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挑战--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下的发展中国家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严峻挑战--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下的发展中国家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严峻的挑战——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下的发展中国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严峻论文,浪潮论文,技术革命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技术革命,“信息高速公路”,这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由美国掀起的这场高技术群革命波及世界各个角落。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各自的信息高速公路规划,并在这场全球性的信息技术革命高潮中正取得领先地位,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竞相采取各种措施争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差距,早日进入信息社会。发展中国家对信息技术革命倾注的热情,表明了这些国家试图利用高新技术,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然而,发展中国家面临信息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不光局限于信息技术层面,更是对其经济、科技、教育实力的挑战,对其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人的观念形态的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信息技术革命差距正日益加大。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那么,可以预言,在即将进入的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差距仍将继续存在,面对已成为信息强国的发达国家,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将继续处于信息弱国的地位。

一、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革命概况

信息技术革命,就信息技术本身而言,是指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缆为骨干的超大容量高速电子数据传递系统。这个系统由一系列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如半导体技术、现代信息传输技术、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综合技术等)所组成。各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也不同。近几年来,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增长率有稳定提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和拉美地区)对信息技术革命倾注的热情不亚于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东地区)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有限度地打开了本国信息技术革命的大门;而那些经济最不发达最贫穷的国家(如48个最不发达国家),显然首先要解决的是饥饿和社会稳定问题,信息技术革命对他们而言目前只是空中楼阁。这表明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正冲击着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们能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大道上走多远,虽然取决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但是试图躲避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已不可能。

(一)亚洲地区

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革命无疑走在其它发展中国家前面。 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 从1990年以来,亚洲总的电话线路数量年递增11%,超过其它任何地区的增长速度(注:《亚洲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参考消息”1997年9月1日。)。美国国际数据公司估计亚洲市场的国际电信营业额占全世界的25%,几乎与西欧市场相当(注:《亚洲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参考消息”1997年9月1日。)。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1997年2月10 日发表题为“1996年和1997年亚洲走俏商品”的调查报告,该报告的调查对象为亚洲的一些大城市:香港、新加坡、台北、孟买、胡志明市、曼谷、马尼拉。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是“信息化技术设备正在市民中普及,互联网络、个人计算机、便携式电话、汽车电话、卫星广播、有线电视等信息化商品市场规模急剧扩大。这些城市信息化的特点是,跨越了普及中的某些阶段,直接进入最新、最尖端技术阶段。”(注:《信息商品走俏亚洲大都会》,“参考消息”1997年3月5日。)亚洲“四小龙”、印度和我国就是这个地区信息技术革命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和地区。

亚洲四小龙:新加坡,早在1994年元月就开始实施将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智能岛”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总计划,该计划预算经费为20亿新元。1997年,有5%的新加坡人加入因特网,这个比例是日本的4倍(注:《亚洲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参考消息”1997年9月1日。)。韩国,早在80年代韩国就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战略方针,1994年又提出到2015年为止共投资44.8万亿韩元建设名为“超高速信息通信网”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5年韩国国内信息产业产值达504.77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445%,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从1994年的9.2%增加到1995年的11.2%,成为国民经济核心产业(注:《信息产业已成为韩国的核心产业》,“国际商报”1996年10月19日。)。香港,香港的国际电脑网络发展迅速,还在1995年因特网用户就名列“四小龙”前茅,现在全港共有120家电脑网络供应商为50万个用户提供服务, 百多间网上服务供应商为顾客编写网页,提供多项网上广告服务(注:《无限商机在“网”上》,“经济日报”1998年3月8日。)。台湾,早在1984年台湾的信息产业出口额就达47亿美元。1995年,台湾软、硬件工业海内外工厂总产值达213.1亿美元,产业总产值增长率高达33.3 %;信息产业全年总产值高达196.66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34.9%(注:黄钦勇《台湾资讯工业成长现况与趋势》,《新华文摘》1996年第9期。)。在1998年全球经营最佳的信息技术公司100强中台湾公司有四家。

印度: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1998年3 月访问印度时曾预言“印度将成为21世纪的软件超级大国”,这句话道出了印度发展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即软件领先。1997年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年增幅近45%,其中软件业增幅在60%以上;印度信息技术产值在1995—1996财政年度达1000亿卢比(28亿美元)。支持印度软件业迅速发展的是16万国内软件从业人员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信息技术人才库。印度软件以其成本低、质量好、经久耐用、交货迅速为特点,因而能在全球按客户要求设计的软件开发市场中占据16.7%的市场份额(注:谷越《印度软件业不“软”》,“中华工商时报”1998年1月22日。)。

