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帝王世纪”第二理论的奥秘_帝王世纪论文

揭开“帝王世纪”第二理论的奥秘_帝王世纪论文

揭开《帝王世纪》一书二说之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谜论文,一书论文,帝王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帝王世纪》一书,晋·皇甫谧撰,共十卷,叙述自上古至曹魏之间历代帝王事迹。唐代因避李世民讳,改称《帝王代纪》。

自宋室南迁,该书逐渐亡佚,最晚所见引用该书的,当为南宋·罗泌《路史》并注文〔1〕(成书于公元1170年)。 元·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卷七注文曾引用《帝王世纪》文两条:(1 )“文王受命九年而崩”,(2)“伯禽以成王元年封”。 今按:其前一条意同于他书所引,而后一条则与《史记·鲁世家》集解引文相同,盖其未见原书,援引自他书。

自该书成书,至于南宋,其间大致有《史记音义》、《史记集解》、《周易正义》、《补史记三皇本纪》、《史记正义》、《礼记正义》、《初学记》、《艺文类聚》、《大统纪》、《史记索隐》、《毛诗正义》、《尚书正义》、《后汉书》注、《群书治要》、《太平御览》、《资治通鉴外纪》并注、《路史》并注等十数家引之。自元明以来,学者纷纷为其辑佚,主要有陶宗仪、王谟、张澍、臧庸、顾观光、宋翔凤、徐宗元等辑本,其中以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较详备。

纵观诸书所引《帝王世纪》之文,相互不合之处随处可见。如关于舜在位年数,据《初学记》九、《路史·后记十一》注、《大统纪·序》〔2〕等书所引,舜在位二十年,而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 《资治通鉴外纪》(下简称《外纪》)一下、《路史·后纪十一》注等书所引,舜在位二十二年,其中《路记·后纪十一》注意先后引用二说,令人迷惑不已。又关于周昭王在位年数,《太平御览》卷八十四引作“(昭王)在位五十一年”,而《外纪》四却引作“(昭年)在位二年”,相差之悬殊,令人咋舌。类似此种一书二说之处不胜枚举,故今撰此文,以图揭开《帝王世纪》一书二说之谜。

《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帝王世纪》:“武王定位元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按:《外纪》二注引《殷历》以伐纣年岁在甲申,则武王定位元年岁在乙酉,是此引《帝王世纪》文之所本。岁在乙酉之年当在公元前1056年或公元前1116年。陈梦家《西周年代考》、谢元震《西周年代论》〔3〕、李仲操《西周年代》、 刘起釪《古史续辨》等皆以为在公元前1116年。而据笔者考证,当在公元前1056年,详下。

据《史记·鲁世家》集解引徐广引皇甫谧《帝王世纪》,鲁公在位年数除首代伯禽之年《史记·鲁世家》缺载外,仅献公年数与《史记·鲁世家》异。《鲁世家》以献公在位三十二年,而徐广引《帝王世纪》以献公在位三十六年,较《鲁世家》多四年。据《史记·鲁世家》自第二代鲁公起,至于惠公,总年数为二百七十五年,故《史记·鲁世家》以考公元年在公元前997年,而《帝王世纪》既多四年, 则当在公元前1001年。又《史记·鲁世家》集解引《帝王世纪》:“伯禽以成王元年封,四十六年,康王十六年卒”,《太平御览》卷八十四引《帝王世纪》:“(成王)八年,始躬亲王事,以周公为太师,封伯禽于鲁”。按《集解》所引“元年”,系指成王亲政元年,当即成王之八年,故易知成王即位元年《帝王世纪》系于公元前1054年,而武王定位元年系在公元前1060年,与公元前1056 年或公元前1116 年均异, 何故? 按公元前1060年删较元前1056年多年,上此四年恰为献公之年数多《史记·鲁世家》之年数,使我们不能不对《史记集解》引徐广引《帝王世纪》之说产生怀疑。《史记集解》为刘宋·裴骃著,而裴氏距《帝王世纪》成书未远,又亲自读过它,并于文中时常引用,又何必转引徐广《史记音义》所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之说呢?是裴氏所见《帝王世纪》之文与徐广所见不同,而裴氏之书“注异不注同”,其所见《帝王世纪》之文”必与《史记·鲁世家》同。若此,献公在位年数亦应据裴氏所见之书,为三十二年。由此则知武王定位元年乙酉当即公元前1056年,而非公元前1116年。

