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女童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_土族论文

土耳其女童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_土族论文

土族女童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土族论文,女童论文,义务教育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土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土族女童教育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教育问题一样,是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宏伟目标过程中影响全局的棘手问题,已经和正在引起全社会包括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妇联、学校和家庭的关注。青海教育科学研究所与互助土族自治县教育局联合进行了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农村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正是通过研究,试图回答土族女童义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举措与启示,观点与建议。

一、土族女童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0年调查反映,土族女童教育存在以下现象。

1.入学率低 据1990年统计表明,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96.1%,女童入学率93.8%,土族女童入学率75.3%,低于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21个百分点,低于全县女童入学率18.5个百分点。其中土族集中的丹麻乡,全乡学龄儿童入学率91%,女童87.14%,土族儿童入学率63.17%,低于全乡入学儿童28个百分点。该乡桦林村,未入学的99名学龄儿童中,女童就有73名,占未入学儿童的73.7%。五十乡巴彦村,未入学的59名学龄儿童全部是土族儿童,其中女童未入学的30名。1991年全县普及初等教育通过省上验收,其中土族女童2813人,入学率只占75.3%,未入学的女童1,259人,占未入学儿童的60.47%。

2.女童辍学率高 1991年调查统计,全县辍学率为0.64%,其中男童为0.49%,女童为0.84%,女童高出全县辍学率0.2%。又对丹麻、五十两校的统计,全乡辍学率分别为3.4%、1.3%,其中女童辍学率分别为4.5%、2%,高出分别1.1%、0.7%。据索卜滩小学调查,1986-1987学年一年级土族女童只有一名,1990-1991学年毕业时为零。巴洪小学由一年级22名到毕业时只剩13名。由于女童辍学率高,丹麻乡全乡土族小学生1,270名,女童只有427名,占33%,全县少数民族学生10,380人中,女童也只有4,075人,占39.54%。

3.女童在校率低 据1991年统计,全县女童在校率44.2%(一般都在50%左右),土族女童37.9%,低6.3个百分点;其中土族集中的十五乡全乡女童在校率为39.8%,土族女童为33.6%,低6.2个百分点;丹麻乡全乡女童在校率为43.1%,土族女童为35.8%,低7.3个百分点。

4.女性文盲半文盲率高 土族女童入学率低和辍学率高、在校率低导致了土族女性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大大高于男性,高于其他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文盲和半文盲率。据有关方面1991年统计,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与半文盲的比例为51.4%,其中女性为67.85%,比男性高出32.01个百分点;比全国妇女文盲半文盲平均比率45.23%高出22个百分点。

二、造成土族女童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土族女童教育的落后,追根溯源,在深层次上首先是由于复杂的社会的原因,其因素主要包括:

1.土族普及义务教育起点低 建国前,青海省土族教育极端落后。例如在1950年前许多地方,没有学校,只是在建国后,才逐步建立和发展起现代教育,因此,现代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中制约性多。

2.土族地区经济贫困 由于历史原因,土族地区生产力发展落后,许多地区目前仍然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1990年全县年人均收入437元,据丹麻、五十两个乡对36户土族家庭抽样调查反映,60%以上的未入学的女童都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而失学。丹麻小学87.5%的未入学女童也同上述原因一样失学或辍学。从抽样情况分析,在家庭不能支付和支持所有子女入学或继续求学的情况下,淘汰的法则并不是看孩子们的智力和发展潜力,而是依照重男轻女的习惯性思维,首先让女孩子离开学校。因此,女童受教育的机会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首当其冲地成了家庭经济条件差的牺牲品,我们沿途发现女孩子帮助父母照看弟妹、牧羊的现象多于男孩。

3.土族居住环境差 土族大多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这种特定的环境给女童教育带来很多困难:学校相对集中布点和组织教学上学半径超过几公里,往返费时,遇到刮风下雨,很难及时到校授课,影响适龄女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

4.传统观念及陈规陋习的影响 首先,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土族中至今仍存在“窗子再大不是门,女人再好不是人”的错误观念,把女子当作围锅台、站炕沿、侍候男人、生儿育女的工具。认为女孩子是外人,终久要嫁人,供其上学念书白花钱;同时还有一种守旧的观念认为:女孩子有文化,见多识广,将来寻求自由恋爱,抗阻买卖婚姻(即包办婚姻),因此,最早还是让她们少读点书。其次,早婚习俗,也妨碍了女童上学念书。在土族地区有的13岁左右定婚,14岁左右学针线茶饭,18岁左右就出嫁,他们认为“女孩子念书,不会针线茶饭,不会侍候人,嫁不出去才是丢人的事”,长期以来,重男轻女,早婚习俗,造成妇女对这种社会态度的认同,即将女性角色固认为“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交合,并以这个角色圈限定着生活范围。土族女性的这种自我意识成为影响自身走出家庭,接受教育,投身社会的最大障碍之一。

