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音乐创作中艺术思想的价值异同探析_音乐论文

中西音乐创作中艺术思想的价值异同探析_音乐论文

东西方音乐创作中艺术思想的价值异同趋向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同论文,东西方论文,音乐创作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5)04-0017-04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5.04.004

      东西方的民族独特性与融合性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促进艺术创作、学术思想发展的文化内因,各种不同文化形态及其价值趋向,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多维,欧洲音乐的艺术性“补充”东方唯美主义,东方的艺术“借鉴”西方的哲学理念,使得文化的价值趋势向更加融合贯通。本文即以东西方音乐创作中艺术思想的价值异同趋向展开讨论。

      一、东西方音乐创作艺术思想的异同

      (一)产生根源

      文化是音乐创作的土壤,音乐创作是生活感悟的结晶,是不同地域、不同历史价值趋向、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精神产物。音乐是人类情感的直接反应,东西方在音乐创作中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的差异,直接体现出不同精神文明追求的差异。东方人形象化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抽象化的思维方式,反映在音乐创作中,便形成感性与理性的截然不同特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中心,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即佛教、儒教、道教。佛教的真谛追求“戒”和“空”,讲究“静”。儒家道德讲“伦常”,道家境界讲“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清净无为”。在佛教教义以及儒学道教的影响下,东方文化追求“清静无为,自然超脱”的境界,也就逐渐形成了“静”的特点。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东方音乐创作思想中形成了静谧超然的风格。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代的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再加上宗教的影响,受此影响,西方音乐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上帝的崇拜、赞美是西方音乐创作中永恒的主题,自由、博爱又是人文理想的集中体现。

      (二)美学方面的异同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西方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我们发现,中国音乐注重表现的含蓄、婉转,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讲究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空、虚、散、含、离、和六个字浓缩了东方美学传统在音乐创作中的精神内涵,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所言:“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中国古典音乐重要的审美追求——虚无,与其文化根源是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佛教的宗旨为“空”,中国儒家的宗旨为“仁”,中国道教的宗旨为“无”,这些教义思想无一不是在表达世间的一切都为虚无,而中国文化上的“虚”表现在音乐上便是空灵。受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音乐具有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如《春江花月夜》,以水墨画般的笔触为人们勾勒的美好画面:月亮从东方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船夫唱着动听的渔歌,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在这美丽的月夜里,在这拂熙的月光下,泛舟江水,一派天地沧粟的美感。

      韵味,同样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追求。韵味就如同国画中的留白,带有若有似无的意味。孔子所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形容的便是韵味。明代陆时雍所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可见,在乐音的律动起伏中对内在生命的体会,是中国古典音乐必不可少的追求。

      不同于中国古典音乐在审美上追求的虚无,西方古典音乐的审美追求是深刻的实在。在西方人眼中,自然是物质的实在,因此在西方的乐曲中所要表达的一切都被赋予了明确的意义,比如《土耳其进行曲》、《葡萄牙进行曲》,顾名思义都给人一种慷慨激昂的感觉,表达出将士们勇往直前的气概,以及战争中的紧张和壮烈。作曲家们想要表达的情绪,都可以在作品中直接体现,并不是像中国古典音乐那样令人难以直接获得一种切肤之感。

      不同于中国古典音乐所令人沉醉于其中慢慢品味的特点,西方古典音乐带给人们的双重感受是,在心灵受到冲击的同时,身体也会被带动起来。西方古典音乐大多带有厚重气息或者是活泼热烈的特点,力图营造出西方古典音乐所追求的高昂情绪,充满激情的氛围。

      西方音乐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表现形式较为固定,常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强调理性与感受、思想与实体的统一,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

      总的来说,西方人在音乐表达上多以直抒胸怀和感情的坦露为主流,推崇雕刻、油画等直观感强烈的艺术,推崇直接表现力量美和赤裸美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与中国的淡远、含蓄、味之无穷的美学要求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艺术构思

      顿悟与直觉,代表了东西方艺术思维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并都深受各自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中国的顿悟直接由佛教禅宗哲学发展演变而来,西方的直觉则与其非理性主义的文化理想有着紧密联系。东方人艺术创作侧重人文,在艺术上更加感性,强调事物引发的感觉,对于感情的描述和表达其细腻,是西方无法比拟的。而西方人的创作思维偏向科学、思维和逻辑,侧重对世界本来面目的认识,直接反应自然,基于对事物的认识反思人类。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音乐上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即横向线条优美的东方单一音乐旋律思维和纵向和声音响丰富立体的复调音乐思维,而且两种思维都将自己的音乐发挥到极致。

      另外,坚持意境论的东方音乐创作(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西方极简主义的艺术构思的出发点不谋而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简约,清醒,洁净,是美的最高境界。所以在艺术构思上,无论是追求意境论的东方,还是追求极简主义的西方,对于艺术构思至高境界的追求是一致的。

