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大小超声测量系统的建立及舌大小与开(牙合)相关性研究

舌大小超声测量系统的建立及舌大小与开(牙合)相关性研究

曹军[1]2000年在《舌大小超声测量系统的建立及舌大小与开(牙合)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牙合)一般是指前牙开(牙合)(anterior open bite,简称AOB),这是一种发病率虽然较低、但治疗难度较大、而且容易复发的错(牙合)畸形。同其他错(牙合)类型一样,开舱的病因往往是影响其治疗难度、矫治效果,及矫治后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能否根据病因机制制定矫治方案,能否在矫治后去除病因因素存在,是决定矫治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开(牙合)的,而舌大小因素一直被认为是与开差密切相关的因素之一。很多学者都推测舌过大是开(牙合)的致病因素,正如Tulley,Proffit及Norton等人分析的那样,舌过大会造成舌在休息位时位置过于靠前,这样对牙齿就会形成轻微而长久持续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会造成开(牙合)。这一看法似乎己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由此也有一些人提出为矫治开(牙合)及矫治后的稳定性需要,可以对开(牙合)患者实施舌部分切除手术。但是舌过大是否真的能导致开(牙合),目前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客观研究数据资料加以说明,这使得“舌过大是开(牙合)病因之一”这一论断一直只是假说、推测,还有待以客观的资料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而评价对开(牙合)患者实施舌部分切除手术这样的治疗方法是否合适,也需要有这方面病因学的研究结果作为理论基础。由此,我们感到舌大小与开(牙合)的相关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研究问题。 舌大小与开(牙合)是否有相关性这一问题至今尚未澄清的原因,主要在于舌大小测量的难度,因为虽然舌前部游离地位于口腔内,能够观察测量,但其大部分是附着于口底的,从口腔前部一直延伸到咽部,难以直接观察测量。而且,舌体部分由平滑肌构成,舌体末端为自由末端形式,随着附着于舌体上的肌肉的牵拉,包括末端在内的整个舌体都可以移动,构成舌体的平滑肌在舌的运动过程中可以产生伸缩变化,引起舌形状发生变化,舌大小也可能产生变化。这样就使舌大小的测量难于掌握在同一的可比状

