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道路综合改造设计思路及要点的探讨论文_伍建军

伍建军

身份证号码:35072319910xxxx319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各地城市交通所承担的任务日渐加重,环境污染、交通安全、交通堵塞等问题也开始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选择了某地市政道路综合改造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实例详细论述了市政道路综合改造设计思路及要点,希望论述内容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字:市政道路;综合改造;人行道

修建大型立交、大刀阔斧拓宽道路属于较为传统的市政道路改造路径,但对于道路路幅宽度有限、道路两侧开发密度较高的市政道路来说,传统的改造路径缺乏实际应用的硬件条件,基于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市政道路综合改造设计因此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1.工程概况

为提升研究的实践价值,本文选择了某地位于老城区中心的S街作为研究对象,作为老城区重要的综合性干道,S街道路在改造前存在路面损坏严重、主要节点不畅、道路拥堵、站点位置设置不合理、道路乱停车现象严重、路面材质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都使得S街道路的整体环境、运行现状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目标。此外,S街道路还存在相对偏窄、穿越核心商业区、周边支路系统不完善、未作渠化处理(部分交叉口)、非分隔护栏设施陈旧、未设置行人信号灯(部分交叉口)等不足,这些同样需要得到重点关注。

2.市政道路综合改造设计思路及要点

2.1设计思路

结合S街道路现状,综合改造设计需围绕纵断面、交叉口、公交站、路面、人行道、机非分隔栏展开,各支路的路幅宽度和相交情况、沿线交叉口渠化现状也需要得到关注。此外,结合实际测量和钻芯取样,可确定S街道路路幅宽度为30m,路面结构包括≥30cm的二灰碎石与20cm的水泥混凝土。

2.2纵断面设计要点

改造设计道路的地面标高除桥梁及桥接坡外大部分处于66.1~67.5m之间,因此纵断面改造设计需遵循以下要点:(1)满足最小加罩厚度要求。考虑到需尽可能利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因此需要在满足最小加罩厚度要求的前提下开展结构层设计,即10cm最小加罩厚度。考虑到路面标高变化,采用最小纵坡长度作为纵断面改造设计的控制项,而为了避免对周边商业带来负面影响,局部路段可适当降低标准(一档),因此最终可确定路段平均加罩厚度为12cm,原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一般抬升4cm,且S街道路中心线一般加罩厚度大多在10cm以上。(2)其他要求。需保证纵断面改造设计中参照沿线地坪标高(改造完成后),同时还需要保证交叉道路与改造纵断面后的道路接顺(与既有道路交叉口处),竖曲线半径、纵坡度等重要参数必须满足技术标准,敷设管线覆土要求、工程间的标高衔接点处理也需要同时得到关注[1]。

2.3交叉口设计要点

S街道路的交叉口改造设计严格意义上属于渠化改造,这是由于位于老城区核心商业区的S街道路涉及的交叉口均为考虑渠化设计,因此需要对其中两个交叉口开展渠化改造设计,其中A交叉口采用渠化三进二出的改造方式,即进口道布置一根右转车道、一根直行车道、一根直左车道,B交叉口同样采用渠化三进二出的改造形式。

2.4公交站设计要点

S街道路所在地核心商业区域内的公交站点基本位于其沿线,这使得该市政道路分布有大量公交站点,但在笔者的实际调研中发现,这类公交站点多属于沿路路边停靠式车站,部分则处于交叉口进口道位置,这一现状便使得公交站点对S街道路的通行能力带来了较为负面影响。因此,在S街道路公交站改造设计中,设计人员采用了港湾式公交车站替代原公交站点,同时也实现了部分公交停靠站的归并整合,港湾式公交车站的站台长度处于30~40m区间,宽度则统一为2.0m,图1为港湾式公交站改造平面设计图[2]。

图1 港湾式公交站改造平面设计图

2.5路面设计要点

路面的改造设计属于S街道路改造设计的关键,而结合道路实际,工程最终采用了“白改黑”改造设计方案,这是由于现场踏勘结果显示原路面大部分板块外观尚可,仅有少数白色水泥砼路面板角碎裂、板块断裂,同时存在较为普遍的板块灌缝材料磨耗缺失情况,主要道路交叉口路面局部存在易形成积水点的凹陷和裂缝,但平整度和外观均较好。结合具体的路面现状测试成果报告可确定,水泥板块主点的弯沉平均值处于0.02~0.2mm之间,其中有24块(3%)板块水泥板块差异弯沉值≥0.06mm或主点弯沉值≥0.20mm,各种路面破损213块(26.7%),总共翻挖板块48块(6%),包括24块调整纵断面标高的版块和24块严重破损板块。

由于荷载和温度的共同作用是反射裂缝(水泥混凝土加罩沥青加铺面层后)产生的主要原因,荷载作用和温度变化分别引起的竖向剪切应力、拉应力,则会分别造成竖向变形和拉伸变形,罩面层在应力集中传递影响下便会最终出现断裂情况,因此改造设计采用了可防止或减缓反射裂缝产生的“白+黑”面层,这一改造设计具体由旧混凝土路面加固处理、改性沥青粘结层+满铺聚酯玻纤布、GSOG-13应力消散层6cm(最大8cm)、稀浆封层0.5cm、SMA-13(SBS改性)4cm组成。

2.6人行道设计要点

笔者在参与现场踏勘中发现,S街道路原人行道铺装存在景观效果差、材料陈旧问题,这使得人行道路面表现与周围商业环境极不协调,同时人行道部分位置存在脏蚀现象严重、路面破损严重、难以清洗等问题,这进一步降低了人行道行走舒适性和耐用性。因此,改造设计采用了芝麻灰和芝麻黑花岗岩作为铺装面层材料,规格为40cm×40cm×30cm,而侧石材料则选择了芝麻灰花岗岩,规格为100cm×12cm×30cm,平石材料为芝麻灰花岗岩,规格为100cm×30cm×13cm。

2.7机非分隔栏设计要点

结合现场探勘,可确定S街道路原机非分隔栏存在损坏严重、样式陈旧、无法满足车道分离(快、慢)需要等不足,因此改造设计统一更换了S街道路机非分隔栏,选用的机非分隔栏具备样式简约、时尚特点,同时在机非分隔栏两侧设置了悬挂花盆,商业区内部的交通安全、S街道路的美观性均由此得到了更好保障。

结论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综合改造设计具备较高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纵断面、交叉口、公交站、路面、人行道、机非分隔栏改造设计要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市政道路综合改造设计路径,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改造设计水平,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森林城市等先进设计理念的融入必须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董方.城市化道路改造设计方案研究——以北京市宋梁路(北运河—通燕高速)为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06):37-41+364-365.

[2]李德清.德化县片区市市政道路建设研究思路的探论——德化县城东古洋片区道路工程设计及场平建设思路[J].四川水泥,2018(06):60-61.

论文作者:伍建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关于市政道路综合改造设计思路及要点的探讨论文_伍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