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论文_陈丽

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论文_陈丽

辽宁金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生态建设也成为国家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它的数量存在有限性和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与土地供给刚性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成为社会的焦点与难点问题。因此,结合当前我国土地利用的态势,打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体系,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目标,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涵义和内容,并就如何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要性

土地作为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土地是万物活动的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土地的利用规划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土地规划十分重要。然而科学化不足的问题限制了“规划分区”在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制、城乡建设的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应有作用的充分发挥。

1.我国土地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1.1人均耕地面积少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启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土地资源结构与利用格局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土地资源安全系列问题。尤其是土地资源开发与粗放利用造成了土地退化、供需矛盾加剧。长期以来,人口不断增长对土地利用造成的压力一直是耕地锐减的主导因素。目前我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公顷警戒线,其中将近70%的县(市)人均耕地又低于0.033公顷。

1.2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土地质量退化严重,土地质量退化与人类不合理利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不适宜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措施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我国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大,大量占用了耕地。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且土地浪费现象严重。耕地质量差、产量低的原因主要在于气候因素、水土流失问题、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次生潜育化和冷浸田等限制因素。且由于城乡人口综合管理、土地统筹配置等相关政策与制度没有及时得到响应和调整,加之村镇规划缺位,以致对乡村人地系统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乡村建设无序与村庄空心化、土地空废化问题加剧。还有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引发的滑坡等自然灾害。对城市用地的扩张会减少耕地面积或者河流面积,破坏土质和水质,水质的破坏同时造成水中生物的生存,甚至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1.3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失灵

由于先前国内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的特殊时期,当时的土地市场监督与管理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造成了土地市场管理难以真正的实现。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市场运作难度重重。当前城市土地建设规划中往往将政府拨地与商业用地共存,这就很容易在土地流通环节出现隐形市场,对正常土地交易行为产生影响。再者,城乡土地二元制造成隐形交易持续,扰乱市场。同时存在政府行为与公众目标不一致以至于政府失灵的情况。土地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正真使用的是无数个个体人民或企业,这也就使得不可能有个人直接行使所有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2.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树立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观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治土地退化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当中,应当秉持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又不能对今后的发展造成影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土地开发利用、改造与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任务。要根据土地利用的系统性,正确协调好土地利用、保持生态经济系统平衡与更新过程的统一。由于土地的承载量有限,人口越多,土地人均占有量就越小,使用需要就越难以满足,人地矛盾就越严峻。目前,我国废弃地复垦利用率仅4%,如采取有力措施,可以将废弃地恢复为耕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保护耕地并不是要扩大耕地,而是合理利用耕地,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工作,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合理规划、控制建设用地,尽量避免占用耕地,使得耕地面积减少,减轻人地矛盾。要增强三农建设,对农业种植加大补贴,对抛荒土地进行相应的惩治。在产权制度和各种经济诱导机制中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土地投入,防止土地退化。

2.2调整土地资源的管理政策

首先根据农地资源稀缺和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实际,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科学规划,调整利用结构,做到用养结合。其次是调整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第三是应调整区域内部耕地数量平衡政策。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类用地规模的总量控制作用,控制土地供需的平衡,保障土地市场价格的合理性,并采取多种价格调整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大土地利用的总体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管制,建立调控约束机制。合理确定土地收益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建立一种少占或不占耕地的经济约束机制,是合理利用土地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为。推行可持续利用决策影响评价制度。要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之前,对周边环境的分析和预测,并针对各项土地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各种影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将减轻环境污染的措施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的决策当中。土地利用规划的同时势必会影响原有的土地资源,[1]对土壤、植被、水环境等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必须做到合理规划利用土地,才能促进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应当预测城市化的发展和扩张,洞察城市发展的方向,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避免和其他用地冲突;对于闲置的、废弃的或不合理的占地,乡镇地区政府应当测量规划,收回闲置土地,清理非法占地。

2.3完善土地运行配置机制

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只有借助于各种行之有效的配置机制,才能实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使农村土地资源内含的潜在生产力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由于我国土地交易市场的不完善,政府更需要通过颁发政策文件等措施以弥补市场缺陷。积极培育完善土地市场,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强力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有限期使用制度。要改变原有土地供给方式的“双轨制”,由市场进行决定土地交易行为。[2]在使用权方面,要明确土地使用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土地使用权能与土地价格相同的用地制度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特别要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安全和长期收益权的稳定。

3结语

近年来,人地矛盾逐渐突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土地资源在数量上存在耕地供需紧张、后备资源不足、用地结构失调等问题;在质量上面临耕地自然退化、环境污损、地力下降等问题;在空间上存在分布失衡、耕地南减北增、瓶颈约束等问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和资源的不同特点,制定符合国民经济全局利益和各种资源宏观经济效益的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加强土地资源整治,合理规划利用土地,正确的评价环境影响,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加快土地资源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搭建新平台、营造新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向东,张恒义,刘卫东,陆张维.论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的科学化[J].经济地理,2015(35).

[2]詹波.基于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研究[J].建筑与规划设计,2016(12).

论文作者:陈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  ;  ;  ;  ;  ;  ;  ;  

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论文_陈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