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

荆金忠, 刘红, 李敏, 苑庆勇, 李靖[1]2000年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流速和血管口径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增加创面血供的机理。方法以兔耳背急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为模型,分别给予- 5.32、- 9.98、- 14.63和- 19.95 kPa负压引流,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施加负压前后创缘血管网的血流速度和微血管口径的变化,并用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结果施加负压后,- 9.98、- 14.63和- 19.95kPa压力组的流速较负压前有非常显着的增加 (P< 0.01);- 19.95和- 14.63kPa负压吸引后微血管口径增大,与吸引前相比差异非常显着 (P< 0.01)。结论封闭负压引流能提高创面微循环血流速度,扩张微血管,从而增加创面血供,改善血液循环。

李靖, 陈绍宗, 李学拥, 张翠英[2]2006年在《封闭负压引流对创面微循环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封闭负压引流(VAC)对创面微循环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以兔耳背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为模型,左耳创面为治疗组,给予VAC治疗;右耳创面为对照组,给予油纱敷料包扎。于各时间点切取创缘皮肤含皮下组织,制成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形态改变。结果VAC组:治疗10min,毛细血管腔明显扩张,2h扩张最为显着;30min可见血管出芽增生,2h见内皮细胞间隙缩小,第3天血管出芽和内皮细胞增生仍显着,内皮细胞连接紧密,血管基膜完整。对照组:治疗前后毛细血管形态无明显改变,术后第3天见血管出芽增生,而内皮细胞间隙较大,血管基膜不完整。结论VAC能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管出芽增生,并加强内皮细胞间的连接,促进血管基膜恢复完整,从而改善创面微循环,有利于创面愈合。

李靖, 陈绍宗[3]2001年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流速和血管口径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促进创面愈合的新型疗法.国内外学者将其应用于多种急慢性创面以及植皮区创面等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作用机理仍不完全清楚.Morykwas及许龙顺等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研究了负压吸引对猪的新鲜创面和肉芽创面的影响,发现-12mmHg压力吸引后创面流量明显增大,其峰值可达吸引前的4倍;负压停止后血流量迅速恢复到基线水平.微循环是血液循环功能和结构的基础,血流量变化必然对应微循环状态的相应改变.因此本实验采用微循环察和图像分析法研究负压吸引对免耳背急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微循环流速和血管口径的影响,从微循环角度探讨封闭负压引流增加创面血供,促进创面愈合的机理.

李靖[4]2001年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以兔耳背急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为模型,研究封闭负压引流(Vacuum-Assisted Closure,简称V.A.C.)对创面微循环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实验分五部分:1.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LDF)检测负压作用前后创面血流量的变化;2.利用微循环显微镜及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负压作用前后毛细血管管径和血流速度变化;3.动态观察治疗过程中V.A.C.组和对照组创面愈合的情况,利用图像分析法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利用组织学染色检查表皮细胞增生、移行,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水肿等情况;4.利用微循环观测手段检测治疗过程中V.A.C.组和对照组创缘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5.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治疗过程中V.A.C.组和对照组毛细血管及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细胞间隙等的变化。 结果:1.施加10kPa,15kPa和20kPa负压后,创面血流量较负压前显着增大(P<0.01);2.施加10kPa,15kPa和20kPa负压后,创面毛细血管流速较负压前显着加快(P<0.01);施加15kPa和20kPa负压后,毛细血管管径也较负压前显着增大(P<0.01);3.V.A.C.治疗组创面(2cm直径,圆形)平均9.32天愈合,对照组11.87天愈合。治疗组表皮增生、移行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均较对照组出现早而且显着,水肿消除快,炎症反应轻;4.V.A.C.治疗后6小时,24小时,3天和6天,创缘毛细血管密度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5.V.A.C.治疗后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形态和结构。毛细血管出芽和内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皮细胞增生现象出现早而且显着。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VAC.治疗后 毛细血管基膜迅速恢复完整性,内皮细胞间隙缩小. 结论:1.V人C.能减轻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生长和表皮增 生、移行,缩短创面愈合时间;2.VAC.能引起创面毛细血管管径增大, 流速加快;3.VAC.能显着提高创缘毛细血管数目;4.VAC.能促进毛细 血管和内皮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和结构,并刺激毛细血管出芽和内皮细 胞增生;5.V人C.能促使毛细血管基膜恢复完整性,缩小内皮细胞间隙.