匡威[2]2008年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下颌前突畸形前后舌咽形态及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骨性下颌前突属于颌骨骨性III类畸形的范畴,在中国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矫治难度大,成人骨性下颌前突畸形通常需要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才能恢复良好的外貌形态和咬合功能。颌面外科临床上常用的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其通过后退下颌,快速地矫正了下颌前突畸形。然而,口腔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功能环境,在解剖位置上与鼻腔、咽腔相关联,且牙弓内外存在着舌肌与唇颊肌的动力平衡,因此手术后退下颌骨的同时,很有可能对其毗邻的解剖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其功能产生影响。反之,在口、咽、舌部形态和功能受到影响的同时,是否会反作用于颌骨、牙弓,造成畸形的复发,甚至造成全身功能紊乱,都有待系统性的研究。本研究以此为立论依据,应用了各种先进的测量分析方法,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下颌矢状劈开术治疗骨性下颌前突畸形对颌面部软硬组织、口腔功能间隙、舌骨舌体及咽腔气道形态及功能的影响。1骨性下颌前突畸形正畸正颌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及口腔功能间隙的变化研究将数字化头颅定位侧位片导入onyx-ceph头影测量分析系统,对骨性下颌前突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患者的软硬组织及口腔功能间隙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术后代表下颌骨骨性测量值SNB、SND、Npg-FH均减小(P<0.05),标志着下颌骨相对于颅底后退明显,骨性前突有显著改善;代表颌骨间相对位置关系的ANB、NA-PgA、AB-Npg角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趋于正常值,说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颌骨间矢状关系的不调,与此同时颏部及髁状突的位置也相应的后退;代表垂直骨面型的GoGn-SN、MP-FH角均有所减小,是由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多伴有开牙合及垂直骨面型高角的特征,经正颌手术下颌骨旋转后退后,垂直骨面型也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正颌手术采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退下颌的同时也减小了口腔功能间隙。2骨性下颌前突正颌手术治疗前后舌骨舌体及咽腔气道的变化研究为了探明骨性下颌前突畸形经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舌骨、舌体、咽腔气道的改变及其对功能的影响,从形态学角度,对术前术后头影测量片进行计算分析;从功能学角度,通过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监测术前术后呼吸功能的变化。研究发现,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颏部向后、向上移位。手术后舌骨位置手术后较手术前有向下、向后移位的趋势。舌根后移导致咽腔气道缩小,悬雍垂点至咽后壁的距离减小,提示悬雍垂被迫后移而致使中咽腔矢状间隙缩窄。颏部的变化量与舌骨、舌体及气道的变化量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颌骨后退距离与舌骨垂直方向变化成正相关,下颌骨后退距离与PAS面积减少值呈正相关。术前所有25例患者经多导睡眠监测均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也无鼾症临床症状。术后有1例男性肥胖患者呼吸紊乱指数达中轻度(AHI 5~20次/小时),且有夜间仰卧睡眠时打鼾现象,但术后1年随访,该患者OSAS症状有所减轻。上述结果提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引起舌骨位置的下降和咽腔气道缩小的同时,有造成OSAS的可能,因此,手术前后应对患者的舌咽状态进行严格的定量分析,结合患者的全身状况制定手术方案。3舌体定位测量系统的建立及正常牙合舌体测量研究对舌体形态、大小进行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是其测量方法的问题,以往测量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准确度差和定位难的问题,本研究利用超声成像技术,结合自行设计的定位装置,实现舌体在三维方向上的定位测量,对受试者无害,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用实验所建立的定位测量系统对正常牙合舌体进行定位测量,得出了正常牙合舌体参考值,并且发现舌体不同断面与其所对应的牙弓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即正常牙合舌体与牙弓在大小上固有的内在联系保证了肌动力平衡的建立。研究还发现舌体大小与身高、体重、头围等因素相关。舌体长度与体重呈负相关,其余测量项目与身高、体重头围呈正相关。即肥胖患者舌体相对活动度较差,且位置靠后,并且舌体相对肥厚短小,因而肥胖患者舌体会给后气道造成一定的压力,这些都与以往研究得出的肥胖患者易患OSAS相一致。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舌/牙弓比值,得出了个别正常牙合舌/牙弓比值的参考值范围,为错牙合畸形病因学研究及预后稳定性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4骨性下颌前突患者舌体大小的特征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骨性下颌前突患者其舌体在颌骨畸形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正颌手术后舌体与口腔、咽腔、牙弓的协调性,进而阐明骨性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后是否需常规行舌体缩小术,以减小复发的几率,本研究采用第三部分所建立的舌体定位测量系统研究了骨性下颌前突患者舌体大小的特征,发现骨性下颌前突患者舌体较正常牙合宽度、长度均有增大的趋势,这与其下颌牙弓变化趋势相一致,再一次证明了二者有较强的相关性。测量了舌/牙弓比值并以正常组为对照,发现骨性下颌前突组该值较正常牙合组大,但在一定的范围内较为稳定,说明骨性下颌前突患者舌体给牙弓、颌骨造成了一种向前生长的动力,同时牙弓和颌骨也限制了舌体的发展,二者最终互相适应,达到一种平衡和稳定。可以认为,舌/牙弓比值是反映舌体大小与牙弓、颌骨间不调的指数,通过对术前术后舌/牙弓比值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舌体与牙弓的不协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是否需行舌体缩小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舌体大小的协调化,也将减轻其对前方牙弓及后方咽腔气道的压力,进而在预防颌骨畸形的同时,减小发生呼吸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理应得到相关医师的重视。综上所述,下颌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在矫正成人骨性下颌前突畸形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对口腔、咽腔、舌体等组织造成形态和功能上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不一定会引发功能障碍,也会成为一种危险因素。因此,应在手术前后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合理的评价与分析,选择恰当的正颌手术术式,必要时行舌体缩小术等辅助性手术,确保手术在改善容貌美的同时,建立新的颌面颈部功能健康和肌动力平衡,以最终达到平衡、协调、稳定的治疗效果。

