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患者自护行为及预后的影响论文_孟媛

孟媛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人民医院内三科 734100

【摘要】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方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价值。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期间治疗后准备出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上百例。将此对这些慢性心衰患者按随机数字评分表的评分方法分为两组,即A组与B组。A组患者出院后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针对这些慢性心衰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追踪调查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护行为能力并评价其预后效果。结果:B组患者出院后经延续性护理后的自我管理、服药依从性、疾病防治及自我护理能力等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患者;且其病情好转率高于A组,差异显著,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续性护理可增强慢性心衰患者对疾病的防治意识及自我管理意识,因此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了患者的病情。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延续性护理;预后效果

据临床疾病统计结果得知,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慢性心力衰竭也较为多见。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导致心排出量减少,进而出现心肌供血不足,致使血液循环不畅而导致的心脏功能逐渐减退甚至衰竭的状态[1-2]。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因此逐渐引起我国公共卫生组织的关注。有研究表明,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结束后的护理方法对此类患者的病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本文为分析延续性护理方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价值,将在我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分为两组,出院后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及延续性护理,持续护理两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护行为能力及预后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期间治疗的10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资料信息。A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24例,最大年龄是81岁,最小年龄是45岁,平均年龄为(68.8±2.01)岁;B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22例,最大年龄是79岁,最小年龄是46岁,平均年龄为(67. 3±2.27)岁。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症状入我院检查治疗,经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排除风湿性心脏病、心包积液、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冠心病等疾病后最终确定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利用SPSS16.0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知,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性别、年龄之间比较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本文的102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A组患者出院后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2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护行为能力并评价其预后效果。

1.2.1常规护理:进行常规随访并建议患者定期复查。

1.2.2延续性护理:(1)持续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定期与出院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2)持续的饮食护理: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和易消化食物,以减少食物对患者肠胃的刺激反应;(3)随访护理:定期到患者家中进行随访,检查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并建立患者病情档案,以便进行综合护理;(4)病情指导:定期举办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讲座,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注意休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5)用药指导:随时监督患者用药情况,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

1.3统计处理 对此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若结果比较时具有明显差异,且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两组患者出院后经不同方法护理一段时间后的自护行为比较结果

A组患者出院后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持续追踪调查及护理2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护行为能力:B组患者出院后经延续性护理后的自我管理、服药依从性、疾病防治及自我护理能力等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下表1: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中较为多见、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病情预后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集中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出院后护理方法上,且有研究表明,延续性护理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护能力并改善其病情的预后[4-5]。

延续性护理方法是随着护理工作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治疗后(出院后)的跟踪护理方法,主要是针对疾病较复杂、治疗难度较大的疾病病种。延续性护理是从患者的心理、饮食、病情及用药等多方面进行跟踪调查、指导的一种护理方法[6],旨在监督患者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同时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本文为分析延续性护理方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价值,将在我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分为两组,出院后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及延续性护理,持续护理两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护行为能力及预后效果。结果得出,治疗结束出院后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延续性护理后的自我管理、服药依从性、疾病防治、自我护理能力及病情好转率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患者。因此结论,延续性护理可增强慢性心衰患者对疾病的防治意识及自我管理意识,因此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了患者的病情。

参考文献

[1]邵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2009:8.

[2]陈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5,3(50):360.

[3]翟新华.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需求研究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2(4):208.

[4]徐娟.延续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23(6):99.

[5]金世玲.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衰患者自护行为及预后的影响[J].实用临床 医药杂志,2015,12(19):4.

[6]王彩云.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17(2):159.

论文作者:孟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  ;  ;  ;  ;  ;  ;  ;  

延续性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患者自护行为及预后的影响论文_孟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