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科学素养培养与终身体育研究论文

大学生体育科学素养培养与终身体育研究论文

大学生体育科学素养培养与终身体育研究

张黎琴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东阳 322100)

摘 要: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从终身体育的视角诠释当代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意义。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科学素养应从体育教学、课程理论、体育文化氛围3个方面加强建设,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大学生的体育诉求、身体指标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需求等,科学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科学素养,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全面树立终身体育的科学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科学素养 终身体育

体育素养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而形成的体育修养,是一种体育能力与涵养,包括在体育理论、体育知识和体育思想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实践中,应该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科学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科学素养,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科学意识,直觉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以及体育实践中,真正优化自身的身体素质。

目前国内有关体育科学素养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体育科学素养构建理论层面。如马肇国[2]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维向度:健康素养、技能素养、运动品格素养观点。姜勇[3]等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3个方面。程传银[4]则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体育教学目标需要从“依据目标执行教”走向“基于目标如何教”。于素梅[5,6]就建构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和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特性、思路和途径等问题研究认为,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由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个维度组成,并具体划分为6个要素;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具有培育的长期性、发展性、差异性、完整性和协同性等特征。另外,钟抒樵[7]和商执娜[8]等分别对北京市公众和广州中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现状相关调查,以此了解调查对象对体育科学知识、体育行为以及对体育的认知和态度情况。尚力沛等提出体育学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应明确,教师的引导只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是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中来,自我建构才是最终目的。由此可见,如何实现体育科学素养理论层面向教育实践过程的改变,是目前学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亟待审思和研究拓展的问题。

1 大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的培养指标

体育素养是一种复合型的素养,包含着多元化的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结合高校体育学科的特点,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科学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科学素养。在大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的培养实践中,应该按照科学系统的培养指标,从体育知识、体育能力再到体育行为等方面,整体优化学生的体育科学素养。

1.1 体育知识指标

体育知识指标包涵体育认知知识、体育学科知识、体育经验知识、体育信息知识4个二级指标。在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整体优化学生的体育科学素养,教师应该注重着重优化学生这一方面的认知。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该鼓励学生从多方面、积极地来进行知识的获取,不断优化自身的体育知识以及体育素养,全面优化和提高自身的体育认知能力。特别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来扩大信息交互面以及优化自身的知识获取渠道,不断更新体育知识内容,全面创新体育知识学习方法,整体优化体育知识认知能力。

1.2 体育能力指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着重优化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素养,通过体育学习或者体育锻炼来达到一种能力指标。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基于完善系统的体育科学素养培养,旨在整体优化学生的体育认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广泛认知等来整体优化自身的体育认知能力。同时,在体育科学素养的指引下,教师应该注重优化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以及体育实践能力。体育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只有具备扎实科学的行为能力,才能自主自愿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也才能在体育锻炼中真正优化自身的身体素养,整体提升自身的体育能力。

在终身体育理念下,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充分结合现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科学素养。

1.3 体育品质指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品质指标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指标。在丰富多元的体育锻炼或者体育活动中,学生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参与者。学生自身的品质或者思维习惯,可能直接关系着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体育品质具体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和个性(性格、情感、意志、自我意识)2个二级指标。基于科学的体育品质指标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积极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整体优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认知,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中。同时,基于科学的体育品质,还能够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优化自身的思维习惯以及情感认知,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习惯,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1.4 体育行为指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体育素养进行全面优化,整体提升体育工作的质量,应该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牢固树立大课程观念,有效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的限制和框架,积极营造体育教学的氛围,有效发挥体育文化渗透作用。另一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健康意识以及形成健康的能力和素养。作为体育锻炼或者体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实践中,也才能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发展奠定夯实的根基。

如汪以俊的作品《六合同春》中,便是将画面中的主次通过合理安排,放置,让画面更有主次感,在对牡丹,丹顶鹤的数量安排上,也是采取最恰当的安排,疏密簇叠,丹顶鹤错落有致。画面虚实结合,将所绘制之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2 终身体育理念下培养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的策略

