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活动设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活动设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活动设计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英语论文,有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一些观摩课、示范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只注重趣味性和多样性,忽略了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课堂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这样的结果,不但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就连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我们一线小学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围绕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的原则进行总结归纳,论证阐述。

原则一 保持兴趣为导向,以语言为支撑点

兴趣是低中段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之源。有效的课堂必然是立足于小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对维持他们的“兴趣增长点”十分重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趣味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如果只是停留在教学参考书上“一成不变”的话,不仅不利于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由于教师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对自身的才智和创造力也是一种限制。

例如,在教学颜色类单词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以玻璃为比赛场地,请“spiderman”(橡胶蜘蛛人)来爬墙,比赛看谁先到达窗沿底部。学生可以大声喊出蜘蛛人所代表的颜色,为其支持者呐喊加油。这样的设计不仅是游戏活动,而且也是机械巩固单词的过程。然后,笔者还编了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大自然,真美丽,让我们拿起大画笔;画个天空是蓝色,blue,blue是蓝色;画个太阳红彤彤, red,red是红色……。”让学生在诵读儿歌的同时进行单词的意义操练,不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说、唱、演、画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基于此,教师设计的任何活动都应以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作为前提。如果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喧宾夺主,相信无论何种新奇的教学形式都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节食物单词教学课上,教师用游戏、歌曲、CHANT三种形式操练新单词。乍一看,整堂课的教学一直气氛热烈,笑声不断,教师良好的素质、诱人的食物、精彩的课件设计,都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再一推敲,问题还是存在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本组单词新授时间只用了6分钟,为什么?因为本课的7个单词在前一课时的 Let's talk,Let's play中已全部出现过。上课前已有 42个孩子早就掌握了(总人数为49人)!而26分钟的操练、大量的活动,只是为了几个孩子的进步,课堂教学效率又怎么会高呢?

同样一堂课,我们完全可以把目标定得更高一些:

首先可以先复习Let's chant,还可以free talk, e.g.What would you like?…

以故事的形式引出主人公Zoom and Zip,依据他们的喜恶来引入单词的教学,采用多种不同形式操练,如Chant,老歌新唱,Chain game等,边学习边操练,双管齐下。

在操练环节,可以放手安排一些更高层次的活动。例如,结合自己已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合编Chant。以下是学生活动的实例:

Ah,Juice,I like you!

Ah,Fish,I like you very much!

Ah,Beef,he likes you very much!

Ah,Vegetables,she likes you very much!

Ah,Rice,we all like you very,very much!

(说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动作,以配合感情的抒发。)

最后可以安排小组任务型活动,让学生用英语来买卖食物,讲讲餐桌的礼仪知识(学过的、没学过的都可以),或者安排学生听听Story time部分的内容。

诚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活动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支撑。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语言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

后一案例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以语言为支撑点,既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的教育。学生始终围绕运用语言的主题,并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新旧知识循环滚动,熟练掌握和使用语言知识,既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又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言可发,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把对活动的喜好最终转化为持久的、稳定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可能性。

原则二 规范学生的行为,开放学生的思维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创建一个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课堂,要让课堂“活”起来。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儿童在活动中成长,从活动中交流和交换信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再追求学生绝对的安静和绝对的服从,而要允许稍微“乱”些,——虽然不少学生为了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把手举得很高,并且伴着“Let me try”的叫嚷声;虽然学生之间为了交流的需要离开了座位;虽然学生因为兴奋,而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因为学生始终能够围绕学习这个主旋律,忘我地投入课堂“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可能进发出生命的活力。

当然,一堂课的活动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活而有序,这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有力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考虑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有序性,所以课堂活动要做到富于变化,也要有适当的规范约束。

教师要与学生达成共识,制定课堂行为规范。例如,上课时学生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教师示范发音时,学生要眼看、耳听,然后模仿;在聆听过程中要倾听他人的发言,尊重他人;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在规范学生的同时,教师在考虑活动设计时,要把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规律,并纠正自己的错误,体验语言学习的不易性,帮助学生树立持之以恒的信念。

原则三 入情入境的活动,创设生活化课堂

语言的功能是交际,交际的环境是生活。我们的课堂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生活,我想,这不光是母语教学所崇尚的,任何的语言教学都无法脱离这一点。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更应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世界,这也是为何现今小学英语教师常常为学生布置任务型活动的原因——让学生“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例如,PEP三年级上第四单元Unit 4 Part B Let's talk的教学中,在学生学完“May I have a look? Sure.Here you are.”这一句型后,笔者就设计了“宝物秀”这一环节,请学生事先准备好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在全班同学面前给老师“秀一秀”,把它借给老师“研究研究”。学生们有的带来了自己心仪的课外书,有的带来了漂亮得能看见“rainbow”的水晶球,甚至带来了自己收集多年的邮票。这一环节的开展,无疑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最真实的类似生活的环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攀比”心理。于是,孩子们都踊跃地举手发言。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得意于在全班面前“虚荣”了一回,而且真正体验了用英语做事情的成就感。

这样的思路和做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更使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的默契和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使学生更乐于说英语、学英语、用英语。

原则四 注重设计系统性,循序渐进地积累

活动式教学设计,很大一个弊端就是“撒网容易收网难”。课堂上因为刹不住“车”而砸锅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常常倡导学生能“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切不可因寓教于乐而本末倒置。鉴于此,教师一定要学会自我反省,在备课、上课和课后经常反思自己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为了验证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备课、上课和课后经常反思如下几个简要问题:

1.我要教什么?——教学目的与重点、难点是什么?重点如何强化?难点如何突破?目标在何时用何种方式呈现?2.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3.我所教的学生学到了多少?哪些内容学生没有学好?为什么?4.学生在重点难点上花了多少时间?是不是玩忘了或玩过头了而本末倒置?5.我安排了哪些问题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6.我设计了哪些新旧知识滚动复习的关联点?课堂小结是否体现了系统性和归纳性?每堂课之间是否有些共同因素串联,以发挥整体性的优势?

唯有在这些方面下足苦功,注意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所授知识的层次,区分不同学习阶段,堂堂“深加工”,节节“公开课”,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才能使学习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师切记不要把活动设计搞得忽东忽西、忽高忽低,要克服浮光掠影般随意的做法。

当然,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还应考虑到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自主性、探究性、延展性、层次性等多种原则。因此,教师要在遵循小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及特点前提下,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唯有如此,才能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加上真正的“助力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小学英语活动设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