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区建设初探_幼儿园论文

幼儿园活动区建设初探_幼儿园论文

幼儿园活动区创设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活动区或者活动角、活动中心等教育形式创始于欧洲学前教育机构,70年代始流行于美国幼教界,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桌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兴趣,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得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入,活动区这一新生事物正在被各个幼儿园普遍接受并使用。但是,由于教师对于活动区理解的不同,使得一些人在使用和创设活动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有的幼儿园活动区流于形式,引不起孩子的兴趣;有的则设置不当,相互干扰,未能充分发挥各区的功能;有的则一味追求装饰漂亮,教育价值不强,成为摆设等。

如何创设活动区是成功地开展活动区活动的首要环节。笔者以为,上述问题的出现有多种原因,但其中两方面不容忽视。一是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活动区开设的目的是什么,二是教师创设活动区的教育技巧不够。本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对活动区的创设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便和广大幼教工作者共同交流,更为有效地创设活动区,使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一、设立活动区的目的及其作用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有人比喻目标就像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的指南针,没有它的指引,轮船就会偏离航向,甚至招致灭顶之灾。因此,作为活动区的创设者和组织者,教师首先应当明确,设立活动区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的环境装饰,还是一种教育形式?要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首先来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学习特点。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其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他们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操作、摆弄中获得感性经验,是在和周围成人、同伴的交往和接触中得到社会性发展的。离开了操作和具体的物体,孩子是无法学习的。他强调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时说:“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这里,皮亚杰深刻揭示了儿童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得到发展的,而绝非被动的依靠成人的灌输,这一论断得到世人的公认。传统的“排排坐,老师讲,孩子听”的教育模式是不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的,必须代之以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我国在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渗透了这些观点,明确提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要让孩子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得到发展。这也正是幼儿园开设活动区的出发点,活动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出现的。

由此可见,活动区设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开放的游戏环境,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活动区绝不是简单的环境装饰,或是教师用于过渡环节及打发课余时间的一种手段,而是一种教育形式,是幼儿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它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区能够极大地促发幼儿自发学习,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活动区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幼儿面对丰富的活动区内容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自由选择,主动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教育实践证明,幼儿是通过自己的发现学习的,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成人的灌输,这样的学习便于幼儿理解和保持记忆。如幼儿在科学区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磁铁去吸各种铁制品(大头针、铁钉)和非铁制品(纸、棉花,塑料玩具)等,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磁铁只能够吸住铁制品,而不能吸住其他。通过自我探索,幼儿学到了知识,其效果远远好于教师的抽象灌输。正如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在其《战后中国的幼稚教育》一文中所提到的:“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乃是以‘做’为出发点的,在‘做’的过程中去学,在‘做’的过程中去教,在‘做’的过程中去求进步。经过自己用手动脑所获得的知识,才算是真知识,有用的知识,”。因此,提供不同种类的活动区,让幼儿在其中快乐的学习和探索是符合幼儿心理、年龄特点的有效的教育形式。

(二)活动区能够充分发现和发展每个孩子的潜力

由于遗传、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倾向、行为习惯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都有着极大的差异,教师在面对全班30甚至40个幼儿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只能以幼儿发展的平均水平为依据,难以满足每个幼儿的需求,许多幼儿的潜力得不到发挥。如在教师组织的集体教学中,那些性格外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能够充分地展露自己,而那些不善言辞、敏于动手的幼儿却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活动区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发挥潜力的机会,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场所,尤其是那些平时默默无闻、在老师眼里被视为“很笨”的孩子,也会在活动区的活动中显露出长于别人的某些才能。如在集体教学中表现消极、回答教师提问结结巴巴的孩子,在积木区的建构活动中却表现的极为出色,搭出极具创造力的作品。

(三)活动区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正因为活动区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发挥潜力的舞台,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在活动区中的活动,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在活动区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教师有时指导孩子开展活动,有时亲自参与活动,她面对的是6、7个孩子,与集体教学时面对30个孩子相比,教师在活动区中有更多的机会和每个孩子谈话、交流,这种宽松的心理气氛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更加深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