      (四)创作技法

      东方音乐多是即兴式的创作,由文人因其情境感受的方式创作,东方音乐创作技法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东方音乐创作技法源于东方音乐思想的道教文化,所有创作技法,创作手段、音色处理等都围绕这一思想展开。所以理解东方音乐要从“道”开始。在《吕氏春秋·大乐篇》中这样论述:“音乐有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生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又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名,不可为形,强为明知,谓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听从……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由此可见,音乐之根本是“一”,一切变化都始于“一”。这种技法可以归纳为“主要音”技法,东方音乐中许多音乐使用这种技法创作,即以一个音为中心点来发展音乐,并由抖音、滑音、颤音、微分音及力度来强调此音的重要性。主要音可以是普通的长音,也可以在音列中刻意重复某音。主要音之间的音程由小到大,由级进到跳进,最后再回到原点。这种技法创作的音乐给人重心稳定的感觉。由于东方传统音乐线性居多,音乐的表现形式以单声部为主,以“渐变”为主要的结构发展原则,音与音的连接过程伴随着音色、力度、音高等因素的复杂变化。在音乐的发展形式设计中,尤其偏爱“旋律”,追求具有波浪线条流动感的“气韵”之美。

      另外,从中国传统乐器的表现特征来分析,中国古典音乐的乐器大多带有古典韵味,力图营造出中国古典音乐所追求的意境之美。中国古典音乐以单音为基础,有时候一把琵琶,一架古筝或是一支洞箫就能营造出意境悠远的氛围,让听者在不绝如缕的乐音中回味思索,如一把琵琶既能表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圆润清脆,又能表现十面埋伏征战沙场的紧张场面,还能表现急浪拍岸的磅礴气势。单音乐器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追求,那宁静致远的意境,余音袅袅的乐音造就了荡涤心灵的空灵。

      东方音乐创作主体以表演者为主,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记谱在许多民间音乐中往往是“备忘录”式的形式,而且常常是实际表演与记录的骨干音大相径庭。所谓“框格在曲,色泽在唱”,体现出记谱法的简约与二度创作的广大空间。所以东方音乐创作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不固定性。

      西方音乐创作严格遵循着程式展开的规范要求,对于东方音乐创作来说是理性、严肃、深刻的,多数作品都有悲剧色彩。西方音乐的创作中最重要的手段可以说是和声,这种手段也是西方多声部音乐的基石。但对于西方音乐创作来说,和声并不是其音乐创作的唯一手段,有许多其他因素综合表现,如和声学、旋律学、曲式学、器乐法等等,只注重其一的观点是违背西方音乐创作理念的。西方的音乐创作技法里往往形成较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在一部作品中,这些技法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这样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无论纵向还是横向,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由此可见,西方音乐创作在系统的理性的创作技法理论框架内,排列、组合、发展音乐思维,表演者以力求遵照原作的思想再现原作的表现意图为其二度创作。如此形成的音乐创作相对于东方音乐创作具有精确性和封闭性。虽然作品中也有华彩乐段,但自由发挥是根据整部作品的需要,所以西方音乐创作者尽可能地将记谱再详细一些。西方音乐创作共性手段里有个性的体现,更严谨,更理性。

      二、东西方音乐创作思想的趋同性

      (一)趋同性的理解

      “趋同性”,英文名称convergence,这个术语在生物学、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光学领域都普遍使用。在生物学是指不同种的昆虫生活环境相似而逐渐形成相似特征的现象;在社会学是指两种不同制度的社会形态不断相互靠拢,最终发展为本质上同一类型的社会。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1949年所写的《俄国与美国》一书中首先使用这一概念。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的国际一体化,趋同论的观点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进一步系统化。趋同性表现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当然也表现在艺术中。东、西方艺术中的音乐文化相似性,证明全球一体化进程已遍及全球范围。

      (二)趋同性在音乐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众所周知,任何民族音乐艺术创作的革新所表现的都是其民族的、民间的和吸收不同民族的精髓所产生的音乐。民族文化在音乐艺术创作中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甚至在音乐艺术创作中涉及到民族社会学的方针问题和社会文化问题。民族文化在音乐艺术创作中的相互联系必然会在东西方艺术观点、学术思想由多样性向共性聚拢,也就是音乐艺术创作中的“趋同性”。一些西方美学和哲学与儒家学说有很多相似之处,道教思想、佛教思想等对东西方音乐艺术的创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等。事实上东西方音乐艺术创作、学术思想体系中的共同点还来源于东西方文化的“移植”,这里的“移植”主要是指音乐艺术创作中的传递一保留一更新的历史文化进程,它可以使各种文化相融合,并且表现出“东西方艺术、学术对话”的积极特性。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100年间是东西方音乐相融合的最紧密的一个时期,乌克兰音乐学家亚历山大·扎乌戈罗德克伊曾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

