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学术的解脱向度论文

仿真学术的解脱向度论文

仿真学术的解脱向度

董云川

(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2018年初,我借生物学的仿真概念描述了高等教育领域中学术存在的种种表现,引发了业界的关注,自然触动了一部分从业者,虽反响角度各异,但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一些学者先后加入了相关的讨论,有赞许、有支持、有质疑、有反思,这恰恰是学术探究本应具有的局面,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研究工作的常态”。在同质化、同形态、同方向、同款式、同轨道、同辛苦、同无奈、同埋怨的仿真学术大潮之中,真学术、真创新的生长逻辑受到干扰,名实两分,生存空间备受挤压,高深学术的生发状态看似繁荣昌盛实则纠结矛盾。学术真相犹如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捅就破,但是更多的人还是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绕道而行,践行了“适者生存”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原则。

本人所称“仿真学术”,严格意义上当然不能成为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仅只是从一个特殊视角对当下高等教育中的学术状况所进行的一种现象解释和状态描述,或者说是一种形态辨析和形式比喻,在理论上还需要继续深究、追问、考查和不断地辩驳求证。

比如,仿真学术大行其道的真实动因是什么?最直接的无疑是任务指标与奖励绩效,其后是考核升迁与连带荣誉,然后是无限扩展的马太效应,赢家通吃。面壁十年的学术谁能够等待,谁能够指望一定有结果,板凳坐上十年大多冰冷难耐。老子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再比如,仿真学术的真实存在逻辑如何?如果以仿真为石扔进茫茫学海,一层层荡开的涟漪分别就会呈现不同的学术存在形态。往前追问,仿真学术其实并非新命题,其与哲学上科技革命连带而来的关于仿真知识的讨论密切关联;往后观照,信息革命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传统学术又将如何适应或应对?往外部看去,高等教育的新政策、新通知、新规定层出不穷,其所带来的发展动力以及同时造成的生存压力或诱惑无法消解也不能够回避,识时务者当然一拥而上而尊为新时代的俊杰;往内部检讨,真实的学术研究需要周期和等待,高尚的人才培育需要安静和笃定,科技创新少不了理性批判,没有否定就没有超越,数量与质量时而同步增长时而对立矛盾……

四面八方仔细梳理,仿真学术依然有待深入研讨,以便在彰显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成长的方向,找到生存的出路,实现困境的突围。正因为如此,有必要继续邀约学友,再一次追究其表里,前探身世,后观出口,上求政策,下谋支点,外图安宁,内寻安心。

仿真学术的兴盛,虽然并非成之于“坏人”之手,却肯定生产于“不太坏的人”之手。从主观上说,学者们极少故意仿真,大多数属于正在仿真,却从未意识到自己就是仿真学术的助推者。学术生态因此而失衡,真学术的阵地因此而逐步丢失。

胃癌作为我国临床常见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死亡率也极高,调查显示腺癌占胃恶性肿瘤的95%,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1]。而胃癌早期通常无症状或者症状较轻,未引起相应的重视而延误诊治,一旦发展为晚期的胃癌,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目前临床对于晚期胃癌的治疗大多采用手术治疗或者化疗的方式,而术后化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加剧了本身病痛的折磨,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容易出现焦虑等消极情绪,对疾病治疗具有负面的影响。本文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18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针对性护理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效果,现报告如下。

可以想象一下,那些资源匮乏的学人,辛辛苦苦的作品无法呈现,那些“仿真成果”却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这种用“暗”的方式对“明”的规则的挑战会对整个学术人,尤其是处于学术社会分层底端的人给予致命的打击:由此蔓延开来的无奈和愤怒会导致更多的人自我放逐。

血清CRP正常组、升高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4.00(7.25~19.75)、4.00(3.00~8.00)个月,正常组显著长于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图1)。肿瘤标志物CA19-9、CEA升高是影响晚期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表2)。

这样一种付出与收益可能完全不成比例的事业,现在竟然成了普罗大众竞相追逐的热潮和时髦——因为它赋予人以价值和自我认同。当然,这里所谓的价值和自我认同如同中国传统社会里倡导的“人生当成一家之言,树一人之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古开太平”。于文人而言,确乎是一件足以扬名立万的盛事。然而,这里的价值无疑是世俗功利之价值:直接的关联是经济效益,同样上一门课,教授与副教授之间的薪酬差异不小。藉由这些学术成果所带来的晋级会提升社会身份和声誉,增强学术市场竞争力。一言以蔽之,马太效应在学术世界里照样是存在和盛行的。因了这个马太效应,“伪学术”便如影随行: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也。应着董老师的命题,尝试剖析三点:

