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国际银行并购特征分析_银行论文

20世纪90年代国际银行并购特征分析_银行论文

20世纪90年代国际银行并购的特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年代论文,银行论文,世纪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并购潮流可谓一浪高过一浪,“世界上最大的银行”这一称谓不断刷新。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银行并购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一、国际银行并购的简要回顾

有人说,一部日本银行史,就是一部合并史。其实,从历史上来看,世界其他许多国家也都不时地有银行并购事件发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并购浪潮席卷全球,其出现的频率之高、涉及的资产规模之大、并购的跨度之广、对经济金融的影响之深远,甚称空前,而美国正是这次银行并购新潮流的领导者。据统计,80年代全球的银行并购案只有1000件左右,总金额约500亿美元;而1995年,世界金融业并购案多达4100件,涉及的金额达2500亿美元;1996年,金融业并购案比1995年又增加100多件;1998年,全世界的公司并购价值达2.4万亿美元,银行业在并购交易额中占第一位(注:《国际商报》1999年2月11日。)。

早在90年代初,日本就曾有过两次大型银行合并,第一次是1990年4月1日三井银行与太阳神户银行合并为太阳神户三井银行,1992年改名为缨花银行;第二次是1991年4月1日(注:日本银行合并通常选择4月1日这天进行,因为日本政年度是从每年的4月1日开始到下一年的3月31日止。),协和银行与琦玉银行合并为协和琦玉银行,1992年9月改名为旭日银行。这两次合并均是同样形态的城市银行合二为一,意在通过扩大规模来增强实力。1996年4月1日(注:日本银行合并通常选择4月1日这天进行,因为日本政年度是从每年的4月1日开始到下一年的3月31日止。),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实行对等合并,引起了世界震动,新银行命名为东京三菱银行,资产77万亿日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银行。

1999年可称得上是日本的“银行并购年”,银行并购此起彼伏。1999年5月25日,三井信托银行和中央信托银行签署了正式合并的协议。1999年8月20日,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是由原第一银行和日本劝业银行于1971年合并而成)和富士银行在东京正式宣布飞家已就全面合作达成共识。合并后的新银行的总资产将为141万亿日元(约合13000亿美元),是日本现在国内最大的东京三菱银行(约78万亿日元)的两倍多,并超过先前合并诞生的德意志银行等特大型金融集团,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资本集团。1999年10月14日,住友银行和樱花银行又宣布,双方就在2002年4月之前实现合并进行谈判,并基本达成一致意见。但2000年4月21日,两家银行总裁在东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原定2002年的合并计划提前一年于2001年4月1日实施。住友银行和樱花银行实现合并后,将形成总资产规模达99万亿日元的大型金融集团,资产规模仅次于由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日本兴业银行组成的金融集团。

2000年3月14日日本三和银行、东海银行和旭日银行共同宣布,将于2001年春天结成战略联盟,组成一家资产总额达103万亿日元(约合9720亿美元)的大型金融集团,从而成为日本第二大银行集团。三和银行1933年由三十四银行、山口银行和鸿池银行合并而来,东海银行1944年也由爱知银行、名古屋银行和伊藤银行合并而来,旭日银行则是一家相对比较年轻的银行。日本金融再生委员会的官员1999年就曾说,日本的主要银行最终将合并到4家左右为宜。随着三和银行、东海银行、旭日银行宣布结盟组成金融集团,将与东京三菱银行、瑞穗金融集团和住友樱花银行集团瓜分日本银行业市场,四大金融集团垄断日本金融市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注:宋金明:《日本银行重组格局渐定》,《金融时报》2000年3月28日第4版。)。

美国既是银行并购浪潮的起源国,又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并购国之一。1995年9月,位于纽约的大通银行和汉华银行(又译化学银行)宣布合并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这是当时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银行合并案,合并价值超过20亿美元。美国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的合并工作已于1996年3月31日完成,4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新的美国大通银行,新的大通银行资产3040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银行,其业务遍及52个国家和地区,股市资产超过200亿美元。1995年11月6日,美国第一洲际银行宣布与第一商业银行合并,由此产生美国第九大银行,该兼并案总额为103亿美元,合并后固定资产总值达924亿美元。之后仅隔一天,即1995年11月7日,美联储宣布批准底特律国民银行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合并,合并后成为当时美国第七大银行,资产总额为1234亿美元。1998年,美国再度成为全球银行并购的“热土”。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公司合并,创建了具有全球营运能力和7000亿美元资产的超级金融服务集团,号称“世纪合并”。1998年10月,美国第五大银行美洲银行与美国第三大银行国民银行合并,合并后的新银行仍称美国美洲银行,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该行管理者声称“将为全世界190个国家客户提供服务”,“我们本来可称它为第一家以客户为重点的全球筹资及现金管理银行。但是,将之称为美国美洲银行似乎简单一点。”(注:《金融时报》1998年10月27日第3版。)也是在1998年,美国第一银行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双双缔结合并协议。