二、幼儿园活动区创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区所特有的教育价值,使理想中的活动区目标变为现实,活动区的创设是第一步,是开端环节,需要教师在正确理解活动区的基础上将教育观念融于教育技巧,为此,需注意以下问题:

(一)关于活动区种类和数量的选择

在本班的活动室内设置什么样的活动区、设几个活动区是教师在创设活动区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可从下述几方面加以考虑:

1.培养目标。在创设活动区时,要考虑活动区应当能够体现《规程》中提出的教育目标,提供给孩子们在身体、语言、认知、社会情绪和美感发展方面的经验。

身体发展:在活动区中幼儿有机会发展小肌肉和大肌肉技巧。如拼图、粘贴等手工活动、建筑和玩沙玩水活动等。

语言发展:在活动区中提供给幼儿与同伴、大人交流的机会(包括倾听、交谈等);聆听和阅读故事、诗歌。

认知发展:在活动区中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周围世界的有关知识。包括数、常识、健康知识等领域。

社会和品德的发展:在活动区中提供机会让幼儿认识社会,发展社会交往技巧,养成良好品德习惯。

美感发展:在活动区中提供机会让幼儿体验欣赏并表达美的各种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与上述目标相适应,幼儿园可设置的活动区有:积木区、图书区、角色扮演区(娃娃家)、益智区、科学区、音乐区、玩沙玩水区、美工区(绘画、手工)等。

2.本班的实际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幼儿园的现有条件下,由于活动室空间的狭窄拥挤,不可能同时容纳满足幼儿上述各方面发展需求的活动区,教师要根据现有条件来选择活动区的种类和数量,因地制宜,不盲目抄袭模仿别人。这里,现有条件的含义是活动室空间大小、幼儿的兴趣需要及个别差异等。活动室的空间大小决定了活动区的数量。为了挖掘潜力,扩大活动室的空间,我国幼儿园教师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取消睡眠室的固定床铺,改为折叠式,腾出空间让孩子活动;充分利用阳台、走廊的空间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在活动室现有高度内,加设一层阁楼用做孩子的睡眠室,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等,这些经验都值得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加以借鉴。此外,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教师还可以增设一些特殊的活动区。如隐私区:划出一块小小的角落,满足孩子有时需要独处的愿望;宣泄区:当孩子感觉愤怒、怨恨需要发泄时,孩子可以在这个区域中戴上拳击手套击打橡皮小人以避免不良行为的出现。

3.本阶段的教育重点。如9月份是小班幼儿新入园的第一个月, 教育重点是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此相适应,教师可选择娃娃家、积木区、小小扮演区等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区域,让新入园的幼儿在像“家”一样的活动区内自由活动,使他们感觉到温暖熟悉,并逐渐喜爱幼儿园。

总之,活动区的种类和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征求他们的意见,共同选择,创设“儿童化”的活动区。

(二)关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在活动区活动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在某个区内游荡或发呆,不知该作些什么。其中的一个原因即材料玩具投放不当,孩子不感兴趣。材料玩具是幼儿活动和操作的物质对象,幼儿是否对活动区感兴趣,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和玩具的提供。应做到:

1.材料玩具多样化

教师应当在各个活动区内提供足够的材料和玩具,使幼儿在其中快乐地操作、探索和扮演。材料的种类应当适合不同孩子的能力和经验。如在益智区中提供的拼图玩具,其难度和复杂度应该有区别,在操作区中提供大小不等的串珠活动等,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其中找到适合其能力和经验的材料。材料既可以是成型的,也可以是未成型的,以激发幼儿创造力。材料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更可以鼓励家长参与搜集,使家园教育同步化。既提供幼儿单独玩的游戏材料,如拼图,也提供合作的游戏材料,如玩水、玩沙等,满足幼儿独自探索和与人交往的不同要求。