其一,行政权力对纯粹学术的僭越。一个高度依赖赋权运转的体系里,行政权力对纯粹学术的僭越就成为常态。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布鲁贝克有言:高等教育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因为是高深学问,所以,一般人无法进行专业判断,而只能借助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进行同行评议和判断。在官为大、官控资源的社会里,权力本应自守、自知、自觉。然而,学术的背后却关联着如此大的利益瓜葛——大到足以从根本上影响人的世俗生活——因之而难逃俗世之网,也就在情理中了。

一个科研项目,八个申报书,孰优孰良孰一般,评审专家彼此都清楚,然而,身处高位的项目关联者或大或小的一个暗示就能够让其中上好的一个方案,却也是最无名的一个名落孙山,而且出局之后还名正言顺。千千万万的科研项目最后的体现形式只为论文和研究报告。这些名曰高深研究的项目大多数情况下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联,哪位来做,做成什么样,并没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影响的只是学术标准以及后来人对前人在坚持学术标准上的感知。学术,成为权力和利益的游戏筹码而已。

其二,学术价值观与世俗评议价值观冲突。学术成就需要经年累月的积淀、累加和一以贯之的实验和试误。这不但要求有较高的定力,还需要研究主体投入心力,并具备相当的耐挫力和韧性。

现在对学术人的评议里都不包含这些。一切都以最终呈现在期刊上的成果为准——要么发表,要么出局。由此催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那些皓首穷经者受冷,那些投机钻营者获利。学术成果的比赛机制使得整个系统成为“赛马场”——不管白马黑马,跑到前面就是好马。至于,如何跑到,除了明面上的规则遵守,那权力与经济背后的运行逻辑就看其间的“马”及“马”的主人们各展其能、各显神通了。

2.2.2 政府间接给予补助。政府从当地实际经济情况出发,制定“定期收购粮食”的政策,因各镇各村情况不多而有所差异,一旦遇到天灾,庄稼作物收成普遍不高,政府通过提高征收粮食价格来给予务农空巢老人资金帮助;政府要与相关粮食生产部门沟通,与粮食生产企业合作,形成村民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村民三者的相互合作、互帮互助的新局面。

李保玉 :真气 ·真意 ·真趣 ——本真学术三向度

于是,围绕期刊水准和引用率,学术研究者又展开了另一场较量。我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学术本身迁移开来,而全神贯注于学术以外的“角力场”上。

这就是今天学术圈中的怪现象:明里的逻辑是鼓励出好作品,采纳代表作制;实际的运作依然还是追求数量,标榜于期刊的名号。

供油时间过早:活塞还没有运动到压缩上止点,喷油器已向气缸内喷入柴油,柴油燃烧作功推动活塞向下返行,使曲轴反转。这种情况可在柴油机熄火时按规定调整供油提前角。

其三,期刊被围猎。承载学术结果呈现给世人的是学术期刊。在市场经济法则横扫一切领域的今天,让学术期刊的编辑们每天拿着微薄的工资,独守着满池清水,而坚守单一的真理标准和学术标准,却过着清苦生活,这原本不符合人性的最基本需求——马克思告诉我们并没有空洞的人性,真实的人性总是隐藏在事物之后的利益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期刊有期刊的艰难:一方面,它要声誉,它需要读者,它需要同行的引证和肯定,以维持自己在期刊方阵中的学术地位;但另一方面,它需要生存,它需要占有资源,以支撑自己的世俗生活。在当下,期刊,尤其是高水平的期刊被权力和经济围猎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个被围猎的人,唯一所能够寄望于他的,就只有学术坚守和良知了。但那终究只是依凭一己之力,微不足道。

没有一个稳定的机制保证学术成果的发表是经受过同行公正、充分论证和评议,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部分作品便是权衡和综合的产物。

以学术为业,对于人而言绝对是一件冒险的事业,这份事业不独需要情怀和坚守,一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言:“你生之前悠悠千载已逝,未来还会有千年沉寂的期待”;同时,也需要运气:并不是勤奋就能做出好的学术,它还需要那么一点点灵感、机遇和天赋。

