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卫昱含

(吉林建筑科技学 院,吉林 长春)

摘 要: 目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这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实质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在实践教学目标上,缺少明确的“应用型”特色;在内容上,仍以短期的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实习为主,已不能满足国家当前教育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电气类专业,如何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电气;教 学改革

目前,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与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技能主要包括认知实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电气工艺实习等,通过基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对电气类专业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初步认知,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专业技能与能力包括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包括相关专业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实训等,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等能力,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些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都属于短期的集中实践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完全掌握相应技能,且由于实习实训间隔较长,导致当时熟练过后全忘的现象发生[1]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一) 建立随身实验室

基础性实践教学是后续专业实习、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的基础保障,目前现有的基础性实践教学体系,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对于一些有学习余力的学生来说并不足够,对此,学院设置各类电子竞赛和训练项目,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依然有一定难度,长此以往,依然只有少数一小部分学生得到动手实践的训练,大部分学生依然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其实际动手能力并未得到锻炼。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得到锻炼,让学生的整体实践水平得到提高,提出“随身实验室”概念,即从大一入学开始,学院为每位学生配备一个实验箱,里面包含了电气专业相关的基础元器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元器件搭建简单的电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也逐步增多,根据专业知识情况,不断添加元器件,实践内容从简单的模拟电子电路设计到数字电路设计,从单片机设计逐步到ARM应用设计,从竞赛环节到综合性的毕业设计,逐渐加大题目的难度,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可及时做实验巩固,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2]

从图4可以看出,矿化床对于渗沥液中的COD去除具有很好的效果,能达到90%以上的去除率。对于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没有像COD一样明显。但结合7、8月测验数据,可以看出经矿化床出水的氨氮和总氮去除均在限值以下,说明矿化床单元能够有效地处理渗沥液,几乎可以保证使其达标排放。

(二) 引入学科竞赛和教科研项目

现行的实践教学课程多采用随课实验和验证实验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验证有很大的帮助,但对学生的动手、思考、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培养上存在很大的弊端,为此,学院积极将学科竞赛和教科研项目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

1.学院根据各类电子竞赛,将竞赛题目拆分成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实习实训项目,设立选做和必做项目。

将必做项目列入集中实习实训环节,并根据实习实训内容,将对应元器件添加到“随身实验室”里,学生利用随身实验室,进行实习实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带着目的去学习,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明确哪些知识需要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可根据自身掌握知识情况选择选做的实习实训项目,学院为学生提供所需元器件清单,由学生自行准备,并为学生提供场地,学生可在开放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也可利用随身实验室随时进行实验。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学得更多,基础一般的学生也不会觉得太难,不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

11月7日11版《它的尴尬在于隔了35年》,文末“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科幻专业在读博士生”,用“……大学科幻专业博士生”为准;博士生与博士不同,前者是学生,当然在读。

焦坤向记者解释说,倍丰农资集团在当前阶段进驻农业肥领域,就行业整体发展趋势而言稍显晚了一些,但又不太晚。首先,两大集团公司强强联手,双品牌站台撑腰,其信誉保证与综合实力的优势自不必多说。

通过团队的形式进行实习实训,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知识前沿,并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认识现代科学技术,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同时,团队协作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全过程,给每位学生提供个人展示的空间;通过组内交流、讨论,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团队学习,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根据个人情况分工协作,在激发了个人能力的同时,也激励了团队的其他人,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很快适应团队生活,适应社会[4]

该文选取64例妊娠糖尿病病患做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 研究组患者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9.3±4.3)岁;孕周 22~34 周,平均孕周(27.6±2.5)周;其中有 23 例初产妇,9例经产妇。对照组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9±4.1)岁;孕周 22~35 周,平均孕周(28.2±2.7)周;其中有24例初产妇,8例经产妇。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学院鼓励教师,将自身所参与的教科研项目分解成若干实习实训项目,组织学生建立团队,共同完成。

经过实践,引入学科竞赛,使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且“随身实验室”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3]

后进晚辈若能得到刘芳、崔光的赏誉,自然格外珍视,相关记载常常见诸史传、墓志。《元延明墓志》:“故太傅崔光,太常刘芳,虽春秋异时,亦雅相推揖。”《李挺墓志》:“太常刘贞公〔芳〕,一代伟人也,特相赏异,申以婚姻。”《北史·李谧传》:“谧尝诣故太常卿刘芳,推问音义,语及中代兴废之由。芳乃叹曰:‘君若遇高祖,侍中、太常非仆有也。’”史书中有几则崔光的人物品题。例如称赞元彧:“黑头三公,当此人也。”称赞元显和:“风流清秀,容止闲雅,乃宰相之器。”称赞元子孝:“后生领袖,必此人也。”此外,元孚、封肃、封伟伯、曹世表、李骞诸人亦曾受到崔光赞赏。

3.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调整实践教学大纲,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实践课程体系

(1)学院加强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有丰富行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借助企业资源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指导;同时,企业也为教师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通过参与研发等途径增加教师的阅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实践教学的多样性,不仅提升了整体的实践教学质量,而且促使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能力的培养。

(2)立足时代发展,根据地区和社会的需求情况,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合理调整实践教学大纲,建立适合学生发展、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对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在未来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3)增加在实践教学上的投入,学院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积累了工作经验,增强了对企业经营理念、服务理念的认识,使学生得到创新意识以及实操能力的培养,为未来的工作进行了知识储备[5]

二 结语

从人才培养定位上看,实践教学能给予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机会。“随身实验室”的建设,为适应生产一线、专业技能扎实、善于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为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提供理论参考,丰富应用型高校课程与教学体系,充实“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人才培养主线”的人才培养理论。

通过“随身实验室”的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自行设计方案,自主实验,启发学生自主研究探索、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逐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想象、推测和结论,学会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所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创新与实践的土壤,通过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

校企合作的融入,为学生打造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平台,为学生提前融入社会提供了空间,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主动对知识进行选择与加工,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接触并内化社会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有效地将主观自我与社会自我走向统一,是学生社会化的良好途径之一[6]

参考文献

[1] 刘小群.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教育,2018(12):126-127.

[2] 肖卫初,邓曙光,陈伟宏.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98-103.

[3] 张博.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自动控制原理实践教学改革[J].读与写杂志,2019,3(16):38.

[4] 陈丽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相结合的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26-128.

[5] 周立敏,杨桂朋,高先池.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6(14):165-167.

[6] 于相慧,王颖淑.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精度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9):175-177.

本文引用格式: 卫昱含.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73):29-30.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3.015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度高教科研课题(项目编号:JGJX2018D474)

作者简介: 卫昱含(1982-),女,汉族,吉林松原人,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实验教学。

标签:;  ;  ;  ;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