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的三种新视角_亲子成长论文

亲子阅读的三种新视角_亲子成长论文

亲子阅读的3个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亲子论文,新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读什么书

——谈谈童书的价值观

对于童书的选择,除了一般的标准之外,我特别看重一条,就是书的价值观。任何一句话,都会包含价值观,再简单的童书,也有它的价值取向。这个东西很隐蔽,可能很多妈妈不大注意,但我会严格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过滤童书。因为,孩子只会判断一本书的形式和内容是否适合他,看不到价值观。孩子的价值观几乎是一片空白,童书会借着它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价值观直接传递给孩子。所以,童书的价值观,必须要由成人替孩子把关。

当然,价值观严格来说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不同的成人也会有不同的偏好。这里我仅举两个例子,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选择童书时的价值观标准。

比如说,我家一本书上有首说布娃娃的童谣,最后是这么两句:“一天到晚笑哈哈,我是一个好娃娃!”这两句我总是隔过去,不念给女儿听。老公觉得很奇怪,我就把这两句话里包含的价值观解释给他:一天到晚笑哈哈才是好娃娃么?只有笑才是良好的情绪么?隐含的意思是,哭就不是好孩子。就像我们许多成年人认为的,哭泣、软弱、悲伤、愤怒都是负面情绪一样。一旦我们把本来都属于正常的情绪区分成正面的和负面的,内心的挣扎就一定会与我们紧紧相随了。其实,人本来就会有各种情绪,有高兴,有悲伤,有软弱,有坚强,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些情绪一视同仁地接纳,情绪都会自己来,自己走。当悲伤和软弱不再额外带给我们许多负面的自我评价时,我们的内心会更加坦然,更加有力量。不要小看这简单的两句话,许多观念往往是通过这些不经意的语言传递给孩子的,当孩子心中植下了这样的信念,无形中要增加她多少心灵上的负担!

我曾经看过一本婴儿刊物上面的故事,大意是:熊妈妈要出门几天,托小熊照顾妈妈种的花,小熊答应了。妈妈走后,小熊每天荡秋千、踢球……玩得很开心。妈妈回来后发现,因为小熊只顾着玩,忘了浇水,结果花都干死了。这个“寓教于乐”的故事,看起来道理还是比较明显的: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寓教于乐是件好事,可它要讲的道理,在我看来却违反了孩子的天性。首先,我觉得熊妈妈把小熊一个人丢在家里自己离开,却没有对小熊进行任何安慰,做法欠妥。故事根本没有强调妈妈有什么不得不离开的理由,丝毫不同情独自在家的小熊,显然写故事的人是站在妈妈的立场上,而绝非孩子的立场。其次,花是妈妈自己养的,当然,妈妈可以请小熊帮忙,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他没有做好也很正常,不能说是他们的错。我想,如果把故事改成是小熊自己养的花,可能会好一些。当然,故事这样讲述恐怕就是故意要包含这样一个观念:孩子应该帮妈妈的忙,不帮妈妈忙的就不是好孩子。这又是只想讨妈妈们的欢心,而置孩子需求于不顾的地方。最后,荡秋千、踢球……这些玩耍正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的保证,对其隐含批评之意,实质还是批评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看过之后会给自己增加负面的评价。简单地说,我觉得儿童书应该服务于儿童,而不是服务于成人,儿童的首要任务是发展自己,而不是符合成人生活的要求。

读多少书

——小小孩不需要很多书

现在有很多重视亲子阅读的妈妈,会给两三岁的孩子买很多书。如今的童书市场非常繁荣,书多,好书也多,问题是,这样的“书香童年”对于小小孩的发展,是否真的有益而无害?好东西吃多了会不会消化不良?孩子的书太多了,会不会过犹不及?