(1)营27X3井应用排砂采油工艺技术恢复生产是成功的,投产初期取得了日产液15.5t、日产油7.1t、含水率54.5%的效果。

事实上,翻开多如牛毛的所谓“学术成果”,明眼人一看便知哪些是真正的研究,哪些只是夹杂其间的“仿真品”——经受过系统的专业学术熏陶和训练的研究者,即使自己做不出高水平的研究,但相当水平的鉴赏能力还是具备的。因此,所谓的“仿真学术”也只是为“伪学术”披一件好看的花衣而已。在学术的世界里,本来没有什么“仿真”。被人们遗忘或搁置一边的仅仅是学术探究的终极目的——真、善、美。

董云川 :行有行规,社会的各种营生本来活法不一,各自遵循因应章法谋求发展,所谓为学之境,经商之途或为官之道。如若官学互通,商学跨界,置身其间的当事者们就只能左顾右盼,避免错失良机,尽心竭力利益均沾。这个道理在台面上从来没有争议,人人心知肚明。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大家都不说,但都在浑水中默默实践体会,各捞其鱼,其中一些人还乐此不疲,得道升天。刘永存博士在这里谈到了圈内与圈外,近期与远期的学术评判问题。这不失为另一个“秃头上的虱子”假设,学术研究及其成果有没有价值,学者自己及其专业共同体说了并不算数,主要看市场认可、上级接纳、课题级差、刊物级别,还有水泊梁山的座次。这让那些个真有勇气,能够突破现行标准、超凡脱俗的研究如何坚持下去?又让那些个出类拔萃的学术怪杰何以不成为异端,他们敢为天下先所提出的创见如何不被归类为邪说。其实历经时空洗礼,真伪自然甄别明了。本来的确无需杞人忧天,但作为一个学者,总是觉得以一个代际的平庸学术作为代价,十分不值。评论家沈敏特说过:“如今有权的、有钱的,比有学问的人,出的书更多;因而,文化垃圾比文化精华更多。”

指标至上,百爪挠心。作为一个文化生命体,高校难免患上人格分裂,一半是教书育人的场域和创造知识的净土,另一半的身份属性早已错综复杂、模糊难辨。全民学术,其实很值得怀疑。学术是专门化的行当,学者专注于专门化的研究领域,需要志趣的引领和仰视的敬畏之心。

备受瞩目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5日在上海这个中国通向世界的窗口拉开大幕。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进博会像一部宏伟的交响乐,展示着中国的自信态度、负责任气度和热情。她的音乐主题包含了中国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政策宣示,是中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标志性事件,表明中国愿意世界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便车,更愿意分享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成果。

林苗羽 :正道 ,原本只在一个 “真 ”字

通过以上简单讨论可以得知: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关节疼痛评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主要原因有:关节镜下清理术主要是通过刨削吸引器械切除增生滑膜和游离碎片,然后切除打磨增生骨赘,修整半月板,关节镜手术可以有效的清除患者关节内炎性刺激物,然后清除蛋白溶解性金属蛋白酶和软骨碎屑等,调节患者的关节液渗透压和酸碱度,及时补充电解质,改善患者的正常滑液分泌和关节内环境,该治疗方法跟保守的药物治疗相比,可以更加有效、直接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5]。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总是站在社会的风口浪尖,用笔杆子掀起阵阵狂风,戳破世相人生的窗户纸,以思想或技术的力量改变着时代的走向。的确,从主观层面上说,几乎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认为自己从没有偏离过真学问的轨道,但是“真”的正确定义到底应该符合哪一种社会、行业或人生的轨迹呢?记得有人解释道:真正的真实就是无论何时,都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不羞耻的和平与喜悦。这句话源自一部影片中一代大师梅贻琦对一名正处于迷茫中的学生的劝诫。陶渊明弃官归隐,苏东坡颠沛流离,却为后世留下千年延续的艺术造诣和人生哲理。历代的中国文人深深地明白知识与人心有着剪不断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忠于自己的内心,所研究出的学问才能算“真”学问。上下五千年,千百回的物是人非,无数次的时移世易,对于有坚守的学者来说,变化着的是知识,不变的是对生命的那份“真”,其高于知识,忠于自己。

无论中外,知识分子在历史长河之中的能量举足轻重、不可小觑。然而,当天下英才尽入彀中,“学而优则仕”筑就了人生的入海口,文人们或主动或被动一股脑儿向前奔去,循环往复,喜与悲发挥到极致。大浪淘沙之后,仍然坚守初心、始终遵从心性者已成少数。生活在外力胁迫和利益诱惑下的一部分文人,乔装打扮练就了一身探囊取物的绝活。数百年前的吴承恩果然厉害,能够通晓人性,揭露人生:孙悟空的两面性,唐僧的两面性,沙和尚的两面性,猪八戒的两面性无不成为现世学术的写照。

