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山区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李新虎[1]2003年在《山区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山区小流域是一个自然、经济、人文、社会构成的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山区小流域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资料收集、区域系统诊断、规划决策、防护体系及工程设计、检测评价与调控等,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对研究区的庞大数据进行分析管理。如果应用常规方法进行工作,必然存在时效性差、精度低、重复工作、制图效果差等问题,人力、财力、物力、时间、数据的浪费。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山区小流域治理的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环境日趋恶化的大背景下人类社会对区域综合开发治理的迫切需求,加速了计算机技术与山区小流域治理开发理论与技术的结合,从而为产生山区小流域治理决策支持系统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对叁峡库区典型山区小流域的研究,以重庆市开县石碗溪小流域为例,探求了构建山区小流域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思路及其实现方案,建立了基于GIS的山区小流域治理决策支持系统,探讨了山区小流域自然资源垂直分异特征及其分区治理模式,为叁峡库区山区小流域的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1.山区小流域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案 山区小流域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由立地因子库、知识库和模型库构成。GIS子系统为立地因子库提供高质量的空间数据,同时也是系统数据更新的主要接口。功能模块以立地因子库、模型库、知识库为基础,通过人机交互接口,实现查询、显示、统计和各种分析功能。 山区小流域具有连续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的实体特征;山区小流域的数据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和属性值的特征;山区小流域治理决策需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几个方面的数据;可以通过现场测量、实地观测、实验和试验、遥感数据、现有图件、GPS定位信息和国家认可的电子数据等多种途径获得数据;可通过图形迭加和图斑合并处理山区小流域的图形数据;可以从流域、垂直分带、地块叁个尺度上构建山区小流域立地因子库。 专家知识库是山区小流域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知识的获取和解释,知识整理,知识表示,知识形式化及形成知识库几个方面对山区小流域治理专家知识库进行了设计。 数宇地形模型是山区小流域治理中最重要的模型,另外模型库中还包含一般的决策支持模型和应用模型;参数可以直接量化的模型,直接用函数表示,系统运行时,直接调用该函数和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模型的运算;对于参数不可直接量化的模型,构建相应的人机交互界面,系统运行时,通过决策者相应的选择完成模型的运算:对于现有的较为成熟而又方便共享的模型,通过系统的外部调用接口直接调用。2.山区小流域治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方案 按照山区小流域治理决策支持系统总体设计的思路,利用现有的条件,初步构建了山区小流域治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部分功能:首先,在利用GIS软件ARC删FO,Arcview,Mapi恤及VisuaalFoxpro6.0建立了石碗溪小流域立地因子库;采用VisualBasic6刀编程语言,构建了山区小流域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利用VsualBasic6.0实现了山区小流域治理部分决策模型;在 Visual Basic编程环境下,利用 DAO数据库编程技术和 Mapobjects实现了山区小流域立地因子库的数据接入。3山区小流域自然资源垂直分异特征及其治理模式 本文研究了山区小流域自然资源的垂直分异特征,得到了如下一些结果:山区小流域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资源随海拔高度的不同呈现出垂直分异特征;在山区小流域内部,自然资源的垂直分异特征,表现在水平分布上,从沟道发源地到汇流处,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因此,可以依据这种垂直分异特征,将小流域进行分区。据此,将石碗溪小流域分为 1、11、Ill区,相应的治理模式如下:l区:加固河岸,沿河两岸种枫杨、刺槐、桑树等,防冲保土,一级阶地种植甘蔗,沙土种植花生、西瓜,稻田等水面养殖鱼虾、鳖等水产品;农户周围发展庭院经济,种植蔬菜瓜果,养殖鸡鸭鹅兔;健全排灌系统。11区:一级台地以下建成高产稳产农田;二、叁级台地以下,坡度25”以上,建成柑橘、猕猴桃、桃、李等成片的经济林;山地、疏林地及荒草地,要封山育林,建成乔灌草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Ill区:山上部,陡坡地营造马尾松等用材林,结合马桑、映山红等灌木及首蓉等草本植物,形成乔、灌、草结合的防护体系:中部发展油桐、油茶、杏、慈竹等经济林;整治坡面水系,排洪沉沙,缓坡修筑梯田,肥沃土地种植黄山药、花椒、山胡椒等。