中国:近几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很快,信息产业产值由1980年的100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2457.8亿元,1996年的2982亿元。1997 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00 亿元, 利税185亿元,出口创汇250亿元,全行业平均年增长率在25%以上,远远超过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1997年,公用电话总容量超过1亿门,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话网;计算机销量320万台,增速超过50 %(注:宋战美《信息时代的中流砥柱》,“中国证券报”1998年6月8日。);到1998年底,Internet网用户人数达21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达74.7万台。

(二)拉美国家

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进入90年代后,政局相对稳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保持在3%以上,这就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打下了基础。最近8年来,拉美发展中国家的个人电脑销售量持续增长, 每年进口各类电脑及设备总值占该地区每年122亿美元总销售额的28 %(注:《拉美电脑市场增幅大》,“国际商报”1996年9月29日。)。 据世界经济论坛《199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提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及专利”全球排序看,一些拉美发展中国家如:委内瑞拉、墨西哥、智利、秘鲁、阿根廷、巴西被排在29—40位之间,都位于我国之前(注:《世界经济》1998年第8期。)。巴西早在80 年代中期就制订了《信息十年整体规划》,1996年巴西电信公司赢利32亿美元,成为全国赚钱最多的国营公司和世界四大赢利电信公司之一(注:《巴西电信业经营有方》,“国际商报”1997年8月31日。)。

(三)非洲

长期以来,非洲就是贫穷、饥饿、战争和种族仇杀的代名词,就是这个最穷的大陆,也开始与国际互联网络联接起来。1994年以来,有近20个非洲国家制订并开始实施电信工业计划,计划中提出建成环非洲光缆线路和统一的非洲程控电话网、移动电话网,并引进具有当代水平的电信管理技术。从1991—1995年,外国进入非洲电信业的资金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现在非洲已有2个可进入国际互联网络的信息网, 它覆盖20多个国家(注:《电信工业成为非洲新增长点》,“中国经济导报”1997年9月19日。)。

除上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外,东欧、中亚、西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例如,叙利亚、伊朗、沙特、阿拉伯这些伊斯兰教国家,尽管传统的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使社会成员对互联网络抱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但是,这些国家的大学、政府部门也开始和国际互联网络连接了起来(注:《因特网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参考消息”1998年7月24日。)。

尽管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开展起来,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仅以因特网用户和个人计算机用户为例。1999 年1月6日联合国技经贸易信息新闻发布了“信息社会与全球化”一文, 提供如下数据:全球因特网用户1.3亿人,其中发达国家用户1.2亿人,占92.2%,发展中国家用户1000多万,只占7.8%;发达国家每6.8人中有一名因特网用户,发展中国家每440人中才有一名用户;美国每15 名居民拥有一台计算机(加拿大为24人、欧盟是55人、日本为91人),拉美发展中国家每1120人才有一台计算机,非洲发展中国家平均25127 人才有一台计算机(注:《信息社会使南北差距更大》, “参考消息”,1998年1月12日。)。这种巨大的差距, 显示了信息技术强国与弱国之间严重的两极分化。

二、信息技术革命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发展水平的挑战

信息技术革命带给人类的既是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也是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技术创新和发展、资源开发和利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这三方面都需要经济实力、科研能力、教育发展水平作基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实质上是对其经济实力、科技领先水平、教育能力的挑战。而经济、科技、教育的严重落后正是阻碍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革命的三大主要因素,也是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信息差距的重要原因。

1.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信息技术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信息技术革命之所以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并掀起热潮,就因为这些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199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72538亿美元,而中国、俄罗斯、捷克、波兰、印度、印尼、菲律宾、泰国等14个发展中国家的GDP合计才只有24385.8亿美元(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产值的1/4,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产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还不到1 %。 美国和欧洲的公司在1998 年全球1000家公司排行榜中处于最强的地位,其中美国公司约占世界领先公司的近一半,欧洲公司占据排行榜1/3强的位置(注:《商业周刊》(中文版),1998年第10期、1999年第3期。)。 再以亚洲部分国家为例,1996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5997.1亿美元,亚洲四小龙为10084.28亿美元,中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印度七个国家合计才只有1431.90亿美元; 名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日本为36575美元,四小龙合计76479美元,中国等上述七国合计仅有 11024美元。经济实力的差异,导致在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上的巨大差别,从下表可见一斑:

国别或地区 投入额(百万美元) 占GDP的比例(%) 投入额人均值(美元)

美 国150591 2.36587

日 本 71208 1.70571

德 国 47128 2.72584

韩 国 2651 0.87 60

台 湾 1385 0.70 66

中 国 1645 0.10 1

注:数据为1993年,资料来源:《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23期22页。

2.科技 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发达国家能加大科技投入,从而使它们的科技实力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世界经济论坛《199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提供了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科学与技术发展概况,该报告将科学与技术分为技术领先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研究与开发占GDP 比重三部分,每部分设定调查指标最高分为7分,最低分为1分,按指标高低排序。在技术领先水平方面,排在前10位的全是发达国家(以色列除外),排在30位以前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只有9个;在科学研究水平方面, 排在前10位的仍是发达国家(以色列除外),排在30位以前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只有10个;在研究与开发占GDP比重方面,排在前10 位的还是发达国家(韩国除外),排在30位以前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只有6 个(注:《世界经济》1998年第8期。)。

下表还可以说明科技实力的差距:

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开发 从事研究与开发

国 别与开发经费

经费占GDP 的科学家和工

(亿美元)

比重(%) 程师(万人/年)

(1996年)

美 国 1846.65 2.55(199年)

96.27(199年)

日 本 1531.81 2.78(199年)

55.20(199年)

德 国

536.28 2.26(199年)

欧盟十五国

77.81(199年)

韩 国

135.22 2.68(199年)

10.05(199年)

中 国39.33

0.5(199年)55.9(199年)

每万名劳动力中

国 别的研究与开发工 科技实力

程师和科学家

(1998年)

(人)

美 国 74.3(199年) 100

日 本 80.4(199年)89.30

德 国 72.12

欧盟十五国 46(199年)

韩 国48(199年)50.57

中 国

6.8(199年)58.57

资料来源:《瞭望》1998年第44期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经费在世界科技总经费中只占3%, 其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为世界总数的13%,科技与开发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4 %(发达国家一般为2—3%)(注:冯江源《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增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4期。)。

强大的科技实力,使发达国家在国际信息技术市场上一直保持着绝对优势。如美国,1990年美国控制了世界微处理机市场的75%,到1993年控制份额上升到90%;微软公司供应的软件操作系统占世界份额的80%,应用软件占世界份额的50%(注:李兵《从美国“新经济”看加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8 期。 );1998年,在世界10大信息技术公司中美国占了8家, 全球经营最佳的信息技术公司100强中美国公司占了76家(中国台湾4家、中国香港2 家、新加坡1家)(注:《商业周刊》(中文版),1998年第10期、1999 年第3期。)。科技实力差距如此之大, 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很难做到依靠本国的科技实力去开发高新技术,于是通过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设备、依靠本国大量廉价劳动力从事组装业的方式来促进本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就成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这种被称为“没有根基的高技术产业”虽然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增长,但一时的繁荣带来的却是本国经济的猛烈滑坡,这也是造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在科技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依附性将进一步加强,技术上受制于人,成为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的推销市场,这一局面在很长时间里将不会改变。