而徐广所引之说何故?按:《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自克殷至秦灭周之岁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帝王世纪》:“(周)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按:秦灭周在公元前256年,故克殷之年当在公元前1122年,与上述公元前1056 年之说异。徐广所引之说当即在此说之下的鲁献公在位年数。而《集解》前引“武王定位元年岁在乙酉,”与此引非,何故?按:前引是裴氏所见之书,后引为徐广所见之书。盖《集解》引徐广之文,后世传抄脱落之故。

由此可见,武王克殷之年, 《帝王世纪》本有二说, 一为公元前1056年,一为公元前1122年。前说本自《殷历》、《史记·鲁世家》,后说本自《三统历·世经》〔4〕两说各自均有各自的纪年系统。 今以公元前1056年克殷之说为说法一,记作Ⅰ;以公元前1122年克殷之说为说法二,记作Ⅱ。据笔者所考,引用Ⅰ的纪年系统的书籍,主要有《史记集解》、《周易正义》、《群书治要》、《外记》并注;引用Ⅱ的纪年系统的书籍,主要有《史记音义》、《初学记》、《艺文类聚》、《补史记三皇本纪》、《大统纪》、《太平御览》等。而《路史》并注,Ⅰ、Ⅱ之说并引,知至南宋之时该书已亡佚大半,Ⅰ、Ⅱ之说已被混编在一起。

《帝王世纪》既有Ⅰ、Ⅱ两套纪年系统,而南宋以前学者既见原书,但又未曾言及两套纪年系统,各持一说而证引,由此可知Ⅰ、Ⅱ两套纪年系统不是著录在同一本书中,而有以各自纪年系统叙事的两部《帝王世纪》。不然,则古人引之时必将二说同时引录,而观诸书引文,凡叙事各依各自纪年系统,皆为正文而非旁注异说。知《帝王世纪》本来为两部,各依Ⅰ、Ⅱ系统纪年,而每部之中,并无异说。观诸书所引,引文中的矛盾实是两部书的矛盾,而非同一书中的自相矛盾。于是《帝王世纪》之书一书二说千古之谜由此而释。本文将依此析分诸书引文的所归属Ⅰ、Ⅱ两书问题及在Ⅰ、Ⅱ两纪年系统下帝王在位年数问题。

由周王在位年数,可知《太平御览》与《外纪》、《史记集解》引文分别归属二书。《太平御览》卷八十四引文:“(武王)四年起师至鲔水,甲子至于商效牧野……十年冬,王崩于镐”,则武王自四年定位至十年崩凡七年,而据上文所引《史记·周本纪》集解则在位六年。由前文知《史记》集解所引为Ⅰ书,故《太平御览》所引为Ⅱ书,武王之年数Ⅱ书较Ⅰ书多一年。《太平御览》卷八十四引文:“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德衰南征……没水而崩。”,是Ⅱ书以昭王在位五十一年;《外纪》四引文:“(昭王)在位二年”,是《外纪》与《太平御览》引文归属两个纪年系统,《外纪》当引Ⅰ书之说,故昭王之年,Ⅱ书较Ⅰ书多四十九年。《太平御览》卷八十四引Ⅱ文:“(恭)王在位二十年崩”,《外纪》四引Ⅰ文:“(恭王)在位二十五年,”故恭王之年,Ⅰ书较Ⅱ书多五年。综合武、昭、恭三王,Ⅱ书之说多Ⅰ书四十五年。而Ⅱ书以武王克殷在公元前1122年较Ⅰ书公元前1056年实多六十六年。余二十一年,Ⅱ书多Ⅰ书皆在孝、夷、厉三世。由于引文不足,故孝、夷、厉三世各自年数差异未明。

