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论文_张春燕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论文_张春燕

张春燕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洋湖乡中心学校 251800

摘 要: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之美,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中内在的美,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在美的氛围中陶冶学生性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内涵。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审美能力 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审美情趣是人们在认识和接受事物的过程中判断事物美丑的兴趣和爱好。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就此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和体验。

一、深入教材,培养学生探究美

在钻研教材时,语文老师应带着审美的情感,审美的目光,把每篇教材看成是一幅幅五彩缤纷、斑斓夺目的画卷。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里许多课文对人物的塑造及环境的描写,其用语利索,情感织烈,绚丽多彩。如讲授《桂林山水》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通过对内容分析、词语解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抄练的老方法。创设了“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画”,随即播放一组桂林山水画,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先让学生轻轻地朗读该段,又把情境延续下去,屏幕上点击动画部分:“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屏幕上两个孩子登上小船,“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跟着这两位小向导,‘去荡舟漓江’吧!”学生们盯着画面,小船在划动,这时又从耳机里飘出轻轻地哼唱。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曲子,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直至曲终画尽,课堂里还一片宁静。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仍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文中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

二、品读语言,培养学生感受美

文章是读懂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因此,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没有读,将不成其为语文课。有人认为四结合试验课中,计算机容易阻隔师生的交流,容易因重视计算机的操作而忽视了学生的读书。但只要我们把握读的时机,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读的形式很多,感情朗读又最能表达出语言美,制作课件时,如能加以恰如其分、感情真挚的朗读和配乐,更能为语文课中的读境添几分色彩。读中抒情,以声活景,能使听者如闻其声,如入其境,目连心醉,神往不已,因此培养学生的“美读”——表情朗读非常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美读”?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1.播放光碟录音。2.教师范读。3.学生仿读。仿读前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以宏亮的声音读出喜悦、激昂、愤怒、刚毅;以低沉的声音读出忧伤、消沉、思别、缅怀;以轻柔的声音读出爱慕、甜蜜、绵情、羞愧;以速度的快慢变化,体现出短暂、急切、悠长、舒缓。只有掌握如此朗读规律,学生才能读有所仿,读有所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好的软件还能弥补教师朗读的缺陷,让学生在媒体和帮助者的介入中发现、体验、畅想,从训练中形成读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

三、唤起想象,培养学生体验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家创作是对生活的复现,是将生活记录为文字符号;读者欣赏是对生活的复归,是根据文字再造生活画面。但受生活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中学生在欣赏文字作品时,往往难以体会其间的意境之美。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想象去接触作家创造的优美、新颖、深邃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生动、真实、美好的生活画面;必须引导他们去体验客观的境和主观的意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美感。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美,就能受到审美的熏陶。

四、声情并茂,培养学生鉴赏美

语文课进行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多都是久传不衰的名人佳作,有鲜明的形象、优美的意境、感人的情节、生动的语言。教师如能披文入情,剖析精微,则不仅传授了语文知识,训练了语文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审美的素养。语文中的文字,文字中的意境,意境中的人物形象等素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应充分地挖掘美、体现美、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美。如,朱自清的《春》,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闭眼静听;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春》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几个阶段?(盼——爱——赞)”;“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春天的图景?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五幅:春草图、春花图、春分图、春雨图、迎春图。采用‘总—分’的 结构)”。通过学生作答、教师点拨,学生对课文结构有了整体的把握。接着,在精讲“春草图、春花图”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和景物的特征”等方面赏析“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教师重点分析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体会作者笔下春天的美。这样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水到渠成地看到了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优美动人的景象。

论文作者:张春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  ;  ;  ;  ;  ;  ;  ;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论文_张春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