      耶夫盖尼·斯坦科维奇是乌克兰当代著名作曲家之一,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东西方音乐创作的对话成为其音乐创作融合的方向,并为其在音乐创作中东西方的趋同现象奠定了基础。在其一些室内交响乐作品中,作曲家以另外一种方式反映出东方文化现象,目的是为了描述作曲实践中东西方音乐发展的趋同现象。如在耶夫盖尼·斯坦科维奇的第六交响乐《秋天的烦恼》(1992年)中,独奏圆号以极丰富色彩的方法表现作品的精致优美。在音乐中用五声音阶来描写东方的手工织品和水彩画。作品《音乐的现实性》是复杂的多结构形式作品,体现了对传统和现代、西方与东方的融合,取消了东西方的“界限”。

      三、东西方音乐创作思想趋同的意义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东西方文化各循其道,独守其则,都在按照各自的文化理想,演绎着不同的文化轨迹,后又经过17、18至20世纪的碰撞,进入了现代。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交流日益频繁。东方音乐创作与西方音乐创作就像是地球的经纬线一样相互交错、贯通,形成许多东西方音乐交汇的坐标。如今开始进入融合再创新的过程,新的时代造就了多元文化的出现,在音乐创作方面,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处在一个多种形式、多种流派、多种创作技术和手法并存的时代。东西方两大文化不断碰撞,不断摩擦,相互融合,相互益补,在融合中创新,只有掌握新思维主导权,才能开辟音乐创作的新纪元。由于音乐语言的抽象化区别于现实生活中别的艺术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索音乐艺术的思想问题,坚持音乐语言革新,成为音乐发展的必然。

      (二)音乐创作革新的艺术价值

      东西方艺术都有很多相同的规律和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正因为有了相同和不同才组成人类文明的统一,于是欧洲音乐的艺术性“补充”东方唯美主义,东方的艺术“借鉴”西方的理念,在现代乌克兰和中国音乐文化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相互“丰富文化”的过程与紧密的文化联系。诚然,正因为通过相同和不同的认识,才在秉持民族特性的同时,又保持了艺术的融合。如乌克兰著名作曲家耶夫盖尼·斯坦科维奇的交响音乐《哈努卡Ханук》和混声大合唱《卡基斯-列科维叶姆Каддиш-реквием》,及以前的9部室内交响乐作品,长笛和乐队作品,芭蕾舞曲《奥莉卡》,民俗歌剧《蕨菜花》和其它交响乐作品中,都体现出音乐语言的革新。耶夫盖尼·斯坦科维奇在他的每部作品得到观众的肯定后总是说,革新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为后人的革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另外一种方式反映出东方文化现象,目的是为了描述作曲实践中东西方音乐发展的趋同现象。

      艺术传统的趋同性是在世界文化形成的现代阶段表现出的一体化功能,艺术发展过程的客观属性。正如我们看到的,趋同性的解释在这里与艺术价值紧密相连。艺术价值形成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织中。

      (三)音乐创作思想趋同性研究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

      正是由于不断的输入输出,才让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与新鲜感。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文化交融现象,特指将西方与非西方音乐文化里的结构因素或美学观念有机地融合的作曲手段,即音乐创作的趋同性创作,这本身可以看做是一种尝试和创新。本文从”文化交融”的角度,总结归纳出西方与非西方作曲家对异文化融合的认知、反应及在20世纪中这方面实践的发展状况,借助于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及人类学对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融的研究思路,以期为更深入地分析、更深刻地理解以吸收异文化因素为创作手段的音乐作品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有着不同民族的综合气质,证明了东西方艺术中的音乐文化全球一体化进程已遍及全球范围。艺术家们将不同理念与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集思创作,将前辈们的艺术经历赋予新的生命,将本民族音乐置于世界音乐之中。中国当代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有效利用西方音乐创作技术手法,这种创作手法不仅加入了中国音乐的“声音”,而且也加入了中国音乐的“词汇”,更加入了中国音乐的“精神”。无论是在音乐创作技巧方面、古今文化相融合方面,还是中西方音乐借鉴交流等方面,中国音乐的发展现状可谓是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都是西方技术与中国元素的融合与创新的结果,也是趋同创作中产生的一种新的音乐语言。

      吸收两种文明、两种文化中优异的成分,将两大音乐融会贯通,是今后音乐创作的所在。东西方音乐的融合是今后音乐创作的主旋律,引领这种融合再创新,是文化融合贯通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文化融合的大势所趋。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正处在一个现代化、多元化的发展时代。现代音乐创作,最重要的是交流、吸取、融合、创新,并在这一过程中立有建树,如此,我们的音乐创作将终有所成。

标签:;  ;  ;  ;  ;  ;  

中西音乐创作中艺术思想的价值异同探析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