张文佳[5]2007年在《川芎嗪注射液加快威克伤负压引流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可行Ⅱ期手术闭合创面的时间等指标,观察中医活血化瘀类药物川芎嗪注射液对威克伤负压引流下急性创面的愈合是否有相加作用,并探讨其机理及相互影响情况。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通过对2006年7月到2007年3月之间43例应用威克伤负压引流治疗急性创面的病例,按简单随机化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每次威克伤术后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每次威克伤术后不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疗程至患者拆除威克伤闭合创面。观察两组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可行Ⅱ期手术闭合创面的时间、术前及术后的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第一次拆除威克伤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及行Ⅱ期手术闭合创面的时间上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可加快威克伤负压引流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缩短行Ⅱ期手术闭合创面的时间。但在最后一次拆除威克伤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上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急性创面经威克伤负压引流治疗一段时间后肉芽组织均生长良好。2.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中的还原粘度及血沉方程K积分术前与术后相比较及两组术后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术前与术后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可改善术后患者静脉血的高凝状态。3.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治愈率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绝大部分急性创面经威克伤负压引流治疗后均可行Ⅱ期手术(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或皮瓣移植)闭合创面而愈合。4.治疗过程中进行血、尿、大便常规及心、肝、肾功能检查,两组均无异常变化,治疗过程中未见局部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结论:1.川芎嗪注射液可加快威克伤负压引流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缩短行Ⅱ期手术(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或皮瓣移植)闭合创面的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2.静滴川芎嗪注射液可改善威克伤负压引流术后患者静脉血的高凝状态,改善创面血液的血液流变学情况。3.急性创面经威克伤负压引流治疗后肉芽组织均生长良好,绝大部分可经Ⅱ期手术闭合创面而愈合。4.治疗组及对照组病例在安全性指标上均无异常,说明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威克伤负压引流创面在安全性上可行的。

陈绍宗, 许龙顺[6]2001年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创面封闭负压吸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促进创面愈合的新型疗法.国内外学者将其应用于感染创面,溃疡创面,供区创面和植皮区创面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创面修复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1999年我校许龙顺等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研究了负压吸引对猪的新鲜组织和肉芽创面的影响.证实120mmHg负压能有效提高创面流量,此结果与Ar-genta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然而负压吸引究竟怎样影响创面血液循环,从而促进创面修复,尚未有文献报道.本实验采用微循环观察和图象分析的方法研究负压吸引对创面微循环流速,血客口径及血管数目的影响,以探讨负压吸引提高创面血供,促进创面修复的机理.

