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色建筑的电气设计要点论文_孟庆宇

浅谈绿色建筑的电气设计要点论文_孟庆宇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和国内外发展情况,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节约资源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主要叙述了绿色建筑中的电气设计审查要点,并结合本人的设计实践从设备选型、照明设计、新型能源、分项计量、电能质量、智能化系统等方面总结了电气设计注意事项。本文希望为电气设计工作者提供较全面的绿色建筑电气设计要点。

【关键词】绿色建筑;电气设计;节约资源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0-0007-02

1.绿色建筑的定义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绿色建筑着眼于以下三点:(1)节约资源,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减少资源的使用,杜绝各种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2)保护环境,在绿色建筑建造过程中减少对环境有害物质的产生,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和二氧化碳的排放;(3)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空间。

2.绿色建筑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2.1 绿色建筑的国外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建筑师勒索瑞创造出“生态建筑”的新理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源危机使得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技术应运而生,低能耗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风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自然保护组织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节能建筑在日本等发达国家蓬勃发展,如日本的“环境共生建筑”;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确立了绿色建筑概念,使其逐渐成为发展方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立相关协会并推出了本国的绿色建筑标准。

2.2 绿色建筑的国内发展历程

为了响应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倡议,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纲要、办法和规范文件。2004年,建设部启动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大范围推广阶段。2006年,住建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建筑行业统一标准、规范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住建部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国家层面上正有序地建立起来。2008年,住建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2014年,住建部完成了对2006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工作,颁布了2014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说明国家肯定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并且在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简介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绿色建筑评价应按总得分确定等级。绿色建筑评价的总得分按下式进行计算:

ΣQ=w1Q1+w 2Q2+w3Q3+w4Q4+w5Q5+w6Q6+w7Q7+Q8

其中,Q1~Q7为7 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w1~w7为评价指标体系7类指标评分项的权重,Q8为加分项的附加得分。

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3个等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 40 分。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应达到 50分、60分、80 分。?

4.绿色建筑中的电气设计审查要点及注意事项

(1)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应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 -2008(现行)的有关规定。楼座泛光照明不应对周边建筑物产生光污染。泛光照明设计时,根据表面材料的反射比和色彩吸收情况,适当选择宽光谱辐射的光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使用高光效的高压钠灯,提高泛光照明效率。

(2)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采用采光井、反光板、日光导管等设备改善地下空间的采光。具有天然采光的区域,照明设计应结合天然采光条件进行人工照明布置并进行独立分区控制。

(3)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现行)中的规定。照度计算时,根据不同使用场合合理选择工作面高度。灯具排布时,避免将灯具安装在干扰区内,以防产生反射眩光。

(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至少应达到《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 (现行)中的现行值规定,推荐达到目标值规定。照明设计时,选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及其节能附件。

(5)地下车库、走廊、楼梯间、门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防止长明灯的出现,杜绝能源浪费。

(6)三相配电变压器应满足《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20052 -2013(现行)的节能评价值要求。配电变压器应选用Δ-yn11结线组别的变压器,并应选择低损耗、低噪声的节能产品。

(7)供配电系统的谐波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 公共电网谐波》的规定。工程设计中根据谐波源及电网情况选择合理的谐波抑制和治理方案。对于有明显谐波源且占比较大的场合,可采用负荷侧就地治理方案;如果没有明显的谐波源,可采用电源侧集中治理方案;如果单独使用负荷侧或电源侧治理方案无法达到国家规定值以下,可结合使用负荷侧和电源侧治理方案,以达到谐波抑制和治理的目的。

(8)配电系统设计满足三相负荷的平衡要求,对于单相负荷占比大的供电系统,一定要做好单相负荷的分配工作。

(9)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且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国家规定值。在设置集中式太阳能热水器的居住建筑中,供热水管必须分户安装水表计量,集中式太阳能热水器电辅热供电回路单独安装电表计量,为物业核算成本、计收热水费、维护管理设备提供必要的支持。

(10)冷热源、热水、输配系统、照明和电力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并安装标准的能耗检测系统。配电设计时,按照负荷性质和用途单独分项配电,分项安装电能计量装置。

(11)经营性公建实行分类、分户计量与收费管理。公共建筑的电能计量应按照用途、物业归属、运行管理及相关专业要求设置电能计量。具有独立门牌号或独立建设的建筑物应设置独立电能计量装置,应根据当地要求进行分项计量。居住小区配套建设的生活水泵房、换热站、煤气调压站、有线电视机房、电信机房设置独立电能计量装置,以便日后电费结算和管理。

(12)对非电能源应按主要用途分项、定时计量。设计时,在计量的同时实现远传功能,以达到监控、分析和管理的目的。

(13)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对室内主要功能空间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监测,实现浓度超标报警及与室内通风系统联动,实现自动通风调节。

(14)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和可靠,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的要求。

5.结语

根据第四节所述,在进行绿色建筑电气设计时,需要从设备选型、照明设计、新型能源、分项计量、电能质量、智能化系统等方面把控,而很多方面又都围绕着节约资源制定设计标准。同时,从绿色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资源尤其是能源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电气设计将重点着眼于节约资源是合理的。但是选用的电气设备是否真正节约资源,不仅仅是看它在使用过程中的节约效果,更重要的是从该设备整个生命周期和绿色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两个范畴内综合考虑是否实现节约资源的目的。综上所述,节约资源是绿色建筑中电气设计的主要关注点,设计人员将节约的概念把握好并兼顾合理性、舒适性才能做好绿色建筑的电气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0.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论文作者:孟庆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6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  ;  ;  ;  ;  ;  ;  ;  

浅谈绿色建筑的电气设计要点论文_孟庆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