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大臣的结束_周鸿祎论文

有功大臣的结束_周鸿祎论文

功臣的结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臣论文,结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发生过无数企业管理者分手的事件,极少数“好聚好散”,大多数都争得头破血流,以悲剧收场。两败俱伤的分手,不但让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还给那些分手或“被分手”的创业者带来了或许一生都难以抹平的心灵创伤。

秦末,“恃才傲物”的韩信得到刘邦赏识,并委以大将。初时,他帮助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奇兵占领关中。当刘项争夺的不可开交时,又是韩信领兵破魏代,平赵齐,再被封齐王。之后与刘邦会师于垓下,大败楚军,灭项羽。刘邦建立汉朝,改封楚王。不过,因受人诬告谋反,降为淮阴侯。而当陈豯叛乱时,有人告韩信与其同谋,欲谋取长安,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中的钟室内。

韩信可谓旷世奇才,一代名士,但因其声名显赫功高盖主,最终落得个悲伤而凄凉的结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一个企业里,那些所谓功高盖主的功臣,若不能急流勇退、有居功自傲的表现,恐怕就难以安宁,甚至招致灾祸。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个企业无论引入具有什么样背景的职业经理人,都会对现有企业文化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而职业经理人和老板,则天然地成了推动企业创新与提升的两只推手。当这两只推手互相叫劲的时候,创新与提升也就戛然而止了。

姚吉庆,在中国企业界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这位“中国职业经理第一人”,不仅是一面在中国树起的流行旗帜,而且是一个影响一代人的时代符号。正是姚吉庆凭借着手中仅有的一只小桨划破了重重权力的障碍,为华帝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其当总经理的日子里,华帝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1999年到2001年,华帝的知名度上升了20%。华帝的销售额稳步增长,虽然海尔、美的等家电巨头抢滩燃具市场,但华帝依然保持了15%的快速增长,市占率从原来的10%上升到17%。同时,姚吉庆为华帝建立了一支优秀的企业团队,营销团队日趋成熟,人员素质全面提高。在技术开发方面,华帝速度明显加快,从2000年到2001年,华帝有50多个新产品上市。

职业经理人,似乎不同于一言见生死的朝廷。尽管如此,当资本对知本存在着挥之不去的戒心和内心防备时。他就要面临“功高盖主”与“兔死狗烹”的问题了。

“也许他们觉得自己也能这样做了。因为目前马路都修得差不多了,谁来开车都问题不大。人家请我们,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能耐把路修好,否则请您来干吗?所以我说关键是心态,老是去埋怨,好像天要塌下来了,没用。所以企业和经理人之间一定要双赢,这是根本的东西。很多企业还是愿意走这条路的。”2002年3月,姚吉庆选择了离开华帝。

1996年,郑俊怀十分欣赏的牛根生通过精心准备,策划“伊利雪糕进军亚特兰大奥运会”取得成功,伊利雪糕风靡全国。这一年,伊利集团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此后的伊利业绩也一路飙升,至2004年时,其品牌价值以127.87亿元位居中国同行业首位!

不过,郑俊怀毕竟是伊利集团的创始人,没人能与其权威相比。当锋芒毕露的牛根生等一批精英成长起来时,郑俊怀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也开始注意强化自己的绝对权威,凡是不听命令自作主张的,一律免职或辞退,从1996年开始,被免职或辞退的公司高管达十几个人。董事会也基本上成为他的一言堂。

此时的牛根生感到很压抑,一方面要抓好生产和销售,一方面要小心翼翼维护郑的权威。对于这样的环境,有人会说,这是委曲求全,解决的办法只有自己打拼一片天下了。于是,蒙牛诞生了。

姚吉庆也好牛根生也罢,都有人同情他们的遭遇,但是也有人支持老板们的决定。毕竟从博弈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另一面,一旦功高,或是企业大股东受难,很有可能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他们会跳出来与公司所有者争夺控制权。

道不同不相谋

近年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中存在着太多的争斗与无奈。在企业高管之间,不论战略分歧、观念迥异、性格冲突,这些都是表象,究其根本,都是企业控制权——人生舞台之争。

傅盛从3721开始就跟着周鸿祎,一直到雅虎再到奇虎。从一个一线员工做到360安全卫士事业部总经理。说他是周鸿祎的“淮阴侯”一点也不为过,但淮阴侯终是淮阴侯,只能共苦不能同甘。

2008年周鸿祎把奇虎一分为二:搜索、360。周鸿祎的精力一直在搜索,但失败了,口碑营销自然也成了鸡肋。剩下傅盛掌舵的360一枝独秀,相反却“风生水起”。明白人都知道,在这个时候,傅盛的处境就不那么单纯了。

后来傅盛复盘,说如果奇虎搜索能成,他和周就不会反目。因为周鸿祎的信心就不会被打击,心理就不会变得脆弱,傅盛就不会威望暴涨,三驾马车的均势就不会被打破,其他业务的领头人就不会开始担忧,而傅盛和周鸿祎之间不会少了层防火墙。然而通常在这个时候,很多事情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不论他们有意还是无意,最终屁股决定脑袋,相互猜忌和对峙是无可避免了。

2006年11月,国美以52.68亿元收购永乐电器。交易完成后,永乐董事长陈晓变为国美CEO。很多人在想,能力出众的陈晓居然做起了黄光裕的“跟班”。对此,陈晓说:“如果过多地考虑股东利益,过多地考虑个人得失,根本不可能合并。黄光裕给我展示的是未来的利益。”而黄也曾公开表示:“没有人比陈晓更适合做国美的CEO,他也是未来我最适合的接班人。”可是事与愿违,常常会在人性中的自我实现欲望因为受阻而不请自来。

2008年11月黄光裕入狱后,国美似乎也跌入谷底,陈晓“临危受命”,希望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一个全面优秀的国美,他主导的国美管理层开始了优化调整和收缩战略,关掉了一些较差的门店。这样的政策调整,尽管经营状况从危机之初很快好转,2009年净利润由2008年的10.48亿元上升至14.09亿元,同比增长34.45%,让所有股东看到了希望。但此刻,陈晓“做精博小”与黄光裕“圈地博大”之间,两人的立场已势同水火了。

这说明,有时企业不仅是老板、大股东的人生舞台,也是其他高管的人生舞台,他们一样渴望能在企业里得到自我实现,能够贯彻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所在。但“道不同不相谋”,当经营战略基本思路的相悖时,导致双方最终必然发生分歧。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过无数企业管理者分手的事件,极少数“好聚好散”,大多数都争得头破血流,以悲剧收场。两败俱伤的分手,不但让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还给那些分手或“被分手”的创业者带来了或许一生都难以抹平的心灵创伤。

企业管理者之间能否更多地考虑一下,能不能像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三位好友一样,虽然合作过,争吵过,有喜悦,有泪水,但为改变自身命运,体现人生价值,通过真沟通心交流,把友谊转换成力量,最终实现梦想呢?

标签:;  ;  ;  ;  ;  

有功大臣的结束_周鸿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