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我国烟草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取向_中国烟草论文

加入WTO后我国烟草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取向_中国烟草论文

入世后我国烟草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取向论文,烟草论文,入世后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7.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301(2004)06-0021-06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烟草种植、生产和消费国。2002年中国烟叶产量为153.1万吨,占世界烟叶产量的35%;卷烟产量3498.5万箱,占世界卷烟产量的32%;中国拥有高达3.1亿常年吸烟人口,占世界吸烟人口的25%。长期以来烟草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著地位和重要影响,现阶段为2000多万烟农、50多万企业员工、1000多万商业零售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与收入保障。1982至2000年,全国烟草产业累计实现工商税利8437亿元,占同期国家财政总收入的9.2%,并从1987年以来连续14年高居全国各行业榜首。自从1981年5月国务院决定对烟草产业实行国家专营以来,一直是在高度集权型专卖体制保护下发展的。根据1999年11月5日与美国达成的《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和2000年5月19日与欧盟达成的《中欧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入世后中国烟草产业势必面临大型跨国烟草公司的巨大冲击与严峻挑战,正如摩根斯坦利在《全球统一的报告》中称:“专卖结构将随着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而开始放松。对于领先的烟草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未利用的最后国境。”2003年第4期《中国企业家》发表评论说:“通往世界上最大卷烟市场的大门正在打开,剩下的路程只需以毫米计算。理查德·克鲁格在《烟草的革命》(1996年)一书中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一、入世后中国烟草产业的国际环境

入世后中国烟草相关产品,既要接受WTO《农产品协议》的约束,也要遵循WTO《一般商品贸易规则》的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品关税大幅减让

有关中国烟草关税减让条款主要体现在1999年11月15日与美国达成的《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中。

表1 入世后中国烟草主要相关产品关税税率的下降幅度(%)

1994年1999年

2002年2003年 2004~2008年

烟烟叶

-

402216 10

草卷烟 65

653525 25

及烤烟 40

40 - - 17

其雪茄烟49

364133 25

制再造烟65

40 - - 25

品吸食烟丝 65

65 - - 25

烟卷烟机20

14

8.6

6.8

5

草包装机25

161010 10

机检测仪器 12

12 3 0

0

械烟机零件 12

121010 10

卷烟滤嘴 70

32 21.8 18.5 12

相卷烟纸70

45 26.320

13.8~7.5

关丝束 15

107 5

3

辅醋纤素 - 10.3 8.46.5 6.5

料香精、香料 -

45

30225 20~15

铜、白版纸 -

12 6.8 5

3

从表1可以看出,烟草相关产品的关税减让主要是:

(1)烟草及其制品。属于农产品的烟草进口关税将由1999年的平均21%降低到2004年的平均17%左右或者更低。卷烟的实施税率由1999年的65%降低到25%,“实施期”为2004年。

(2)烟草机械。1999年我国进口卷烟机的关税税率为14%,要分期降低到12.2%(2000年)、10.4%(2001年)、8.6%(2002年)、6.8%(2003年)和5%(2004~2008年);1999年进口包装机的关税税率为16%,2000年要降低到14%,2001年降低到12%,2002年降低到10%;1999年进口烟草检测仪器的关税税率为12%,2000~2003年要分别降低到9%、6%、3%和零;1999年进口卷烟机零件的关税税率为12%,2000~2008年要逐步降低到10%。

(3)相关辅料。1999年我国进口的化学纤维制造的卷烟滤嘴的关税税率为32%,2000~2008年要逐步降低到12%;1999年进口的“小本或管装卷烟纸”以及“其它卷烟纸”的关税税率为45%,2000~2005年要分期降低到7.5%。

2.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

(1)政府补贴。中国烟草产业享受政府的补贴金额1994年为12亿人民币、1995年为8.62亿、1996年为9.26亿、1997年为10.25亿、1998年为8.83亿(这些补贴是以返还税或免税实现的),将逐步取消。

(2)配额限制。对卷烟、雪茄烟、烟草替代品、均化和再造烟草、烤烟、烤烟以外的其他烟、烟草废料、烟草机械、烟机配件、丝束等专卖品,一律在入世之日起,最迟在2002年1月1日取消许可证和进口限制配额。

(3)专项管制。中国入世后在仓储、服务、检测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方面做出的承诺适用于烟草产业,有些承诺对烟草产业影响很大。比如对仓储服务承诺自入世之日起允许设立中外合营公司,但外资比例不能超过49%;2001年1月1日以后允许外资控股;2003年1月1日以后允许外商设立独资企业等等。