执欧洲金融业牛耳的德国,在全球银行并购浪潮中也未作“壁上观”。所不同的是,德国银行收购国外银行案例远远多于德国银行之间的合并,这与德国银行强大的实力有关。90年代初,德国银行在西欧地区频频出击,在英国,德意志银行收购了摩根格林费尔、德累斯顿银行收购了克莱沃特本森(Klein-WortBenson)、西德意志州银行收购了西方商人银行。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比利时,德意志银行通过收购当地银行等方式在这些国家建立了自己的零售业务网络。1998年7月初,德德累斯顿银行收购了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在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的分行。1998年11月30日,德意志银行以101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美国第八大投资银行信孚银行,产生了以资产计世界上最大的银行、第三大基金经理和第四大证券托管商,也是外国金融机构对美国金融机构的最大收购活动,从而使德意志银行实现了进军美国资本市场的愿望。1998年12月初,德意志银行又收购了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在比利时的分行,并计划在法国开设分行。在德国国内银行合并方面,除了几家州级银行合并值得一提之外,倒显得“风平浪静。”

在欧洲其他国家,银行并购也风起云涌。1995年3月6日,国际荷兰集团(InternationalNethefan-derGroup,ING)与巴林银行达成协议,愿出资7.65亿英镑(约合12.6亿美元),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将其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1997年,瑞士三大银行中的两大银行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合并组建瑞士联盟银行。199年1月21日,西班牙中部美洲银行和西班牙国际银行宣布合并,合并后的新银行以市值计算成为当时欧元区内最大的银行,以资产计算为当时第八大银行。西班牙毕尔巴鄂茨卡亚银行和对外银行于1999年10月19日在巴德里宣布合并,这是1999年西班牙银行间第二次大规模的合并,合并后的新银行命名为毕尔巴鄂维卡亚对外银行,其总资产约为2467亿美元,成为西班牙第一、欧洲继德意志银行后的第二大银行。1999年12月1日,法国资产排名第二位的兴业银行和第四位的巴黎巴银行宣布,两家银行将以股权置换的方式实行合并,交易金额估计达151亿欧元(合172亿美元)。但在3月9日,法国金融市场理事会传出消息说,巴黎国民银行准备出资370亿美元收购法国兴业银行和巴黎巴银行。8月14日,法国金融市场理事会宣布,巴黎国民银行已收购了巴黎巴银行65.1%的股权,从而挫败了兴业银行与巴黎巴银行的合并计划。8月28日,法国金融市场理事会又宣布巴黎国民银行退还已收购兴业银行36.8%股权的处理决定,从而结束了为期6个月的法国3大银行合并拉据战。1999年3月,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和圣保罗银行分别收购意大利商业银行和罗马银行,为意大利推出了两个欧洲金融拳击场上的重量级选手。2000年4月4日,英国汇丰控股公司继1999年以98.5亿美元收购美国利宝银行后,又斥资110亿欧元全面收购法国第七大银行法国商业银行,收购完成后,汇丰拟将其股票在巴黎交易所上市。

90年代银行并购并非仅局限于欧美和日本,亚洲除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银行并购也明显多于以往。所不同的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并购重组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求生存,而且有许多银行是被外资收购的。1998年韩国金融界发生了四起合并案,其中第四起合并案发生在1998年12月,三家债务负担沉重的银行,即韩兴银行、江原银行和现代国际商人银行表示同意合并,组成一家总资产以510亿美元的大银行。1999年1月,韩国国民银行兼并了陷于困境的韩国长期信用银行,但不到6个月,美国高盛公司宣布以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韩国民银行16.8%的权权,成为又一家入股韩国银行的外国金融机构。1998年,印尼银行纷纷通过合并壮大财务实力,7家独立的国有银行合并为3家,印尼国际银行、国民商业银行等5家银行合并为一家,印尼阿斯派克银行、印尼商贸银行等5家银行合并为一家。