2.材料玩具摆放清楚明确。多样化的玩具和材料应当有系统地分类放在开放性的、低矮的架子上,或者用透明的容器分类摆放,如筐、篮子、盘子等。同时也要用文字或图案来表示物品存放的位置。通过上述方式即帮助幼儿轻松顺利地取拿和收拾物品,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便于教师管理。

(三)关于活动区的合理布置

教师在具体规划和合理布置众多的区域时需要考虑下述几点:

1.各个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所谓界限性即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在划分界限时,除了考虑美观、漂亮之外,更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手段:

划分平面界限。教师通过地面不同的颜色,图案或质地来划分不同的区域。如在娃娃家里的地面刷上温暖的红色,在积木区的地面铺上地毯等,让孩子看了一目了然,很快就会记住了不同的区域。划分立体界限。教师运用架子、柜子或其他物体隔离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形成封闭或开放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运用的隔离物不可太高,最好适合幼儿视线和高度,以使幼儿能够清楚地辩认区域,也便于教师及时观察,控制幼儿在各个活动区中的活动。悬挂张贴不同的标牌或装饰物以示区别。教师可以用写有相关活动区的文字、图片或装饰物帮助幼儿认识区别各个区域。

在清楚划分各区域的同时,各个区域之间还要留出足够的便于幼儿进出的通道,保证活动区活动的顺利开展。

2.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所谓相容性即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美国学者布良把活动区的性质描述为静态、动态、用水、不用水等特性,并大致把活动区归为下述四大类:

┏━━━━━┓

┃静态、用水┃自然区、手工区、美工区

┗━━━━━┛

┏━━━━━┓

┃动态、用水┃玩沙区、玩水区、烹饪区

┗━━━━━┛

┏━━━━━━┓

┃静态、不用水┃图书区、数学区

┗━━━━━━┛

┏━━━━━━┓

┃动态、不用水┃音乐区、娃娃家、积木区

┗━━━━━━┛

根据上述类别,教师尽量把性质相类似的活动区放在相邻的位置,如把以安静的阅读活动为主的图书区和以动脑为主的数学区放在一起,把操作活动为主的积木区和娃娃家放在一起等。同时还要考虑:需要用水的活动区应当靠近盥洗间或取水处;自然区和图书区等需要明亮光线的区域应靠近窗户等。

3.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所谓转换性即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如,幼儿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活动,可能会延伸至积木区;幼儿在自然区的活动可能会延伸至美工区,如某位幼儿在自然区观察了金鱼以后,可能就想把金鱼在水里游的情景画出来。因此教师应该预见幼儿可能出现的延伸活动,在活动区的设置上满足幼儿的这一需求。同时密切观察幼儿在各个活动区的活动,细心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调整活动区的种类和数量。

(四)关于活动区规则的制定

规则是保证活动区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用环境来暗示规则,如整齐有序的材料摆放、清楚明显的标志都会潜移默化地鼓励幼儿玩后把原物放回,收拾整齐。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明确制订一些规则,如每个活动区的人数、进入活动区的标志、在每个活动区应当如何开展活动、活动后如何收拾整理等,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4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应该有哪些规则, 如:“娃娃家里每次只能容纳5个人,小朋友们应该怎么办”、 “科学区里只有一个放大镜,可是却有两个小朋友想用,应该怎么办”、“用什么办法让小朋友们离开积木区后保持玩具整齐”,启发孩子自己想办法、订规则,这种平等的方式能够使孩子自愿地遵守规则,因为这是由他们自己提出来的,不会产生对教师单方面指定规则的抵触情绪,同时也会增强幼儿的自主意识,帮助他们了解与小朋友相处的技巧,如轮流、等候的习惯等。

综上所述,作为幼儿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区的创设是幼儿园活动区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第一步。它并不简单地依赖于教师的美工技能,而主要凭借教师对于活动区的正确理解、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创设活动区的教育技巧。惟有如此,才能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游戏情景,使幼儿在和同伴之间、和成人之间、和各种玩具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现、获得实际经验,认识周围世界,进而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也惟有如此,才能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

标签:;  ;  ;  ;  

幼儿园活动区建设初探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