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初探_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

小学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初探_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

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一、科学运用计算机教学,激发学生思维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是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教材上的知识点一般都以静态的、单维的形式出现。把这些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单维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多维的网状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生的认识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实现的教育功能。数学教材中很多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结论的推导,重点都在“过程”,而把计算机技术用到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以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知识点时,他这样设计:在屏幕上先显示三个大小不等的圆,随后将三个圆的直径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楚三个圆的直径也都相应的长短不一。然后依次将三个圆的周长展开为三条线段,三次度量的结果是一致的:在翻了三次“筋斗”之后,红色的闪动提示都还剩一小段。在这个动态的演示过程中,学生感知形象具体、清晰,认知深刻,不需要教师的提示,即可准确地概括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2.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运用计算机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相遇问题的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单一而欠系统性,对运动中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很难想象,特别是对为什么要先求出“速度和”难以理解,我们便可运用计算机上的移动画面模拟出两人相对行走的动态图像,引导学生通过细致有序的观察、分析、综合,在脑海中确定“相遇问题”中两个运动体运动的表象,将实际运动的情景问题转化为抽象问题,再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又如,一年级学生初学减法的意义有一定难度,教材中有一道利用黄瓜图理解"4-1=3"的例题,静止的图形很容易让学生从加法的角度去思考,得出“架上有三条黄瓜,篮里有一条黄瓜”的结果。为了缩小学生的理解与教材意图之间的差距,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模拟出瓜架上的4条黄瓜和摘掉1条的动作,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正确运用计算机教学,陶冶学生情感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是现代教育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要求之一。我们不能停留于用现代教学媒体去满足、迎合学生一般的兴趣需要,而要真正从教育观念的确立上,积极发挥引导、激发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感。

1.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一些色彩、声音、形状的和谐运用,让学生在一次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享受到现代科技的美、数学知识的美,增强学习乐趣,培养良好情操。

2.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一方面,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人机交互性较强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得到及时评价和调节,以强化学习动机,了解学习结果;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激励功能,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利用“聪明的小一休”或小动物对其表扬,有时比教师的表扬更起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如,结合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有机渗透一些数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及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然后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

三、运用计算机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相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样就形成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一般要先经历具体感知,然后才达到抽象归纳。而我们目前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以“演示型”为主,在实际运用中很容易跳过学生的具体感知阶段,直接让学生通过平面、局部的观察和想象来进行认识,导致了教学程序与学生认知顺序相违背。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有位老师这样设计:一开始就直接运用计算机在屏幕上显示一长方体模型图,告诉学生这就是长方体,并通过面、棱、顶点的闪动,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并加以归纳;然后组织学生观察学具,对所归纳的结果加以验证;最后指导学生去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运用计算机教学还要把握好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各种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去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时,应注意把握好“度”,防止“供”过于“求”,产生负面影响。如,学生本来只需稍加思考即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却在屏幕上显示较多的提示,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不到“跳起来摘果子吃”的乐趣,还抑制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如,运用计算机的声、形、色,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它们思维和情感的“兴奋”,但刺激过度,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干扰。

因此,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盲目认为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发挥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好。这得从学生的切实需要来进行恰当设计,从而杜绝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的现象。

2.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都适合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与教学的优化等同起来。例如,有的教师为突出引用计算机教学能增大课堂容量的特点,不顾教学大纲对该教学内容的要求,盲目压缩课时,把几个课时的内容集中在一课时授完;或者为了突出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把一课时的内容分成两课时来讲,降低教材难度,打乱习题的梯度,虽然表面形式新颖,但不符合教学大纲的精神,也达不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因此,在设计计算机软件之前,应充分研究教材,把握教学大纲精神,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容量,对教学具有良好帮助的一定要用,而对教学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的,就毫不吝啬地省去,使设计出的软件成为严格尊重教材的范本。

3.要与其它传统电教手段密切配合。不同的电教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和特点,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恨性。计算机辅助教学并非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教学手段,它对某些内容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与掌握各种电教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满足学生学习活动的不同需求。例如,当教学内容呈静态现象的时候,选用可控性强的投影手段来表现较为合适;当教学内容呈简单的动态过程时,选用连续性强的录像手段来表现效果会更好;当教学内容需展示复杂的抽象、变化过程时,选用模拟性较强的计算机手段则可取得较好效果。

另外,只有多媒体系统的建立,才能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但由于计算机教学在我国学校,特别是小学的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受经济条件制约,计算机辅助教学很难在短期内普及,尤其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云南,建立多媒体系统有很大困难。相反,像投影、录音等传统电教手段具有使用方便灵活、制作简单、物美价廉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处于长盛不衰的地位。因此,在重视和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同时,不能违背教学实际情况,一味强调对计算机的选择和使用,而忽视了传统电教手段的使用,或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尺短寸长,才尽其用,只有把计算机的使用与传统电教手段的使用恰当结合,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形成完整的电教层次网络。

标签:;  ;  

小学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初探_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