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延续性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应用效果论文_赵欠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 江苏徐州 221011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将其纳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对照组各有25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抗心力衰竭治疗与常规心内科护理,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延续性护理。出院1年后,对2组患者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以及6分钟步行试验进行比较。结果:1年后,实验组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心功能分级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接受延续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慢性心力衰竭;应用效果

相关研究指出,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1]。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组实验,旨在探讨延续性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将其纳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得到确诊;②年龄在80岁以下的成年患者;③心功能分级II级至IV级;④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②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其他严重性心脏疾病的患者;③无自主意识,无法配合治疗与护理者。入选对象的一般资料:女18例,男32例;年龄55岁~76岁,平均(67.35±5.27)岁;心功能分级I级0例,II级12例,III级28例,IV级1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对照组各有25例,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抗心力衰竭治疗与常规心内科护理,常规给予强心剂、利尿剂、ACEI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并给予维持酸碱平衡、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吸氧治疗[2],同时给予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康复指导以及出院后的随访调查等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延续性护理,具体包括:①生活方式指导。为避免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心力衰竭加重,需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减少去公共场所,一旦发生感染需及时进行治疗。饮食上控制盐分的摄入,轻度心力衰竭患者每天盐分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中度患者应不超过3克,重度患者应不超过2克,注意适量补充蛋白质[3]。同时加强以耐力运动为主的锻炼,如游泳、散步等;②用药指导。嘱咐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并将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毒副反应告知给患者,如洋地黄过量服用会出现心律失常、恶心呕吐、视物黄染等不良反应,以此来督促患者正确服药;③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观察病情、自我护理。

1.3观察指标

出院1年后,对2组患者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E峰/A峰4个指标)、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方法)、生活质量评分(根据“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4]”进行评估)以及6分钟步行试验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采取t检验、卡方检验。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均数±标准差)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理为,心肌病、感染、心肌梗死以及压力负荷过重等初始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结构、心肌功能发生改变,最终诱发心肌充盈功能障碍或心肌泵血,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慢性、进展性的特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最终阶段,肺淤血、呼吸困难、体循环液体潴留等,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表现症状[5]。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报道指出,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与不良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6]。

本研究中,对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组实验,根据本研究结果:1年后,实验组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每搏量(74.68±15.41)毫升,左室射血分数(50.89±9.54)%,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7.85±12.58)毫米,E峰/A峰(1.75±0.28)]明显优于对照组[每搏量(66.82±13.34)毫升,左室射血分数(58.04±10.57)%,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6.85±13.37)毫米,E峰/A峰(0.94±0.33)];实验组的心功能分级状况(I级7例,II级14例,III级3例,IV级1例)明显优于对照组(I级5例,II级11例,III级7例,IV级2例);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47.85±15.24)分]、6分钟步行试验[(445.36±152.47)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35.21±11.54)分]、6分钟步行试验[(354.12±117.58)米],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得出如下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接受延续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冬敏,林征,刘洪珍,吴蕾,孙艺.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健康教育,2016,(11):1002-1005+1014.

[2]赖有莲,庄玉琳,苏幼明.延续性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J].中国临床护理,2016,(05):396-398.

[3]黄祖娟,高莉梅.延续性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08):1227-1230.

[4]胡永琼,邓云霞.出院计划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6,(04):531-534.

[5]范丽琦,顾洁.综合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01):37-39.

[6]郭晶.舒适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3):57-58.

论文作者:赵欠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9

标签:;  ;  ;  ;  ;  ;  ;  ;  

探讨延续性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应用效果论文_赵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