据上文,《初学记》所引《帝王世纪》当为Ⅱ书。 Ⅱ书以公元前1122年伐纣。《初学记》九引文:“自汤得位至纣, 凡六百二十九年”,故知Ⅱ书系汤定位元年在公元前1751年。《初学记》九引文:“自禹至桀并数有穷,凡十九王,合四百三十二年”,故知Ⅱ书系禹元年在公元前2183年(戊戌)。《大统纪·序》〔5 〕引文:“(舜)戊寅年即立,在位二十年,”故禹元年当为戊戌,与《初学记》合。故《大统纪》所引当为Ⅱ书。

Ⅰ书夏、商之总年未见征引,盖与Ⅱ书合。Ⅰ书以公元前1056年克殷,故推得禹元年当在公元前2117年(甲辰)。《外纪》一下、《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路史·后纪十一》注并引《帝王世纪》Ⅰ书文:“舜以尧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岁]甲午徵用,七十九(年)[岁]壬午即真,百岁癸卯崩。”按尧之二十一年甲子,可由《外纪》一下、《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Ⅰ书文:“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位”得证。故知甲午当尧之五十一年,舜之三十一岁;壬午当尧之九十九年,舜之七十九岁。故上文所引“三十一年”、“七十九年”之“年”字,均为“岁”字之误。《初学记》九、《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分引二书文,均云:“(尧)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一十八岁”,《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Ⅰ书:“(尧)辛巳崩”,辛巳在壬午之上年,亦即尧之九十八年。故壬午为舜元年,时年舜七十九岁。至百岁癸卯,凡二十二年,是舜在位之年数。由癸卯舜崩,得禹元年甲辰,与上文所推在公元前2117年(甲辰)合。从而确知夏商之总年Ⅰ、Ⅱ二书均无异。

与Ⅰ书相异,Ⅱ书舜在位二十年,将尧崩后二年作为服丧期。《初学记》九引Ⅱ书文:“舜摄政二十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始即真……舜年八十一即真,八十三而荐禹,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政五年崩,年百岁也。”自舜八十一岁至一百岁凡二十年,《路史·后纪十一》注引文:“(舜)八十一即真,八十三荐禹,九十五使摄,五年而苗叛,南征而亡,”与此同。《大统纪·序》〔6 〕引Ⅱ书文:“(舜)戊寅年即位,在位二十年”,亦同此说。

由上文知Ⅰ书舜元年公元前2139年(壬午),禹元年在公元前2117年(甲辰); Ⅱ书舜元年在公元前2203年(戊寅), 禹元年在公元前2183年(戊戌)。

《初学记》九引Ⅱ文:“禹年七十四舜始荐之于天,荐后十二年舜老,使禹代摄天子事,五年舜崩,禹除舜丧,明年始即真……年百岁崩于会稽,”由此,则禹以九十二岁即真,百岁崩,在位九年。按《初学记》九引Ⅱ书:“舜摄政二十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始即真,”从《孟子》、《史记·五帝本纪》之说,而该书此段引文却未言禹为舜服三年丧,知此引文中必有脱漏,今疑在“舜崩”后脱“三年”二字,不然岂能未服丧即“除舜丧”?本用儒说,而此何以不采?故知应有三年之丧,明年,指丧毕之次年,禹实在位六年。《初学记》本引Ⅱ书文,此亦应与Ⅱ书记载相符合。《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徐广引Ⅱ书文:“夏启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按Ⅱ书禹元年戊戌,当公元前2183年,至甲辰凡六年,是禹在位之年,由此可知《初学记》引文中必脱“三年”无疑。皇甫氏于此书中既有三年之丧,然自舜崩至启立仍记以六年,盖其推算之误,故Ⅱ书禹自公元前2183年至公元前2178年在位,启元年甲辰当公无前2177年。

关于启在位年数、时间,诸书所引Ⅰ、Ⅱ两书文混杂,几不能辨。

上文据《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徐广引文已得Ⅱ书启元年甲辰在公元前2177年。然《外纪》二“(帝启)元年丁未,皇甫谧曰‘甲辰’”,又引皇甫谧“(启在位)十年”,《外纪》本引Ⅰ书,何故与Ⅱ书同干支?又《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文“(启)在位九年”,《太平御览》本引Ⅱ书,而此引文又何故与徐广引文不合?