国际银行并购发展如此之快,是有其宏观背景的。一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和促进。二是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先进的科技手段成为大规模银行并购的重要技术支撑。四是政府政策导向和监管条例的变化,对银行并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国际银行并购的特征

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历史层面,分析和研究银行并购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并购呈现如下特征:

1.并购主体由过去的弱弱合并和以强吞弱逐步转向强强合并。从历史上看,银行并购的基本特点表现为:一是弱弱合并,众多的中小银行为抗御经营风险或防止被大银行吞并,往往采取合并策略,以增强竞争实力。二是以强吞弱,以强吞弱、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则,正在这一法则的作用下,银行规模才由小到大、银行组织结构也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起来,以致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金融垄断,出现了以金融寡头为基本经济特征的后资本主义现象。然而,90年代的银行并购,基本上以强强联合为主。日本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合并后,总资产超过7000亿美元,资产排名在较长时间里雄居世界第一;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总资产接近6000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金融集团;瑞士的瑞士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合并组成瑞士联盟银行,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直接挑战德意志银行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2.并购的跨度由过去以国内并购为主逐步走向跨国并购。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展的新闻公报,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并购趋势明显,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全球银行业跨国并购总值为不700亿美元,占当年全年银行并购总值的37%,1998年这一比例已上升为41.3%。如1997年瑞士的苏黎士集团收购英美烟草集团的金融服务部门,1998年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2000年3月,芬兰与瑞典合资银行梅里塔一北方银行(MeritaNordabanken,1997年由芬兰的梅里塔银行和瑞典的北方银行合并而成)和丹麦第二大银行一丹麦联合银行(Unidanmark)宣布合并,组建北欧最大的银行。合并后的新银行集团总资产为1700亿美元,总部设在瑞典。新银行将拥有芬兰40%、丹麦25%、瑞士20%和挪威20%的市场份额。新银行还计划以每股44挪威克朗的价格收购挪威信贷银行的全部股份,以进一步拓展北欧市场。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在进行国内并购的同时,也纷纷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吸引欧美银行参股或收购本国金融机构,欧美银行也把握危机后亚洲金融机构市值下跌以及金融从谷底逐步复苏的良好契机,大举并购亚洲有经营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中小金融机构。

3.并购形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横向并购开始向混合并购转化。历史上的银行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以减少同业竞争对手,扩大对相关市场的占有和控制,增强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垄断利润。然而,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和监管条例的变化,近几年的银行并购出现了新的跨行业并购势,使分业经营的银行逐步向多功能的“金融百货公司”发展。90年代中期,美国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中,有83%从事保险业务,资产在1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的银行中,这一比例为60%。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属于商业银行与保险服务机构的合并,合并后的经营范围涵盖了银行存贷、消费者融资、信用卡、投资银行、证券经营、资产管理、地产保险及人寿保险等业务。

4.并购策略由过去的恶意并购、强制并购为主转向主动合作和自然并购。90年代掀起的银行并购浪潮一改过去依托市场进行血腥吞并,在并购和反并购大战中进行搏杀的作法,更多地采取出于战略动机开展的战略联盟,这种并购不是以一方战胜另一方为主要特征,而是强调主动接触、充分酝酿、积极协商、认真筹备,强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银行间的战略联盟,一方面可以避免龙虎相斗、两败俱伤,造成不必要的利益损失和市场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分担成本与风险,集中资源优势,增强资产与业务品种的联系和契合力,将同类竞争演变为局部的内部联合。

5.并购的地区由美国延伸到世界各地,欧亚成为银行并购新的风景线。美国一直是银行并购的大国,但9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决,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和相互并购成为热点,而且推动了欧盟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跨国并购。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报道,1997年按一级资本排名的世界前25家大银行中,欧洲以12家之多占据近半数,其中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荷兰的国际银行集团、瑞士的瑞士联合银行、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和德国的德意志银行资本总额增加均有并购背景。1997年以来,受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亚洲各国出于拯救本国经济的考虑,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不断涌现,并购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可谓史无前例,仅1998年一年中,涉及亚洲各国的银行并购案例超过100起,除日、韩、泰等国外,印度尼西亚就有10数起并购行动,包括1998年12月将印尼国家建设银行、印尼进出口银行、国家商业银行和印尼发展银行合并组建为曼迪里银行。2000年2月中旬,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出台了金融机构的合并方案,决定将全国54家银行合并成10个银行集团。菲律宾中央银行也积极鼓励国内商业银行实行合并,认为现有的53家银行只有合并成四五家才能与外国银行进行有效的竞争。就连鲜有并购活动的拉美地区近年来也冒出了55年银行并购行动,并购总值超过53亿美元,影响较大的如巴西布德斯科银行和巴西国家信贷银行的合并。

