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中的“期待视野”_期待视野论文

编辑出版学中的“期待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编辑出版论文,学中论文,期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期待视野”是由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姚斯(H.R.Jauss)开创的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姚斯认为,读者在阅读之前以及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作品①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②换句话说,读者在阅读任意一部作品前,都必然对该作品存在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这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就是“期待视野”,而作品真正成为作品就依赖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相互作用。

许多研究者指出,接受美学会给人以取消作品的客观性,忽略作品创作和作品本体研究的印象,使作品的本质成为读者的创造。③但接受美学的观点为解释接受过程中读者所发挥的作用规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模式,尤其当我们把这些概念和观点用于讨论编辑出版学中编者与读者对于作品的接受过程时,会发现有很多认识是别的角度所无法感知的。在姚斯的接受理论里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读者,读者在阅读和接受中处于主体地位,作品意义的实现取决于读者能动性的阅读。但从编辑出版学角度来看,“接受之链”应该是:作者→作者创造的作品→编辑→编辑后的作品→读者→读者阅读后的作品。如果我们借用这一理论来讨论编辑出版学中的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设定两个主体,那就是读者和编者,因为他们对于作品拥有各自的期待视野。

一、编辑选择的主体期待视野

1.读者期待视野

读者期待视野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作品之前对此作品的显现方式的一种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是基于读者之前的专业习得素养、阅读体会、生活经验、审美能力、艺术趣味等,又受阅读当下的审美动机、接受心境所影响,并预先假定了阅读该作品所能达到的阈值。读者期待视野也可通俗地理解为读者在作品面前的最高认识水平。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姚斯说:“在接受过程中,永远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判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已被承认的审美标准到超越这种审美标准的新的生产性转换。”④每一次新的阅读实践,伴随着主体、客体双方的交互作用过程,在受到原有期待视野制约的同时,又根据新的阅读经验调整出新的期待视野。

2.编辑期待视野

与读者期待视野相类似,编辑期待视野主要是编辑在以往审读、编辑稿件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来稿的审美价值的认识和理解,还包括编辑的学术水平、教育背景、生活阅历、阅读记忆、审稿能力、个人喜好甚至当时的个人情绪等。编辑期待视野对编辑的审稿产生一种规范和制约作用。以学术期刊编辑为例,当编辑在审稿时,会基于在此之前形成的期待视野,从各个角度对来稿进行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对来稿的文体期待,包括来稿体裁、题材、题目、引用资料、逻辑、语法、文字修辞等;其二,对来稿的学术水平期待;其三,编辑的个性化心理期待。

编辑期待视野是编辑理解和接受作者来稿的基础和条件,编辑能否接受作者来稿取决于编辑期待视野与作品是否能够融合和融合到何种程度。编辑期待视野也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动态结构,会随着每一次新的编辑实践而有所变化。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个性,会给编辑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编辑经验。

二、各主体期待视野间的关系讨论

为明确表示起见,我们将编辑期待视野、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图一表示。域A表示编辑期待视野与作品两者的重合部分,域B表示读者期待视野与作品两者的重合部分,域C表示编辑期待视野与读者期待视野两者重合的部分,域S表示编辑期待视野、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三者共同的重合部分。

1.编辑期待视野与读者期待视野

当今的编辑出版业已经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读者也早已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上帝”,摆脱了过去单纯的被动接受角色,这就促使编辑不得不更加重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情况,也可以理解为要比过去更加关注读者期待视野。

编辑期待视野的预设目标是同读者期待视野尽可能完全重合,这一愿望在编辑的实际工作中指引和制约着编辑选择和编辑加工,但客观上讲两者永远不可能完全同一,只能说是主观上在追求趋向同一。这是因为编辑期待视野一般是个人期待视野,而读者期待视野几乎都是集体期待视野,其趋同性只能是从宏观角度来理解:①读者群体内部成分复杂、思维方式不同、阅读取向各异,编辑视野无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所有读者的心理需要。②编辑个人业务水平也是多维的、暂态的、时高时低的,编辑的学术背景、审稿标准、个人好恶等直接影响到编辑的具体稿件选择。③沟通读者与编辑期待视野的管道会产生转义,在实际操作中编辑对读者期待视野的把握更多是一种主观臆测,编辑并不能完全甚至不能大部分掌握广大读者的主要需求。

图一中的域A是编辑期待视野与作品两者的重合部分,表示的是获得编辑青睐而刊发,但读者并不希望获得阅读的作品。这部分作品数量越大,编辑群体偏离其职业要求就越远。编读关系的性质要求编辑必然也必须从最大多数读者的利益出发,充分体现读者意识,满足读者的最新需求,任何违背读者愿望的编辑选择都会损害编读关系。⑤如果某位编辑的期待视野相对于读者期待视野出现非常大的偏离,则不仅说明编辑不称职,还会造成严重后果。对于图书和音像出版,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部分目标读者不去购买你编辑出版的图书和音像制品,销售量低迷;对于期刊和网络出版,会出现读者退订和以后不再订阅的现象。

2.编辑期待视野与作品

作品是由具有一定创作思想、创作能力的作者创作而成的,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充溢着主观的、灵感式的气氛,唯其如此,才能创作出不同以往的作品,但也唯其如此,其与编辑视野也必然会产生碰撞和冲突。这种碰撞和冲突的正向后果是作品得以发表和编辑视野进一步拓展;反向后果则是作品“泥牛入海”和编辑视野“原地踏步”甚至是编辑视野水平降低。