按北宋·刘恕作《外纪》,其年事多依《帝王世纪》。查其夏、商、西周年数皆与《帝王世纪》Ⅱ书合,故《外纪》二上云:“禹元年戊戌,”胡克家注:“禹元年戊戌盖依《帝王世纪》文”,是,所依为Ⅱ书。至北宋时流传下来最早的含有夏、商、周诸帝王在位年数的书籍除了《古本竹书纪年》便是《帝王世纪》。《纪年》之书多为正统儒家所排斥,故尔《帝王世纪》Ⅱ书纪年系统成为两宋乃至元、明、清历代信奉的“信史”,刘恕也是依据了它才写成《外纪》的。今观《外纪》书中大量叙述皆用《帝王世纪》原文,便是其明证。

此处刘恕既采用《帝王世纪》Ⅱ书夏年代之说,以禹元年戊戌,却又以启元年为丁未,即以禹在位九年。所引皇甫谧之说,当为Ⅱ书之说,以示皇甫氏以禹在位六年与刘氏自推之说不符。而刘恕既见Ⅱ书又见Ⅰ书,何以不言Ⅰ、Ⅱ两书之别,又何以仅引Ⅱ书此条而余皆引Ⅰ书?盖唐末纷争,Ⅰ、Ⅱ两书均有散佚。及宋初,有人取两书残本互相采补,有以Ⅱ书补Ⅰ书者,有以Ⅰ书补Ⅱ书者,故世仍传二书,然Ⅰ书中混有Ⅱ书文,Ⅱ书中混有Ⅰ书文。刘恕得前书而李昉得后书。刘恕所得之书,采补者不知两书纪年系统之异,结果将Ⅱ残本中西周年数套用至Ⅰ书,以至刘恕夏商周之年数与Ⅱ书同,而除启以外其余帝王年数却又引自Ⅰ书,不伦不类。而上文所引李昉《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文:“(启)在位九年”,当为Ⅰ书之记录而混入Ⅱ书之中。故知Ⅰ书启在位九年,其禹在位年数诸书无引,无从考据。又《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帝王代纪》十卷,皇甫谧著,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帝王代纪》二种,一种皇甫谧撰,十卷;另一种未题作者,十六卷,此二种当均为辑本。

尧在位九十八年,诸书所引Ⅰ、Ⅱ文均同。故对于Ⅰ书尧元年当公元前2237年(甲辰)。《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Ⅰ文:“(尧)甲辰即位”、《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外经》一下、《路史·后纪十一》注并引Ⅰ文:“尧之二十一年甲子”,推即得尧元年甲辰,均与上文合。对于Ⅱ书,舜于公元前2203年戊寅即位,上推三年丧期(其一年合于尧之九十八年),又尧在位九十八年,得尧元年当公元前2303年戊戌。

帝挚在位九年,诸书所引Ⅰ、Ⅱ文均同。故对于Ⅰ书挚元年当在公元前2246年,对于Ⅱ书当公元前2312年。

帝喾,诸书所引Ⅰ、Ⅱ互异。

(1)《太平御览》卷八十引Ⅱ文:“(喾)年十五而佐颛顼, 三十登帝位。帝喾[在]位七十五年,年一百五岁而崩”。

(2)《初学记》九引Ⅱ文:“喾年十五而佐颛顼, 三十而登帝位,……在位七十[五]年,年一百五岁而崩”。按:此即云三十岁即位,一百五岁崩,盖在位七十五年,原文“十”与年中脱一“五”字,今据补。

(3)《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文:“喾年十五而佐颛顼, (四)[三]十登位,在位七十[五]年,年百五岁而崩”。按:《艺文类聚》所引当为Ⅱ书,详后文。此引文中“四十”应为“三十”之误,百五岁崩,故在位七十五年。