张文浩[7]2017年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溶液灌洗对兔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创面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航海事业迅速发展,随着我国海军走向深蓝,各种反恐作战、打击海盗、海上救援等活动日益增多,海上作业人员遭受意外创伤、烧伤、海难的风险随之增加。烧伤患者遭受海水浸泡后不仅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会发生明显病理学改变,烧伤创面也同样可以加重损伤。以往实验研究发现对海水浸泡后大鼠烧伤创面的内皮细胞损伤、微循环障碍等进行研究,提出了早期创面处理原则及方案,虽然实验证实淡水冲洗能够减轻损害程度,但方法仍显不足。海水浸泡加深创面的主要原因为高渗、高钠、高氯、高含菌量、低温、偏碱性等特殊的理化性质,其加重了烧伤创面微循环障碍,加重的组织水肿程度,使创面进行性加深,坏死范围增大,治疗难度增加。烧伤后大量清水肿液漏出导致的局部组织水肿,组织肿胀使细胞间隙增大,对细胞间的物质交换造成阻碍。压迫局部微血管对组织灌注造成阻碍,引起创面缺血低氧,阻碍创面愈合。压迫创伤局部的淋巴管,使回流障碍,加重组织水肿。负压施加于创面后,可以及时地清除渗出物,减少局部渗出液体在创面的积聚。同时负压作用于烧伤创面,可有效地减少渗出的血清和水肿液漏出到烧伤创面的淤滞带和凝固带,从而减轻局部组织水肿,防止烧伤创面的进行性加深。烧伤创面循环障碍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缺血缺氧是影响创面愈合的原因之一,微血管栓塞、血流不畅,导致氧气及修复创面所需营养难以到达损伤创面,而创面细胞破坏产生的碎片及炎症物质不能及时被转运出来。有动物实验发现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局部创面血管的直径扩大、血管的分布密度增加,负压创面血流灌注增加,且创伤修复的不同过程中血流量有不同的变化。肝素是一种氨基葡聚糖(GAG),在体内及体外均可发挥强效抗凝血作用,肝素抗凝、溶栓的机理是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及激活肝素辅助因子,催化灭活多种凝血因子,产生抗凝活性。临床观察发现,肝素应用于烧伤创面后可加快缺血组织血液供应的恢复。在使用24小时后即有血管再生征象,首先在烧伤后发白的皮肤表面出现散在细小红点,随着红点数量及密度的增加,逐渐形成血管床,并逐渐建立血液循环,烧伤后发生瘀滞、栓塞的缺血组织逐渐被血供丰富的肉芽组织取代。本研究在以上此理论及实验研究基础上,设计动物实验,将封闭负压引流及肝素溶液湿敷治疗技术应用于海水浸泡的新西兰大白兔烫伤创面。通过观察病理学改变、微血管计数、创面愈合时间、组织含水量等指标,为研究海水浸泡后烫伤创面的病理改变以及负压封闭引流、肝素灌洗对其产生的影响提供实验参考,也为临床治疗海水浸泡烧伤创面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溶液灌洗对兔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创面病理改变及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方法: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重2.0kg-2.5kg,雌雄不限,兔龄3到4个月。按照体重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分别在第1、3、5、7天取材,每组5只。2、致伤及实验方法:术前24小时以3%戊巴比妥纳溶液根据体重作耳缘静脉麻醉,用量为30 mg/kg。80 g/L硫化钠溶液进行背部脱毛。麻醉后将各组动物四肢固定,将已脱毛区域使用记号笔画线标记,用4cm×4cm大小36层经99 ℃恒温水浴浸泡的纱布平铺于烫伤部位,时间持续17s,造成实验动物4个1%TBSA深Ⅱ度烫伤创面(病理切片证实)。根据抽签随机分组,将其中3个创面给予海水浸泡2小时,另外1个创面在空气中暴露2小时。处理方法:暴露组创面给予常规换药治疗(a组,对照组)。海水浸泡的3组创面分别给予常规换药治疗(b组)、单纯负压吸引治疗(c组)、负压吸引合并肝素治疗(d组)。负压引流创面(c、d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冲洗1次。d组创面冲洗后,经管路给予5000U/ml肝素溶液3ml浸湿负压引流敷料,湿敷1小时后启动负压吸引装置,继续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压力设定在-100mmHg,模式设置为负压吸引持续5分钟,间隔2分钟。3、检测指标及方法:分别于伤后的第1、3、5、7天抽取5只动物,3%戊巴比妥纳麻醉后打开敷料,观察创面肿胀及坏死组织脱落情况;各创面切取组织标本分别进行光镜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观察、电镜观察;切取组织利用干湿比重法测量创面组织含水量。取材后各创面继续取材前治疗方式处理至伤后第14天,所有创面常规换药并饲养至创面愈合。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用LSD法(方差不齐用DunnettT3法)。等级资料用数值变量(N)表示,两个样本之间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创面大体观察烫伤后第1天,各实验组创面均有不同程度水肿,常规换药组(a组)创面表面较干燥,海水浸泡组(b组)创面较为干枯,创面有加深倾向,切开取材时见痂下组织水肿明显。