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打1894年某日镇长沙多里斯上校—-也就是他下了一道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不得上街的命令—-豁免了她一切应纳的税款起,期限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一直到她去世为止,这是全镇沿袭下来对她的一种义务。这也并非说爱米丽甘愿接受施舍,原来是沙多里斯上校编造了一大套无中生有的话,说是爱米丽的父亲曾经贷款给镇政府,因此,镇政府作为一种交易,宁愿以这种方式偿还。这一套话,只有沙多里斯一代的人以及像沙多里斯一样头脑的人才能编得出来,也只有妇道人家才会相信。

他惊出了一身冷汗,却见前方的江面突然出现了一个急弯,他暗叫不好,猛地向左一推操纵杆,身体右倾,翼面随之大幅度地向右倾斜,于电光石火间,将那急弯转了过去。

2.1 以培养学生良好体育素养作为体育工作的核心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基于体育科学素养的培养,能够整体优化学生的体育行为。体育行为是学生自主性的行为,学生只有明确体育行为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认知体育行为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参与到体育实践活动中,也才能整体优化学生的体育素养。在新课改全面深入推进的今天,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科学认知。只有优化学生的体育行为,只有科学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才能够促使学生始终坚持体育运动,也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科学认知。

我们拥有一支可靠而强大的本土团队,强调本土化培训,为客户提供门类齐全的产品以及高效的服务。不同于很多跨国企业,英特诺在中国的管理团队全部由中国人组成,苏州区域技术中心是全球唯一可以提供英特诺全线产品的技术中心。

2.2 全面创新高校体育理论课程体系

基于终身体育理念,全面渗透体育科学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注重理论教学,全面优化学生的理论素养。一方面,高校应该全面创新理论教学体系,不断构建丰富多元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整体提升学生对体育理论内容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关注自身体育理论的不足和缺陷,全面优化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在信息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移动客户端等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不断扩展自身的理论认知层面,综合性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基于体育科学素养,教师还应该全面创新体育教学内容,以模块化教学、小班制教学等来整体优化学生的体育素养。比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班制教学方式,将对篮球课程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稳定的班集体,鼓励他们在篮球学习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同时,基于小班制教学,还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全面优化学生的体育习惯。

2.3 创设多元丰富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基于终身体育的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科学素养,积极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科学认知,高校应该注重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一方面,高校应该充分依托于校园环境,通过各类软硬件设施的规建等来全面发挥体育文化的渗透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优化自身的体育认知,全面优化自身的体育技能,科学培养自身的体育习惯。另一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整体优化学生的体育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认知,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价值和作用,高校还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体育兴趣以及体育能力等积极参与体育竞赛。比如高校积极开展春季、秋季运动会,创设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在体育竞赛中赛出风格、赛出品质、赛出素养。

3 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结合体育科学素养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良好观念,整体优化学生的体育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综合优化学生的体育技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真正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全面建构科学的终身体育观念。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的现状和体质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明确了大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探索和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的相关指标体系,希望所构建的健身素养测评维度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大学生的特点,为实现大学生科学健身和终身体育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唐青.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体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7):102-103.

[2]马肇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立论基础及体系初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4):133-136.

[3]姜勇,王梓乔.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征与构成的研究[J].2016,3(10):40-44.

[4]程传银.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论解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1-7.

[5]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4):5-9.

[6]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思路与多元途径[J].体育学刊,2017,24(5):16-19.

[7]钟抒樵.北京市公众体育科学素养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

[8]商执娜,卢启力.广州市中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3):77-79.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813(2019)10(a)-0103-02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19.28.103

①基金项目: 大学生体育科学素养培养与终身体育研究(课题编号:YB2019141)。

作者简介: 张黎琴(1985,6—),女,汉族,浙江东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标签:;  ;  ;  ;  

大学生体育科学素养培养与终身体育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