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高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解方法及其启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从时代高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解方法及其启示_邓小平理论论文

站在时代高度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及其启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站在论文,启迪论文,高度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社会主义的深入认识与分析,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这种认识与分析中,邓小平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观点,另一方面,提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论思想。本文拟就后者作一些理论上的分析,并由此分析其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启迪意义。

邓小平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得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科学结论。这种突破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在于邓小平在深入探索的过程中,充分注意运用并贯彻了科学的、创造性的方法论原则。

1.起点分析的方法。现实社会主义在什么样的起点上产生并发展起来,是认识与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基本前提。就此而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条件,将未来社会主义的起点,设想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此之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列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现实,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点,作了一系列科学的认识和可贵的探索。但是,列宁逝世以后,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起点的认识,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了两种偏差:一是人为抬高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点。例如斯大林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忽略了关于社会主义“建立”与“建成”的区别,结果导致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长时间内超越实际发展阶段的错误;二是事实上否认对于社会主义进行起点分析,误认为社会主义无论于何种起点上建立,都可以迅速步入更高发展阶段。例如我国在60年代初,不顾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味进行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企图通过“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以上两种偏差的作用下,那种首先分析社会主义现实起点的科学方法,被排除于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之外了。

邓小平从方法论上恢复了对社会主义进行起点分析的认识方法,并由此实现了这一认识上的两个突破:

其一,确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在运用起点分析的方法对社会主义加以认识时,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现实基础上,客观地提出了这一制度的发展起点,是底子薄、生产力发展落后,“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状态”①的社会主义,是“事实上不够格”②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这种起点,决定了它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由此,邓小平就通过起点分析的方法,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找到了科学的历史方位。

其二,确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是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在确认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邓小平又从过去忽视社会主义发展起点的认识及其所造成的后果上指出,“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中国吃了苦头”③;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了系统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④,从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走上了新的道路”⑤。因此,一切都要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⑥。正是根据这个实际,邓小平带领我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路线上的保证。

由于以上两个突破,邓小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上,从路线制定和实际操作上,找到了现实和科学的发展基点与发展依据。社会主义由此从某种模式化、理想化的空乏意愿和脱离实际的发展中,实现了向其本来的历史方位的回归。

2.本质分析的方法。确定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点,无疑为深化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开辟了一条广阔的思路。但是,以什么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的主线索呢?对此,邓小平从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入手,展开了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上对社会主义本质加以分析。从本质上分析认识社会主义,也就是从社会主义这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规律中认识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能够区别于其它社会。由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⑦,对社会主义从本质上作了科学的概括,使社会主义与“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⑧的穷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⑨;同时,又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阐述,使社会主义与“导致两极分化”、“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⑩的资本主义和其它剥削制度加以区别,由此确定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1)。这样,社会主义就以其既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其它社会制度的质的规定,凸现了其内涵。

其次,从社会主义之本质的表现与反映中对社会主义加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与反映这种本质的具体表现,既本质的特征、特点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运用本质分析的方法,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了深入阐述,从而使其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例如,1985年,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2);同时,他还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13)。除此之外,邓小平分别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齐抓等方面对社会主义特征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再次,运用本质分析的方法,排除各种关于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是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认识上以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得出的结论。但是,为什么我们在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之后,却对社会主义是什么还没能完全搞清楚呢?邓小平从本质分析中,揭示了我们长期以来,脱离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社会主义,导致了种种非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这些认识“带有革命的色彩”,“拿大帽子吓唬人”(14)。由此既造成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根据社会主义认识与实践中的这种状况,邓小平运用本质分析的方法,排除了社会主义认识上的种种错误观念,明确从十个方面对社会主义作了拨乱反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两极分化都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没有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这就从社会主义本质上廓清了我们过去的认识错误。

3.辩证分析的方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邓小平从发展变化、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对社会主义作了多方面的辩证思考。

其一,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中认识社会主义。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概括。这些思想和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本本上找不到,但却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何以能够使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胆解放思想。在他看来,“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15),“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6)。同时,邓小平在思想解放的过程中,又充分注意了与实事求是的结合。一方面,他提出对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合乎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条”(17);另一方面,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18),“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会改变”(19)。邓小平在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中加深了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也就能够在纠正关于社会主义的种种认识偏颇,大胆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过程中,完满地解决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其二,从主体与非主体的统一中认识社会主义。在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现了社会主义主体性因素与作为其补充的非主体性因素的统一。一方面,“国家主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0),改革发展中要坚持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21);另一方面,在主体是社会主义“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22),“公有制为主体,还有其他经济成分(23)。允许按劳分配主体下的多种分配形式,“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24)。这种从主体性与非主体性统一中对于社会主义的探索,使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又反映了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

其三,从开放性与选择性的统一中认识社会主义。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中,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僵化封闭的困境引入了一个开放的系统之中。他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25),“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6)。但是,开放是不是不要原则了呢?不是,邓小平科学地提出了在开放的同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加以选择,“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27)。“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但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所以我们同时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28)。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由此构成为既要开放、又有选择的统一体,这也就充分地反映出了社会主义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4.实践分析的方法。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从根本上来说,既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需要通过实践去检验。正基于此,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充分尊重实践,依靠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在他的分析中,社会主义既不是书本上写出来的,也不是什么模式造出来的,“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29),“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30)。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31)。因此,只能用实践去检验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是非得失,对于不同看法,“也允许存在”,“既使在主张和提倡改革的人当中,保留一点怀疑态度也有好处”(32)。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就会提高,会逐渐统一起来。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中,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深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恰恰得益于他坚持从社会实践中总结、概括,这也是他能够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原因。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中,还运用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原则。它们连同其分析、把握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使得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既立足现实,又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出科学的结论。

