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教育意蕴_校园文化论文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教育意蕴_校园文化论文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教育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文化建设论文,物质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学校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成效。学校物质文化表现为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是学校文化的“外壳”,奠定了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它又是学校文化“内核”(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等,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1]

      一、学校物质文化的内涵特征

      首先,学校物质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明显的标识性。学校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学校各种具体文化活动的载体,会随着校园环境和建筑的存在而存在,同时,通过校园环境和建筑标识向人们展示其文化内涵,使人不断去感受和体悟。其次,学校物质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它往往吸纳与学校价值观念相匹配的社会文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凝练和升华。最后,学校物质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潜在的教育性。学校物质环境各方面的创设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营造和构建的,因而学校物质文化能在既有条件下,充分利用人心理活动中的无意识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无声的教育作用。

      二、学校物质文化的熏陶感染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表达办学理念、彰显人文情怀、展示审美情趣、反映价值观念的载体和场景。[2]学校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为学校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也起到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

      (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凸显重要教育过程

      学校文化建设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互动的结果。师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亦是学校文化的创设者和享有者。良好的学校物质文化是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过程,因此,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尤其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作用,挖掘学生潜力,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校物质文化的创设和维护中。学校要让师生在参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逐步形成文化认同,力争使学校拥有体现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学校物质文化。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仙霞高中”)有许多重要的文化主题活动,其中,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艺术节的会标设计,都面向全校征集,这也成为学校的传统。例如,在校运会“会标”的设计评选中,先由学校制定校运会方案,初步确立主题,利用班主任例会和学生干部例会,宣传和布置校运会工作,并说明征集该届校运会“会标”的相关要求。然后,美术教师把“会标”设计作为重要的教学拓展内容(或融合于学科教学之中),讲解相关设计、审美知识,指导学生设计校运会“会标”。最后,进行校运会“会标”的网上投票评选,展示学生的设计理念。

      (二)学校文化标志物蕴含学校精神价值

      许多学校都有其突出的文化标志物,它不仅是学校物质文化的显性载体,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气质,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一所学校的现代文明程度以及物质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学校的文化标志物往往也反映出该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愿景和智慧情感。例如,校园雕塑就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学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同时,校园雕塑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它需要学生去解读、去体味,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心理趋向,思考和把握雕塑中所蕴含的各种文化信息。[3]仙霞高中校园内的鲁迅塑像和雷锋塑像,就彰显着“学学问、学做人”的精神力量。

      (三)学校物质文化形成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物质文化代表着学校的规范程度。构建和谐、优美的学校物质文化既是学校一项持续而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时刻体现并引领着学校的内涵发展。社会的发展无止境,学校物质环境的构建也要与时俱进。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也要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随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成果,更要注重过程,让师生在共同参与和主动体验中,不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真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会使每个人对学校生活留下难忘的印象。

      学校特定的物质文化建设,某种意义上就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足迹。在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典型的校园物质文化支撑与彰显。相应的,学校某一特定的物质文化建设背后也隐含着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追求。例如,学校职工书屋——“听雨轩”的建设,就是学校精神追求的自然体现。如何给教职工建设一个既有传统韵味又不乏时代风格的读书养性空间,已成为当今不少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学校现代品位的重要象征。带着“让校园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幸福摇篮”的发展愿景,以温馨雅致为基调,学校筹划和建设了具有现代感的职工书屋,“听雨轩”是从教职工所提议的十几个名字中评选出来的,它暗示着书屋是大家静下来倾听心雨的读书交流场所。

      三、学校物质文化的设计思路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首要保证。从表层来看,由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良好环境、场地和设施,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从深层来看,师生在物质与行为的联系中,物质本身的价值会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师生的学习与工作中,从而激发师生在感知和体悟中奋发进取、探索求知。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发挥其教育功能,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此,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仙霞高中的物质文化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重点。

      (一)依托学校特色,塑造特色文化

      每一种学校文化都是一所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因此,每个学校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办学特色就是其个性的具体表现。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是互为支撑的关系:一方面,学校文化体现了学校特色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是发展学校特色的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学校特色是对特色学校文化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