3.零售市场率先开放

根据《中欧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规定,中国应对烟草专卖管理许可证进行改革,并取消关于进口产品零售点的任何其他限制,包括中国烟草总公司的限制。中国可使用2年过渡期以完成许可要求,在2年过渡期内销售进口卷烟的零售点数量有实质性增加。简言之,从2004年1月1日起,全国300多万的零售商户均可销售外烟。

二、入世后中国烟草产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烟草业广泛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领域,由于长期实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高度集权型经营管理体制,被称之为“计划经济体制大厦的最后一块基石”,入世后面临跨国烟草公司的一系列严峻挑战。

1.专卖体制渐趋式微,垄断保护行将消亡

这是发展环境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变革。专卖体制虽然在入世后的5年过渡期内仍将存在,但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已成定局。这是因为:

(1)国际压力不断增强,1991年6月中国通过《烟草专卖法》时全球共有71个国家实施专卖制度,到2001年只剩下不足20个国家和地区。今后,中国烟草专卖制度每隔两年就要经受WTO的一次考验;(2)国内修法呼声高涨,要求修改《烟草专卖法》已成为近几年来行政审批改革的一个舆论热点;(3)体改攻坚已成焦点,继军工、电信、石油、石化、民航、电力几大产业之后,黄金和铁路两个产业也已进入议事日程,最后一块堡垒就是烟草产业。2003年烟草产业全面启动工商企业分离,标志着专卖体制改革的大潮即将来到。

2.近期压力相对平缓,长期挑战不容乐观

(1)减税效应逐步显现。中国烟草大多数产品的关税水平都在10%以上,近期国际冲击比较有限。但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3年1~9月中国烟草商品进口累计2.59亿美元、同期增长33.8%,出口累计3.38亿美元、同期增长9%,减税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2)生产禁入势必解除。1990年代以来国家烟草专卖局一直以国内市场产能严重过剩为由实行禁入管制。按WTO的透明度原则,审批程序必须公开化,今后再利用审批程序禁止外国产业资本进入将引起诉讼。其实,跨国烟草公司早已渗透国内卷烟生产,英美烟草公司加紧在云南等省建立烤烟基地、在一些省市或合资生产或共同开发合作品牌或联合开发混合型卷烟。这些牌号卷烟的生产与销售无疑是在为大规模进入进行前期“国产化”、“本土化”准备。

(3)营销攻略全面展开。中国烟草公司在入世后的过渡期内虽然仍控制着市场分销权,但跨国烟草公司对华营销攻略已经全面展开:一是广布网络,世界最大烟草生产商美国菲莫公司最多时在中国设了16个办事处;英美烟草公司也在中国36个重点城市设立了办事处。二是扩大影响,除无偿或低价向大型商场、酒吧、歌厅等派送卷烟产品和赠送礼品等促销活动,还进一步通过大规模赞助体育竞赛项目扩展品牌与产品影响力。三是延揽人才,从2000年11月企业可以进入高校招聘毕业生以来,英美烟草公司已在北大、清华大肆网罗人才,在复旦召开专场招聘会。加入WTO后人才争夺战的首役就此拉开。

3.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变动明显

在关税减让、非关税壁垒取消、零售市场开放等主要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下述4种主要烟草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进出口贸易将发生显著变化。

(1)烟叶市场首当其冲。入世后2004年烟叶关税将降低到17%或更低,国产上等烟叶将首先遭受巨大冲击。进口较多的津巴布韦优质烟叶,1999年到岸价为6.5万元,入世后大约平均每吨要下降1万元左右(假设到岸价不变),接近甚至低于国产上等烟叶的价格。考虑实际等级合格率较低、总体质量不高、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等因素,国产上等烟叶对进口优质烟叶不再具有价格、质量的比较优势,国产中下等烟叶的比较优势也将逐步降低。

