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_政治论文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_政治论文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社会主义论文,政治文明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3)01-0020-05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党章也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这是 我们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做出部署,并 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三大基本目标。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战略部署,对指导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推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落实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从总体上说,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有机结合、互 相作用的统一体。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成果和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 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成果和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 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成果和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 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这就是说,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 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成果和政治进步的状态。政治文明从内容上说,包 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进步性成果:政治文化,指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 累,它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即先进的政治 理念;政治制度,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 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 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在现代政治文明中还包括政党与国家政权关系的规范;政 治过程,即社会过程中与政治权力和决策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它是政治生活的动态方面 ,包括了政治系统从输入到输出的全部活动,现代政治文明特别强调政治过程的民主性 、法制性、公平性、服务性和透明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标示着 一个社会的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发展状态,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国家的文明 水平,影响或制约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江泽民同志提 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

其一,强调政治文明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这一过程具有的演进与进化的性质,应把我 国政治体制改革纳入整个人类社会政治发展与政治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加以把握,注重吸 收借鉴人类以往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特色 。

因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毕竟是整个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链条上的一个高级阶段,理 应体现出文明发展的连续性。从宏观的社会发展的阶段看,人类的政治文明区分为奴隶 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前三种社会政治文明固然也 是沿着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形态的轨迹运行的,但却始终表现着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 政治统治关系以及少数社会成员对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权力控制形式。所以,尽管人类社 会政治制度的更迭依次表现的是更高的政治文明层次,但政治文明的性质却没有出现质 的变化。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才在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否定了人剥削人的政治制 度,它以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剥削性质的政治制度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政治舞 台上,实现了政治文明发展的质的飞跃。这不仅表现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 ,而且还表现在确立了人们相互间的平等关系,人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民主权利。当然 ,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 政治文明,不可能在其形成之日起就表现得尽善尽美,更何况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 家,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 继承自身已有的政治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更需要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进步 的、共性的成果。

其二,强调文明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政治不能脱离社会文明发展的大格局,应把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纳入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加以把握,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大体可划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相应地,文明也就包括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层面。这一点,马克思早就说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 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 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P32)这里,马克思不是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制约 的对象简单地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是划分为并列的社会生活、政治 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就是说,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社 会的结构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基本结构,相应地,文明的结构也分为三个部分, 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2](P184-186)人类社会文明的三个部分之间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必须协调发展。如果说,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第 二步目标着重于物质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话,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则着重 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 进步。正是根据文明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7月16日考察中国社会科 学院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 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这次在党的十 六大报告第五部分又开宗明义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总体上滞后于日益深入的经 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体制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阻力,很大 程度上是来自于政治体制中所存在的某些弊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 发挥出来。经济体制改革要取得新的突破,就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与之相协调和相适应 。这就是邓小平所尖锐指出的:“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3 ](P176)我们必须认识到,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规定政治方向,为物质文明的发展 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体制不健全、不合理、不科 学,社会政治生活呈现为一种无序、混乱、低效的状态,那就很难想象经济建设(物质 文明建设)能够顺利进行。20多年前,我们曾非常清楚地把改革定位在“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和环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就曾指出,“实 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 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4](P4)这实际上是站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应该适应生产力发展(物质文明)要求的高 度,提出了政治改革(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从改革开放20多年的情况看,我们之所 以在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与我们党确定了一条正确的 政治路线和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但一个时期以来,在“稳定压倒一 切”的口号下,确实有些同志形而上学地对待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借口 维护社会稳定而消极对待政治体制改革,脱离生产关系变革抓生产力提高,脱离政治体 制改革搞经济体制改革,脱离精神文明建设搞物质文明建设。这种倾向就像当年搞“政 治挂帅”一样有害,是非常危险的。

其三,强调政治文明在整个社会文明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目标性价值,也就是说,社会 文明发展的目标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应该运用价值理性 来理解和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手段,不仅具有推动和保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它 本身就是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指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应该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 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显然,这一 目标中内在地包含着政治文明的要求。这一要求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 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和基本内容。正是 站在这样的理论高度,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有序地向前 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新发展,它 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对政治文明进步规律的 认识在不断深化。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积极推进和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统帅、为主线,全面论述了政 治体制改革问题。实际上,这可以看作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基本途径的论述。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明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总的要求。关于政治体制改革 的性质,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发展。”这就是说,与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经 济体制改革不同,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用另一种政治体制来取代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而 是要通过改革使之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牢牢把握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它同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 的社会的政治文明相比较,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鲜明的特征。实践证 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这些基本制度历经磨炼而愈加 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合理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性成果并体现本国历史 、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方面的具体制度。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总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 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首先,党的领导是我 国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我国是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利益 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领导人民建设好国家。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 ,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动摇了党 的领导,中国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党作为中国革命 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地位源于党在理论、路线、纲领和组织上的先进性,源于中 国近现代各种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源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 的历史选择。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就要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 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做到依法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我 国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 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党历来 的主张和一贯的追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人民群众的历 史地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 根本区别。要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必须不断健全完善民主制度、特别是干部选举制 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再 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依法治 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 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总结探索执政规律,对改革和 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依法治国,是现代政治的必然要求,是 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民主与法制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不实行法治就不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依法治国的 主体是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就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领导, 努力使党的政策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坚持依法执政。实施依法治国,就 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要表达人民的意志 、维护人民的利益、接受人民的监督。总之,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 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 家的基本方略,三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这是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总的要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推进我国政 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具体来说,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推 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 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 治文明的先进成果,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三是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因为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突出重点内容。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九 项任务: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 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坚持和完善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 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进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和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2.加强社 会主义法制建设。主要是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 ;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 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 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3.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明确党的领导内容和 实现途径: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 ,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并使党委 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规 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履行职 能,领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4.改革和 完善决策机制。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 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 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 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6.推进司法体 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 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独立审判权和检察权;完善诉讼程序;改革 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 离;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 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7.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 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 健全公务员制度。8.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 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用权为民;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 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完善重大事项和重要 干部任免的决定程序;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健全重大 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组织监督和民 主监督,发挥监督舆论的作用。9.维护社会稳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地解决人 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区别不同情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 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加强政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 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 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 社会秩序;加强国家安全工作,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还必须同时推进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配套建设和改革。江泽民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不仅对政治体制自身的改革问题进行了论述,同时,也抓住了文明 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特点,对经济、文化、国防的建设和改革以及党的建设进行了全 面的论述。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组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必须始终正确把握政治文明 发展的这一特点和要求。

收稿日期:2002-12-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