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信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信息产业与地区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产业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地巨变,特别是人们对信息产业的研究日渐关注。在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以上,成为主导产业, 并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落后,距离进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略对信息产业的研究。相反,应将其摆到一个重要位置,使其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相结合,更快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

2 产业结构对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次产业革命冲击了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使人们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到了工业化上面。目前,我国面临的不仅仅是加快第二产业发展的问题,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也严重不足。1997年,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079元人民币(约730美元), 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80 美元作为低收入国家标志值,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50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标志值, 那么,应该说我国现在已超过了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水平。考虑到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与汇率折算的偏差,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可能已超过中下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然而,再看看我国的产业结构,1997年的第三产业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而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0%左右,高出中国近18个百分点。如果我们单纯追求工业的发展,忽略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不能尽快完成工业化,而且还可能导致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拉大。所以,我们必须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并重,在不降低第一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尽快降低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一点。

2.1 产业结构与地区现有经济水平

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与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1997年,北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735元,第三产业比重为54.5 %,超过第二产业比重13.7%,第一产业构成只占4.7%;而同一年度, 贵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215元,第一产业构成占到了34.3%。当然,这种比较有其不尽合理之处,因为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有其政治、地理等方面的特殊性,所以,除了直辖市,我们以省来作为研究对象。199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三个省为浙江、广东和江苏,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0515元、10428元、9344元,而其中第一产业构成比重却分别只占13.7%、13.5%和15.1%。让我们再看看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的省,江西4155元,第一产业比重为27.7%;贵州2715元,第一产业比重为34.3%;内蒙古4691元,第一产业比重为29.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地区经济的现有水平,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低的地区,其第二、三产业总体发展就较快,其国内生产总值较高;反之,国内生产总值就偏低。这就要求我们如何通过产业外部结构的调整降低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构成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如何通过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使第二、第三产业更快发展起来。

2.2 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的竞争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到地区的现有经济水平。此外,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有很大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对各地区吸引外资能力的比较来说明。1997年,广东共吸收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共计126.35亿元、浙江为15.03亿美元、江苏为54.35亿美元;而同一年,江西省吸收的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仅为4.81亿美元、贵州省为0.498亿美元、 内蒙古为0.733亿美元。经济效益好的地区,产业结构合理, 其地区经济的竞争能力就强,所以吸引的外商投资也就多。因此,经济落后地区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切实改进产业结构,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时,优先考虑结构调整,才能逐渐缩小差距,尽快赶上发达地区。

3 信息产业与产业结构调整

为了使地区经济能尽快发展起来,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调整产业结构是关键,必须使第二、三产业的结构比重上升,第一产业的构成比重下降,才能有利于工业化进程。就产业结构内部而言,扶持哪些行业也有很大学问,一些行业发展快、效益好,知识、信息附加值高,这样的行业当然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正是由这样一些高技术的行业组成的,它是一种高密集的知识和技术产业,主要以消耗复杂的脑力劳动来形成其商品价值。可以说信息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产值在二、三产业中已占有相当份额,而且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可以予见,如果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中能向这一产业有所倾斜,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必然将较以往大有改观。下面,本文将从部门反映弹性值、信息化指数两个角度来分析信息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1 对部门反映弹性的考察

要动态考察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可以采用西蒙·库兹涅茨的部门反映弹性值来计量信息产业中的各部门对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变动的不同作用,来比较第二产业中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变动与第二产业的工业部门结构平均变动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的贡献。

E[,i]=a[,i]+[(a[,i]-1)/r](r[,i]=1,2,3……n)

式中,E[,i]是i部门的反应弹性值,它表示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变动相联系的i部门产值的变动百分比;a[,i]是i 部门在报告期与基期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或称份额)之间的比率;r 则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基期与报告期之间的增长比率。

1997年,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为73452.5亿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079元,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值为3921.03亿元, 工业总产值为31752.3亿元;199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66850.5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576元,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值为3051.09亿元, 工业总产值为29082.6亿元。以1996年为基期、1997年为报告期, 分别计算出部门反映弹性值,E[,i] 代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部门反映弹性值,E[,2]代表工业结构的平均变动的反映弹性值。

E[,1]=3.05E[,2]=3.03

在此,我们将不同部门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的变化看作经济增长变动的一系列内在变量,计算出部门所占比重变化对于经济增长变动的具体作用程度,即该部门对于经济增长的反应弹性值。反应弹性值大,说明该部门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就大,反之就小。上面的计算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部门反应弹性值为3.05,高于工业结构变动的平均部门反应弹性值0.02,即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增大,与一般工业部门比较而言,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的比重提高,应大力发展。另外,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正是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信息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再来考察第三产业中信息产业的构成部门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影响。第三产业中的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教育、文艺、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广告业、咨询业等都属于信息产业的范畴。 以邮电业为例,1996年的邮电业务总量为1342.04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为20427.5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576元;1997年的邮电业务总量为1773.29亿元,第三产业总值为24033.3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079元。以1996 年为基期、1997年为报告期,计算得到部门反映弹性值,E[,3] 代表邮电业部门反映弹性值,E[,4]代表第三产业结构的平均变动的反映弹性值。