(2)中高档烟面临压力。按照每条零售价指标目前国内卷烟档次分为5类:一类(100元以上/条)、二类(51~99元/条)、三类(31~50元/条)、四类(26~30元/条)、五类(20~25元/条)。长期以来,中国卷烟市场一直由20%左右的中高档卷烟占有80%左右的市场利润。据2002年全国卷烟产品价位分档汇总数据显示,价格在30元以上的中高档卷烟销量和利润分别占16.1%和84.7%,其中100元以上的一类卷烟的销量和利润分别占1.7%和31.8%,51~99元的二类卷烟的销量和利润分别占3.6%和15.1%。入世后进口卷烟将对一二类中高档国产卷烟形成竞争压力。按关税降至25%左右计算,目前销价100元左右的“555”、“万宝路”将会降低20~30元;加上营销攻势和国内消费者对混合型卷烟的需求,进口卷烟将会进一步挤占国内市场特别是中高档卷烟和混合型卷烟市场。

(3)烟机行业进退维谷。入世后卷接包主机及其零配件进口关税大幅降低,烟机进口需求与国内制造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1985年以来中国大量进口烟草机械提高了国内烟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目前国内主要烟机制造企业对很多先进技术已能消化吸收,但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国制造商手中。一般进口烟机设备的技术改造周期为15年,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烟草企业已基本完成技改,距新一轮改造还有8~10年时间。如果现在进行合资,生产出来的烟机设备短期没有市场;如果现在不合资,8~10年后技改时又要投入巨资引进烟机,进退维谷。

(4)辅料优势逐步减退。入世后进口高档卷烟纸的销售价格,将从现行的3.4~3.7万元/吨降至2.7~2.9万元/吨,接近国内一些烟纸企业的目前价格水平。虽然国产烟纸仍具有价格承受力,但由于在质量和技术方面的差距,进口烟纸所产生的冲击不能低估。

三、入世后中国烟草企业的战略取向

2003年中国以“工商分离”为突破口启动了烟草产业近20年来影响最大的体制变革。即在现行的烟草专卖体制下,各省级烟草公司不再身兼既负责本省烟草销售又负责管理本省卷烟企业,只管销售,生产由烟厂根据市场需求决定。根据产业环境的新变化,长期以来主导着中国烟草产业发展方向的有关优势企业、特别是36个重点企业有必要制定新的近中期战略。

1.企业规模亟待扩大

中国虽是世界烟草生产第一大国,但卷烟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的致命缺陷,见表2。现有卷烟生产企业146家,2000年共生产1181个牌号、2568个规格、3335万箱卷烟,其中最大的玉溪红塔烟草集团公司最高生产220万箱、最小的浦北卷烟厂仅2823箱;年产量最大的牌号“红梅”达100.5万箱,最少的牌号仅几箱。据对1990年代末期中国卷烟生产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30~60万箱是最低有效规模区间,60万箱接近最佳规模,而30万箱以下则处于规模不经济。事实证明,中国卷烟企业的经济绩效具有十分明显的规模递增特点,见表3。

表2 2000年中国卷烟生产企业的规模分布

产量规模 企业数量

(万箱)

(个)

1100以上

4

250~100

11

330~5023

420~3021

510~2024

6 5~1020

7 1~532

8 1以下11

总计

3335146

表3 2000年中国不同规模卷烟生产企业的经济绩效

产量规模企业数量 平均单箱税金

(万箱) (个) (元)

1100以上

43517

260~10072777

3 30~60

271979

4 10~30

451147

5 10以下

63 947

为提高烟草产业集中度,近几年中国采取了培育重点企业和淘汰劣势企业两项措施。但调整的效果有限,36家重点企业近1/4的销量增长为负值、近1/4的利润增长为负值。截止2002年底虽经关停66家,但10万箱以下的小烟厂仍占近30%。强化企业规模集聚,仍是亟待突破的重大课题。

2.并购重组势在必行

这是由现阶段中国烟草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所决定的。由于总量指标所限,企业即便产品市场销售好也不能生产,为了给优势企业腾出指标拟关停年产10万箱以下的小烟厂,但空间很小;期望效益不好的企业主动腾出指标,但可能性很小。由于财税体制所限,在分税制下各地烟草税收主要取决于卷烟生产量,各省市基本维持1993年的计划基数。现行体制下的生产计划已成“限制先进、保护落后”的状态,国家专卖专营已蜕变为地方保护、市场割剧,不少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方式在辖区内推销、摊派本地卷烟,限制外地卷烟进入。有专家提出改革分税制的建议,但它“牵一发动全身”,短期难以奏效。优势企业要想扩大规模,突破总量指标和税制环境的局限,跨地区并购重组是唯一的好办法。

