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小学生课堂英语交流中主动思维的方式初探论文_林乐云

启发小学生课堂英语交流中主动思维的方式初探论文_林乐云

福建省厦门市槟榔西里槟榔小学 361000

摘 要:本文笔者从课堂案例出发,分析教材与课堂教学实施现状,寻找学生英语交流中的思维契机,提出了五种启发学生英语交流中主动思维的方式,为养成学生主动思维的习惯做出了努力。同时,也提出了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养成学生主动思维习惯的两点困惑。

关键词:主动思维 交流 习惯 文本

语言同思维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尽管语言并不是思维,但它对于交流思想,以及对于思维本身来讲,都是必须的。然而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把语言“简单”了。单一关注语言内容而没有考虑思维含量,没有设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操练,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合理运用。经常教师在为学生设定语境时,看似在进行语言交际了,但仔细分析发现,其实它并不符合认知规律,学生的话语没有逻辑关联,没有思维内涵,进行的是无意义的问答,同时也不会在实践生活中使用。还有些课堂,教师忽视思维渗透,学生的思维方式会以固有的汉语思维方式展开,这样的英语交流显得生硬,缺少英文的味道。“语感”的培养,需要有层次的、更系统的思维训练。

一、问题引领,提点思维动机

以疑置问,以问求思。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巧设悬念,启发思维,而不是把一切“填鸭式”地塞给学生。要通过问题变知识呈现环节的“解释主导”为“思维主导”,设计一些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回答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总是一些明知顾问的Yes or No或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那就如同白开水寡然无味了,丝毫起不到启发思考、培养思维习惯的作用。另外,好的问题提出来后老师还要善于进行适时、适当、灵活地启发,必要的时候进行追问,因为启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诱导思维、打开思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的过程。

如:在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11册Module 9 Unit 1中,文本为Simon带着Daming参观联合国大厦,文中有两个概念the UN building和the UN。老师用文本图片先引出the UN building,让学生先自己置疑,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归纳问题到板书上后,再播放文本视频,得到相关答案。这时,老师提出问题“Why did people build the UN building?”,有学生回答:“Because the UN need an office building.”老师接着追问:“What is the UN?Is it a building?”许多学生争相回答:“No!”然后,就有学生用文本句子说:“Many countries are in the UN.”老师又问:“How many countries?”又有学生举手说:“193 countries.”老师伺机引出新单词member state:“These countries are the member states in the UN.And China is one of them.”老师接着问:“Do you know more member states in the UN?”这时,有预习充分的同学就能说出其中几个国家,老师再通过PPT详细介绍联合国这个组织。最后,一个问题点睛:“Why did people build the UN? What do they want to do?”,学生就会去思考联合国的功能。在这个层层叩问的过程中,老师一直在不断地提点学生的思维动机,深入阅读文本,并形成段落描述的逻辑。老师的板书有跟上,形成一份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交流时能有逻辑地描述the UN building和the UN。相反地,如果在这篇文本呈现时,老师就同时提出两个概念都包含的问题,学生就容易出现概念混淆、思路不清的情况,而且不具备挑战性和条理性,不适于学生主动思维。

二、思维导图,预热文本理解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积极的新型教学方式。让他们通过预习文本,初步梳理内容或知识点,形成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在新课授课时更好地思考与交流。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阿兰·沃特斯(Alan Waters)博士把思维分为7个层次,分别是记忆、转化、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学生在预习形成思维导图的过程当中,就是在进行思维的第1、2、3层次,在课堂上老师再加以辅助,继续构建第1、2、3层次,才逐渐过渡到第4、5层次。小学阶段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到高段才有部分学生具备形式思维,因此我们先忽略第6、7层次的要求。

下面我以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5册Module 10 Unit 1为例,说明预习时使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文本内容为Sam和Xiaoyong 在机场相遇,谈论计划的旅行,Sam最终在旅行目的地发现各自的背包拿错了。学生预习时,能从文中提炼出两个人物的不同计划,能发现背包拿错的学生,是更深入理解课文的。在知识型导图中,学生整理了文本对话放进两个大苹果中,整理了单词和词组放进两片叶子中,在预习时既理解了课文,又归纳了知识点。这些储备会在新课教学时派上用场,帮助她理解课文,在交流时能促进思维的进程。在概念型导图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取了两个重点句,并找到表达书包拿错的句子,作为分支在导图中体现。这名学生对课文有比较深入地理解。在做这份预习思维导图时,还有一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了对课文的理解,思维的火花四处闪现,还有一些学生用双语的形式体现了对课文的理解,亦是非常用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预习时布置思维导图的学习任务,目的有三:一是提前让学生根据文本与交际目的建立联系,确定该活动在连续体中的层级位置;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提前预习的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总是能快速地进入课堂学习当中,与老师进行互动;三是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事先梳理文本内容和主要知识点,理解大意,在课堂上能促进主动思维的发生。

三、多元评价,激励动态交流

在养成学生英语交流中主动思维的习惯时,老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课堂上老师发现学生交流时的思维火花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适当的评价。而适当的评价并非单从情感角度出发,亦是从语言知识的层面,因此,明确语言的功能是评价语言适切性的基础。