以上均引Ⅱ文,以为在位七十五年。

(4)《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Ⅰ文:“(喾)在位七十年, 年百五岁崩”。未云何年即位。

(5)《周易·系辞下》正义引文:“(喾)在位七十年”。 按:《周易正义》所引当为Ⅰ书,详后文。

以上均引Ⅰ文,以为在位七十年。

故知对于Ⅰ书,帝喾元年在公元前2316年,对于Ⅱ书则在公元前2387年。

颛顼在位七十八年,诸书所引Ⅰ、Ⅱ文并同。故Ⅰ书颛顼元年在公元前2394年,Ⅱ书元年在公元前2465年。

少昊在位年数,Ⅰ、Ⅱ互异。

《初学记》九、《太平御览》卷七十九、《路史·后纪七》注、《艺文类聚》卷十一并引Ⅱ文:“(少昊)在位百年”。故Ⅱ书少昊元年在公元前2565年。《艺文类聚》引此文与《初学记》、《太平御览》同,故知其所引之书当为Ⅱ书。

《周易·系辞下》正义引文:“(少皞)在位八十四年”,与上述百年说异,故《周易正义》所引之书当为Ⅰ书。由此可得Ⅰ书少昊元年在公元前2478年。

黄帝在位百年,诸书所引Ⅰ、Ⅱ文无异,故黄帝元年Ⅰ书在公元前2578年,Ⅱ书在公元前2665年。

神农氏传八世,总年数Ⅰ、Ⅱ两书互异。

《初学记》九、《补史记三皇本纪》并引作:“五百三十年”。因《补史记三皇本纪》所引文与《初学记》九同,故知其所引之书当为Ⅱ书。故Ⅱ书神农氏元年当为公元前3195年。

《路史·后纪四》注引《春秋纬·命历序》:“炎帝八世五百二十年,《世纪》因乎此,”盖指Ⅰ书。故Ⅰ书神农氏元年在公元前3098年。

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诸书所引Ⅰ、Ⅱ文无异。故对于Ⅰ书,神农氏于公元前3098年~公元前2979年在位;对于Ⅱ书,神农氏于公元前3195年~公元前删3076年在位。

神农氏在上,有包牺氏、女娲氏、大庭氏、柏皇(一作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六氏,始至神农。《大统纪·序》〔7 〕引Ⅱ书文:“太昊在位一百一十年”,而自太昊包牺氏以下至于无怀氏,诸书所引纪年阙。

综上所述,自包牺以下,讫于西周,Ⅰ、Ⅱ两书诸帝王在位年数、时间终得澄清,现列表如下(尧至启列元年干支,年数阙者不列名号)

帝 号 Ⅰ Ⅱ

包 牺 110

120

120

神 农

BC3098-BC2979BC3195-BC3076

100

100

黄 帝

BC2578-BC2479BC2665-BC2566

84

100

少 昊

BC2478-BC2395BC2565-BC2466

7878

颛 顼

BC2394-BC2317BC2465-BC288

7075

帝 喾

BC2316-BC2247BC2387-BC2313

9 9

帝 挚

BC2246-BC2238BC2312-BC2304

98(甲辰) 98(戊戌)

帝 尧

BC2237-BC2140BC2303-BC2206

22(壬午) 20(戊寅)

帝 舜

BC2139-BC2118BC2203-BC2184

6(戊戌)

帝 禹(甲辰) BC2183-BC2178

10(甲辰)

帝 启 9 BC2177-BC2168

29

太 康BC2167-BC2139

浞、羿 40

帝 杼 17

帝 芬 28

26

帝 泄 26

16

不 降 59

帝 扃 21

21

帝 廑 20

20

帝 号 Ⅰ Ⅱ

432 432

夏年 BC2117-BC1686BC2183-BC1752

汤 BC1685-BC1673

太甲33

帝乙37

帝辛32〔8〕

629 629

商朝年数 BC1685-BC1057BC1751-BC1123

67

武王 BC1056-BC1051BC1122-BC1116

37

37

成王 BC1050-BC1014BC1115-BC1079

26

26

康王 BC1013-BC988 BC1078-BC1053

2

51

昭王 BC987-BC986 BC1052-BC1002

55

55

穆王 BC985-BC931 BC1001-BC947

25

20

恭王 BC930-BC906 BC940-BC927

20 (25)

