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论文_刘斌

常德市石门县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300

【摘 要】目的:研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时段内我院治疗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治疗措施差异分为2组,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单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对比分析治疗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疗效98.0%,对照组84.0%,经治疗观察组餐后饱胀(1.25±0.36)分,上腹痛(1.11±0.56)分,早饱(0.65±0.03)分,上腹烧灼感(1.15±0.22)分;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4.0%,对照组高达16.0%;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积分、不良反应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马来酸曲美布汀等配合穴位埋线治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马来酸曲美布汀;穴位埋线;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有嗳气、上腹痛、厌食、餐后饱胀、恶心呕吐、早饱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为反复发作,因此患者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1]。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抑酸药物、胃肠促动力药物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但有学者提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等中医措施治疗疗效较佳;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100例患者展开研究,分组分别给予西药单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对比,现做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内我院治疗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治疗措施差异分为2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5:15,年龄25-58岁,平均(41.26±10.36)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0:20,年龄26-58岁,平均(41.33±10.33)岁;对比分析100例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单药治疗: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国药准字7340200H1,山西振东安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0.1,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具体穴位选择严格参照王乐亭治疗胃肠病的“老十针”处方,即上/中/下脘、内关、气海、足三里、天枢等穴位;将针高温灭菌后使用,采用0号灭菌线,将1cm置于针管前端,常规消毒穴位,边推针边退针管,在穴位内留置羊肠线;局部消毒后贴创可贴,等待24h后取下,埋线1次/每10天,30天为一疗程。共埋线3次[2]。

1.3实际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1.3.1对比分析治疗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幅度≥80%),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幅度≥50%),无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幅度<50%,极少数患者甚至出现症状加剧现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餐后饱胀、上腹痛、早饱、上腹烧灼感)积分改善情况;每项症状分值0-3分,3分(症状持续,严重影响日常工作),2分(症状较重,日常工作受影响,但不影响生活质量),1分(轻微症状,但不会引起注意),0分(无症状)。评分越低,表示治疗效果越明显。

1.3.3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口干、困倦乏力、腹痛腹泻)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所涉及和产生的数据均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值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值t检验表示,若p<0.05,则可表示此次数据所产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治疗疗效

观察组疗效98.0%,对照组84.0%,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疗效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2.2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2.3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率4.0%,对照组16.0%,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动力障碍息息相关,主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改变等因素引起的。尤其在工作压力过大、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情形下,该病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马来酸曲美布汀可直接作用于机体消化道平滑肌上的K+、Ca2+离子通道,而后根据消化道平滑肌状态来选择性地调节K+、Ca2+离子外流,促使机体胃肠运动恢复正常。马来酸曲美布汀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神经丛阿片受体,降低神经兴奋性,抑制消化道兴奋作用,抑制乙酰胆碱释放,从而抑制胃肠运动。穴位埋线属于中医疗法,具体是指将羊肠线植入人体穴位,该疗法应用各种可吸收性植入人体,通过物理刺激特定穴位从而治疗疾病。羊肠线(羊肠黏膜内胶原加工而成)最先被临床大量使用,羊肠线属于异物蛋白,植入人体后会出现排斥反应,通过体内分解并逐渐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从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

综上所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临床效果较佳,且经治疗后患者餐后饱胀、上腹痛等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可以弥补西药单药治疗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魏刚,王璠,王斌,等.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15.23(5):339-340.

[2]张蓉,卢王,张哲,等.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11):1632-1635.

[3]于惠玲,鲁素彩,孟杰,等.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舒肝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6):499-501.

论文作者:刘斌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0

标签:;  ;  ;  ;  ;  ;  ;  ;  

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论文_刘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