3.网络建设刻不容缓

“工商分离”之后,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过去“联产联销型”的利益共同体转变为目前各自面对市场的独立竞争主体。把加快营销网络的建设,争夺、强占和控制市场通路作为近中期战略,一是加快企业模式转型,在联产联销的工商一体化背景下,绝大多数烟草工业企业虽有法人资格但不是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现代企业,只是一个“大工厂”或“生产成本控制中心”。可借鉴“一分生产、二分研发、七分营销”的国际先进经验或按照“研发—生产—营销”哑铃式组织布局,使企业从生产主导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二是重组市场营销机构,分别选择强化原有内设销售机构职能、重组跨部门的“超级营销部”、新建独立的销售公司等三种不同方式整合与统领企业营销资源。三是扩展连锁经营网络,可分别选择自办网点、联营控股、特许加盟等三种不同方式优化组合。

4.品牌整合迫在眉睫

“小、散、乱、差”,是中国卷烟品牌的显著弱点。为了逐步扭转这种局面,近年来开始重点培育36个名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高的第一类品牌7个,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一般的第二类品牌5个,知名度和美誉度都较低的第三类品牌24个。但2002年第一类品牌的增长幅度不仅远远低于第三类,而且比36个品牌的平均增长速度15.65%还要低6个百分点,可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品牌成长的关系还不紧密,消费者的意愿还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近中期必须促进卷烟品牌整合:一是根据销售规模、市场潜力和消费者偏好等综合经济指标,进一步明确主导品牌的目标定位与品牌组合战略;二是通过促进主导品牌的系列化与规模化,加快企业各类资源向主导品牌的优化配置;三是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公布与实施,烟草产品经营的国内外环境将日趋严峻,要着手研制行之有效而具有前瞻性的市场推广方案与实施路径。

5.科技兴烟转变重点

科技兴烟,不仅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全球性“反烟运动”和国际烟草产品结构的重大调整,而且事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烟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1985年以来,中国通过“技贸结合”引进与消化了43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烟机制造技术,提高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甚至一度走入了“技改过度”的误区。以卷烟卷接机为例,全球现有Passim卷接机350台套,中国就有230台套,约占全球总量的2/3;世界三大烟草巨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和日本烟草株式会社的主流机型分别是MK9-5、MK9、MK8,而中国企业的装备水平已领先于它们。但至今为止,在国际卷烟消费市场上没有一个国产的卷烟品牌能与之展开有效竞争。烟草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发展领域,体现在从烟叶的种植、加工、储运到卷烟的生产、包装、销售的全过程。目前叶组配方、辅料及香精香料等卷烟工艺配方技术,已成为国际烟草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沿领域与攻坚方向,是烟草企业新品开发的制胜法宝。中国卷烟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必须适时进行战略转变:一是及时从烟机设备的“硬”技术领域转向卷烟工艺配方的“软”技术领域。在发挥设备先进优势的同时,大力提升卷烟产品的技术含量;二是适应卷烟消费的安全性、健康性国际潮流,开发国际流行口味混合型和国产新混合型卷烟。研制一批具有价格优势、焦油量在10mg/支、烟气烟碱量为1mg/支、CO量为10mg/支以下的卷烟产品;三是探索开发满足多元化细分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卷烟消费者的层次与口味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市场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囿于国内一省一地的市场定位将逐步失去竞争优势。探索开发适应全国多元化卷烟消费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是一个地方性卷烟品牌向全国性卷烟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

6.跨国经营未雨绸缪

中国是世界“两烟”产销第一大国,但烟草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是产品外销率很低,2000年中国卷烟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0.3%,但出口贸易额仅占国际卷烟市场贸易的0.15%;二是出口结构不合理,2000年中国卷烟出口与烟叶等初级产品出口之间的比例为4∶5,而国际市场的通常比例为6∶1,说明仍处于以出口原材料为主的初级阶段;三是出口地区有局限,目前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南亚地区。上述状况与中国作为世界烟草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加入WTO之后,中国烟草产业界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经营的能力与水平,不仅要通过烟草财税体制改革、降低烟叶农业特产税税率和提高烟草出口退税率等有效措施,积极扩大“两烟”出口份额,而且要培养、延揽精通WTO规则的国际贸易人才和积极稳妥地尝试跨国并购与资产重组,加快实施名优烟草企业的“走出去”战略。

修回日期:2004-10-24

标签:;  ;  ;  

加入WTO后我国烟草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取向_中国烟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