      美术、书法教育是仙霞高中的办学特色之一,在十几年的历程中,学校形成了特有的风格,现已形成校本教学模式。学校把在课堂内开展的传统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野外写生结合在一起,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将传统的依据课本教学与中西方美术史、美术作品鉴赏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也有对在美术、书法方面有特长学生的拓展教育;将单纯的传统绘画技能教学与电脑绘画、专题创作结合在一起。美术、书法教育对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此,学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积极打造在美术、书法特色教育下的特色文化建设,以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为两大主题系列,在校园各楼层的走廊上分布着近八十幅经典美术作品。每幅作品均辅以作者介绍、画的内容与价值的解说词,让学生日复一日地耳濡目染。每学期,学校都会举办一期美术作品展,结合指导教师的专业点评,定期将学生美术作品汇编成《学生美术作品集》。这些作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学生在美育上的更高追求。

      (二)抓住核心竞争力,塑造亮点文化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的创造性巨大。如果让师生共同参与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潜能就容易被激发,教育成效也将事半功倍。学校依托信息技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努力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仙霞高中是上海市长宁区最早的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基地,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运用”过程中,坚持以科研课题为引领,信息技术已成为学校的办学亮点和核心竞争力。

      学校以文化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为核心,探索现代化学校建设背景下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新领域,即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该系统是由所有学生和教师参与互动的新型传播工具,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体现教育的开放性、综合性、选择性、实践性。为了在校园文化特色上有所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所创新,在建构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的模块上有所提升,在校园文化要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有所递进,学校重点建设并完善了三大系统,即视频推送系统、桌面办公系统和网站平台系统。它们相互融合、互为一体,使得校园文化传播实现多渠道、全方位、全覆盖。

      视频推送系统的运作体系传播着校园主流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性。它有专业的支撑平台和运行软件,有独特的组织架构、播放模块、推送流程和三种推送方式(走廊视窗方式、互联网WEB方式和有线电视方式)。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的内容建设体现了六个特征: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导;师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每一个有序个体(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媒体、网络等)都是信息采集与信息生成的源头;以架构文化传播系统,实现广域传播为渠道;以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为途径;以倡导“知书达礼”的育人目标为基准;以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为目标。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的建设,就是营造一种文化浓厚、个性鲜明、和谐统一的视听环境,其目的是传递教育内容中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将那些本身非视听性的事物更加形象化,为师生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精神建构和行为养成,彰显其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窗口的无穷活力。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平台的构建,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了师生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信息时代创新型学习方式的改变。

      (三)紧扣学科使命,塑造教学文化

      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活动,学校文化建设也要渗透到这一主阵地中。良好的教学文化能激活和创造师生之间分享资源、传递信息、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或生成新知识等方面的行动和变化,营造教学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反映出教学情境中时代变迁与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关系。[4]创建这种教学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设置“学习场景”,鼓励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去学习、探究,如了解周围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利用,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更有成效等。仙霞高中建成的地理信息化互动学习室,既有地质长廊标石观展学习室,包括地质化石区、地貌景观石区和矿物岩石区等三个片区,又有课堂现代化学习场所,为现代化教学、高效能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形态的学习提供支持。标石观展学习室与信息化互动学习室相辅相成,形成校园独特的地理学习文化。为充分拓展地理信息化互动学习室的“互动”和“合作”功能,推进创新学习,学校终始把地理学习室当作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学生探索研究的舞台和打造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契机。正在开展的基于地理专用学习环境下的“地理特色教学”“课程特色建设”“项目特色研究”和“科普特色教育”等课题研究已成为第二批“上海市创新实验室项目”。

      专用学习室建设就是为学生设计的“学习场景”,现在越来越成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仙霞高中逐步完成了地理信息化互动学习室建设、现代化心理咨询室建设以及视觉艺术工作室建设,有效促进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和学校内涵发展。

标签:;  ;  ;  ;  ;  ;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教育意蕴_校园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