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_杨佩宁

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_杨佩宁

云南师范大学 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但时至今日,它在性、层、量、度、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分岐,莫衷一是,本文就这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随着我国与各国交流日益频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逐渐深入,我们开始意识到汉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密不可分[1]。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既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又离不开一定的该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对该语言所属文化的理解,同时,文化的深刻内涵底蕴又无一例外地成为语言等物质文化形式的精神内核,并从这些物质外壳中反映出来,汉语知识和文化知识同属于中华文化体系,同宗同源,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在针对具体的文化教学问题时,尤其是在文化教学的性、层、量、度和法等时,一些学者看到了文化对语言教学的积极意义,却没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和深入探讨,简单地将文化和语言教学“一锅乱煮”,等量同观,忽视了教学的灵活性与变通性,以至于文化和语言内容教学设置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不够严谨,随意性较大[2]。一些学者们则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介绍,只是为了语言知识的理解,语言教学为主,而文化教学为辅。文化教学的内容安排只能够服务于语言教学的需求,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内容的讲解是提高语言教学效率的教学手段,如此一来,文化内容的教学完全沦为了语言内容教学的附庸,过于强调学科性和技能性,使得学科的定位过于狭窄,囿于点面的教学而令学科的体系性建设不够。于是,在很多时候,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由于缺乏具体而有科学性的有力指导,在量和度上难以把握,难免有失偏颇,充满盲目性且效率低下,而要避免这样的弯路就需要我们追根溯源,对文化的定性和分层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只有正文化教学之名才能做到有“法”可依,事半功倍,顺利开展教学。

我们通常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所涵盖的范围极为宽泛,在这里,将其分为表层文化(物态文化)、中层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和深层文化(观念文化)三个方面,由具象到抽象,逐步深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它是人类智慧的优秀精华,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其次,因为授课对象的不同,学生文化背景有着较大的差异,面对一群迫切想要获得汉语语言技能,了解中国社会现状的留学生,大谈特谈诸子百家或者古文经典显然不合时宜,没有相应的文化土壤的熏陶,不同的价值观念,陌生的理念,无一例外地让这样的灌输式或者以教师思想为主的文化教学形同虚设,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在再学生的学习道路上竖起层层壁垒,损害其学习积极性。“对外”一词要求我们看到教学的对象,了解学习者的背景和需求,了解“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切莫主次颠倒,甚至本末倒置,学会“按需分配”,切勿让文化“传播”喧宾夺主,取代文化“教学”,甚至让文化教学变为文化“传教”;以跨文化的视角认真思考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差异该如何克服,文化教学内容改人如何合理详略安排,文化知识该如何快速高效地让学生理解。

我们需要对文化教学有个“层”的把握,“层”包括内容的“层”和教学对象的“层”。对留学生进行文化内容的讲解的时候会发现,留学生对于物质文化、具体可陈的文化,无论是兴趣倾向还是理解接受程度都比较大,文化对于学习者的反作用力也较大,但越是深层次的、抽象的精神文化内容,对母语不是汉语的学生来说越是一头雾水,对于教师来说要求较高。但其规律也并非无迹可寻,文化教学同语言教学一样,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会呈现出由交际性文化教学向知识性的文化教学过渡的规律性变化,由表及里,层层对应,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积累中慢慢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分层次、分阶段地逐步推进。而学生的“层”则是由各方面综合的整体水平来划分的,不仅仅是考试或者测验的成绩,包括如文化圈、国别、年龄、个人经历、生活背景、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强烈程度、各方面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整体综合水平等各个方面综合分析评价所构成。因此,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其知识水平,对特定的层级水平以恰当的方式授以合适的可接受的文化,对文化教学的内容适时适量增删和运用适合的方法加以整合安排,有的放矢。

对于文化教学的量,除了按照教学对象的层次水平,还要注意最关键的一点,即授课对象的需求和接受度。过多则难以消化吸收,过少又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效率。文化教学应该兼顾二者,实现教学的最优配置。其内容需要具有实用性,满足其实际需要,学以致用,与时俱进,去其糟粕,避免学生学习一些无用又过时的东西。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度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节。首先,在语言教学中对文化内容的解释,物质文化的内容更易于理解,但精神文化的内容所包含的抽象的概念,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尤其是初级阶段乃至中级阶段的留学生,难度都比较大,容易枯燥且难以产生共鸣。所以,不在这样的地方作无畏的纠缠,点到为止,把握“量”和“度”的界限。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法,则是指教师在各类资源配置安排方面的方法,在教学形式上应该不断推陈出新,多样化和灵活化。结合实际区分开“分散式教学”和“集中式教学”的具体适用情境。因地制宜,采用适合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这也是和满足学生水平和需求的原则相适应的。与此同时,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主题式的文化内容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嵌入式”教学法,既考虑到了区分开教学对象,又注意到文化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还具有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新意。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探索更高效的课堂教学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误区和目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1卷第3期:81-83.

[2]陈映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策略与形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10期:172-174.

论文作者:杨佩宁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

标签:;  ;  ;  ;  ;  ;  ;  ;  

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_杨佩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