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周期联合电切术对宫腔粘连的临床研究及系统评价论文_胡春秀

人工周期联合电切术对宫腔粘连的临床研究及系统评价论文_胡春秀

胡春秀 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 321300

【摘要】目的 研究宫腔粘连患者采用电切术治疗后再行人工周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抽选2011年7月~2015年7月妇科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电切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人工周期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78.13%),且治疗后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 宫腔粘连患者行电切术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联合人工周期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激素水平恢复,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宫腔粘连;电切术;人工周期治疗

宫腔的粘连主要是因为创伤、感染等因素对子宫内膜基底层的损伤,造成子宫腔、宫颈部分粘连或全部粘连甚至闭锁,引起月经不调、周期性下腹部疼痛、习惯性流产、不孕等妊娠和月经相关的并发症[1]。目前,人工流产、药物流产等宫腔操作的应用频繁,宫腔粘连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宫腔粘连导致的月经不调,主要临床症状为月经量下降、继发性闭经等。主要的临床治疗方式为宫腔镜下的对粘连进行电切分离,手术后辅以雌孕激素进行周期治疗,以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临床疗效显著。笔者对我院行宫腔电切术治疗的患者和术后行人工周期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取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1年7月~2015年7月妇科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研究组年龄在24~42岁,平均(28.9±3.1)岁;刮宫1~5次,平均(3.4±1.1)次;宫腔粘连分度:中度18例,重度14例;对照组年龄在25~41岁,平均(28.5±3.2)岁;刮宫1~4次,平均(3.6±1.2)次;宫腔粘连分度:中度16例,重度16例。两组在上述基线指标的比较上,P>0.05,无明显差异。

1.2纳入标准

①临床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少、闭经、反复流产、不孕等;②经B超联合宫腔镜确诊为宫腔中度和重度粘连;③排除正在使用宫内节育器、性激素水平异常,既往月经不规律、妇科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雌孕激素服用过敏等患者[2]。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患者静脉麻醉后完成常规的消毒,铺设无菌洞布;将宫颈扩张至10号,采用B超进行监测置入宫腔电切镜,掌握宫腔的基本情况,粘连程度较轻的患者采用针状电极进行分离,分离从粘连最明显的地方开始,逐渐将范围扩大,注意移动幅度轻且小,防止对正常的子宫内膜造成损伤,影响其生长。分离程度尽量将双侧输卵管开口暴露,恢复宫腔基本正常的形态和大小。研究组手术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术后联合人工周期治疗,给予补佳乐治疗,剂量为3mg/d,3次/d;共治疗21d;最后10d加用甲羟孕酮治疗,剂量为10mg/d,共治疗3个周期。术后第1个月、3个月时对宫腔的恢复进行检查。

1.4疗效评定指标

临床症状好转,月经量基本恢复,1~3个月宫腔复查形态正常,双侧输卵管开口和宫角,子宫内膜恢复评定为治愈;临床症状基本缓解,月经量相对增多,宫腔复查中宫腔的分离显著增大,但仍存在部分粘连,子宫内膜有所恢复评定为好转;临床症状、月经量无明显改变,宫腔复查仍处于狭窄状态,子宫内膜无明显恢复评定为无效[3]。临床有效为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

1.5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检验数据纳入SPSS14.0软件系统,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表示为%和 ±s,实施χ?检验和t检验,以P<0.05表示为统计学具有显著的差异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分析 研究组治愈18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30例,占93.75%;对照组治愈14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25例,占78.13%;两组进行比较χ?=10.57(P=0.0011),统计学差异显著。

2.2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恢复分析 两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恢复良好,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详见表2。

表2 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s;mm)

n 治疗前厚度治疗后厚度

研究组323.9±0.7 6.2±0.6

对照组324.1±0.9 5.1±0.5

t-0.997.97

P值-0.32490.0000

3讨论

临床上目前均认为宫腔镜下诊疗是宫腔粘连的金标准,而电切术则是治疗宫腔粘连的有效方法,可在直视条件下对粘连部位进行针对性切除分离,保证患者术后月经周期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对妊娠和分娩有明显的提高效果[4]。故电切术对宫腔粘连治疗的优越性、疗效得到临床的肯定,是临床对此病治疗的有效手术方式,可重建宫腔,术中有效避免子宫基底层的损伤。术后联合人工周期治疗对患者后期子宫内膜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研究组术后采用人工周期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提示电切术治疗后患者接受人工周期治疗子宫内膜显著恢复,对患者的生育能力恢复有效积极意义。宫腔粘连行电切术治疗后,采用人工周期治疗,主要是以激素对子宫内膜的生长的的刺激作用,内膜间质的再生有效修复子宫内膜,新生子宫内膜源自基底层表面及其相邻的间质细胞,上皮层愈合后,子宫内膜中的孕激素、雌激素受体表达,依赖激素水平间质修复,重塑胞外基质;另外一方面,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以及多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系统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微小静脉的通透性明显增加,子宫内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细胞质钙聚焦,对内膜血管的新生有显著的诱导作用。采用激素进行周期治疗后,子宫内膜的恢复直接决定月经周期的恢复。与郑嵘等对宫腔粘连采用不同剂量雌激素治疗的结果一致,说明本研究具体一定的有效性,电切术后采用人工周期治疗对宫腔粘连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5]。

综上所述,电切术后联合人工周期治疗宫腔粘连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恢复患者生育能力,促进子宫内膜恢复,值得在临床进行开展。

参考文献

[1] 叶可君,蔡珠华,曹华妹等.宫腔镜电切术后置环加人工周期预防宫腔粘连的疗效[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196-2197.

[2] 唐玉艳.宫内节育器和人工周期防治宫腔粘连的疗效比较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2(21):10-10,11.

[3] 方彩云,苏华荣,张春莲等.透明质酸钠凝胶联合球囊导尿管在宫腔重度粘连电切术后预防宫腔再粘连中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8):838-839.

[4] 王春凤,胡旻,赵波等.透明质酸钠联合球囊子宫支架预防宫腔镜电切术后宫腔粘连的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41-2142.

[5] 郑嵘,王燕,吴维等.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应用不同剂量雌激素对预后的影响[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4):118-120.

论文作者:胡春秀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  ;  ;  ;  ;  ;  ;  ;  

人工周期联合电切术对宫腔粘连的临床研究及系统评价论文_胡春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