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产品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代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品创新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提供差异点,来获取市场份额。新产品问世,在既有的市场份额、用户使用习惯、影响力、渠道等各方面,都难以实现对同类产品的全面超越。而依赖价格战,最终也会输掉品牌前景,因此,创新是获得市场份额的最重要手段。但对于绝大多数创新者而言,创新通常意味着试错,如何能在付出更少的试错成本的前提下,实现有价值的创新,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课题。 一、把握未来的消费趋势 在食品安全仍然堪忧的今天,健康化仍是企业赢取市场的手段。一方面不断爆出的各种食品安全负面新闻的倒逼,另一方面厂家为寻求差异而提出或真或假的概念炒作。前者好理解,后者是在信息对称的消费时代,因为知识结构的差异,对称的信息可以存在不对称的解读,这就为一些厂商进行概念炒作提供了机会。如360推出的路由器具有的“儿童模式”“孕妇模式”,就是典型的利用消费者知识盲区炒作的健康概念。而农夫山泉与恒大冰泉关于“长白山的春夏秋冬”“一处水源供全国”,隐含的一个概念就是长白山的水源具有更好的健康性。如果不计较正确与否,这些概念确实为商品提供了创新点。 功能化是市场细分要求导致的。在这个消费品极大丰富的年代,处处皆红海可能危言耸听,但蓝海和死海却不是那么容易区分的。在红海内部,搞市场细分,可以减少竞争压力,并且提供足够的溢价空间,并且不必面对“前浪死在沙滩上”的试错风险。如红牛、monster等功能性饮料,如各种保健酒类,如美颜相机等。 时尚化与个性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款产品,往往是时尚化与个性化兼得,或者干脆都不沾边。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时候,人们对时尚与个性的追求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的体验。我们不难看到手持玫瑰金色iphone6S的男士们,如此作践自己,只为让大家看出自己的手机与iPhone6的区别。那么,如何实现时尚化与个性化?最重要的是找到与现代时尚、个性生活方式之间的接口,通过消费情境与产品本身特质的融合,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一些前沿领域,或者竞品较少的领域,如电子产品和服装,成为领导品牌,需要引领时尚、创造个性消费体验:而在一些趋于成熟,竞品较多的领域,则须把握和迎合时尚与个性。 智能化看起来比较专业,似乎只有电子产品领域适用,但其实广义的智能化,是一种合乎消费者使用逻辑的消费体验。如以“三只松鼠”为代表的一些互联网坚果品牌,在包装中内置适合产品特质的开壳工具,其实就是一种广义的智能化创新。 二、产品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产品创新,除了本身的创新之外,必须依赖于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渠道创新、传播创新等各个方面。一方面,在现在这个商品丰富的时代,渐进式的创新,通常要用不高的技术门槛,去面对虎视眈眈的业界大鳄。往往一个创新产品出现,创新者还来不及收获红利,便已经被跟随者利用巨大的体量带来的规模优势压垮,市场份额被鲸吞蚕食。单纯在产品层创新,难以为自己带来创新红利的回收窗口。另一方面,单纯的产品创新虽然能够带来产品自身的竞争力,但从产品生产到进入终端,其间每一个环节都会带来新的课题。产品出来了,经销商不认,如何鼓励经销商进货?在品牌影响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快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广告预算有限,如何以最少的费用获得最佳的宣传效果?怎样的销售模式才能摆脱激烈的价格战?产品如何快速实现与资本的嫁接?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来拓宽产品的辐射范围?在新品上市周期,以多大的力度进行市场培育,才能在提升影响力的同时更快进入盈利周期?现有市场环境是否能够承载这样的新产品?如果不能的话,在可预期的将来,是否有足够大的可能形成满足产品生存的环境?不建立起这样的一个创新体系,恐怕结果要么是石沉大海,要么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三、产品创新越来越趋向自然、本真 人们对消费品的选择趋向,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在最开始,市场上呈现的是产品的供给与消费能力都严重不足的态势。在供应端,产品生产工艺受限,因此加工工艺普遍比较原始,贴近自然。 后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人们的消费能力也逐渐增强。这时,从总体上看,生产者越发倾向于效率、成本导向型生产模式,也就是假设市场上人们的需求是相同的,提供最符合效率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最显而易见的需求。 而在今天,生产效率的提升已经使供给呈现出过剩的态势,而消费者的需求却越发模糊。原来,消费者需求什么,生产者心里有数,消费者自己心里也有数,但随着基本需求的高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产生了分化,日渐倾向于个性化,以至于在生产者开发出产品之前,消费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存在这方面的需求。 现在,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需求高度分散、模糊的市场,但从总体趋势上看,有两点是可以把握的。首先,回归自然是现代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其实,回归自然、本真,一直是消费者客观存在的需求,但在传统工业时代,这样的需求往往优先级较低,不得不让位于成本和效率,在消费市场转型的过程中,效率与成本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因而效率与成本的优先级逐渐降低,而回归自然的优先级不断上升:从精神上而言,产品概念越来越趋向于人性和关爱,这个原因同上。不难发现,这两方面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在从前的时代被压制了,在今后,越是消费升级,这两方面的需求就越会凸显。 四、产品升级需要平台意识、跨界思维 在2003年,淘宝网开始运营。而网上购物这个概念,更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进入中国。但当时的中国人,没有多少接触过电商的。而现在,电商已经成为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十几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应该说,电商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或者说相对变化小一些,但电商的产业融合程度加深了。在电商进人中国的最早阶段,物流体系与电商并没有充分地融合,以至于出现了电商拍货,当面交易的可笑模式。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普及率偏低,银行系统网银业务的滞后,都让电商与其他产业、概念缺少融合,也就更谈不上特色嫁接了。而伴随着融合进程的推进,今天,电商、快递、第三方支付平台、网银,已经完全融合成了一种新的共生经济圈,通过自身的特色,从彼此的发展中互相促进,形成的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的综合性共生平台。伴随着融合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壁垒被打破。高价值大型商品(如汽车等)、低价值易损耗商品(如冰淇淋等)这些曾经的电商禁区,也一一被打破。而食品行业中,在开发过程中就考虑到商超、电商、实体体验店、O2O配送体系的多平台产品也是越来越多。当一款新产品出现时,具有多重概念,将为之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更容易嫁接其后出现的新概念,也利于风险对冲。标签:产品需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