相比之下,现代人大多已经走进了和平繁荣的年代,但是脸上的面具却有增无减,往内无法洞察内心,往外变得更加地“厚脸皮”。知识分子相比于过去少了些许忧患的愁容,强者自有金钱名利傍身,弱者是隐形的“套中人”,学界熙攘热闹,生活千篇一律,知识的盖帽之下扣住的是平淡无奇的自我。孙悟空虽已修炼成精,还是对唐僧的紧箍咒表达了充分的理解。与此同时,最终让悟空无法翻身的还有一道名为“科技”的符咒,尤瓦尔.赫拉利曾在《未来简史》中预言未来人类的至尊地位将为数据所取代,人类将如机器一般,抛却健康和幸福,维持数据世界的永动。当然,知识分子自认不是等闲之辈,不甘成为数据网络的漏网之鱼,他们自负地认为坐拥世界的资源,亲手编制着一个又一个钢铁牢笼。这个曾经高呼着自由的群体,正在异化和毁灭人文,不再是“於我心有戚戚焉”,而是“复制粘贴焉”!

作为一名研究生,每每想到知识分子的过去与未来,都无法让自己轻松。过去这群人常常被比喻为“社会的良心”,而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我们前面的人以及我们自己也难免异化成那个背离真实的人。当下,社会的富足与真实的匮乏并存。之前,有同学曾向我抱怨因为没有收获足够的学术知识而对研究生生涯倍感失望,而现在,我心中则满溢着更加坚定的答案,即成为大学人是一种特权,其赋予人的是一种沉静、满足和坚守。学者传播的不一定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忠于内心的价值观,是对人性的再现。几百年前,一场唤醒人类真性情的运动至今都为世界学者称道,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术知识,而是打开了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新大门。木心先生总结道:“文艺复兴的精锐,即对生命的兴趣,对生活的兴趣,对人的兴趣”,曾几何时,这一缕照进现实的理想之光,带来了真知的空前繁荣。而今,在高度秩序化和科技挟持的社会下,如若缺少了对现实生命的真实诠释,仿真学术自然甚嚣尘上,不会休止。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对“正能量”有个定义: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说得通俗点,就是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意念、情感和动力。

刘永存 :“仿真学术 ”的背后是经济与权力的魅影

董云川 :学生总是学“生”,最好不要学“熟”,更不能学“俗”。听多了高大上的理论和训导,听听一名硕士生的想法其实也很有必要。作为一名尚在高等学府里徘徊辗转的学子,林苗羽同学当然只能直接靠经典书籍的思想来丰富自己,同时靠间接的社会经验来推断学术界的生存样态。现如今,单纯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能够以“真实”警戒自己的成长路径实在难能可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由此得知,一代也有一代的学人。照目前的情形看过去,凡提到“抄袭的一代”,谁都会立即撇清关系,退避三舍;而“仿真的一代”却在悄悄繁衍,似科幻片里的未来病毒般迅速蔓延壮大,细思极恐!

正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风尚,所以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学子无不深受习染,有意无意为自己打上时代的标签和烙印。那么,问题由此而生,我们的高等教育到底要给新一代的学子注入什么样的学养、血液乃至于精神或灵魂呢?这个时代印制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印刷品,启动了千年未有的研究课题,学术著作堆砌如山,在有限的大学时光及生命历程里,谁来引导、谁来甄别、谁来评判?教育者自己搞清楚了吗?学生想要的是真知灼见,真实者,良心所系!而对真实的坚守,却存在着过去与未来、现实与想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种种误会,正因为存有相当的误解,所以,恪守真诚才成为了现代社会需要明辨和驻守的关键问题。

概而言之,学术的评议标准并非是数量,而是质量。而世俗比较的价值观是首先要“成果多”,再来考察质量“如何好”。而在考察质量“如何好”时的通行规则便是发表的期刊档次够不够高,引用率如何。