懿王 BC905-BC886 BC926-BC902

15

孝王 BC901-BC887

16

夷王 BC886-BC871

(29)

厉王 BC870-BC842

14

14

共和 BC841-BC828 BC841-BC828

46

46

宣王 BC827-BC782 BC827-BC782

11

11

幽王 BC781-BC771 BC781-BC771

286 352

西周年数 BC1056-BC771 BC1122-BC771

为何《帝王世纪》会有Ⅰ、Ⅱ两书,两种不同的纪年体系呢?笔者认为皇甫谧最初作《帝王世纪》主要依从刘歆《三统历·世经》〔9 〕。待成书后,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 年)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魏墓中出土了《竹书纪年》。

《晋书·皇甫谧传》:“(谧)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诸本《晋书》(房玄龄等撰)及已亡佚的诸种《晋书》辑本均无异辞。太康三年当公元282年,距《竹书纪年》出土仅仅一年, 则皇甫谧不可能看到它。但据徐传武《皇甫谧卒年新考》〔10〕及笔者所考,皇甫谧应卒于元康三年(293年),“太康”为“元康”之误,详下。

一、《晋书·皇甫谧传》:“咸宁初,又诏曰:‘男子皇甫谧沉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谧固辞笃疾。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召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咸宁元年当公元275年,以谧卒于太康三年计, 时年六十一岁。又《晋书·刘毅传》:“咸宁初,(刘毅)复为散骑常侍、博士祭酒。转司隶校尉……在职六年,迁尚书左仆射。时龙见武库井中……。”《晋书·武帝纪》:“(太康)五年春正月己亥,青龙二见于武库井中。”太康五年为公元284年,前推六年即咸宁四年(278年)为刘毅始任司隶校尉之年。若以谧卒于太康三年计算,刘毅请他为功曹进他至少已六十四岁。皇甫谧早年患风痹疾,“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小,十有九载,”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又加上服寒食药不当,“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以致“叩刃欲自杀”〔11〕。在这种情况下,在他至少已六十四岁之时还请他当功曹,于事理不合。若以谧卒于元康三年计算,刘毅在咸宁四年(278年)至太康四年(283年)任司隶校尉,时当皇甫谧之五十三至五十八岁,距他去世尚有十至十五年时间,被请为功曹于理可合。

二、《晋书·皇甫谧传》在写皇甫谧不应刘毅为功曹之请后,紧接着又说他写了如同遗嘱的《笃终》。内言“礼六十而制寿……吾年虽未制寿,然婴疢弥纪,仍遭丧难,神气损劣,困顿数矣。常惧夭陨不期,虑终无素。”“制寿”指六十岁预制寿具,用以指代六十岁。皇甫谧言年“未制寿”,即不到六十岁,但应年近六十,若以谧卒于太康三年计,则在其五十八、九岁时因身体状况太差,“常俱夭陨不期,虑终无素”而写了遗嘱,而据前文在其六十一岁以后晋武帝征召他、六十四岁以后刘毅还请为功曹于理不通。又《晋书》先述晋武帝征召、刘毅请为功曹,后述作《笃终》,证征召、请为功曹之时年不及六十,故卒于太康三年之说必误。若以谧卒于元康三年计之,皇甫谧在他五十三——五十八岁之间补请为功曹,五十八、五十九岁作《笃终》,前后顺序恰能相符。

三、《晋书·皇甫谧传》在前文叙述皇甫谧被诏为太子中庶子、议郎、著作郎及被请为功曹他“并不应”后,在《笃终》之后又曰“而竟不仕”。若“不仕”指前文“不应”之数事,则为毫无意义之重复;若以“不仕”不指前文“不应”之数事,以谧卒于太康三年计,在他五十八、九岁之后又仅有前文“不应”之数事与聘任官职有关,则“竟不仕”竟毫无所指。若以谧卒于元康三年计,在他五十八、九岁作《笃终》之后,征召的活动便都没有了,故言“而竟不仕”,将他最后十年左右再无任何与征召有关的活动概括,从而解决了上述矛盾。

