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与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比较分析_邓小平理论论文

列宁与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比较分析_邓小平理论论文

列宁与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列宁和邓小平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通过对列宁和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可以启发我们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新的认识,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吸收和借鉴了列宁的经济思想,但由于两国国情的不同、时代的不同及各种情况的差异,导致中苏两国走上了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 列宁与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历史背景不同

1.国情不同。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俄国具体革命实践的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在帝国主义链条统治最为薄弱的环节,首先取得一国社会主义胜利的道路。列宁充分利用帝国主义战争的形势,在本国积极发动武装斗争,191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从而开始为巩固这一政权和苏俄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艰辛探索。

苏俄建立之初的几年间,一直面临着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局面。为了支援战争,满足国家最基本的物资需要,以保卫新生的政权,列宁曾采用粮食垄断专卖和余粮收集制来调动一切可用的物资。

1920年底,经过三年多的艰苦斗争,在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维埃国家和人民终于战胜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进攻,成功地保卫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1921年3月21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用实物税代替粮食和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实物税额应低于到目前为止实行余粮收集制办法征收的税额。这样,苏俄逐渐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时期。其中,粮食税就是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国家资本主义和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等。

1978年,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和初步发展。但在后期,经济发展方面走的是一条低效率的道路,其中矛盾和困难重重。邓小平同志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提出中国现代化的特征: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是由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决定的;第二,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现代化;第三,由工业文明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现代化;第四,和平与发展时期的现代化。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特别强调把以工业化、市场化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纳入到社会主义的内涵之中。

2.国际环境不同。苏俄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国内敌人的破坏,因此,列宁在苏俄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之初,敏锐地认识到当时的苏俄还不具备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条件。年轻的苏维埃俄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退让,包括实行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的租让制和租赁制以及由最初所设想的产品分配形式退回到商品货币阶段。当时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恢复经济,让掌握在新政权手中的国家机器重新高效地运转起来。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政权在苏俄才能巩固,也只有这样,“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1]。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面临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当时苏俄的崭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平与发展构成了新的时代特征。世界正处于一个多极化的科技信息时代,不审时度势地改变策略,及时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就会走向失败和灭亡,各国家各民族间的竞争同样是严峻的,中国没有退路。中国建设现代化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采用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和方法来建设社会主义。

3.对外开放的条件不同。20世纪20年代初,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处在世界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之中,西方人虽然也需要做生意赚钱,但双方缺乏信任,苏俄的购买力有限,同时苏俄的一些工作人员对于同西方做生意也有顾虑。但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则不同,因为较过去相比,发达国家发展到一的程度,更加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配合和响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是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既是一个广大的原料市场,更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因此,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确定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旋律,信息化的经济时代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只有锐意改革,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国际环境不同和对外开放条件不同,邓小平比列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中国成功地实行了对外开放,建立了沿海经济特区,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 列宁提出的国家资本主义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改革

人们曾一度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应当和公有制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只能采取资本公有的形式。

其实,早在1918年初,列宁就提出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设想。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认为在苏维埃社会里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其中之一。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包括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和租赁制。同时,允许苏俄公民可以自由从事手工业和开办雇佣工人不超过20人的小企业。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倒退,但从当时苏俄战争之后的百废待兴以及国际形势来看,苏俄还不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苏俄必须要首先恢复经济,国家资本主义较封建的生产关系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1921年的苏俄,由于三年的战争环境和国家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不可能制定并实行一个能包括和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统一的经济计划,国家把一定数量的大型企业或者因为某种原因国家认为重要的企业以及它们的辅助企业集中在自己的直接管理之下,同时,各个互为补充的企业应该广泛实行联合。这些企业的经营严格实行经济核算的原则,既然生产上的一切费用完全从生产出来的产品中得到补偿,这些企业的工资应能达到一定的数额,应能使工人把自己的利益同生产结合起来,并激发工人的首创精神去提高生产率。其他企业应该按照出租法令执行,从而帮助国家机构卸掉小企业小工厂这些包袱。没有出租出去而国家又不负责管理的企业应当关闭,工人和职员分配到开工的企业中去,剩下的没有工作的人员调做其他工作。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来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搞了几十年的传统计划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带领全党认真总结了以往我国在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等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目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种所有制并存。

