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及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中的诊断作用论文_赵国军

核磁共振及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中的诊断作用论文_赵国军

赵国军

黑龙江省宝清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宝清 155600

【摘 要】目的:对核磁共振(MRI)及诱发电位(EP)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诊断作用进行分析和探究。方法:就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所收治的患有多发性硬化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及诱发电位进行诊断,观察诊断的效果,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MRI异常为90.48,表现为长T1长T2大小不等多发性病灶,主要分布于脑室周围、脑干、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小部分位于大脑皮质,MRI可发现近1倍亚临床病灶。EP以VEP异常(83.33%)为多见,其次为SEP(64.29%),BAEP较少见(42.86%)。SEP及BAEP尚可提示MS周围神经受损。EP3项检查可明显提高阳性率。MRI发现大脑半球、脑干病灶优于EP,EP发现视神经脱髓鞘及周围神经损害优于MRI。结论:就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针对多发性硬化,采用核磁共振以及诱发电位具有明显的诊断作用,采用这两种方法对多发性硬化进行诊断,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的精确度,而且诱发电位还能够对周围神经损害的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从而有助于医疗救治的开展。

【关键词】核磁共振;诱发电位;多发性硬化;诊断作用

【中图分类号】421.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116-01

多发性硬化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疾病。过去针对这种疾病的检测和诊断技术并不完善,相关的诊断设备也不够健全,这就使得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核磁共振以及诱发电位被研发出来,并大规模的应用于多发性硬化诊断中,这两种诊断技术的应用使得诊断的精确性大大提升,从而为患者赢取到了有效的治疗期。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所收治的42力多发性硬化疾病患者进行了诊断分析,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采用核磁共振以及诱发电位对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诊断,探讨两种技术的诊断作用,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了诊断研究,医院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核磁共振以及诱发电位的诊断,在这42例患者中,男女患者的人数分别为25例、17例,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8岁,而年龄最大的患者为57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0.22±3.20岁,这些患者患病的时间均在一周—7年之间,患者的平均患病时间长度为16.5个月,42例患者均是在急性发作期或者是发行期进入到医院救治,在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18例患者出现2次以上缓解复发的问题,缓解复发次数最多的患者达到了6次。而另外的24例患者均属于首次发作。在这42例患者中,患者出现病变的原因主要为急性起病、亚急性起病以及慢性起病三种。根据相关诊断标准的规定,对这42例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划分,其中18例为临床确诊,而24例为临床拟诊。

1.2方法

1.2.1在42例患者中对40例患者进行头颅核磁共振诊断,其中发现异常的患者有35例,占诊断患者总人数的87.5%,而且大部分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含有大小不一、形状不等的斑片异常以及小点异常,两者的大小长度均在0.3-3cm之间。患者经诊断发现有严重的病灶现象,病灶分布在脑室周围区域、脑干以及基底节中等多个区域,在42例患者中,有2例并未采用头颅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而是采用的脊髓核磁共振技术诊断,其中发现异常的患者人数为8例,占总人数的66.7%,这两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均为脊髓肿胀以及萎缩等异常症状,其病灶多分布在颈部,在胸部相对少见。

1.2.2针对42例患者采用诱发电位诊断,而在这种诊断技术中,主要包括三种检查方式,其一是VEP检查,其二是BAEP检查,其三是SEP检查,针对这42例患者采用这三种检查方式进行全面检查,其中VEP出现异常的患者人数为35例,BAEP出现异常的患者人数为18例,而SEP出现异常的患者人数则为28例,采用三个检查项目联合进行检查,41例患者中存在有1例以上的患者有EP异常的状况,而其中的1例属于正常。

1.2.3核磁共振与诱发电位联用。在MRI及EP的检查中,MRI总异常38例,VEP异常35例,BAEP异常18例,SEP异常27例,EP总异常41例,在有视神经障碍表现的17例中,

VEP异常与临床定位相符16例,仅1例有视力减退而VEP正常,19例无视力障碍而VEP异常,MR1则未能提示视神经异常。在有脑干损害表现19例中,13例MR1与临床定位相符,9例无脑干损害症状而MRI提示有病灶,6例有脑干损害症状而MRI正常。10例BAEP异常与临床定位相符,8例无脑干症状而BARP异常,9例有脑干损害而BAEP正常。MRI显示脑干病灶22例,BAEP异常18例,两者相符10例。

2.结果

MRI异常为90.48,表现为长T1长T2大小不等多发性病灶,主要分布于脑室周围、脑干、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小部分位于大脑皮质,MRI可发现近1倍亚临床病灶。EP以VEP异常(83.33%)为多见,其次为SEP(64.29%),BAEP较少见(42.86%)。SEP及BAEP尚可提示MS周围神经受损。EP3项检查可明显提高阳性率。MRI发现大脑半球、脑干病灶优于EP,EP发现视神经脱髓鞘及周围神经损害优于MRI。

3.讨论

多发性硬化疾病具有空间多发性和时间多发性的特点,患者在发病的过程中,很容易对患者的视神经、脊髓以及脑干等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一般来说,这种疾病的高发人群为10岁以上、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而且女性的发病几率要高于男性。

本组病例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见,有缓解复发病史相对较少(42.86)。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没有60岁以上病例。临床表现以肢体无力发麻为多见,其次为脑干损害及视力障碍。以精神异常、智能改变等皮层损害为主亦较多见,以头痛、头昏起病也占近年MS病人的1/3,与国内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多病灶及亚临床病灶的发现对MS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MRI在MS的诊断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其可以提供亚临床病灶及微小病灶,甚至提供病灶在时间上的多发,为MS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本组脊髓MRI异常为66.67%,表明头颅MRI异常率较脊髓MRI异常率高。MS头颅MRI主要表现为大小不等斑片状、椭圆形、类圆形及小点状长T1长T2,边缘模糊和边界清楚。有7例行增强扫描,同一病例中同时可见增强病灶及非增强病灶,一般认为有增强效应的病灶为新的活动性病灶,慢性陈旧性病灶则无增强效应,因而提示可能是出现在不同时间的病灶。

本组资料中,MRI总异常率为90.48%,比任何一项EP异常率高,但较EP3项EP总合的异常率低。对比两种检查,各有优势。MRI直观、具体,对疾病处于活动期或是恢复期以及新旧病灶的判断有较好的作用,对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同时对脑室周围以及幕下后颅凹区亚临床病灶敏感性高,显示较满意,目前尚无其它检查可与之相比。本组MRI与脑干临床定位相符13例,而BAEP为10例,以MRI为优但对视神经损害MRI未能检出,而VEP对视觉传导通路的损害较敏感,异常者35例。

综上所述,对MS的诊断,需要将临床表现与MRI、EP等辅助检查较好地结合起来进行判断,才能提高MS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娄丽,赵斌,任德印.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表现及新技术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04)

[2]赵葆洵,刘秀琴,郭玉璞,等.我国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一附70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2012,12:169.

[3]孙红斌,王学峰主编.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12.

论文作者:赵国军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5

标签:;  ;  ;  ;  ;  ;  ;  ;  

核磁共振及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中的诊断作用论文_赵国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