5.民族语言的隔阂 土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文字而还没有广泛运用,文化与科学技术信息及一切主要文献的记载与交流多用汉语,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土族民族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的困难。由于民族语言的隔阂,民族青少年儿童不仅要学好本民族语言,而且还要学好汉语,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使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比其他地区更为艰巨。

6.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过快 八十年代以来,全县除有一年人口增长率低于17‰外,其余各年均超过20‰,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一家之中往往有两、三个学龄儿童,因而对家庭压力很大。据丹麻乡抽样调查,18户土族平均生育4.12胎,最多的生了9胎,其中4个女孩都未上学,男孩子5个,其中3个上过初小,2人是文盲。

从教育因素上看,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

1.办学物质条件太差 尽管各级政府做了不少努力,近年来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看来,土族地区办学条件还是比较差,这主要表现在:全县学校尚有不少危房,村校校舍大都极为简陋,不符合规定要求。又短缺课桌凳,绝大多数村校无体育器材和基本教具,也没有几本可供学生借阅的图书,等等。办学物质条件差的直接原因是教育经费不足,特别是公用经费短缺,不能维持正常教学办公用品的开支。

2.净入学率和按时毕业率过低 据推算,1990年全县平均净入学率只有32.8%,女童占整个儿童的一半左右,但在土族地区女童只占在校生总数25%以下;1985-1990年,全县女童平均辍学率将近6%,普及率低于20%。

3.教学质量低下 据我们对土族2乡抽样统测反映,参加的近2千多学生中语文60分以下者占考生总数的30%,数学60分以下者占考生的40%。造成教学质量低的原因主要包括:(1)语言障碍;(2)学生缺乏学习动机;(3)在校学习时间过短;(4)缺课严重,教材内容偏多偏深;(5)教师素质低。

4.教师数量不足,质量较差 据丹麻乡的调查,公办教师不愿在边远山区任教只好用当地民办教师上岗,民办占40%左右,又没受专门师范教育的训练,谈不上学历合格的问题。

综上所述,土族民族地区具有边远、封闭、自然地理环境不利;教育基础薄弱,起点低,又存在双语教学等特点,因而它制约了土族女童教育的发展。

三、土族女童教育试验的举措与初步成效

女童就学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的试验表明,要普及土族女童就学得从革新教育观念,整体优化女童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入手,问题也不是太棘手的。

(一)贯彻义务教育法,广泛宣传、建立机构、加强领导、优化女童教育的社会环境

1.试验学校通过组织学生上街宣传、教师家访、召开家长会、办黑板报、学校广播和利用宗教日等多种形式宣传女童教育的意义。巴洪土族小学将9月定为每年的“义务教育法”宣传月,并向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索卜滩小学,组织教师深入村社召开社民座谈会、谈心会,征求对女童教育的意见。有的学校成立了义务教育执法队,负责对未入学儿童家长的教育,使女童教育走向了法制轨道,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女童入学,还扩大了女童教育的社会影响。

2.建立健全了县、乡(校)女童教育试验机构,初步形成了上下合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县上成立了女童教育指导小组,乡上成立了女童促学委员会,把一些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有权之士集中到这些机构,充分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在群众中的威望,关心支持女童。索卜滩小学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乡教委主任、村支部书记、学校校长组成的女童教育试验领导小组,他们制定了“三包、三保”责任制,即乡村干部包动员、保入学率;学校包管理、保巩固率;教师包教育、保合格率。使试验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3.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两年来,试验学校共集资5万元,主要用于新建、维修校舍,购置教学设备。县上为试验学校做到了“三优先”,即分配经费优先、维修校舍优先、更新设备优先。索卜滩村群众一次性集资3,327元,为学校购买手风琴、投影仪、地球仪、照像机、单杠、海棉垫等。由于国家、集体、个人关心、支持女童教育,使试验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二)兴办母亲培训中心,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召开女童教育研讨会,优化女童教育的家庭环境

1.定期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邀请社区内家长来校参观;参与女童教育试验。向家长全面展示汇报学校的试验工作,并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这种双向交流,达到了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2.举办母亲培训中心,进行优生优育优教教育。为此我们基本做到了:教学组织落实,即实行“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学习次数落实,每学期学习2-3次;教材落实,试验学校家长培训教材统一使用省教科所编写的《家庭教育艺术与对策》。通过母亲培训中心,近5千多名土族妇女受到了现代教育,初步掌握了科学育人的知识,改进了家庭教育方法。

3.召开女童教育研讨会。就女童教育如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学校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及女童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必要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从而使社区内的干部、群众尤其是家长,更加关心、支持女童教育,保证了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师资培训,举办学前教育,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女童教育的学校环境