常规封闭负压引流组(c组)及联合治疗组(d组)创面表面较另两组显湿润。伤后第3天观察,各组创面仍有肿胀,a、b组创面基底可见坏死组织附着,b组创面基底可见明显坏死灶,c、d组创面表层坏死组织较少,基底较新鲜、红润,但取材切开时见组织内水肿仍较明显。伤后第5天,a组创面表面结有薄层痂皮,b组创面加深明显,表面坏死组织结成厚痂皮,c、d组创面基底较湿润,无明显痂皮,d组创面坏死组织较c组少,并更为红润。伤后第7天观察,见a组创面坏死组织逐渐溶痂,少量液化坏死组织附着,b组创面坏死组织较厚,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c、d组创面坏死组织部分脱落,基底较新鲜,部分创面上皮化。伤后第14天,a组创面愈合约55%,残余创面结痂、干燥,b组创面基底仍有较厚的痂皮附着,基底仍略水肿,c组创面大部分愈合,新生表皮新鲜,残余创面结有薄层痂皮。d组创面约80%愈合,痂皮脱落,残余少量创面。2、创面组织病理学观察(HE染色)伤后第1天HE染色观察,见各组创面表皮均有脱落及坏死,真皮较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可见微血管扩张及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以b组最明显,可见大量红细胞外渗到组织间。伤后第3天观察,见a、b组创面组织仍水肿明显,微血管仍扩张,管腔内可见大量栓塞的红细胞,真皮层组织坏死,炎症细胞浸润明显,c、d组创面胶原纤维水肿程度较a、b组轻,d组切片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红细胞外渗情况较其他组轻。伤后第5天观察,见各组创面组织水肿均较前减轻,a、b、c组切片内仍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水肿伴坏死,可见破裂血管及外渗红细胞聚集,d组创面炎症细胞较少,胶原纤维水肿程度较轻。伤后第7天观察,可见各组创面组织内炎症细胞较前减少,仍可见血管扩张、充血,各组创面均可见新生血管。c、d组新生血管较a、b组多,d组创面及毛囊内出现新生鳞状上皮。3、电子显微镜观察a组切片内可见血管腔内红细胞皱缩、堆积,内皮细胞尚完整,内皮细胞的间隙增宽,细胞内线粒体中出现空泡,可见较完整核糖体。b组切片内观察见毛细血管基膜部分消失,血管管腔内可见明显皱缩变形的红细胞,内皮间隙明显增大,细胞间的边界不清,部分内皮细胞坏死,部分内皮细胞呈凋亡表现,残存内皮细胞的胞质明显减少。c组切片内可见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较完整,细胞间隙增宽,可观察到细胞间连接打开。部分内皮细胞出现凋亡现象,内有空泡,可见自噬体形成。d组切片内观察到毛细血管基膜完整,腔内可见散在红细胞,内皮细胞尚完整,染色质聚集到核膜下,细胞间隙增宽。4、创面组织含水量各组创面组织不同时间点的组织含水量统计结果显示,a、b、c、d各分组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07,P<0.05)。不同时相点间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3,P<0.05)。在伤后第1天,a组创面含水量最低,表明海水浸泡后的叁组创面水肿程度高于单纯烫伤组。伤后第3天,各组创面组织含水量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至伤后第5天,c、d两组创面组织含水量下降至接近第1天水平,其中d组下降最明显且含水量最低,b组含水量在各组间相比仍最高,c、d组含水量已经低于a组。5、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表达阳性率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观察结果显示,VEGF的表达主要分布于血管、毛囊及创面基底部的细胞中。在伤后第1天,b组创面内VEGF表达阳性程度最高,分析原因可能是组织损伤程度最高引起。从第3天开始,可观察到c、d两组创面VEGF阳性程度快速增加,视野内颗粒呈棕黄色的细胞明显增多,d组VEGF阳性表达的细胞密度最高,并持续至第5天。至第7天观察时,a、b组VEGF表达略有减弱,c、d组内仍呈现高表达状态。6、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检测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变化规律类似于VEGF表达规律,其CD31染色的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胞浆中。伤后第1天观察,见各组创面血管密度无明显差异,第3-7天观察见各组创面血管密度均逐渐增加,d组各时相点MVD均最高,b组最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36,P<0.05)。在微血管生成时间上看,d组新生血管出现最早,且高峰值最高,b组微血管生成较晚且密度低。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2.75,P<0.05)。结论1、海水浸泡可加重兔烫伤创面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微循环障碍。2、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联合肝素溶液湿敷治疗,可有效地减轻海水浸泡后烫伤创面的组织水肿程度,改善组织微循环,加快坏死组织的清除,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是治疗海水浸泡后烧烫伤创面的有效手段。

