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究论文_段中丽

从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究论文_段中丽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河南新郑 451100)

【摘要】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试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老年人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剖析,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理论层次;积极心理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021-03

当今社会,老龄化日益加速,老年人群的物质生活已得到提高,平均寿命也有所延长,但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日益凹陷出来,并且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的日益增多,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老年人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1 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因为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与以前上班的感觉大有不同,尤其是对那些退休领导,他们在离休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同时也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它的工作核心指向外部的,而离休后由于重心逐渐转入家庭,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同时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因而对自己评价过低。

1.2 抑郁感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同时老年人由于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以及死亡的威胁和恐惧,以及有些老年人丧失配偶,子女不在身边,内心空虚,寂寞无聊,社交圈子有小,会加重心理负担,产生抑郁情绪,不能乐观的对待生活。

1.3 控制力下降

由于生理上的退化,老年人返童心理严重,情绪、智力和性格都会发生变化,出现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思维迟钝、喜怒无常、爱唠叨、心胸狭窄、爱听好话、喜欢别人的称赞的特征,甚至出现儿童的心态和行为。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激动,会对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有的老年人甚至出现固执己见。

1.4 孤独感

老年孤独心里是指在老年终普遍存在的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的而产生的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它是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因交流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中消极的心理体验。(老年孤独心理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老年人因丧偶、子女离家工作或自身疾病等,心理会感觉生活失去意义,对未来丧失信心,对任何人或事都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我国上海一项调查发现,60~70岁的人中有孤独感的占1/3左右,80岁以上者占60%左右。美国医学家詹姆斯等对老年人进行长达14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死亡的可能性是爱交往者的两倍。他对7000名美国居民做了长达9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那些孤独老人的死亡率和癌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两倍。因此,解除老年人孤独感是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从理论视角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低到高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马斯洛认为以上五种需要具有一定层次性,换句话而言,较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才实现。在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都得到满足时,人们往往认为后者的满足具有较大的价值,因为它们能产生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即幸福感、充实感,也因此人们愿为高级需要的满足牺牲更多的东西,并且更容易忍受低级需要满足的匮乏。[1]

2.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最低层次的需要,是只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如衣食住行等。对于老年人来说,经济保障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是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基础。经济上的保障是满足老年人日常生存、生活的基础。当今社会,无论医疗技术如何发达,生活水平如何提高,人类始终无法逃离生命的生陈代谢自然规律的束缚。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机能的老化,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在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其经济面临着断绝或收入减少的困境。[2]如果老年人得不到很好地生活照料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产生抑郁、空虚,孤独一些的心理问题。

2.2 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人类第二层次需要,是指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安全的一切需要,比如人身安全、健康保险、家庭安全级工作岗位保障等;对于老年人而言,健康保障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对来自于现实的各种问题的应对能力一大不如前,容易引起自卑、焦虑、抑郁,恐惧的不良心态。再加上一些疾病,如糖尿病、脑血栓,动脉硬化等会让老年人心理上产生恐惧和焦虑。同时老年人由于受慢性疾病的困扰以及死亡的威胁和恐惧,会加重其心理负担产生抑郁情绪。

2.3 归属与爱的需要

第三层次需要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它是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凹显出来。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老年人尤其如此。但是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老年人的生活重心由事业转向家庭,但是由于核心家庭的出现,年轻的父母将更多地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工作和对子女的照顾上,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大大减少。子女与老人的见面机会少,时间少,同时老年人会由于自身素质的降低,认为自己成了无用的人,感觉家人不再需要他,在心理学上会产生失落感,主要表现有坐立不安,不知所措等,更有严重者会产生抑郁或自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孝敬老人、尊敬老人是一种普世观念,也是一种传统美德。但是由于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西方文化思想的爆炸式涌入,年轻的一代接受的信息、学习的知识远远超过老人。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形成的价值观与老年人大不相同,这使年轻人与年老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即使有交流的机会,由于观点和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交流的不愉快会使老年人感到不被尊重,因此造成内心的孤独,失落和自卑感。[3]

2.5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的需要,是指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等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老年人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年医保保障的进步,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已得到显著地改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年老时能发挥余热,更多的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老年人离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由于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与社会交往减少,加上子女独立生活,往往会产生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无用感和无价值感增强。

3.新视野下老年心理健康对策探究

3.1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领域,由美国心理学家Martin E.P.Seligman倡导,“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的主流方向是促进积极的主观体验与积极个性特征的发展。

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能够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的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或得美好的生活。人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得核心要素。与传统心理学所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和人格。它主要关注的内容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是追求的个体幸福感的塑造,强调积极主观体验:致力于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研究。[5]国内外有研究已表明,获得最佳的心理状态、喜悦、满足感的好情绪能使老年人生活的愉快和幸福,同时也能增强老年人的肌体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延缓衰老,达到心身健康。另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具备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如果个体拥有好的身体状态将会对生活不断地产生热爱,良好的心理状态也会使个体产生珍爱自身健康的倾向。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抑郁会产生一些自伤、自残行为。更多的体验积极情绪,能够降低老年人患中风的概率。更多的积极体验的老年人比处于消极悲观的老年人更加长寿。[6]

3.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老年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

3.2.1家庭层面 学界一般认为,家庭照顾主要体现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方面(胡汝泉,1991)。家庭的关怀是最能满足老人精神慰藉的。家庭的和谐,家人的关爱往往能淡化老人的一些消极心理状态,能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因此,家庭成员应该更关心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给老人带来归属感、亲情感和归属感。作为家人,也要结合老年人的这个价段独特的特点,给他们提供合理膳食,同时也重视老年人的健康检查,定期待着老人去做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

3.2.2社会方面 社会也要注意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来年人的生活质量。基层社区要不断补充完善各类老年福利设施,从老年人的需求和特长出发,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努力营造一个能让老年人获得幸福的居住环境。也可以通过与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场所、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不断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开展针对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服务环节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同时,社会相关机构要加强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知识宣传,使其对必要的健康知识了解。

3.2.3自我层面 家庭方面和社会等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老年人的幸福感不仅依赖社会支持,老年人自己调动积极心理与行为因素,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化解消极心理与行为因素,也是引领老年人自己走向幸福地重要途径。老年人应坚持自己的兴趣,广泛的参与社会活动,这样可以分散老年人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多地体会生活的乐趣。同时老年人也可以学习老年知识的相关书籍,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此更好的把控和调节自我。

老龄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人口趋势,影响着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而随着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将成为所关注的热点。尽管已有许多学者对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和建议,但关于如何实践的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彭髯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明,朱爱华,徐成华.城市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陈新国,张芳,徐理.老年人孤独心理问题及其防治对策探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 (03):37-40.

[4]李绍洪,张苛,方立新.积极心理与老人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天津事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61-62.

[5]陈灵泉.试论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社会看护[J].人民论坛,2013(05):130-131.

[6]苗元江,胡敏,高红英.积极老化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9):4915-4916.

[7]高艺丹,林梅.老年人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对策[J].科技资讯,2013(13):249.

[8]李燕.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其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4(03):292-293.

[9]刘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探究[J].大家健康,2014(08):323-324.

论文作者:段中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  ;  ;  ;  ;  ;  ;  ;  

从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究论文_段中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