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矛盾_小组合作论文

如何处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矛盾_小组合作论文

小学语文课改中几点矛盾的处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小学语文论文,课改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都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处理有效教学矛盾中,还存在着一些偏颇,本文试对此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矛盾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随着由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学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大。其中,最突出的提法就是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法下教师满堂灌,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填鸭式”的模式,而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许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的影响,在内心深处并未真正认可新的理念,潜意识里,依然存在对学生、对课堂的控制和支配欲,总希望学生的学习沿着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目标。

一位教师执教《秋游》时,在教学最后,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同学们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他们会喊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他们会喊秋天真好啊!”有的学生说:“他们会喊秋天真漂亮啊!”有的学生说:“他们会喊秋天真好玩啊!”……许多学生喊过以后,这位教师出示了一块小黑板,“让我们一齐来喊一喊”。于是教室里响起了整齐划一的声音:“秋天真美丽啊!秋天真好玩啊!秋天,我们爱你啊!”这种教学使学生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此,课程专家提出以下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当被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要求所制约。教育专家李希贵也指出:“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是一个僵化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神奇而又多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矛盾二: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统一,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单有知识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能力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能力本身也只有在知识的学习、训练中得以体现和提高。李吉林也说:“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学生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而事实上,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知识能力,很少从情感态度因素上把握教学内容。

《黄山奇松》是一篇集趣味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文章,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能紧紧抓住重点问题来进行教学,也采用了让学生读读说说议议的方法,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整节课教师态度严肃、不苟言笑,只注意课文的内容与主题,忽视了黄山松本身给人的美感与启迪。课后,有位学生这样说:“我刚读到这篇课文,觉得黄山松很奇,可现在我觉得一般……”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这样在教师讲解、学生“理解”中枯燥地结束了,还谈何情趣!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是人的世界,是活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情感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也会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同样,还是《黄山奇松》一课,另一位教师这样教学:一开始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老师生动地介绍屏幕上演示的黄山奇松,然后说:“你想了解黄山奇松哪些特点呢?”学生随即兴趣盎然地读起书来。在精读课文时,采用了分角色朗读、赛读、选读、转换角色说话等学生喜欢的形式理解课文。最后,还让学生查一查黄山松的资料……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且意犹未尽。

同样一篇课文,在这堂课中,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营造一种教师、学生、作者最佳情感境界。而且还努力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矿藏,让学生在愉悦兴奋中学习语文,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和谐统一。

矛盾三: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诚然,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能够成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但我们在听课中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为了迎合课程改革的精神,一些教师把小组合作看作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哪节课少了小组合作交流,任课教师一定会觉得这节课没有体现课改精神,没有生成充满活力的课堂。而把学生独立思考说成是一种封闭的孤军作战,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

于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小组合作交流便成为课堂上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任课教师把每个教学内容,不论难易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一声令下,孩子们3人一组,或5人一组,合作学习达到了“随手拈来”“动辄合作”的地步。从表面看,课堂气氛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时间不充分,小组合作显得匆忙而零乱。

一位教师执教《第八次》一文时,对于“每段内容读懂了什么”都组织讨论,小组讨论达5次之多。频频的小组合作讨论,不但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削弱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而且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应该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思考有着小组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才会有话讲,才可能出现各种观点的碰撞,激起创新火花,才能真正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省时省事又高效的目的。

矛盾四:独特体验与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获得独特的感受,但过分地追求多元化、无原则地“尊重”学生,也会导致教师在学生面前无所适从。

教学《九色鹿》时,有一位老师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文中的两个主人公——九色鹿和调达的看法,在学生们谈了九色鹿的善良、勇敢,调达的卑鄙之后,有一位学生突然说:“我觉得调达还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因为九色鹿救了他,他说愿意永远做他的奴仆,终身受他的驱使……”此时,老师没有否定,而是肯定:“你读书可真仔细,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表面看,这位教师强调了学生的多元化体验,但他同时也把课文机械地割裂成一盘散沙。

该如何在师生、生生、生文之间的平等对话中淘出金沙,凝结成真正的“金子”呢?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决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取向的中立者,理应从文章的整体着手,在关注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同样是执教《九色鹿》,当有学生也发表了与上述学生类似的观点,有教师马上进行引导:“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好,但窥一斑不能知全形,再好好读读全文,你一定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该生读文后说:“一开始调达这样说,是虚假的。后来见钱忘义才是他的本性。”教师的引导,很好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课文的人文价值统一了起来。

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处理好这一门艺术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但要看到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更要看到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引导学生能够走出文本,感悟新的价值。走得进,出得来,个性与共性,文本与生活,也就相得益彰。

矛盾五:客观表扬与善意批评

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要尊重和赏识。于是,有的教师无论学生表现如何,都一味给予表扬。

教学《静夜思》,老师问学生:“什么叫举?”一位学生回答:“抬。”老师表扬道:“棒极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教室里响起了“棒!棒!你真棒!”的夸奖声,老师也同时在这名学生的脸上贴了一颗五角星。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的脸上被贴了好几颗五角星,看起来像唱戏的。

还有的教师借口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是采取滞后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一节课下来,老师少有评价或不评价的现象。以上做法,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余文森教授认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和准确的答案。尤其是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只有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以“客观评价”为基础。

标签:;  ;  

如何处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矛盾_小组合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