1.加强师资培训,增加女教师数量。到目前,试验小学共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女教师9人,占教师总数的半数以上,在培养土族女教师的同时,县、乡教育部门还对全体试验老师进行了分层次全员培训。鼓励女教师报考各类函授、自学大专班,选派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参加短期进修班,同时,加强平时教学岗位练兵活动,开展“三学”(学习大纲、教材、教法)“四优”(优化备课、优化讲课、优化批改、优化辅导)活动。提高了女教师的业务素质。

2.改革教学内容,渗透职教因素,适量开展第二课堂。根据土族女童“吃苦耐劳、精明能干、淳朴务实、心灵手巧”的特点,试验学校先后成立了女童兴趣小组。如刺绣组、编织组、折叠组、文艺组、书法组、武术组等,参加活动人数达1000人次,为培养女童“心灵手巧、自立自强”,打下了良好基础。

3.举办学前班,使学校成为儿童的乐园。目前女童试验学校附设一年制学前班2个,学生达到115名,入班率达到100%。

由于采取上述举措整个女童教育环境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首先女童就学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并得到了国家教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土族聚居的索卜滩小学,女童入学率由原来87.9%提高到97.3%,女童流失率由4%降低到0;巴洪小学入学率由原来的91%提高到93%,巩固率达到100%。针对土族女童教育试验取得的显著成绩,国家教委领导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称“这是女童教育史上的重大突破”,为促进女童入学,加快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步伐,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试验学校已成为当地发展教育的窗口和样板。土族索卜滩小学升级率由1992年的81.3%提高到1994年的97%,全校学生质量合格率也由63%上升到94%。巴洪小学1992年考入县民中的为零,考入中学的43.2%;1993年考入县民中为11.1%,考入中学的为56.8%;1994年考入县民中的33.3%,考入中学的100%。

四、对土族女童义务教育发展战略的设想

女童教育是妇女文化素质提高乃至整个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土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与社会的进步有赖于女子教育的发展,女性的自我改造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改造。研究表明,妇女文化程度与妇女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是成正比的,文化程度与妇女收入多少的关键也十分密切。据调查资料反映,在养殖业中的劳动妇女中,文化程度低的妇女劳动时间长,收入反而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妇女劳动42天,收入130.9元;小学程度妇女劳动59.8天,收入121.4元;文盲妇女劳动61天,收入仅95.5元。因此,对女性的基础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调查有力地证明,普教工作的重点在农村,而难点是女童教育问题,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女童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如果不解决女童就学问题,就不可能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真正普及教育,其结果必然影响经济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在家庭中,下一代素质和受教育的程度,与母亲的文化素质及对教育的态度与认识有很高的相关性。根据前面对女童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土族女童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问题,涉及到文化传统观念和习俗,涉及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对女童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女性自我意识方面的弱点等一系列因素,单靠教育内部的力量是不够的,光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性措施也是不够的,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共同努力:

1.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认识 《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凡年满6(或7)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各级领导和群众都应该增强贯彻《义务教育法》的自觉性,对于妨碍女童入学的家长或法律监护人应追究法律责任,并通过采取强制措施令其女童入学。

2.逐步改变传统观念和习俗,激发女童的求知欲望和热情 改变女童义务教育的落后状况,关键在于打破重男轻女等传统的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激发女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观念上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女童及家长认识妇女解放和接受教育的意义,尤其是,应逐步改变早育观念和行为。树立晚婚、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正确观念,加强土族妇女工作,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3.增加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资 对土族女童教育已经实行了一些优惠政策,使一些土族地区女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处境也不断得到了改善,但是至今仍有不少人基本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着这些家庭的女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并完成九年学业。所以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适当地增加对土族贫困地区的经费的投入,对极其贫困的家庭,更应给予补助。

4.办学形式应多样化 实践证明,除了办好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在土族居住的边远地区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鼓励和方便学龄儿童入学。这主要是为适应当地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家庭需要较多劳动力特点而采取的具体办法,允许一些女童在农忙时回家帮助家长照看弟妹或做其他农活,农闲时到校学习,并根据她们的学业水平,安排到不同年级上课,单独考试。

除上述措施外,还要通过开设适合女子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来吸引女童就学等。

土族女童的义务教育落后,其关键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过低。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中央和省上对其提供更优惠的政策,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经济、观念、文化等方面消除这些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障碍。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贫困地区,推行分级办学,村校村办的能力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此,上级政府,特别是省上和中央有责任为其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并将其法令化。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中央和省上应对贫困的土族地区提供更加优惠和宽松的政策。但在计划生育方面应与其他地区一样,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指标可以有所不同),否则,这些地区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很难取得长足进展。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在该县丹麻五十土族乡2所小学正在组织实施国家八五重点女童教育课题,已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一种较好地推动土族地区普通教育发展的举措。建议列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推广成果,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辐射,推动土族女童教育顺利发展。

标签:;  ;  ;  ;  

土耳其女童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_土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