张强[8]2017年在《微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对兔耳创面修复疗效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构建兔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模型,应用自制微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对兔耳创面血管再生情况进行实验研究,以验证微型VSD对创面治疗的效果,探讨其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应用微型VSD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取家兔20只,体重2.0~3.0kg,不分雌雄。于实验当天双耳背用备皮刀脱毛,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4ml/kg),俯卧位固定。用0.9%生理盐水清洗家兔双侧耳背,再用75%乙醇溶液消毒耳背。在家兔耳背中央血管神经束与耳缘静脉之间标记直径大小约2cm的圆形区域,切除家兔耳背全层皮肤,仅保留软骨膜,用棉球压迫创面止血。设左耳创面为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组,右耳创面为对照组。将速克微动力敷料剪成2cmx2cm大小,置于创面形成部位。取2根直径约2mm的输液器管,一根作为引流,在管末端剪3个侧孔,另一根用以冲洗创面。同时用透明贴膜将创面及敷料完全密封,引流管经创缘皮肤边缘引出再连接中心负压或50ml注射器,每天予以10kp负压持续吸引,每天持续负压吸引治疗8小时。另一根冲洗管,连接20ml注射器,每天3次湿化敷料。对照组创面:用普通凡士林油纱布及敷料覆盖。治疗后将动物置于家兔饲养笼内,避免干扰创面。分别于创面形成后第1,3,5,7,9天创面治疗及更换敷料后拍照,计算创面愈合率及创面肉芽组织含量,同时取标本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的病理变化,最后进行VEGF免疫组化,测量兔耳创面在各时间点中新生血管数量,最终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率: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促进兔耳创面的愈合的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治疗组与对照组愈合率差异越来越明显,至第9天,对照组创面愈合率为60.8±2.7%,治疗组创面愈合率达到81.9±5.2%,治疗组基本处于愈合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各时间点创面创面肉芽组织含量:术后第3天,5天,7天,9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创面肉芽组织含量的差异逐渐明显增大,对照组创面肉芽组织含量明显低于治疗组,至第9天,治疗组肉芽组织含量为4.13±0.48,而对照组肉芽组织含量达到2.91±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创面新生血管密度:显微镜下可见治疗组第1天的创缘组织浅层可见少量VEGF阳性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随治疗时间的逐渐延长,VEGF在创缘组织真皮层血管内皮细胞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管壁呈棕黄色,管腔多为类圆形,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血管周围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治疗第5天血管密度增加显着,第7天创面血管密度达到最高值,至第9天血管密度逐渐趋于稳定,治疗组血管密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可促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移行增生和血管生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有利于创面愈合、其疗效确切。