毋庸赘言,时下学术,本真凋零,仿真凸现,学人及学术的“围城”困境渐成真实。信息时代助推学术繁荣的同时,亦一定程度上将学术拉下神坛,步入凡尘。在这个过程中,真理的神圣与崇高随之渐隐,知识的价值与意义不断降解。仿真视界之下,学术研究沦落成群体性的欲望生产和标签式的符号消费,学人身分更多表现为一种姿态,“能指”虽存,但“所指”不在。学术的异化或物化必将引致学术虚无,进而堕落、衰亡。仿真学术是与本真学术相对的学术现象,就学术研究的本质及特性而言,本真既是目标,又是动力,即是起点,又是归宿,更是衡量学人伦理素养及学术成效的价值尺度。从“仿真”之背导向“本真”,反思学术乱象及学人窘境,诊视学术衰象的症结所在,探求蕴藏其中的破题之钥,十分必要而且紧迫。何为本真?特质何在?是思索学术原初形态的当然之问。清代学者张维屏品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作品曰:“板桥大令有诗、书、画三绝,三绝之中有真气、真意与真趣三真”(见《松轩随笔》)。可见,板桥诗作之可贵,不在“怪”,而在“真”,怪只是形式,真才是灵魂。承载学术形体的岁月流年易逝,维系学术生命的精神魂魄永恒。板桥力求诗作的“三真”精神,于今日学界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具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值得追问一番。

本真学术应以“真气”为底色。真气意指学者源于内心、发自肺腑的真性情。真学术源自真学者,真学者当有真性情。清人袁枚云:“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见《随园诗话》);沈祥龙进一步曰:“识曲听其真,真者,性情也”(见《论词随笔》)。显然,在诗曲创作上,“真”不仅着眼于创作内容的真相与真义,更要表现出作家的真性与真情。同样,大学及学术也离不开学者的真性情,只有学者充满真气,饱含真情,大学才能切实具有崇高地位和神圣使命,学术才能真正实现亘古常新、活力无限。一方面,学者应始终保持自在随性、童心烂漫的赤诚之心。赤诚之心,是纯真不伪、率性良善、本色自然且又热爱生命、多富好奇的心。它是求知、求真的基础,是学术创新的源泉。学术研究天然、纯粹自由,而非世俗与机巧。另一方面,学者还须秉持“直摅血性”,强壮学人脊梁,坚守学术良知。学人角色决定了学者要具有为真理献身、为学术牺牲的精神和勇气,敢于对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直抒己见,当仁不让,决不因自身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世俗成见而改变。正如板桥诗言:“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见《偶然作》)。真性情成就真学术,赤诚之心与直摅血性既是学人之根本,亦是学术之命脉。

本真学术须以“真意”为圭臬。真意是指学术研究要依托现实,言之有物,内容真实,不要无病呻吟,空泛无益,琐碎无聊。真学术贵于求实而避虚,求实重在求意。学术要以避虚求实、至纯至真、务用求意为导向。一方面,学术研究应扎根生活,立足实践,或探索真理、解释未知,或剖析现实、解决问题,而非闭关索居、坐而意淫、修玄悟道,抑或四处游走、表演卖唱、博悦眼球。学术可以高于生活,但定要基于生活;学术可以形上思辨,但终要回归现实。另一方面,学术成果应得事得理、删繁就简、独出机杼、直抒胸臆,而无需应景应情、拽张拖李、扯东补西,抑或拾古人唾余、捡洋人陋术、引经段律、故弄玄虚。本真学术从来都不是对他人的亦步亦趋、精致模仿,也不是对行政、经济与社会的无限迎合、曲意逢迎,而应是基于自身的原创和引领。板桥诗言:“不仙不佛不圣贤,笔墨之外有主张”(见《偶然作》)。学术生命贵在真实,求真务实既是为人的准则,亦是为学的要旨。

针对上述中出现的问题,在LiFi通信系统中引入了OFDM技术。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将高速传输的串行数据信号流拆分成若干个地低速传输的并行数据信号流,然后将数据调制到一组等频率的正交子载波上。