3.教育 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无不以教育的提高为依托。接受过良好教育,具有积极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科技繁荣、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率先进入信息社会,亚洲“四小龙”的信息技术革命之所以能走在其它发展中国家前面,教育的高速发展为这些国家造就了高技术所需要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反之,教育的极端落后,则成了发展中国家进入信息社会的巨大障碍。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说明。(1 )教育经费投入: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1995年5 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发表了《教育状况》报告,该报告指出:1992年经合组织25国教育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达到6.5%, 用于各类各级学校的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6.1%,25 国财政教育经费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平均达12%(注:《经合组织国家重视教育投入》, “参考消息”, 1995年5月7日。)。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一般都在4%以下,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2.6%(1992年),我国1994年只有2.2%,到了1997年也只有2.49%, 同年我国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全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4.67个百分点,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高于当年全国财政收入的指标(注:《我国教育总量增长——但增幅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指标》,“经济日报”1998年10月13日。)。(2 )国民受教育程度及年限:国民受教育程度及年限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关,诺贝尔奖得主、美国著名学者舒尔茨曾经论述过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智力劳动方面的智力比是:大学∶中学∶小学=25∶7∶1,这说明劳动者受教育素质越高,劳动生产能力就越大,越能适应包括高技术产业在内的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1992年经合组织成员国7岁儿童入学率平均达到99.6%,加拿大、美国、日本、 瑞士等国均达到100%;中等教育阶段14岁儿童的入学率平均达95.4%, 多数国家超过97%;17岁青年在高中和大学的入学率平均达到74.6%,同一年龄段大学的入学率达42.4%,日本、比利时、瑞士等国超过50%(注:《经合组织国家重视教育投入》,“参考消息”,1995年5月7日。)。发展中国家,1995年25—25岁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到10%(我国平均每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仅24人),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不到20%,接受小学教育的只有20%—30%(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文盲仍占很高比例,例如,南亚地区文盲几乎占全球文盲的一半——成人3.75亿(印度文盲1995年高达72.5%),以致于该地区成了“世界上最贫穷、文盲率最高、营养最差、最歧视妇女的地区”(注:《南亚:教育的重灾区》,“参考消息”1998年5月10日。)。 如果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代文盲的定义“不识字”,“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包括文字、图表符号”,“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来衡量,那么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文盲数量更要多得多。再看国民受教育年限,早在1970年,日本25—34岁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就已达到11.1年,美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2年、英国是11年。而我国1990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71年、6.24年、4.31年(注:刘长明《知识贫困是一切贫困之源》,《新华文摘》1998年第12期。)。

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教育严重落后,另一方面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优秀人才又大量流向国外。这对人才匮乏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是雪上加霜。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的一流大学,1998年该校30%的毕业生(超过500 名)到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计算机系80%的毕业生去了硅谷,在硅谷约2000名新创业者中,40%是印度人,其中有一半是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本国最优秀人才的外流令印度政府也深感不安(注:《商业周刊》(中文版),1998年第10期、1999年第3期。)。俄罗斯最知名的100位科学家中有50位已离职,科学界已失去了其顶尖研究人员的40%,智力流失的损失达300亿美元(注:任波《知识经济:挣钱还是花钱》, 《新华文摘》1999年第2期。)。我国的北大、 清华成了为别国培养人才的“后备库”,在欧美攻读博士学位的北大毕业生,95%拿到学位后留在了欧美等国。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上的反差如此之大,使发展中国家不但是经济上的穷国,也成为知识穷国。教育的严重滞后,使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廉价劳动力,而高技术信息产业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却难以满足。在这种情况,争取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信息差距,谈何容易。

三、难以避免的选择

信息技术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其影响就不只局限于经济、技术领域。它所具有的高度开放化、网络化、渗透性强、传播迅捷等特点,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也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信息技术革命挑战是对其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观念形态的挑战,这是更为严峻的挑战。如果说,经济、科技和教育的落后是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有形障碍”,那么,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的观念形态将是影响信息技术革命进程的又一重要因素。当一个发展中国家固有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受到互联网络猛烈冲击时,采用一切措施抵制或限制互联网络的侵袭,维护国家固有的政治体制、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就成了政府要做的一件大事。就如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所说:“我们决定讨论建设性地和有效地使用因特网的问题,以便防止可能出现任何不利影响。”类似的话,叙利亚计算机协会发言人萨阿杜拉·阿迦·卡拉也说过“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是传统社会,我们必须知道是否会有某种不适宜我们社会的东西。我们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注:《因特网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参考消息”1998年7月24日。)这种态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具有代表性。 既然无力抗拒信息技术革命浪潮,那么有条件地接受它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信息的差距,就意味着知识的差距,国家强弱的差距。穷国越穷,富国越富,已不仅仅是财富问题,更是知识创新能力问题、信息技术应用发展问题。面对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处于“两难之境”:接受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就是允许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传播媒体对国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抵制、拒绝、限制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又意味着对知识的封锁、对国家社会进步的漠视。发展中国家必须做出选择,这是难以避免的选择。除非真的想游移于世界社会经济发展之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逃避这种选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革命作为知识经济的代表,它为知识经济的全面到来开了先路,并在知识经济时代起着中坚作用。发展中国家只有抓住机遇,接受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才有可能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差距。否则,信息弱国、知识穷国的命运将不可避免地伴随发展中国家走过21世纪。

标签:;  ;  ;  ;  ;  ;  ;  ;  ;  

严峻挑战--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下的发展中国家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