李瑞雪[2]2005年在《叁峡库区小流域治理模式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山区小流域治理,是以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分配和土地利用优化等为基础,通过工程、生物和农业等综合措施,建立以经济植物、防护性植物、观赏性植物为核心的,农、林、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可为工业和商业提供优越生产、生态环境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的一系列活动或过程。目前对小流域治理研究大多集中在叁个方面,一是以工程措施和造林措施为主,研究小流域山洪和泥石流等灾害,综合配置和集中实施山区小流域治理措施;二是从水文学、地质学、水利工程学等角度研究小流域陡坡地土壤侵蚀机理,包括侵蚀泥沙、径流和养分的流失特征,影响因素及叁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叁是应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聚类法等定性定量方法在较小尺度上研究小流域分类及其治理优化模式,尺度推绎问题较突出。叁峡库区山区分布有大量的小流域,而且小流域类型复杂,是叁峡水库泥沙的主要策源地,加之叁峡库区土地资源稀缺,小流域亦可提供大量的耕地资源。到目前为止,叁峡库区尚未深入开展小流域治理方面的研究,难以为叁峡库区山区水土保持、叁峡工程建设以及小流域水土资源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决策支持系统能以迅速和灵活的方式通过模型分析为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的支持和帮助。当前决策支持系统更加注重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而且相继提出了群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集成式决策支持系统等更高层次的决策支持系统,分别适应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决策部门的需要,这也代表了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趋势。 本项目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叁峡库区山区小流域现状调查、治理优化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查明该地区小流域的现状特征、土壤侵蚀因子及强度,构建出适用于小流域治理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提出叁峡库区山区小流域治理优化模式,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叁峡库区小流域特征分析 在分析叁峡库区小流域地貌形成特征的基础上,应用GIS技术及数学模型对叁峡库区水土肥流失量进行了预测;并结合典型小流域自然资源分异特征及社会经济结构状况,提出了小流域分区治理模式及发展策略。①小流域地貌是在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地质构造等内营力是形成小流域地貌基本骨架的因素,气候、水文等外营力因素是在内营力作用的基础上对地貌形态的进一步雕饰,对地貌演化的后期或现代地貌的演化起主导作用;小

