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论文_汪全勇,石冠峰,王润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832000

摘要:在当前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效率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农村公共服务存在供给总量相对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其根本问题是效率问题。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制度因素、管理因素和财政因素。因此,本文在公共服务效率理论的基础上,从公共服务管理效率、制度效率和财政效率三个维度来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理论分析模型,从而为改善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效率提供研究路径和思路。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 投入效率 理论分析模型

一、前言

中共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效率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对口支援新疆的全面开展,2005年以来,新疆农村公共服务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本课题组在2013年和2014年对南疆(喀什、阿克苏、库尔勒)和北疆(昌吉、博乐、伊犁)部分的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 新疆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存在项目选择短视和项目的立项时草率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效率,并造成了城乡之间以及南疆地区与北疆地区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现象。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低效率以及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使得对新疆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管理和监督相对较难,形成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投入在总量上存在投入不足,在供需结构上存在不匹配等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率。农村公共服务投入资效率低的现状,不仅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而且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了解和分析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分析模型,从而为改善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效率提供研究路径和思路。

二、文献回顾

公共服务效率的概念来源于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从公平和投入产出比以及二者关系上对公共服务效率的标准进行研究,并经历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度发展的转变。以Adam?Smith、John Stuart Mill、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公共服务最公平的投入就是最有效率为最广泛的人员享有,这是公共服务效率的最高标准。新福利经济学家仅重视投入产出比,而忽视了分配的公平性问题。新福利经济学派仅承认狭义的效率标准理论,在现实中陷入公平和效率的争议困境,对效率的判断也缺乏道德衡量的标准。20世纪70年代以来,阿玛蒂亚?森通过增加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来缩小区域间差距,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此时公共服务效率研究已经超越投入产出比和公平的争论,开始追求二者融合基础上的社会价值。

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共服务效率研究主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追求狭义经济效率的传统行政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公共服务效率的标准是追求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多的优质服务,并试图通过技术革新和对过程进行管理以实现此目标。第二阶段是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民主、公平等价值目标为首要价值的新公共行政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公共服务效率标准由“效率至上”向 “效率优先”转变的新公共管理运动阶段。但一阶段政府过多关注公民的消费者身份,而忽视公民本身的行为。第四阶段是20世纪末至今的后新公共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公共服务效率的标准转变为以协调投入产出比和社会公平、公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公共价值为主要内容。

中国行政域下的公共服务效率多采用广义效率观,它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综合力和经济关系各个方面。

从上述综述中可以看出,公共服务效率标准经历了由独立的时效、投入产出比、公民满意、社会公平、公共价值等单项维度向不同层面结合的综合维度转变,从而公共服务效率趋向于集合体的多维度模式。公共服务效率不仅含有社会公平,而且还应该包含公民满意、公共价值等内容,因此,本文通过技术和结构两个综合维度来测量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

三、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 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模式还是政府单一供给的模式, 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主要存在产权界定不明晰、投入主体职责的边界不清晰、投入的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和政府组织存在低效率运作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效率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与访谈, 我们认为影响新疆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对投入效率的影响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新疆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服务数量这两个方面。假如农民对某种公共服务质量或数量的需求较高,但实际上投入的质量却很低或者数量上严重不足,那么,这种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调查显示,随着公共服务质量的供需矛盾的增大,农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呈现出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公共服务质量上的供需缺口越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效率也就越低;随着公共服务数量上的矛盾的增大,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出呈现出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公共服务数量上的供需缺口越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就越低。

理论分析模型框架

2、农村公共服务的管理因素对投入效率的影响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也是生产力。课题组在对新疆部分农村进行调查时发现,一是基层政府特别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农业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方面仍然存在投入不足;二是基层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是很有限的, 但公共资源的分配使用权掌握在少数官员手中, 同时,这些有限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往往由他们主观决定。公共资源配置经常出现缺乏科学管理致使公共资源被滥用与浪费;三是由于缺乏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特别是政府的垄断性使得政府内部存在效率损失;四是农村公共服务的管理主体专业化程度低,管理主体的人力资源存量不足造成供给效率低下;六是“寻租”行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效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制度对投入效率的影响

调查资料显示, 地方政府承担了70%以上的公共服务的投入,乡镇财政承担了一部分由中央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财政制度安排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造成了公共服务投入的总量不足, 尤其是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基层政府;二是财政资金的分配往往因少数人控制决策权,导致不能按最有利于农民生存与发展的稀缺度来分配, 因而导致资金分配使用的效率低下;三是财政资金的监管缺失导致难于专款专用, 往往是“哪儿急往哪儿用” , 影响使用效率;四是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缺乏监督, 结果也缺乏绩效评估,导致财政资金预算前后资金使用变动率较高, 影响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四、理论分析模型框架