吕小星[9]2003年在《V.A.C对创周水肿及创面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创面愈合,尤其是慢性创面愈合一直是外科领域研究的课题之一。许多学者对其病理、病理生理、形成机制及治疗等进行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进展,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就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创面处理方法。许龙顺的研究证明,V.A.C可以减少创面细菌计数、加快创面血流速度、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加速创面再上皮化速度。不仅如此,V.A.C还能促进移植的皮片或皮瓣成活,尤其是对慢性创面的治疗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看到,经过V.A.C治疗的创面,创周皮肤出现皮纹,水肿显着减轻,其作用机理有待阐明。本实验采用兔耳背急性创面模型,用组织称重法和伊文氏兰渗出法研究V.A.C对创周组织水肿及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并以我科收治的6例慢性创面患者(外伤后溃疡2例,褥疮2例,静脉淤滞性溃疡2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V.A.C作用前和作用后4天及8天,收集创面渗出液和在创周取材。利用免疫组化和细胞培养的方法,研究V.A.C作用后创周组织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的变化以及创面渗出液对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V.A.C治疗后2天,创周组织含水量(69.4%±0.8%)较对照组(72.5%±0.8%)减少非常显着(P<0.01),治疗后第4、6、8天与相应对照组比较也显着减少(P<0.05);(2)治疗后4天,治疗组创周组织伊文氏兰渗出量(15.9±1.2μg/g)比对照组(18.0±0.6μg/g)显着减少(p<0.05),且随着V.A.C治疗时间延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长两者差异更明显:(3)***治疗后第8天,人慢性创面创周组织bF*F和 EGF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H-~xt---H-VS+~r,-+,P<0刀5);(4)在接种细胞数 (10)及培养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负压作用前组细胞计数为0.58iZ.29)X10‘,负压作用 4天后组细胞计数为门.5814.01)X10‘,负压作用后 8天组细胞计数为门.67士 3.14)XIO‘,与负压前组相比,负压作用后有显着差异叩。0刀1人(5细胞周期分析与细胞计数结果相似。结论:①封闭负压引流可以降低创周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减轻创周水肿;②可以提高创周组织bFGF和 EGF的表达水平;③可以改变创面愈合的微环境,使其有利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杨朋斐[10]2016年在《探讨NPWT技术及3P理念在四肢难治性创面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NPWT(负压伤口疗法)及3P创面治疗理念在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治疗的治疗效果。并通过总结规律,为临床实现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撕脱伤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全面、更可靠、更具代表性的理论依据。并探讨NPWT(负压伤口疗法)及3P创面治疗理念在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下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患者下肢Mess评分小于7分)并经伤口治疗后行植皮术的患者。其中15例采用行NPWT(负压伤口疗法)及3P(Prepare、Protect、Progress)创面治疗理念治疗治疗(实验组),另外15例采用传统清创及负压治疗(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清创术+VERSAJET?水刀系统;创面保护材料采用施乐辉厂家的爱银康银离子敷料。实验组和对照组负压源均采用我院中心负压,NPWT负压吸引材料均采用武汉维斯第医用有限公司提供的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试验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2.1(15-56)岁;创面范围:体表面积的2-16%(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对照组: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39.6(17-58)岁;创面范围:2.5-14%(TBSA)。结果: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1.2±0.2h,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0±0.3h,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伤后至植皮术时间8.7±1.9d,对照组伤后至植皮术时间10.5±2.1d,两组伤后至植皮术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因创面原因出现发热1例,血象改变2例,术后植皮成活率97.36%,植皮愈合时间(8.7±4.5)d,对照组术后2例出现皮片局部感染,患者因创面原因出现发热5例,血象改变6例。植皮成活率90.5%,植皮愈合时间(9.4±5.2)d。两组植皮成活率和植皮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WT(负压伤口疗法)及3P创面治疗理念在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手术时间长于传统负压治疗技术,伤后至植皮术时间小于传统负压治疗技术,但两组术后植皮成活率和植皮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只能说明与传统负压治疗方法相比,NPWT及3P创面治疗理念有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流速和血管口径影响的实验研究[J]. 荆金忠, 刘红, 李敏, 苑庆勇, 李靖. 现代康复. 2000

[2]. 封闭负压引流对创面微循环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J]. 李靖, 陈绍宗, 李学拥, 张翠英.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6

[3].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流速和血管口径影响的实验研究[C]. 李靖, 陈绍宗. 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1

[4].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靖. 第四军医大学. 2001

[5]. 川芎嗪注射液加快威克伤负压引流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的临床观察[D]. 张文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6].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C]. 陈绍宗, 许龙顺. 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1

[7].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溶液灌洗对兔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创面病理学改变的影响[D]. 张文浩. 南方医科大学. 2017

[8]. 微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对兔耳创面修复疗效的实验研究[D]. 张强. 南华大学. 2017

[9]. V.A.C对创周水肿及创面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吕小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10]. 探讨NPWT技术及3P理念在四肢难治性创面中的应用[D]. 杨朋斐. 新疆医科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