胡大伟[3]2009年在《扬州市丘陵山区小流域生态治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当前扬州市丘陵山区小流域存在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等问题,本文探讨了其生态治理模式,主要包含雨水集蓄利用系统模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模和种植布局、抗旱措施以及生态治理措施等四个方面。丘陵山区小流域生态治理的关键在于治水,目前治水主要途径是雨水集蓄利用。首先,探讨适合扬州市丘陵山区小流域的雨水集蓄利用系统模型,其可分为物理模型和经济模型,重点研究物理模型及其叁个子模型。其次,依据上述模型,在满足丘陵山区生态环境需水和作物灌溉用水的情况下,对五星冲典型小流域雨水利用工程规模和种植布局进行分析计算,求得了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时,不同水旱作物种植比情况下自蓄灌溉的最小亩均库塘容积。最后通过校核,确定适宜的亩均库塘容积,为扬州市丘陵山区小流域雨水集蓄利用规划提供了依据。在雨水集蓄利用的基础上,本文还探讨设计水平年的抗旱措施和特殊干旱年的抗旱措施。另外,本文通过分析存在的生态问题,把丘陵山区小流域分为生态恢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分别加以治理,并提出生态河道、生态塘堰和生态水库的构建方法,为扬州市丘陵山区小流域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侯松廷[4]2007年在《基于农户行为分析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人们为充分发挥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用特定的技术手段有目的对小流域内水、土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以达到合理利用的自然和人文活动的综合过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协调好小流域内各组分的关系。只有协调好了流域内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小流域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此,本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的高笕沟和石塔河小流域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对小流域内农户水土保持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农户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的态度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域实际情况,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分别对高笕沟小流域以发展经济、石塔河小流域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以期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通过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当前,农户已成为广大农村投资、经营与生产等经济活动的主体和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农户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的基本特点,决定了他的生产与消费行为,以及资金、技术与劳动力等的供给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关系。由于农业收益较低,大部分农户希望通过外出打工或从商来增加家庭收入。仅部分农户希望能够通过增加农业投入来增加家庭收入。有超过一半(52%)的农户希望通过增加耕地面积的方式来增加农业投入。有意识的通过小流域治理措施来提高土地质量从而增加收入的农户较少仅占10%。尽管部分农户对种养殖业表示出较大的兴趣,但由于受技术水平限制,农户对种养殖业投入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受家庭收入、收入来源、耕地细碎化程度、户主年龄、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2)农户对土地所有权的认识比较模糊,有将近一半农户不能正确地回答出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这一根本制度。由于在农村领导干部随意变更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农民进行水土保持治理行为的积极性。在农户对小流域治理措施倾向的调查中,农户对修筑梯田和植树种草两种措施表现出极大的偏好,超过一半(53.10%)的农户首选修筑梯田,有29.40%的农户首选植树种草。在实际调查及与农户的交流中,农户对于通过工程措施来改善生产环境方面,更为倾向于通过政府资助与农户集资的形式进行推平整地,这样平整出来的土地比梯田具有更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更加有利于农业生产。在对农户水土保持投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知道农户的兼业经济行为对农户的水土保持投入影响很大,较高程度的兼业化,使农户非农收入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这类农户土地仅是作为一种最低生活保障,对其增加收入的功能并不看重,也不会注重其长期生产力的保持。农户家庭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户进行水土保持投入。(3)利用多目标线性规划,基于20个决策变量,对高笕沟和石塔河小流域未来5年内的农、林、牧业进行规划。高笕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为发展经济型小流域,通过模型求解,得出通过5年规划后,坡耕地中只有坡度较小、土层较厚的40.47%得以保留,7.94%转变为台地,8.77%转变为有林地,20.54%转变为经济果木林,22.27%转变为疏林;小流域荒山荒坡全部得到治理,全部转变为经济果木林;小流域内台地增加了125.3hm~2,有林地增加了138.4hm~2,经济果木林增加了331.7hm~2,疏林增加了351.5hm~2。石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为发展生态型小流域。通过规划得出通过5年规划后,坡耕地中只有坡度较小、土层较厚的36.07%得以保留,9.02%转变为台地,20.01%转变为有林地,19.39%转变为经济林,15.51%转变为疏林;小流域内台地增加了124.3hm~2,有林地增加了275.8hm~2,经济果木增加了267.2hm~2。(4)运用Coatanza等提出的赋予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方法对综合治理前后项目区小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综合治理,两个小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共增加了2854180.2元。在进行项目区小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分析时,如果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各自调整50%,2个小流域总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均小于2%,可见,赋予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大小对总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影响不大,总的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变化对于生态服务系数是相对稳定不具有弹性的。因此,生态服务价值分析方法是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李妍彬[5]2008年在《北京山区小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探讨》文中提出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中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近10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引入,山区小流域治理与经济开发、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战略思想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小流域治理活动的准则。目前,对小流域的研究偏重于综合治理方面,侧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对小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较少。只是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典型小流域经济发展有一些案例分析,但把小流域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系统进行全面研究,仍然不全面。本选题选取北京山区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探索山区小流域的结构、功能及其治理与优化开发措施,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分析。从北京市具体情况来看,山区总面积10418km~2,占全市面积的62%,且多为石质山地,水士流失面积6640km~2,占山区面积的62%,虽经50多年的治理,目前仍有4089km~2的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仍很严重,山区人民生活水平仍不富裕,相对贫困的乡镇全在边远山区。本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选择李家峪小流域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小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八章:绪论、小流域经济开发的理论基础、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人口分布和居民点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产业链、小流域管理、实证研究(李家峪小流域经济开发方向与途径)、结论。得出的主要成果有:生态环境治理可分为两大类: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居民点调整模式主要有迁移合并模式、内部改造模式、积极发展模式。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主要从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坡改梯经济林果区、平缓坡耕地农业耕作区不同的功能区提出不同的结构调整。为了持续获取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布设综合治理措施,对水土资源及其它再生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主要通过拍卖“四荒”使用权、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治理开发形式促进农民参与小流域管理。