图一中的域B是读者期待视野与作品两者的重合部分,表示的是读者希望获得阅读而且作者也已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是由于没得到编辑期待视野的肯定,因此未能面世。这部分作品数量越大,编辑期待视野的水平就越低,编辑偏离其职业要求就越远。以学术期刊为例,编辑在实际审稿过程中,从自己已拥有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出发,对来稿进行非常个性化的选择。如果来稿正处于域S或者域A,那么就可以发表;除此之外即使处于域B也不能免于被打入冷宫的厄运。在当下编辑界积极推行的三审制和匿名评审制等编辑制度都是为了尽可能防止低水平的作品进入读者视野,但并不能保证高水平的来稿不被初审打下凡尘。只要是不符合初审编辑的期待视野的来稿,不论其优秀或是低劣都会同样被初审筛除。这种情况在编辑实践中并不少见,由于学术期刊普遍来稿量较大,编辑部一般没有制度也没有精力去对已被初审拿下的稿件再进行三审或匿名评审。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初审编辑选择有多么重要。好在同类的出版社和期刊社都不止一家,被拒绝的稿件还可以改投他处,不然就会有许多优秀作品因初审的原因而无法与读者谋面了。

3.读者期待视野与作品

对于读者期待视野我们可以这样抽象地理解:对于同一件作品,假设我们可以把每一位读者对其的期待视野抽象地比喻成一个点,把所有读者对其的期待视野绘成一张图,最密集的部分就是读者期待视野水平的最大限度代表。

作品中必然含有读者熟悉的领域,不然作品与读者期待视野就不可能交叉。作品中也必然有读者不熟悉但感兴趣的内容,否则读者会觉得作品缺乏新意、没有阅读价值。作品必然是要以读者期待视野为依归和创作目的的,但作品最终走向读者视野,中间已经经过了一次编辑视野的筛选,这种筛选是必需的、必不可少的,但也是产生负面后果的原因。

图一中的域C是编辑期待视野与读者期待视野两者重合的部分,表示的是读者希望获得阅读而且编辑也希望刊发,但作者没有创作出来的作品。这部分作品的数量越大,作品离编辑和读者的期望就越远,离社会需要就越远,作者群体偏离社会赋予给他们的责任也就越远。作者、编辑、读者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彼此以对方存在为本身存在的前提和价值所在,而且三者的关系也是时时处在互相牵制和不断调整之中。

三、期待视野的循环推进关系

为了解释期待视野的循环推进关系,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过程。我们用图二来表示。一篇特定的优秀作品如果能够给予编辑期待视野以满足甚至超越,那么这篇作品将会保持甚至打破原有的编辑期待视野,使编辑期待视野得以实现新的拓展和提升。同样的,这篇文章经过编辑加工后得以发表,随之就进入了读者视野,也会同样带来读者期待视野的进步。而读者期待视野对于作品来说,一方面,读者期待视野的提高也会相应促使作者对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作者也是阅读者,编辑期待视野提高而带来的优秀作品也会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这一过程具体就是指作者通过阅读本领域的优秀作品借以提高和丰富自身的创作实践,从而也就提高了其创作的理论水平。这一循环往复过程的发生使读者、编辑、作者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如果损害了对方的利益也会间接波及到自己。无数个这样的微观循环推进过程的叠加、放射、扩散,就形成了宏观上的编辑出版生态。如果大部分这样的微观过程是良性的,那么这个社会的编辑出版生态也是良性的;反之,编辑出版工作不仅不是社会文化的传承主力,而且还是破坏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始作俑者。

四、编辑期待视野的重要性

读者期待视野对于作者具有重要的写作参照意义:一方面,作为读者群体一分子的作者,日常的阅读接受使其深受已发表作品的影响,对读者期待视野有直观感受;另一方面,作者重视读者期待视野是作者对作品的“隐含读者”的一种体认。照这样说,本来作者创作以读者期待视野为主要参照物就可以了,但从作者实际操作角度出发,编辑期待视野比读者期待视野更受重视。这是因为作品发表后如果不符合某些读者的期待视野,其后果也就是不被喜欢罢了,但假若作品首先没有满足编辑期待视野,读者连作品的面都见不上,就更谈不上什么读者喜欢不喜欢了。如果说作品是否满足读者期待视野决定了作品的成败的话,那么是否满足编辑期待视野就决定了你的作品有没有成败的资格。若是编辑期待视野与读者期待视野差异较大,由于满足编辑期待视野对于作品的出版至关重要,会促使作者转向以编辑期待视野为重要参照,从而将编辑期待视野与读者期待视野的偏差转嫁到作者的创作中,这会影响到作者群体的创作指向和创作积极性,以及出版行业的出版水准,甚至大而化之到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质量。

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编辑工作是何等的重要。首先,编辑期待视野的提升可以直接导致读者期待视野和作者创作水平的提高,相比之下,读者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却没有编辑期待视野这么重要的地位。其次,由于编辑在编辑关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中介和把关作用,在编辑实际工作中,编辑期待视野对作者的影响要远远超过读者期待视野对作者的影响。如果说出版事业的进步在于提高编读关系的整体和谐程度以及各期待视野水平的全面提高,那么究其根本还是集中在编辑期待视野的首先提升上,最终也就落实到编辑队伍整体专业素养的提高上。这说明千万不能轻视提高编辑队伍整体素质这件看起来好像老生常谈的事,因为只有编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编辑期待视野才能获得提升,读者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水平才会随之水涨船高,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业才会有所进步。

注释:

①姚斯把读者接受之前的作品称之为“text”,以区别于读者接受之后的作品“work”,国内把姚斯的“text”翻译为“本文”或者“文本”。本文讨论的内容不涉及具体的接受过程,为便于理解,按照一般习惯对读者接受之前和之后的作品都称之谓“作品”。

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③方晓辉.《骆驼祥子》的读者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④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二十世纪美学(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⑤赵均.从编辑关系到编辑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标签:;  ;  ;  

编辑出版学中的“期待视野”_期待视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