6.政府、社会中介服务部门和投资银行对银行并购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面对风起云涌的银行并购,各国政府出于本国经济和政治利益,从法律、税收等方面均采取积极支持的实用主义态度,以巩固和提高本国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某些银行并购与现行法律和政策产生冲突时,不惜重新修改法律条文、修订政策指引,如美国花旗银行与资深的保险经营商旅行者集团携手组建花旗集团,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中有关银行业务不能涉足保险业的条件相冲突,同时也有悖于美国反市场垄断的有关法律条款,美国国会和政府并未据此否决该项并购活动,而是在这之后废止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与此同时,银行并购咨询部门在银行并购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银行并购涉及到许多复杂的交易事项,包括资产评估、资信评级、市场潜质估价、企业结构、股权构成和人事安排,没有专业的中介机构介入是很难保证顺利完成的。在这些专业的中介机构中,投资银行发挥的作用最为明显。

7.并购的具体目标和功能日趋多元化,以小搏大的杠杆收购和依托并购进行投机的色彩明显弱化。90年代的银行并购浪潮,从战略指导思想上看,主要是为了增强银行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着眼于进一步改进、完善银行的服务手段和金融工具,形成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优势,并购的具体目标包括调整结构、争夺市场、降低成本、获取技术等,银行并购趋于务实,并具有战略意义。而那些出于投机目的而进行的并购和通过中介产权交易谋取暴利的银行并购比较少见。特别60年代曾风行华尔街的利用杠杆收购进行以小搏大的风险交易已基本退出银行并购市场。

8.并购支付方式逐步走向多样化。在银行并购活动中,支付是完成交易的最后一个环节。从资本结构变化的实质看,银行并购行为无非是在股权之间、债务之间、股权与债务之间进行替换和转移。从近几年银行并购的实际案例看,银行并购的支付方式仍具多样性,国内并购和一些中小银行并购主要采取现金收购的方式进行,但由于银行并购规模逐步扩大,特别是出现了跨国之间的集团合并,单一的现金收购难以完成全部交易;通过股市上的股票收购达到控股的目的更难操作,因此,逐步转变为股权协商收购和综合证券并购的支付方式,在综合证券并购的支付方式中,并购公司的出价不仅仅有现金、股票,而且还有认股权证、可转移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混合形式。此外,一些国际知名度较高的大银行,其商誉、营销技巧等无形资产在银行并购中也逐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支付手段。

9.并购成为银行危机处理的重要方式。银行并购可以在健全银行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健全银行与有问题银行之间进行,还可以在有问题银行之间进行。银行并购与银行危机可以没有关系,但从国内外实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银行并购与银行危机有关,并购是银行危机处理的重要方式。具体来说,收购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银行处理方式,被收购的银行通常都是陷入危机的银行,收购是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重要方式。兼并通常是健全银行救助有问题银行的重要方式。“兼并是有效企业(effcient firms)借以成长的一部分过程,就某一方面而言,它补充了内部的增长,并且可以说是一种文明地改变失败企业(unsuccessfulfirms)倒闭命运的方法”(注:[英]经济事物局编:《合并、接管与产业结构》,1973年,第4页。转引自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产权、信息与社会资本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页。),银行兼并也有同样的功能。即使是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基于对等地位的合并,也并非像合并各方和新闻本宣扬的那般美好,而大都是化解危机、求得生存的不得已之举,说得不好听一点,是“难言之隐,一并了之”。人们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大大合并”的理解为“强强合并”实际上,大未必强,大银行与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并不一定都是强强合并,而可能是强弱合并甚至是弱弱合并。正在拟议中的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的合并就并非强强合并。通过银行并购处理银行危机可以从较低的成本避免银行倒闭,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既防止了银行恐慌,保护了存款人利益,减少了社会震动动,又保全了银行的营运基础,保护了银行的“商誉”价值。因此,并购是倍受各国推崇的银行危机处理方式。

标签:;  ;  ;  ;  ;  ;  ;  

20世纪90年代国际银行并购特征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