赵爱军[6]2005年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代替的基础资源。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水土资源相对贫乏,以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世界22%的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2%,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土资源匮乏是我国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土壤侵蚀是造成我国水土资源损毁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地力下降,生态失衡,洪涝灾害频发,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相当于流失6.67万hm~2耕作层,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国每年因土壤侵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因此,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协调系统中各个组分的关系,用系统的思想来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问题,剖析现有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管理制度和技术障碍,从法律政策、资金投入、技术支撑、治理成效的评价、国家、农民和社会组织的角色等多角度探索、构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以促进我国水土流失防治速度的加快和防治水平的提高。这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客观的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运用系统论、资源价值论、水土保持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博弈论的方法,在系统分析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历史、现状及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主体、法规体系、社会伦理、效益评价体系、资金投入、技术支撑、机构设置、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创造性地提出了量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体系,构建了相应的制度框架,并在此框架内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新模式包括以下4个要素:科学和谐的治理理念,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不断完善的技术体系,政府引导的市场运行组织方式。最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叁峡库区的乐天溪流域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了创建新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对策。通过研究、提出新的模式和对策,有助于促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两个可持续”的根本目的,即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通过实现“两个可持续”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王学雄[7]2006年在《参与式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国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之一。推行和实施小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重要内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世纪80年代末兴起并逐渐得到蓬勃发展的参与式小流域综合治理被认为是一个新型的、根本性的小流域管理模式,是实施小流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达到流域内土地资源的持续管理。本文从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调控入手,选取南方典型丘陵山区的一条小流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参与式发展方法与理论,结合优化理论与方法、GI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建立试验小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调控及分析模型。这种技术手段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方式突破了以往传统小流域治理和参与式小流域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对具体技术、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为我国南方山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及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将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调控过程分为叁个主要阶段:①参与式现状诊断;②参与式土地评价;③参与式决策。参与式现状诊断主要是获得研究所需的基础资料与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不仅如此,通过参与式方法的运用,使得流域区当地农民能提高自我分析的能力以及达到参与人员的信息共享等;参与式土地评价是通过当地农民参与土地利用评价体系的确立,经建模及运算,获得流域内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并依据评价结果生成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等级的空间格局分布;参与式决策主要任务是通过土地利用多目标决策模型的构建及运算,获得流域内土地利用的优化结构与空间配置,期间,当地农民能直接参与对目标的确定及方案的择选。研究结果表明: 1.参与式方法不仅是一种能较好地获取流域内大量信息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也是调动流域内当地农民积极参与的重要手段。重要的是参与式方法的运用要从一开始就应成为保证当地农户参与的一套规则和流程。在土地利用格局调控过程中,当地农户的参与在内容上是多方面的、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结果上是有效的。通过选择和使用有针对性的参与式方法和工具,使调控成为一种交互式过程,即成为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技术人员之间协商、合作的过程。 2.以当地农民的传统习惯和经验建立起参与式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反映了

