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舞谱:人类存在中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舞蹈谱_舞蹈论文

东巴舞谱:人类存在中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舞蹈谱_舞蹈论文

东巴舞谱——人类现存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舞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舞谱论文,象形文字论文,最古老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纳西族东巴文化乃“中华一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灿烂明珠。东巴文化的载体之一——东巴舞蹈,雍容优雅,气势豪迈,令人如醉如痴。

《东巴文化辞典》中对“东巴舞”是这样注释的:东巴经师凡举行各种宗教祭仪时所跳的舞蹈。从东巴象形文字“舞蹈”这个字上看,跳舞者没有任何舞具,两只一上一下略呈曲线的手的简单描绘,把一个活脱脱手舞足蹈的人体形象展现在眼前。

纳西先民喜好歌舞,清初余庆远撰写的《纳西见闻录》中说,纳西人一有闲暇就歌舞。纳西人的喜乐舞之俗从远古沿袭至今,而传承方式除了一代代东巴言传身教外,最重要的是创造了象形文字舞谱——东巴舞谱。据研究,东巴舞谱属世界上较早用文字记录的舞谱之一,也是目前尚存活着的人类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舞谱。目前发现6本舞谱, 舞谱记录了158种谱文,能各自独立的舞名和谱文有52种。

舞谱的出现,在东巴文化发展历程上是一个重大事件

纵观东巴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它不仅继承了纳西族原始文化,还吸收了大量古代中原文化的营养。纳西先民南迁定居滇西北后,又吸收了白、彝、僳僳、普米、藏等民族的各种文化因素。自唐宋之后,又吸收了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乃至埃及和希腊文化,致使东巴文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宝库。在这样一个趋于成熟的文化基础上,东巴教的东巴们凭借熟悉的象形文字,创造了东巴舞谱。古老的舞谱被称作“蹉模”,在纳西语中“蹉”即跳之意,“模”即跳舞的古规古谱,合意为东巴跳舞规程的来历。舞类很多,有动物舞、神舞、战争舞、法杖舞、驱鬼舞等等,各类舞蹈又分多种。

舞谱的出现,在东巴文化发展历程上,是一个重大的事件。东巴舞蹈在东巴教祭祀仪式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每个愿成为东巴的纳西子弟,都要学习和掌握几十套舞蹈套路。而东巴舞谱的出现,为更多的纳西弟子掌握这一仪式中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舞蹈程序提供了方便。它变成大师教育弟子的教材,并使这个被他们视为神圣的动作规程不至以讹传讹而走样。东巴舞谱的创造和普及,东巴舞蹈的成熟和广泛传播,使富有原始宗教色彩并显繁琐的东巴祭祀仪式变得有了生机。

东巴舞谱中所记录的舞蹈种类主要是动物舞、神舞、战争舞、法杖舞、驱鬼舞。纳西族信奉多神教,东巴教中可指名道姓的鬼神就有上千个,东巴舞中每个信奉的神都有近似它们品格相貌的舞蹈形象动作,这些形象动作在各种祭祀舞中出现,舞蹈样式变幻无穷,充满了一种肃穆的气氛。运动舞中有蛙舞、白鹿舞、红虎舞、白牦牛舞、白羊舞、马舞、猴舞、鹤舞、鹰舞、蛇舞、狮舞、龙舞以及豹子、孔雀、 大象舞等20余种,原始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但又有艺术上的升华。法杖舞、 火把舞、降魔杵舞、铜灯舞、荷花舞等,这类舞则以双脚舞姿变化为主,手执不同器物以象征不同的神力。

东巴舞整体蕴含着原始宗教的神秘气氛和浓郁的巫风,但又时时流露出清新亲切的生产生活情调意趣和民俗味。东巴舞经过不同时期不断地加工美化,已变成使用于宗教仪式的艺术系列,具有较严格的规范性,但各地东巴在比较统一的规范下又保持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东巴舞依不同的舞蹈内容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有的舞姿舒展轻捷,意态从容;有的舞姿粗犷凌厉,刚劲雄健,野性十足,舞蹈动作重节奏与力度,从中透出庄严威猛的气势。

东巴舞在不少方面保留了歌、舞、诗三位一体的舞蹈形式,在不少舞蹈中,东巴边唱边舞,咏诵韵文体的东巴经,并以舞蹈动作叙述故事。例如东巴在跳《东巴什罗舞》时,以特定的舞蹈动作演示他的生涯,舞蹈富有戏剧性。

东巴教的祭祀仪式多达30多种,不同的东巴舞蹈出现在不同的祭祀活动中。

战争舞“高蹉”,意为“胜利舞”,“高”在纳西语中有“赢”、“胜利”之意。这种舞蹈原是战胜敌人后欢庆时跳的舞蹈,后来成为东巴经师在为人请神镇鬼,或为武官死者和有武功之人及其后裔男性死者举行超度仪式时所跳的舞蹈。舞具有刀、剑、叉、箭等。 “高蹉”有1人单舞,2人对舞,或数人群舞。舞者穿盔甲、戴铁冠,冠插雉鸡尾。舞时有对打,有刀枪交锋,有投叉飞矛,有蹲、站拉弓射箭,或疾步追杀,或刀劈矛戳,气氛紧张,场面惊险,表现出战胜敌人、镇压鬼灵的雄伟气势。