我们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有益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合作经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2]。我国之所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正是为了与我国目前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各种不同层次相适应。

邓小平指出,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调动企业积极性,这是改革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步是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具体表现在:第一,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权关系,明晰的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第三,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另外,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策略,“抓大”即重点搞好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且具有规模经济的大企业,“放小”即放开搞活小企业,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从以上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看出,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列宁经济思想的吸收和借鉴,并将其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加以发展和升华。

三 列宁提出的文化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邓小平的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首要地位

列宁曾多次提到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早在1922年3月27日,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作的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报告中指出,俄国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的经济力量足以保证向共产主义过渡。究竟还缺少什么呢?缺少什么是很清楚的,做管理工作的那些共产党员缺少文化。

列宁多次提到的“文化”指的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文化功能,它的含义极为广泛,既包括公民最基本的识字、读书看报能力,也包括革命者愿意积极地学习管理方面和经济方面的知识,以达到一定的水准。这一“文化”直接关系到新经济政策能否推行下去乃至整个革命的成败。当然,列宁也十分重视文化概念中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邓小平也非常重视文化的作用,曾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但他更为经常使用的是“科学技术”这个词。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注意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作用。邓小平指出,科研要走在前面,推动生产的发展。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也就不可能有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不仅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而且其本身就是生产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正像在价值转变为资本的时候那样,在资本继续的发展中也显示出,资本一方面是以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今天,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也成为各国发展实践所证明的普遍真理。

四 列宁在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验基础不同

苏俄是历史上第一个从帝国主义统治的链条中挣脱出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无任何前人的榜样可以效仿,只有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上的设想结合俄国的具体情况摸索着前进,所以列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探索更为艰难。列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列宁曾一度认为苏俄可以直接过渡到产品分配阶段,因为当时为情况所迫而采取的分配形式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学说中的理论相吻合,后来实践证明这一判断错了,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社会主义阶段,所以必须在方式上、在生产关系上倒退再倒退,目的是为了找到能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以便在经济上获得更快的发展。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的许多经验都建立在苏俄经验和新中国初期几十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并分析了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在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基础上,中国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结合本国的实践,摸索出一些宝贵的经验。毛泽东早在西柏坡时期就提出,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为中心的社会运动。毛泽东认为,应以经济的现代化来带动中国的整个现代化运动,政治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是服务于经济的现代化或伴随其而发生的。这样,邓小平在马恩列斯毛及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创造了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这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五 列宁的早逝使其来不及完全实施自己的理论,而邓小平创造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成为了现实

列宁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社会现实并勇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革命实干家。列宁在苏俄结束国内外战争之后,提出新经济政策,使俄国走上经济稳步发展的道路,这不能不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但由于列宁于1924年过早的去世。苏俄领导人担心资本主义制度会蔓延开来,新经济政策只执行到1930年。列宁病重期间还每天坚持口授给代表大会的信,担心日后俄共的分裂,列宁也已预见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的一些问题,但还未来得及处理就去世了。如果不是列宁的早逝,苏共的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都可能重写。

邓小平在三起三落的政治生涯中,始终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旺盛的斗志,最终复出主持中央工作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大略,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宏伟构想。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看到了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将列宁和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对于重新认识邓小平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关系,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关系。邓小平理论应该放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中去考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邓小平理论不是邓小平个人的天才设想,而是邓小平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重要理论精髓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的科学之处,继承了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些正确思想,结合各国社会主义实践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智慧结晶基础上的关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学说。历史正是这样在实践中一步步走向前进的。

第二,邓小平理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意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在全球即将走向灭亡。相反,中国在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重要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原则,探索着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我们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时,社会主义就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和现实意义,中国也必将以自己的实力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  

列宁与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比较分析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