孙艳红[8]2011年在《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原理、水土保持学原理等为指导,对延庆县的21条小流域治理进行了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和Topsis法等方法,对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效益评价展开研究,从而为北京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1)通过对群众小流域治理措施及相关政策的看法态度、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效果等内容进行问卷调查,揭示了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调动民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与改善当地民众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等对策。(2)选择沟壑密度、人均密度、人均耕地、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果同面积、梯田坝地面积、生态林面积、经济林面积、已治理面积,作为分类的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21条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大体上分为生态型、农业型、经济型叁大类治理模式。其中,生态型治理模式涉及9条小流域,所占比例为42.9%;农业型治理模式涉及2条小流域,所占比例为9.5%;经济性治理模式涉及10条小流域,所占比例为47.6%,并以典型小流域为例介绍了叁类治理模式。(3)小流域综合治理中6个典型要素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关联顺序依次为:投资(0.724)>治理面积(0.711)>水保工程措施(0.648)>经济林(0.590)>水保林(0.536)>整地(0.508)。(4)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效益分析的权重值:生态效益0.5299,经济效益0.3497,社会效益0.1204。层次总排序CI=0.0751<0.1符合一致性要求,各个效益评价指标所得权重符合评价要求,因而指标的总排序是正确的。治理程度的权重为0.2920,林草覆盖率的权重为0.0966,土壤侵蚀模数的权重为0.1413;经济效益中的劳动生产率的权重为0.0878,土地生产率的权重为0.0545,人均纯收入的权重为0.2074;社会效益中的人均产粮的权重为0.0160,人均基本农田的权重为0.0558,劳动力利用率的权重为0.0485。由综合权重排序反馈出,治理程度、人均纯收入土壤侵蚀模数是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影响因子。(5)采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法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得出以生态型和经济型治理模式为主小流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较好,生态效益达到中或良;以农业型治理模式为主的小流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差。以经济型治理模式为主的佛峪口小流域的经济最为突出,经济效益评价值达到92分。(6)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和Topsis法所得到的效益评价分值的直线拟合方程的拟合程度比较高,相关系数R2达到0.8853。这说明两种方法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为延庆县小流域治理的效益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张超[9]2015年在《美丽厦门建设背景下后房溪滨海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究》文中提出厦门市滨海小流域众多,总面积达939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0%。随着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发布,厦门将以“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为叁大发展战略,推动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发展。但目前,厦门市滨海小流域所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影响了美丽厦门的建设步伐。因此,结合美丽厦门的建设背景,探究科学、合理、高效的滨海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对促进美丽厦门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小流域治理模式主要侧重于小流域生态、经济或社会的某一方面,缺少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将小流域内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因子加以统筹考虑,往往导致治理效率较低、治理成效难以长久维持。本文以后房溪滨海小流域为对象,探究了其在美丽厦门建设背景下的综合治理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对国内外小流域治理进展进行梳理分析后,基于系统学分析思想,综合运用相关基础理论,从生态系统角度,研究分析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对小流域复合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叁个子系统的协调、控制与管理的工程;并总结了小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思路,包括综合治理特点、基本原则和综合治理策略,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从小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出发,结合美丽厦门建设与滨海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系,研究探讨了美丽小流域的建设理念,并将其作为促进美丽厦门建设的一种有效的综合性途径与方法。(3)以后房溪滨海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小流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现状及所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基础上,借鉴典型实践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小流域SWOT分析结果和海陆统筹思想,研究提出生态旅游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促进海陆协同发展;并以建设美丽小流域为目标,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叁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该模式和策略对后房溪滨海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梁大勇[10]2016年在《北京密云东田各庄生态清洁小流域规划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东田各庄小流域位于密云县太师屯镇中北部,涉及东田各庄和流河沟两个行政村。该流域紧邻密云水库东侧,属于潮白河水系,流域面积12.1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43km2,该流域的综合治理对保护密云水库的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和新模式,是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事业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晶。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对提高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设计以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和叁道防线理论为依据,通过现场调查和系统分析,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DB11/T548-2008)等相关技术标准,对东田各庄小流域治理措施进行规划设计,使其达到二级水源保护区治理标准。本设计中应用资料调查与收集、遥感调查、现场调查和系统诊断等方法,依据相关技术标准,采用模型计算和软件分析得出,东田各庄小流域的现状达不到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标准,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部分污水未达标排放形成点源污染、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解决东田各庄小流域存在的问题,本设计按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叁个功能分区,构建了东田各庄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体系,分区布置了封山育林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村庄美化措施、生活垃圾处与污水处理措施、田间生产道路、泥石流防治科普等治理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东田各庄小流域将成为生态清洁小流域。

参考文献:

[1]. 山区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D]. 李新虎. 西南农业大学. 2003

[2]. 叁峡库区小流域治理模式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李瑞雪. 西南农业大学. 2005

[3]. 扬州市丘陵山区小流域生态治理模式研究[D]. 胡大伟. 扬州大学. 2009

[4]. 基于农户行为分析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研究[D]. 侯松廷. 西南大学. 2007

[5]. 北京山区小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探讨[D]. 李妍彬.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6].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D]. 赵爱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7]. 参与式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调控研究[D]. 王学雄.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8]. 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效益评价研究[D]. 孙艳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9]. 美丽厦门建设背景下后房溪滨海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究[D]. 张超. 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 2015

[10]. 北京密云东田各庄生态清洁小流域规划设计[D]. 梁大勇.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山区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