E[,3]=2.49E[,4]=1.86

由上可见,作为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的邮电业,其部门反映弹性值高出第三产业结构变化的平均反映弹性值34.9%,呈现出勃勃生机,而第三产业的增长趋势相对较慢。在发展第三产业中,我们必然要重点扶持邮电业,以使第三产业国民经济的构成比重相对提高更快一些。在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产业的其他行业与邮电业的情况类似,都是些发展潜力很大的部门。上面的计算中,同时也反映了另一个问题,即工业部门结构变化的平均部门反映弹性值,高于第三产业结构变化的平均部门反映弹性值。这本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规律,但结合我国的实际,这一规律就不能完全照搬。第三产业的部门发展与第二产业中的一些部门发展是相关联的,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是要二、三产业并重并举,尽快使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因为信息产业是第三产业的核心,而且信息产业中在第二、三产业的部门一般都是知识含量较高的企业。同样的第二、三产业中的增长,信息产业部门的结构变动要比非信息产业部门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大得多。

3.2 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发展关系

就信息产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发展关系来说明为什么发展信息产业对第二、第三产业构成并重的提高具有显著意义。

信息化指数的方法,是日本学者于1965年提出来的。由于我国的统计指标的选取与国外有差异,在此只能吸收其思想,大致测算一下各地区的信息化指数,目的在于比较各地区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所以,我们以1995年的全国平均值作为各项指标比较的基点,将其指数定为100。计算过程中,通过对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这四个因子的指数计算并相加除四,求得信息化指数。从表的最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广东、浙江、辽宁这三个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信息化指数也相对较高,而内蒙古、贵州、江西三个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信息化指数也相对较低。信息化指数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该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地区虽然信息化程度高,但并非样样皆好,不发达地区也非样样皆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经济不发达地区也有其强项,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变弱项为强项,同时继续巩固优势,就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这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表1 1995年全国及广东等6省信息量比较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 每百人报纸期发数 人均年长途电话张数

信息量

绝对数 指数%绝对数 指数%绝对数 指数%

指数%

全国6.57100 17.91

100

8.37

100 100

广东

14.34218 17.96

100 33.69

402 240

浙江8.96136 19.18

107 13.04

158 134

辽宁5.94 90 17.0795 10.57

126 104

江西5.73 87 12.7071

4.0679 69

内蒙4.68 71 21.27

119

4.5654 81

贵州2.48 38 8.7949

2.1225 37

表2-1 1995年全国及广东等6省城镇居民每百户信息装备率比较

彩色电视机立体声收录机录放像机

绝对数 指数%绝对数 指数%绝对数

指数%

全国

89.79100 27.52100 18.19100

广东 104.97100 28.55104 37.72207

浙江

95.79107 30.00109 23.05127

辽宁

90.50101 19.54 71 18.24100

江西

75.51 84 27.46100 10.59 58

内蒙

84.22 94 25.94 94 4.63 25

贵州

85.18 95 16.98 62 17.16 94

表2-2 1995年全国及广东等6省信息装备率比较

组合音响每百人电话机数平均装备率指数

绝对数指数% 绝对数指数% 指数%

全国 10.52 1004.66 100 100

广东 31.27 297

12.07 259 197

浙江 8.81

849.16 197 125

辽宁 10.35

987.36 158 106

江西 7.20

682.36 51 72

内蒙 6.96

663.84 82 83

贵州 7.12

681.15 25 69

表3 1995年全国及广东等6省通信主体水平比较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数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

绝对数指数% 绝对数指数% 指数%

全国 24.1 10024.0 100100

广东 33.9 14122.1

92167

浙江 25.9 10721.5

90 99

辽宁 30.9 12843.8 183156

江西 26.5 11020.2

84 97

内蒙 25.6 10616.2

68 87

贵州 16.3

68 9.9

41 55

表4 1995年全国及广东等6省信息系数和社会信息化指数比较

陈衣食住后的杂费比率 信息系数指数 社会信息化指数

绝对数 指数%指数%指数%

全国

29.46

100 100 100.0

广东

34.67

118 118 180.5

浙江

34.33

117 117 118.8

辽宁

23.8581

81 111.8

江西

25.9688

88

81.5

内蒙

29.0098

98

87.3

贵州

28.2796

96

64.3

4 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4.1 因地制宜,地区有别

我国幅员广阔,地区间的产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所以在制定信息产业的发展策略时,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的现象。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可采取同时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战略,甚至可以实行超越发展战略,即集中力量促进信息产业的超前发展,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使信息产业成为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对于内陆和中西部的广大地区来说,由于工业基础相对较弱,所以不能实行同时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但是,这并不是说信息产业就不发展,而是要实行信息产业内部与第二产业有关联效应的行业优先发展的策略,促进该地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的产业转变。

4.2 积极推进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集约化经营,积极推进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形成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群,是加速地区发展的一条捷径。地方政府应重点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企业,促进其联合、兼并,推进名牌战略,并在立足本地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外地市场。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回收快,有利于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而且市场需求大,竞争力强,所以各地区如能以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尽快上规模,必然会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腾飞。

4.3 政策扶持发展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作为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时,应把信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扶持其发展时,予以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对于与工业关联较大的信息产业中的某些行业,更应给予税收、贷款等方面的支持,使其优先发展,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为信息化服务,使整个地区经济大跨步前进。

收稿日期:1999—11—9

标签:;  ;  ;  ;  ;  ;  ;  ;  ;  ;  ;  

信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