朱燕[3]2003年在《异常吞咽方式口周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口周力是指牙弓周围软组织即唇、颊、舌肌肉对牙弓的压力,已成为了口腔基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吞咽功能与口颌系统密切相关,尤其是异常吞咽即伸舌吞咽,发病率高,致畸率高,可造成开(牙合)、上、下颌前突以及牙齿散在间隙,它与错(牙合)畸形形成的相互关系是近年来学者们密切关注的领域,许多学者认为它产生的异常口周力是导致错(牙合)畸形的原因之一,但这一看法尚缺乏实验依据,至今尚未有证据表明异常吞咽患者与正常吞咽患者口周力的差异。 本研究应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研制的新型计算机口周力辅助测量系统,对青少年的异常吞咽在息止颌位和吞咽运动时的口周力进行测量,并与正常吞咽运动时的口周力进行比较,探讨异常吞咽伸舌习惯和口周力分布的相关关系,以及开殆与正常(牙合)口周力的差异,为矫治此类病因所致的错(牙合)畸形提供理论指导。 论文分两部分: 一.异常吞咽方式口周力的研究 选取正常吞咽正畸患者36人,年龄范围8-16岁,异常吞咽正畸患者36名,年龄范围8-16岁,均未做过正畸及手术治疗。分别测量出它们在息止颌位和吞咽运动时上下颌中切牙区唇、舌侧,左右上、下颌尖牙颊、舌侧,左右上、下第一磨牙颊、舌侧口周力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息止颌位时,下唇压力大于上唇压力;正常吞咽组上下中切牙区舌肌压力无显著性差异;而异常吞咽组下中切牙区舌肌压力明显大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于上中切牙区,二者有显著性差异。正常吞咽组上颌第一磨牙区颊肌明显大于舌肌;下颌第一磨牙区颊舌肌则无显著性的差异;异常吞咽组上下颌第一磨牙区均为舌肌压力明显大于颊肌压力。(2)吞咽运动时无论正常吞咽组还是异常吞咽组,均为下中切牙区舌肌压力大于上中切牙区;上下颌第一磨牙区舌肌压力大于颊肌压力,异常吞咽组的口周力明显大于正常吞咽组的口周力。这可能是造成上下颌牙齿前突、出现间隙、甚至引起开粕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论:异常吞咽患者的口周力明显大于正常吞咽患者的口周力。异常吞咽可能导致过大的舌肌压力。异常吞咽功能影响口周力,从而使口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导致错粕畸形。 二.前牙开能伴异常吞咽口周力的研究 分别对12名前牙开矜伴异常吞咽患者和 12名正常矜正常吞咽者前牙区口周力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息止颌位时,开粕患者上、下中切牙区舌肌压力明显大于正常矜者,上下唇肌压力无差异,上下中切牙区舌肌压力大于上下唇肌压力。正常矜者下唇唇肌压力大于上唇唇肌压力,且稍大子下中切牙区舌肌压力。下唇压力对于维持下切牙在牙弓的位置起着重要作用,因舌肌压力过大,唇肌压力相对减小,上下切牙轴倾度发生前突改变,可能是诱发开粕的原因之一。门)吞咽运动时开粕患者上下中切牙舌肌压力明显大于正常矜者。 结论:异常吞咽所致过大的舌肌压力可能是导致前牙开粕的原因之一;牙颔形态的改变能引起口周软组织的代偿性改变。

参考文献:

[1]. 舌大小超声测量系统的建立及舌大小与开(牙合)相关性研究[D]. 曹军. 第四军医大学. 2000

[2].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下颌前突畸形前后舌咽形态及功能变化的研究[D]. 匡威. 第四军医大学. 2008

[3]. 异常吞咽方式口周力的研究[D]. 朱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标签:;  ;  ;  ;  ;  

舌大小超声测量系统的建立及舌大小与开(牙合)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