蒙台梭利与华德福是两种目前接受较广的教育理念,它们虽有不同之处,但我发现,在阅读方面却有些惊人的相似。首先,两种理念都支持让孩子阅读,同时也都认为,阅读不应该是幼儿的主要学习、发展方式。幼儿的发展与成年人的学习完全不同,对于婴幼儿来说,最主要的发展方式是活动,身体的活动和手的活动。蒙台梭利特别强调手是大脑的表现,中国人也有所谓“心灵手巧”的说法。婴幼儿主要的发展方式是户外活动,拥抱大自然;是动手操作,亲自探寻真实世界的奥秘。安静地坐在那里读书,可以成为孩子丰富生活的一项有益活动,但不宜喧宾夺主,让阅读大量占据孩子的日常生活时间,挤占了本来可以进行的操作活动或自由玩耍。

其次,两种理念都非常强调小孩子需要反复阅读。只有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才能让孩子真的吃透一本书。如果孩子不厌倦,甚至可以两三个月都只读同一本书。成年人读书是了解书中的信息,博览群书固然有益。但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最初看书中的图画,然后学习书中的词语,后来从中吸收逻辑,继而才能理解前后因果等等。虽然是千百遍地阅读同样的内容,但孩子从每次阅读中都会学习到新的东西。阅读熟悉的书,有助于孩子更深入地理解学习,而贪多大量地阅读书籍,则有可能让孩子总是在书本语言的表层打转。

我早先也曾懵懵懂懂地给女儿买了一些书,当我知道这个道理以后,立刻停止给孩子购买新书。现在,3岁女儿的书架上大约有五六十本书,我完全凭她自己的兴趣选择来读。常读的也就是那二三十本,翻来覆去。迄今为止,还有许多书根本未及阅读。我觉得两三岁的孩子,确实未到博览群书的年龄,低幼童书不需购置太多。待孩子长到四五岁时,不大需要重复了,如果有兴趣,不妨多读点,但那时需要的图书形式可能又有所不同。

英国作家麦考利说:“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要想让孩子的人生真正从书中受益,我以为,关键点不在于孩子3岁的时候读了多少本书,而在于从小就培养孩子“吃透书”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避免使孩子养成数量第一、深度其次的阅读观念。

如何读书

——从婴儿开始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可以从0岁开始,贯穿终生。不过,婴儿的“阅读”与成年人的阅读大不相同。我女儿从6个月会坐之后,就开始了自主阅读。她对书的兴趣是从撕书、咬书开始的,后来才是翻书、看书上的图画。直到2岁多,她也不是每次都愿意听我讲完书上的内容。所以,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按照书上的原话来读,大多是自己简化到每页只有一句话。

我觉得书对于孩子来说,首先是一种物体,是一个玩具,孩子熟悉了它的物质特性之后,慢慢才会体会其中内容的丰富多彩。如果想让孩子对书的兴趣发自内心,我觉得一个好方法就是让这个兴趣自然而然地去发展,尊重孩子对书的物质特性感兴趣的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妈妈需要做的是准备一些特别的书,价值不大可以让孩子撕坏的书、专门给小孩设计怎么也撕不坏的书,等等,然后让孩子尽情地与书亲近,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书、爱书。女儿有些书撕坏了,过几个月后,我会原样再买一本。如果孩子没有兴趣,不必急于给孩子讲解书中的内容。

要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首先是自发阅读,由孩子选择阅读时间、地点和书目。再者,我和女儿阅读时,都是由她自己翻书页,由她来掌握节奏,妈妈要观察孩子的关注点在哪里。我觉得,所谓自主阅读就是妈妈跟着孩子的关注点做解释,而不是相反,让孩子跟着妈妈的关注点来被动地听。最初,孩子可能会对一些非常细小的东西感兴趣,我记得女儿一度很喜欢看页码,每翻一页只看页码,别的什么都不看。那我就只读每页的页码,就这样把一本书从头“讲”到尾。有时候,她可能会反复指图画中的一些细节,那我就只给她介绍这些细节,而不讲整个情节。慢慢地,孩子开始对文字感兴趣,又会叫我反反复复念同一段话,而其他的页连看也不看。我始终谨记:孩子是阅读的主体,而我不过是她的助手、她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觉得,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听过多少个完整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小就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只有尊重孩子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标签:;  ;  ;  ;  ;  

亲子阅读的三种新视角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