比如:在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6册Module 1 Unit 1中,基于文本让学生上来扮演Panpan介绍三位朋友。以前,我会这么做示范: This is Maomao.She is nice.She is…。而现在我会这么引导学生: Hello,I’m Panpan.This is my friend.This is Maomao.She is nice.But she is a bit shy.学生上来做汇报的时候,学生站在前面说的和站在自己位置上是不一样的。让学生评价时候,除了让学生评价声音和语言的准确性,还可以让学生评价下语言的功能是否正确,是否具备真实性和逻辑性。当我们把交流赋予角色感时,学生更容易融入其中,并引发思考,表达出来的内容会更加真实和连贯。在三年级的课堂上,平时就可以关注学生语段输出时连接词的使用,在这个课时中,让学生理解Panpan为什么用了but,并思考什么时候可以不用but?如果不用but还可以用什么连接词,有些学生说了and,并举了例子。能举出例子的学生就已经开始思考词意对句子之间关联的影响。

在课堂上,坚持对学生的交流展示做多元评价,让他们更多地关注语句之间的关联性,渐渐的他们就养成了动态交流的习惯,而不再是机械性地套用句型,只关注准确性。

四、引发同感,促进思维活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他们的学习热情、思考动力在兴趣使然的情况下更会“引爆”。而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本选材,大多是贴近生活的,只要老师在备课时思考如何让学生引发同感,“引爆”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能使他们更快地融入文本情境,并理解其中的内容。例如:在《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11册Module 10 Unit 1中,Simon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去公园野餐,孩子们一路上的感受在对话当中慢慢浮现。以情绪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同感,老师在板书中形成鱼骨形思维导图。然后,第二次阅读文本,思考感受与行为的关系。Why do they have the feelings?或者 What do they do for the feelings? 以原因或行为结果来丰富与对话有关的理解,为复述做准备,再填充鱼骨图。这时,学生已融入公园游的情境,感同身受地去体会他们的情绪变化,并描述游历行程。

另外,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思维,也是引发学生同感的一个教学习惯,同时也在为学生的高阶思维做铺垫。久而久之,这样的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应会具备主动思维的习惯。

五、尝试探究,挖掘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的核心培养,教学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如果没有先培养学生英语交流中的主动思维习惯,而直接提出在教学中渗透高阶思维,就如同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于是,高阶思维对学生而言,就是挑战。挑战还是要有的,因此,在学生具备交流中主动思维习惯的基础上,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挖掘高阶思维。现举例说明。

在《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5册Module 8 Unit 2中,文本是Amy和Lingling在找雨伞桶里哪一把是Lingling的伞,并展开了一系列描述。老师根据学习策略目标:能分析物品特征,判断物品归属,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图片内容,发现可以通过颜色来描述不同雨伞的特征。老师先把文本解构,使用挖空的形式让学生获取信息,如:This is . It’s ’s. 然后布置学习任务——同桌来描述这一家人的伞,让学生进行文本重构,在倾听他人的描述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描述的准确性和是否有补充,虽然他们毕竟词汇量有限,但还是有学生说出了big,long和dirty,丰实了描述的内容,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最后,进行创造性重构,老师续述情境Oh, they have to go out.Which umbrella can they use? 让学生进行第五幅图的对话编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依据文本解构——文本建构——文本重构——创造性重构的教学步骤,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当然,在备课过程中,并不是每一课都能挖掘出高阶思维,而且不是每篇课文都有时间展开。于是,有两种可行性方案:一是选择学生更能感兴趣的文本话题来训练高阶思维,引起他们同感,参与的积极性会更好;二是课后布置拓展性作业,可以对文本进行重构或续构,而且鼓励他们把不懂的单词查出来运用,不要因为只懂得用中文描述就放弃尝试英文表达,在下一个课时要给出展示时间,老师要对他们的创新寄予肯定,这种开放型的作业常受到学生欢迎。

在实施培养学生英语交流中主动思维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困难。首先,是语料和思维的矛盾,毕竟我们主动思维的目标是:当我思考英语问题时,我在用英语思考。然而,学生的外语语言肯定跟不上汉语思维的表达,在通往英语思维的这条路上,老师们要付出的努力还很多,学生要能从初步练习到慢慢的情境化过程中达到熟练,这样语言才会成为他思维的工具。这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交流模式。其次,从被动到主动的难以实现。许多时候,我们还是会不放心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去思考,急于帮学生搭好语言的支架,帮他们建立好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认为这样就是带着学生在思考了,其实这是让学生在被动地思考,渐渐他们会失去主动思考的动力与能力,习惯性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却以为自己已经在思考。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做到主动思考真是一个需要深入实践探究的教学课题。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龚姚东 《从思维品质到品质思维——刍议英文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J].英语学习,2015,(12),4-7。

[3]里特尔伍德 《交际语言教学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袁德润 《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思考》[C].杭州师范大学,2018。

[5]马红梅 《让小学英语课堂“灵秀”起来》[DB/OL].泰州市海军小学,2016。

论文作者:林乐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总第3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  ;  ;  ;  ;  ;  ;  ;  

启发小学生课堂英语交流中主动思维的方式初探论文_林乐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