四、据《晋书·左思传》、卫权《三都赋略解序》、《文选·三都赋序》,皇甫谧为左思《三都赋》作序,即《文选》中《三都赋序》。左思《三都赋》写于太康十年(公元289 年)左右:(一)王隐《晋书》:“(左思)以蜀事访于张载,吴事访于陆机,后乃成之。”《晋书·张载传》:“太康初,(张载)至蜀省父……益州刺史张敏见而奇之”,万斯同《晋方镇年表》张敏任益州刺史为太康三、四、五年(公元282—284年),故张载自蜀回返洛阳受左思拜访最早不会早于太康三年,而左思作《三都赋》必不早于太康三年。(二)《晋书·陆机传》:“至太康末,(陆机)与弟云俱入洛”,太康共十年,太康十年当公元289年,故陆机入洛当在太康九、十年(公元288、289年)左右。 《晋书·左思传》云陆机入洛后本欲作《三都赋》,闻左思在作,便讥笑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后左思为写事吴而访于陆机,当在太康九年(288年)左右, 而《三都赋》当作成于太康十年(289年)左右。皇甫谧既为之作序, 必不应卒于太康三年。又自272年左思因妹入宫而移家洛阳至289年《三都赋》作成,一直未离开洛阳。至290年左思为陇西王祭酒, 陇西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县东南),距皇甫谧所居之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很近, 而291年后又迁贾谧秘书郎,故左思拜谒皇甫谧定在公元290年, 谧为其《三都赋》作序。由是皇甫谧定当卒于公元290年以后。 以谧卒于元康三年(293年)计之,作《三都赋序》时已六十五岁,距去世仅有三年, 《文选·三都赋序》冠以“玄晏先生曰”,考虑到他身体状况太差,当是由谧口授,由门人记录而成。

综上所述,皇甫谧应卒于元康三年(293年)。 而《竹书纪年》亦应早为皇甫谧所见。皇甫谧在参阅《竹书纪年》后,依从《殷历》、《史记·鲁世家》、《竹书纪年》对原书(即本文所称之Ⅱ书)进行修改,写成第二部《帝王世纪》(即本文所称之Ⅰ书)。同时先著成之书早已流传,无法收回,故尔有两种《帝王世纪》存世。史家或据先成之书,或据后成之书而引之,是以有“一书二说”、“自相矛盾”之处。唐末该书或有散佚,有人将Ⅰ、Ⅱ两书残本合编,而合编之书亦分两种,盖由Ⅰ、Ⅱ两书原文在合编本中所占比例而分。是以有《太平御览》、《外纪》引文中夹带异说。及宋室南迁,该书两种合编本亦已亡佚殆尽,辑者遂将两残本杂抄成一书,是故南宋·罗泌时引Ⅰ书文,时引Ⅱ书文而未言明为二书,实则此时Ⅰ、Ⅱ说混杂在一起。及蒙古南下,方才全部亡佚,再无传本。

注释:

〔1〕 原书题罗苹注。罗苹为罗泌子。 《四库全书·别史类·路史提要》以为“核其词义与泌书详略相辅,似出一手,殆自著而嫁名于子”,是。

〔2〕 《唐文粹》卷九十五引。

〔3〕 载《文史》第二十八辑。

〔4〕 见《汉书·律历志》引。

〔5〕 见《唐文粹》卷九十五引。

〔6〕 见《唐文粹》卷九十五引。

〔7〕 见《唐文粹》卷九十五引

〔8〕 克殷之年不计入内。

〔9〕 见《汉书·律历志》引。

〔10〕 《学术研究》1996年第十一期。

〔11〕 《晋书·皇甫谧传》。

标签:;  ;  ;  ;  ;  ;  ;  ;  ;  

揭开“帝王世纪”第二理论的奥秘_帝王世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