本真学术当以“真趣”为精魄。真趣则是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瞬间捕捉到的一种乐趣或情趣。明人袁宏道云:“夫诗以趣为主……世人所难得者趣……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见《西京稿序》)。可见,“趣”实际上是学者之“真”在信仰或情怀上的表现和学术之“真”在神态或情势上的展现。其一,学者应坚守学术信仰,保持学术兴趣,彰显学术情怀。学术信仰是学术情怀和学术兴趣得以形成的动力源泉;学术兴趣是学术研究持续推进的基本前提;学术情怀是学术创新不断进行的重要推手。学者只有具备“铁肩担道义”之情怀,方能育成“著文章”之“妙手”。然今日之部分学者情调有余,而情怀不足。情调指向“小我”,在当下学术研究中呈现出“缺钙”(理想渐失,斗志渐弱)、“贫血”(真情消解,真义难再)和“麻木”(关系冷漠、灵气枯竭)的时代病。作家梁晓声称,“不知何时,写作就变成了娇滴滴、嗲兮兮、甜丝丝、轻飘飘、黏黏糊糊的一团”。情怀则指向“大我”,在学术研究中主要表现为“文以载道”之士气、“为国为民”之侠气。其二,学术研究应崇尚自然质朴、简明快洁,反对冗繁浮华、粉饰雕琢。文风晦涩、拗口难懂、欲遮还掩、重重叠叠的学术文章不仅令普通大众敬而远之,甚至也使同行学者不堪卒读。大道至简,学术情趣源于至朴至简,本真学术当以晓畅简朴为参照。

言至于此,学术研究是基于学者与学术的互在、共存的活动。学者不在,学术何存;学术消解,学者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任何对学术的伤害,绝非只伤害学术自身。本真学术内源于学者的真气,形成于学术的真意,成就于双方兼而有之的真趣,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形神同构。学术研究要追求“三真”之境,就能有效摆脱“仿真”怪圈,走出“他者”镜像,回归本真,成就一流之谓。

董云川 :将别人学术成果拿过来“正说说,反说说,换个方法再说说”,无数篇仿真的作品似流水线般蜂拥而至。远离真实,既不需要苦思冥想的创作,凄凄切切的实验守候,又能快速完成任务,以效能指标形式圆满交差,真是皆大欢喜。在仿真的世界里,理论成果不再经历艰难的孕育过程,不再是原创思维的痛苦扬弃,而更多地表现为平庸思想的复制粘贴,学者成为了学术符号的搬运工,而且津津乐道,四处彰显。

第三,加强与临床的联系,推动科学研究。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人体解剖生命科学馆,为教师查询研究素材提供了便利条件。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通过生命科学馆珍贵的标本进行教材的编写,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开发,同时,人体解剖生命科学馆为医学临床研究提供详细的数据。职业技术学校医学专业教师与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制作标本、保存标本、建设数字化数据库方面的水平与能力不断提高。职业技术学校人体解剖生命科学馆的建设使标本、教材、网络资源得到融合,全面支持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

仿真学术的盛行,近点说影响个人的声誉,破坏学术的形象,误导新一代学子;远处看干扰大学的发展并削弱国家的创新实力,甚至危及中华文化文明的前途。

随着讨论的深入,林苗羽所指的“真”在李保玉博士的回应中得到了系统地延展。他沿着郑板桥的“三真”对实现进行了对照分析,把讨论引向了本话题的归口路径。毫无疑问,发现问题需要理智和逻辑,而解决问题需要胆识和能耐。仅就这一点而言,以仿真学术概念指代学术现状显然是不完整的,其仅仅是对高等教育情景中泡沫学术的一种写照;而要论及真实学术的突围和问题的解决,学者个体更是束手无策,唯一能够把控的是自我的正念、正觉和正行。少有一个人加入盲从的队伍,荒谬的指标业绩就自然少了一份,而多有一个人回归真实的学途,智慧的书卷和成就就相应得以丰满。更进一步说,多有一个团队或一所大学从伪学术的泥潭裹挟中挣脱出来,这个世界上的虚浮成果和垃圾文字就会少很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既是正面的逻辑也是反面的成因。仿真学术的兴起源自学术制度环境的土壤,得之于学者个体的帮衬,盛之于学术共同体集体无意识的狂欢。如何突围,道理很简单,路途很艰险。无非经“小乘”到“大乘”,先拯救自己再拯救世界,由此及彼,沿着探究真理的逻辑,屏蔽干扰,放下利益,过滤诱惑,导向纯真。吾辈虽不能至,但心却无比向往之!

主持人: 董云川,云南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

笔谈嘉宾: 刘永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法学博士

林苗羽,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李保玉,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曲靖师范学院讲师

doi: 10.3963/j.issn.1672-8742.2019.02.007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742(2019)02-0062-07

董云川: 泥潭既入 ,何以解脱

(收稿日期: 2018-12-10;)

(编辑:荣翠红)

标签:;  ;  ;  ;  ;  ;  ;  ;  

仿真学术的解脱向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