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面临老龄化挑战_老龄化社会论文

中国将面临老龄化挑战_老龄化社会论文

我国将面临老龄化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将面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面临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乌拉圭、以色列等)都已成为老年型国家,我国的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全国将在本世纪末加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和人均预期寿命大幅度地提高,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础,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促使生育率下降,导致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和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特殊性。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1亿人,今后40 年中将继续以年平均3%的速度增加,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老龄化速度,据联合国预测,1950—2000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176%,我国为217%;2000—2025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90%,我国将增加111%。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将为20%, 比世界老年人口比重13.7%高6.3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总产值在4000美元左右,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的乌拉圭和阿根廷在成为老年型国家时人均国民总产值也在2000美元左右。我国在本世纪末成为老年型国家时人均国民总产值只不过800—1000美元,老龄化大大超前于经济发展。 即使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老龄化程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时,我们的经济实力也只能相当于当前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滞后于老龄化进程的矛盾将要持续半个世纪。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化是伴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加重的,有一个准备和缓冲的时间。另一方面,它们在经济繁荣时期建立和完善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覆盖面广(90%—100%)、 社会化程度高、保险基金有储备、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口多、底子薄、 人均国民总产值位于世界后列(1992年在132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为倒数第28名)、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到1994年底,实际享受社会保障的农业人口为8.5%, 城市人口为45%)的情况下,以发展型的经济来应付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口老化,是不能掉以轻心的严峻挑战。

二、解决矛盾的出路在于加速发展经济

老龄化是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又转而给发展与进步带来一些不利因素,诸如:(1)在少儿人口比重不变的情况下,老龄化加重会导致劳动力资源减少,甚至出现劳动力不足。(2)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影响总体生产率提高。(3)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上升,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4)国家由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福利支出大幅度增加,影响扩大再生产。(5)靠退休金生活的人数增多,有储蓄能力的比重下降,不利于资本形成。

上述不利影响在一定时期的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不利影响毕竟是暂时、局部的,也是可以缓解的。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老龄问题说到底是个经济问题,解决老化与发展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充分利用老龄化的积极因素,加速经济发展,使老龄化与经济发展走向协调而形成良性循环。

老龄化对发展的有利因素之一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寿命延长必然带来能够从事劳动的岁月延长和劳动年龄上限的上移。这不仅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增多,而且也使劳动力成本下降。

发达国家在解决老龄问题时也把发展经济作为战略措施之一。这些国家由于70年代经济不景气和老龄化加重,出现了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的局面,人称“社会保障危机”。国际劳工局的一项专题调查报告认为:“危机的主要原因不是领取养老金人数的持续增加,也不是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是经济发展缓慢和失业严重。如果失业率下降,经济能有一个合理的发展速度,社会福利的支出可以得到满足。”

老年型社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保障“老有所养”,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老有所养”的根本保证。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强调:“对于老年人来说,保障收入最为重要,它意味着公众政策应该确保老年人有足够收入来维持基本生活。正因为如此,我们把发展经济列为解决老龄问题的首要措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开发老年智力资源的作用与意义

1.开发老年智力资源可以弥补科技人员不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技术落后,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拥有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的仅占2.5%。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发达国家高达70%, 而我国仅为19%。科技发展需要有大批的科技人才,我国科技人员在人口中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工业化国家。约翰·奈比斯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在高技术的信息社会里,我们使用的是脑力,而不是像工业时代工人那样使用体力”。知识型的老年人有技术、有经验,他们的技能和智力不受体力衰退的限制,开发利用老年智力资源可以弥补科技人员的不足。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的发展急需科技人员,不得不聘用在职工程师利用周日充当“星期日工程师”,后来应运而建立的退休工程师协会就承担了这项工作,上海、重庆、武汉、天津、北京、浙江、吉林、青海等省市的退休科技人员协会的成员,因地制宜地发挥老年人的智力优势,在送技术下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组织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开发老年智力资源可以缓解科技人员断层的矛盾。“十年动乱”造成了我国专业科技人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断层,制约着科技发展。据统计,80年代末全国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94.5万人中,46—55岁的占72%,56岁以上的占24%,而36—45岁的不到4%。按5年的时间推进折算,科技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仍然严重。很多单位的科技人才年龄结构仍处于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我国50年代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大部分将在90年代退休,60年代下半叶和70年代上半叶大学停办所造成的科技断层,将在90年代中期出现科技力量断层的第一个低谷。由于大部分单位对科研人员退休采用60岁一刀切的办法,从而使50岁以上在职的科研人数减少,很多年满60岁的学科带头人,因退休而离开工作岗位。尽管由于工作特需而回聘退休的专家学者,但是为数甚少,不能弥补断层的需要。有计划地开发退休智力资源实为推动科技进步投入少、产出多的一项战略措施。

3.开发老年智力资源有助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和加速培养科技人才是实现科教兴国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培养科技人才,教育是基础。我国的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入学率比低收入国家还低(1987年我国的大学入学率为2%, 低收入国家为3%,中下收入国家为16%,中上收入国家为20%)。 造成大学入学率低的原因除了教育的投入低以外,执教人员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与科技人员断层一样,我国教师队伍也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现有的师资是由50年代、60年代、文革期间和80年代进入中小学的“四代结构”队伍,文革期间师范停办,因此现在普教系统的师资在二、四代之间明显断层。仅上海市在1991—1996年就缺少初中教师将近7000人,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回聘退休教师。

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工作需要不得不回聘一部分退休教授和副教授继续执教。上海离退休高级专家协会面向社会办学,设置30多个专业,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科技人员。加速培养科技人才要求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和其它各类教育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开发利用老年智力资源,发展经济,科教兴国,迎接老龄化挑战。

标签:;  ;  ;  

中国将面临老龄化挑战_老龄化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