本文根据前人对公共品供给效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农村公共服务的特点构建出新疆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分析模型。

基于研究问题和对文献的回顾,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思路来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具体分析框架见下图。

理论分析模型框架主要有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目标系统的构成,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其中,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这个二阶因子是一个外因潜变量,制度效率、管理效率和财政效率三个一阶因子是内因潜变量(如区域1);第二部分是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目标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分析(如区域2)。主要分两个步骤:先以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三者之间的共变关系模型,分析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能否同时兼容制度效率、管理效率和财政效率(如区域3)。若共变效应存在,则进一步构建以财政效率为内因潜变量,以制度效率和管理效率外因潜变量的模型M1—M7;构建以制度效率为内因潜变量,以管理效率和财政效率为外因潜变量的模型M8—M14;构建以管理效率为内因潜变量,以制度效率和财政效率为外因潜变量的模型M15—M21,运用模型比较方法探讨三者之间的作用路径与影响效应(如区域4)。在结构方程模型中,作为自变量的潜变量是外因潜变量,以符号ξ表示;作为因变量的潜变量是内因潜变量,以符号η表示。本文用符号ξ1和符号ξ2分别表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制度效率和管理效率,用符号η1表示财政效率,以ξ2和ξ1为中介变量的模型组M1—M3和M4—M6,构建以ξ1和ξ2为自变量的直接效用模型M7:M1为无中介效用模型,即ξ1→ξ2和ξ1→η1;M2为部分中介效用模型,即ξ1→ξ2→η1和ξ1→η1;M3为完全中介效用模型,即ξ1→ξ2→η1;M4为无中介效用模型,即ξ2→ξ1和ξ2→η1;M5为部分中介效用模型,即ξ2→ξ1→η1和ξ2→η1;M6为完全中介效用模型,即ξ2→ξ1→η1;M7为直接效用模型,即ξ1→η1和ξ2→η1。依上述方法,用符号ξ2和符号ξ3分别表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管理效率和财政效率,用符号η2表示制度效率,构建模型M8—M14:M8为无中介效用模型,即ξ2→ξ3和ξ2→η2;M9为部分中介效用模型,即ξ2→ξ3→η2和ξ2→η2;M10为完全中介效用模型,即ξ2→ξ3→η2;M11为无中介效用模型,即ξ3→ξ2和ξ3→η2;M12为部分中介效用模型,即ξ3→ξ2→η2和ξ3→η2;M13为完全中介效用模型,即ξ3→ξ2→η2;M14为直接效用模型,即ξ2→η2和ξ3→η2。同样,用符号ξ1和符号ξ3分别表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制度效率和财政效率,用符号η3表示管理效率,构建模型M15—M21:M15为无中介效用模型,即ξ1→ξ3和ξ1→η3;M16为部分中介效用模型,即ξ1→ξ3→η3和ξ1→η3;M17为完全中介效用模型,即ξ1→ξ3→η3;M18为无中介效用模型,即ξ3→ξ1和ξ3→η3;M19为部分中介效用模型,即ξ3→ξ1→η3和ξ3→η3;M20为完全中介效用模型,即ξ3→ξ1→η3;M21为直接效用模型ξ1→η3和ξ3→η3。

五、结论

在遵循公共服务效率的研究趋势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整体提升,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作用机理以及影响效应进行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由制度效率、管理效率和财政效率三个维度构成,同时创造性构建了三者的共变关系,表明它们之间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本文发现并从理论上建立制度效率、管理效率和财政效率三者之间的作用路径,可以证明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提升依赖于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要注重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整体提升。因此,本文获得的研究成果是有价值的。在理论上,清晰了制度效率、管理效率和财政效率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理,证实了广义的效率观在农村公共服务场域具有解释力和适应性,表明现代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社会协同治理及多元价值整合的趋势具有现实基础。在实践上,对于片面追求单一层面的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所引致的诸多困境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玉春,唐娟莉,刘春梅.基于DEA法的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效率评价[J].软科学,2010(3).

[2]李燕凌.基于DEA-Tobit模型的财政支农效率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9).

[3]陈诗一,张军.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J].中国社会科学,2008(4).

[4]管新帅,王思文.中国地方公共品供给效率地区差异测度[J].兰州大学学报,2009(4).

[5]刘天军,唐娟莉,霍学喜.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的面板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2(2).

[6]唐娟莉 农村公共服务投资技术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

论文作者:汪全勇,石冠峰,王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  ;  ;  ;  ;  ;  ;  ;  

新疆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论文_汪全勇,石冠峰,王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