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基础教学与女学生教育_教育论文

性基础教学与女学生教育_教育论文

因性施教与女生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女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因性施教是指教育者根据男女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含义有二:一是承认差异,扬长避短;二是教育者应使受教育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的发展。因性施教的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本文试就因性施教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性别差异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对女生教育问题的关心。

一、男女平等是因性施教的前提

因性施教不仅在于有没有女生教育,或是否重视女生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看这种教育是不是在男女平等的前提下进行。没有这个前提,所谓的因性施教或女生教育就是片面的,是性别歧视的教育。

我国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女子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是很低的。据《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女子所学习和从事的内容无非是烹饪、编织等家庭杂务,不能过问治学及政事,更谈不上个性发展了。我国封建社会还注重对女性的“道德教育”,“三从四德”成为女性教育的核心内容。这种教育使女性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心理上自感卑微,而甘愿屈从。在西方,斯巴达人也非常重视女子教育,但其教育目的是把女子培养成强健的母亲,以生育强健的孩子,这样,女子教育就成为生育教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男尊女卑的教育思想也同样影响了西方两千年。即使在鼓吹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地位及教育权利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卢梭在其呼吁人性解放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并没有真正解放女主人公苏菲亚,而只是想把她教育成为温顺、贤淑、迷人的妻子罢了。

人类文明进入20世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基础在一些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已被铲除,但男尊女卑的余毒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女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建国以来,我国教育进步巨大,女性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性教育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比如女童入学率低而缀学率却高于男童;女性人口集中于低文化层次;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模式单一,忽视女生教育的特殊性,而以男生教育为标准;女生在学习兴趣的确定、职业理想的选择上,也多屈从社会文化的压力,缺乏独立性,从而影响个性的发展和才能的发挥。有关教育专家针对我国女性教育的现状,认为只有改变“男尊女卑”的观念,女性教育才能快速发展,男女平等是女性教育的前提。

二、探讨男女学生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成因,是因性施教的基础

男女学生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差异也的确影响着他们的学业成绩及发展水平。研究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有助于我们发现两性各自的优势和弱点,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使男女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以充分的发展,使他们的潜能都得以充分的发挥。

(一)男女学生心理差异的表现

男女生在心理上的差异表现是多方面的,但也不外乎智力与非智力两大方面。

智力方面,就总体而言,男女两性的平均智力是大体相同的,但从智力的构成因素看,男女生的差异则是明显的,且各有千秋。在感知觉能力方面,女生比较敏感,她们对声音的辨别与定位、对颜色的感知都优于男生;而男生在重量和空间视别能力方面则优于女生。在言语方面,女生在言语的流畅性、运用词汇的丰富性及叙述描写等方面均优于男生。在记忆方面,女生多偏重于机械记忆,记忆面广量大,短时记忆较优;男生则倾向于理解记忆,长时记忆优于女生。在思维方面,女生长于形象思维、求同思维,思维具有直观性、情绪性,而逻辑性不强,解决问题重细节轻整体;男生长于逻辑思维,综合、概括能力较强,解决问题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对细节往往注意不够。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女生擅长手工制作和文娱表演,男生则擅长于科技作品的设计和制作。

在非智力方面,男女生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也都有各自的缺陷与不足。但从整体来看,男生在非智力方面优于女生。在意志方面,女生的自觉性和自制性优于男生,而男生的果断性和坚持性优于女生。女生意志力相对较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缺乏顽强的坚持精神,这不利于女生的发展。在性格方面,一般来说,男生性格开朗、刚强、果断、不拘小节、少计得失,平时好动、好奇、好问。女生性格多文静、温柔、懦弱,她们认真好学、工作勤恳、责任心强、严于律己,这些性格特征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她们也往往自卑感、依赖性较强,心胸比较狭窄,感情比较脆弱,遇事不够果断,在学习上往往缺乏自信。这些性格特征也会影响其智力发展。在兴趣爱好方面,男女生的兴趣爱好是有差异的,女生多对文科类学科感兴趣,男生则多对理科类学科感兴趣;女生多迷恋文学艺术,男生则多喜欢科普读物,多关心时事政治,多喜欢体育运动。总体来看,男生的兴趣较女生广泛,因此,男生知识面较广,思维能力较强,理想较远大。

