

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已知道功是力和距离的乘积,并能熟练运用功的公式计算一些问题。在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还要重新学习功的概念,此时功的概念又增加了新的含义。若在教学中,不顾及学生头脑中原有功的概念,不将初、高中的功的概念对比,而一味地按高中教材从头讲到尾,有的学生会觉得这些早已知道而不注意专心听讲;有的同学会产生疑惑,甚至错误地认为功的概念有两个。这就是由于新的知识未能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功的概念发生联系,造成学生总愿意用初中所熟悉的功来解新的问题,当遇到负功或力与位移间有角度的问题时,便发生了负迁移,这对新知识的巩固以及学生认知结构的清晰度带来了一定障碍。若在高中功的概念教学中,对比初中功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初中功的概念只是高中所学功的概念中的一种情况,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并改组原有认知结构中功的概念,从而实现正迁移。并告诉学生,在高中所用的功的一般表达式中力的适用范围为恒力,变力做功的问题不能用此表达式,要想探求功的最一般的表达式,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才能解决,而在中学阶段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对变力做功的问题,在中学阶段可用其它的方法解决。这样学生对功的概念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会再有“两个功”的感觉。在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的问题中,这种情况还很多。

在物理学中,概念的定义式较多,如果在初中物理学中,学生已领会电阻、密度等物理学中的特性量,知道虽然采用比值形式定义,但与比值中各量无关,那么在今后学习比热、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物理量时,就不会感到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在这些地方经常采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激活头脑中原有知识结构中这种定义式的方法,这样不用列举过多的例子学生就能领会及掌握,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时间。

电场是物理学中很重要的概念,而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生活中对电场的感性认识较少。场有许多种类型,如重力场、电场、磁场等,而场有基本特性。在学习电场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重力场,而且能亲身感受到重力场。在教学中,抓住场的基本特性,充分利用重力场的特性来对比电场特性,这种迁移可帮助学生理解电场的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矢量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涉及到一些矢量概念,如力、速度、加速度、冲量、场强等。力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矢量概念,因此必须用各种手段,花大力气,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力的合成、分解方法。并使学生知道矢量运算都如此。这样在进行速度、加速度、冲量、场强等矢量运算时,不必列举过多的例子、做过多的练习,即可很容易地实现正迁移,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这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成为高中物理矢量运算的“迁移基础”,在此基础上迁移向各个方面发展。

要实现正迁移,学生认知结构中,知识的概括性、稳定性和清晰性对新的意义的学习起决定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讲述知识结构及方法或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既复习了知识,又了解了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概括性、清晰性等,对今后在新的意义上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实现正迁移铺平了道路。

例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运动、力和几种运动形式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之后,应进行归纳小结工作。

教师还可做进一步的补充。这样做,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

小结工作可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清晰,并构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学习的正迁移奠定了基础。

在高二物理电场的学习中,只受电场力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怎样的运动,是由带电粒子的初始运动条件和它所受的电场力(即合外力)决定的。若学生对上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很清晰,就可以实现正迁移,并能进一步加以完善。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教给学生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整个力学部分学完之后,教师应给学生总结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见下表),使学生在解题时,不会很盲目。

这三种思路在今后的学习中可迁移。例如,可迁移到电场中,思路和运用的规律不变,只是适用条件有所不同。即为:运用于匀强场中,运用于任意场中(主要用于匀强场)。

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般习惯于正向思维,如,学生在解决汽车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往往利用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求解,这是正向思维方式。有时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显得很繁,甚至解不出来。例如,某汽车刹车共用5秒钟,最后1秒走了2米,求汽车刹车所走过的路程?若将汽车刹车看成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此时较难解决此问题。若换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从时间的逆向来看汽车刹车的问题,则可变为一个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运用比例关系很容易解出。因此,有时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比用匀减速直线运动规律来解决汽车刹车问题更为简便。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某问题的正向思维基本形成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灵活、简捷地解决问题。

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变”字上,物理题变化性很强,有些学生死记结论,不求方法,一旦题设条件发生变化,就产生了思维障碍。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分析过程,对问题多做一些变式,不要只给学生一些结论性的知识或搞题海战术,而应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正迁移。

例如,在电容器的教学中,对于C=Q/U和C=εS/4πkd两个公式的应用,可做一些变式,在多种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100V,开关K断开,此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0V,电容器的两个极板相距为d。现在闭合开关K,将电容器的两板移为2d后,断开K,再将电容器的两极板移为d,则此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多少?

有的同学不分析物理过程,想当然地认为一切都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因此,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0V。实际上,通过分析我们看到,问题并非如此。

将整个问题过程分为四步来说明。即K断开时→K闭合时→K闭合,且d变为2d时→K断开,且2d变为d。设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U,电容器的电容为C,电容器中的电量为Q。

可见,结果并不是0V。若不分析物理过程,想当然,就会造成错误。

还可将此题做进一步的变化,例如,可在图的基础上,闭合K,在电容器中加入ε=2的电介质后,断开K,再将电介质抽出,问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是多少?或者在图的基础上,闭合开关K,改变电容器的面积后,断开K,再恢复电容器的面积等方法,都能达到变式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分析物理过程中,训练迁移能力,在短时间内学会应用电容器的两个公式,提高教学效率。

布鲁纳强调,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领会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这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打开了新的视野。

物理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物理中的迁移也如此,迁移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巧用“迁移”规律,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为迁移而教”,应成为每一名教师的教学指南。

标签:;  ;  ;  

巧妙运用“迁移”法则提高教学效率_学习迁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