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对它的认识,必然表现为一个不断探索的发展过程。由此而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论原则,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是多方面的。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立足点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其产生之日到本世纪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历史早已昭示,这种认识的正确与否,与社会主义实践的顺利与否,有直接的影响。纵观100多年来历史的发展,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无疑留下的是一道双重轨迹,表现为正确与错误、经验与教训、成功与失误的同时存在。那么,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认识上的双重轨迹,其中特别是诸种错误认识始终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未曾分离呢?这里除了作为认识过程本身不可能表现为一帆风顺以外,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在有关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立足点。一种是从本本出发、从经验出发、从模式出发,另一种是从实际出发、依循客观规律、凭借实践检验。显然,两种不同立足点的认识,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的认识结果和实践效果。

由此出发,特别是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中长时期受种种错误认识左右的历史,我们来领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论,它对我们在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立足点问题上的启迪,也就显而易见了:(1)认识社会主义要始终以社会主义的现实状况作为基本的立足点。邓小平在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上,无论是起点分析的方法,还是实践分析的方法,其基本的特点,即在于认识来源于实践。这种鲜明的特点,今后仍有指导意义。即以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而言,崇拜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照搬苏联模式、固守以往经验的认识框框,已经为人们所抛弃。但是,迷恋习惯上形成的某些“社会主义”理论,对西方某些国家发展模式的置信不疑等,不是同样以新的框框影响着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吗?这无疑还是一个认识问题的立足点问题。只有从方法论上解决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真谛。(2)认识社会主义要在排除种种干扰中坚持正确的立足点。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极为突出的一点即在于,他是在正确的认识问题的立足点未能占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坚持从实际出发、靠实践检验而得出正确认识的。这一点,对于当前而言,是尤为重要的。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不同的认识识立足点对社会主义进行认识立足点对社会主义进行认识,是很正常的,其中出现了非社会主义认识,或形似而实非的认识,也不奇怪。例如,目前一些否定我们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怀疑改革的发展前景,对改革措施的多重诘难等等,实际上从“左”的和右的方面,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象邓小平那样,不为种种困惑所左右,不为诸般框框所摆布,坚持从实际出发,靠实践检验的认识立足点,应当说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关于对社会主义的重新审视问题。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论直接面对的问题。邓小平从“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33)为课题,以“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34)为基本思路,在“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35)的前提下,展开了对于社会主义的重新审视。在这一审视的过程中,邓小平无论通过本质分析方法,还是辩证分析方法,都突出了用新内容来讲新话,对社会主义加以理解,并使这种理解通过其科学的分析方法论得到实现。毫无疑问,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概括,离开在方法论上敢于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审视,是不可能实现的。

显然,邓小平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创造性的方法论,对社会主义作了全新的审视,这是其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意义的另一突出特点所在。

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论中,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的启迪:(1)在实践发展中,不断破除和抛弃关于社会主义认识中的错误的和过时的观念,本身表现为对社会主义科学认识的要求。实行改革开放十多年来,许多与社会主义现实发展不相符合,或者在发展中表现出其不适应的传统社会主义观点与认识,已经为我们所破除。但这并不是说对于过时的和错误的观念的破除任务业已完成。一方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发展着的实践,还会要求我们对于以往那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加以科学分析;另一方面,业已消除了的许多旧观念、旧思想,因其在长时间内形成的思维惯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困扰着人们,在新的条件下或者可能以新形式表现出来,或者重新产生某种影响。所有这些,增加了我们在认识社会主义过程中排除种种关于社会主义错误认识的必要性。(2)用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践需要的新观点、新思想,对社会主义加以新认识。时代的发展,改革的实践,无论从经验事实上,还是从理性思维上,都为社会主义从新材料、新经验、新角度丰富与发展自身创造了条件。以往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固守于某些现有的结论,依循某种不变的模式,实际上都与把社会主义作为静止不变、无需发展的事物相关。只有在实践发展中使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不断得到发展,社会主义才能挣脱框框、条条的束缚。(3)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必须走出传统思维的误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认识问题上的崭新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走出了传统思维中非此即彼、因循守旧、封闭保守的误区,打开了认识社会主义的全新思路。目前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在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上,尚存在着许多疑惑,进行着许多争论,例如动辄出现姓“社”姓“资”的争论,对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总不敢肯定,对学习与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畏首畏尾等,其产生的原因都有着传统思维方面的原因。因此,走出传统思维的误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问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是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发展。在这一发展中,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论,一方面,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认识重大发展中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它则从方法论意义上,打开了使社会主义理论认识获得重大发展的思路。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9、225、269、269、266、252、373、91、63、172、111、111、98、375、283、292、260-261、369、345、217、149、103、72、138、290、373、195、211、291、292、382、156、63、283、369页。

标签:;  ;  ;  ;  ;  ;  

从时代高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解方法及其启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