(二)男女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与心理差异的成因

男女学生身心发展的性别差异是明显的,并且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陈仙梅对浙江省1980—1981年度的665.67万名学生的年龄结构及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研究,她认为我国学生智能发展及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童年期,男女生智能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男生数学及语言理解成绩高于女生,而言语和记忆能力女生略高。少年期,智能发展的性别差异逐渐明显,就总体水平看,女生比男生低些,但相差不大,而且各具优势,言语学习能力(特别是外语),女生仍保持一定的优势,而理科学习成绩,女生在总体上已出现低落趋势。青年初期,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条件下,高中女生虽在外语能力上保持一定优势,男女生文科学习成绩相当,但是,由于理科学习能力大大落后于男生,所以女生的总体智能发展落后于男生。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男女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差异和学业成绩差异是明显的,形成差异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既有先天的生理因素,又有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先天遗传素质与生理成熟造成了男女学生的性别心理差异。再者,女生在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严重不适,极大地影响着女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业成绩。这种不适应可以看作是女生在青春期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的最直接原因。国外调查表明,28.8%的女生有经前综合症,严重者达15%,而在脑力劳动者中比例更高;30%的女生在经期活动性降低,70%的人变得不合群,喜欢独处,60%的女生自信心降低,47%的女生兴趣减弱,10%的女生伴有神经官能症。如果把头痛、痛经及上述情况加在一起,绝大多数女生都不适应这种生理变化。这种不适应必然影响到女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业成绩。

社会文化环境是造成男女学生心理差异特别是女生非智力因素较差的重要原因。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女子的发展从小就受着社会文化的严重束缚。现在女子虽然地位提高了,在很多方面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权利,但是重男轻女的旧的传统观念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教育中,女孩从小就受到种种束缚,很多活动、很多事情男孩被鼓励去做,女孩则要受到种种限制,并且言谈举止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指责;而女孩在家庭中所承担的义务则比男孩多得多。所以女孩从小就比男孩拘谨得多,文静得多。客观存在的男女不平等,使女孩从小就埋下了自卑的种子,这不仅束缚了她们的胸怀,也严重影响了她们智力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从而影响到她们的学业成绩。

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也影响了女生智力与心理的正常发展。小学阶段和初中低年级,由于课程深度的原因,女生往往凭机械记忆的优势获得较高的分数,而掩盖了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对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女生的好成绩,而忽视了对女生智力的开发,使其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大受影响。初中高年级到高中阶段,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和女生生理、心理发展优势的消失,再加上原来学习方法上的缺陷,女生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这时教师若不及时根据女生的特点去提高其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女生的学业成绩将越来越落后于男生,这将会加重女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又反过来影响其学业成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男女生在非智力因素和学业成绩上的差异,主要是后天造成的,因此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就一定能使男女学生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因性施教

中小学教育要做到因性施教,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全社会应牢固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

国际社会和组织都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和怎样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作为最终消灭性别歧视,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键。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就通过了《反对歧视公约》,1967年联合国通过了《消除歧视妇女宣言》,坚决反对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把消灭男女在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作为战略目标。1990年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两份重要文件,把男女教育平等列入本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指出“对教育中任何有关性别的陈规陋习都必须加以铲除”。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明确提出:“除止和消除对妇女和女子的一切歧视”,“确保男女教育和保健机会均等”,“促进和保护妇女和女子的所有人权”,“使女孩和所有年龄的妇女发挥最充分的潜能”。国际公约的呼吁,社会文明的要求,必须转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管理者教育者的行动,只有全社会真正树立起男女平等的意识,并且真正落到实处,女子教育才可能受到重视,女性在人格、教育、发展上的平等权利才能得到保证。为此,社会各界必须行动起来,为女性的彻底解放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促进男女学生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

如前所述,男女学生的心理发展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教学中根据男女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并使男女生心理品质相互取长补短,才能使男女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在1994年“国际妇女与教育”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指出,应建立真正反映女童教育质量、水平的科学评价体系,并特别强调,女性教育具有特殊性,不能以男性教育为标准,要双方兼顾,协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德育方面,要重视对女生进行自尊、自爱、自重、自强、自信的教育,使其成为富于理想、大胆实践、勇于开拓进取、充满自信的新女性;在智育方面,要针对女生早慧及在某些学科上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培养她们的创造性和独创精神,掌握并适应理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在体育方面,要针对女生的生理特点,注意运动量的适度和活动项目的选择,使其身体得以协调发展,并做好青春期卫生及保健工作;在美育方面,应对女生进行正确、科学的审美教育,注意培养她们良好的内在气质,并教会她们根据自己的年龄打扮自己,充分体现出青春的活力,把内在美与外在美结合起来。

(三)加强对女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其学业成绩

针对女生非智力因素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者应加强对女生进行自信心及理想教育,并培养其广泛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她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帮助她们克服自卑心理,培养她们的意志力和独立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实践中,竭力让姑娘们在学习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时,充满自信,充分发挥其才智,从而使她们在学习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方面与男生有着同样的能力。他常常让女生完成较复杂的课题,结果她们竟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男生。在两个班中,84%的女生和79%的男生得了5分或4分,在获得奖章的8名学生中,竟有5名女生。英国某中学也曾通过男女分班学习进行实验,结果女生的数学成绩因其自信心的增强而明显提高。

另外,根据女孩早慧的特点,在可能的条件下应适当降低女童的入学年龄。国内外教育实践表明,让发育良好的女孩提前到5岁入学是可行的,这会对女生生理、心理及以后的学习都带来好处。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女生青春期心理卫生的教育,减少因生理的不适应对心理及学习造成的影响,使她们顺利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标签:;  

性基础教学与女学生教育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