“金色大蛙”是纳西族神话中生出雌雄五行八卦的神异动物,“蛙”于是成为纳西族崇拜的动物之一。纳西先民相信,舞蹈来源于对“金色大蛙”蹦跳的模仿,于是《金色神蛙舞》成了东巴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东巴经师在做祭祀请神时要跳《金色神蛙舞》。由于对“蛙”的崇拜,纳西族服饰上有“蛙”的痕迹,据说,纳西族妇女背上披的羊皮披肩来自“蛙”的造型,披肩上圆型装饰物据说象征“蛙”的眼睛。“蛙”与“蛇”又是纳西族称之为大自然精灵的“署”的主要象征物,“署”管辖着所有的野生动物,象形文字的“署”的形象是一个蛙头、蛇尾、人身的精灵。观赏《金色神蛙舞》,只见装扮成原始人群模样的青年男子,身披蓑衣,赤脚穿着草鞋,随着“咚…咚…咚……”有力而缓慢的鼓点,极有节奏感地模仿“蛙”的蹦跳。

植根于生活,来源于人民,东巴舞与纳西人的命运息息相连

东巴舞蹈与东巴教的祭祀活动密不可分。在30多种祭祀仪式中都伴随着不同的东巴舞蹈,其中“祭天”、“祭风”等仪式中的舞蹈就更为精彩。

纳西族民间有“纳西人祭天人”的谚语,“祭天”是纳西族最隆重的节庆。祭天有春祭和秋祭,春祭称“大祭天”。“祭天”的由来有个这样的传说,纳西族始祖从忍利恩和衬红褒白命婚后没有生育,从忍利恩的天神父母告诉他这是没有祭天的缘故,他于是进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这以后,妻子为他生下3个健壮的儿子, 但儿子长大后始终不开口说话,从忍利恩便再次进行大祭天,3个儿子就张口说出了藏族、 纳西族、白族的语言,成了3个民族的祖先。故此, 纳西人认为祭天可以保佑子孙的繁衍和健康成长。祭天有祭天场,一般在离村不远风景优美的地方,用石头砌出一块场地,内搭祭台。在同一个祭天场祭天的人叫“祭天群”,一般是同村的同姓家族成员。春祭在正月初十至十四举行,秋祭于七月十四日举行。祭天仪式由东巴祭司诵念东巴经《崇搬图》(《创世纪》),用仿佛与宇宙娓娓对话的古歌调叙述天地山川、草木动物、人类和纳西人的起源故事,以及始祖如何历尽艰难险阻的故事。当祭天仪式进行模拟射杀敌人的仪式时,已从传统宗教古典文学的情感张扬中进入角色的男女老幼踊跃异常,跳起集体舞,男子拉弓射箭,高喊战斗口号,众人高呼“当……咚!当……咚”(射中之意),气氛紧张而热烈。紧接着,模仿动物的舞蹈牦牛舞、狮子舞、白鹤舞等纷纷登场,将“祭天”仪式推向高潮。

活着的东巴舞谱会不会变成“死谱”?抢救工作跟上来了吗?

在人类古老而漫长的文化史上,舞蹈作为一门出现最早的、人们凭借自身的形体动作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艺术,历来被人们喜爱和珍惜,人们也一再试图将自己的一些美好的舞态记录下来,以便世世代代得以传递和保存。然而,也正由于舞蹈作为一门以人的形体运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由于人体的动作千变万化、瞬息即逝,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动作关系又十分错综复杂,所以,它较之其它姐妹艺术,如诗歌、绘画、音乐等,就很难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记录,自然也就难于传递和保存。有学者统计,自古至今世界上有着上百种记录舞谱的方法,但是,很多古代的舞谱已经消失泯灭,而一些今天能看到的古谱,也已都变成了“死谱”。用古纳西象形文字记录的东巴舞谱,现在仍面临着变成“死谱”的危险。东巴舞谱还活着,是指尚能依仗东巴的生命而活着。如果没有书写这些谱子的老东巴的再传授——言传身教,它也就失去了这个赖以存活的生机。

正视这一严峻的现实,丽江正在着力培养一批年青人学习东巴舞。78岁高龄的东巴大师和开祥已不再跳东巴舞,主要精力放在传授技艺上。

八十年代中期,丽江县和丽江地区的舞蹈工作者,对丽江县各地农村和中甸县三坝乡,进行了一次较全面、深入的民间舞蹈普查收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整理编写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丽江资料卷》,其中东巴舞蹈部分,在全卷中占有较大比重。内容包括东巴舞蹈简介、东巴音乐、东巴舞服饰道具、东巴舞蹈动作、东巴舞蹈套路等5 个部分。在东巴舞蹈套路里,共记载了5个门类的57种东巴舞蹈套路。 有了这样一套东巴舞蹈集成,人们从谱面上琢磨东巴舞蹈的风格韵味,就变得更为具体更为形象,这是近些年抢救东巴舞蹈工作中一项十分可喜的成果。

标签:;  ;  ;  

东巴舞谱:人类存在中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舞蹈谱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