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共同体的发展机制_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市场群落发展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落论文,中国市场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文分类号:F729.9

市场群落是指由若干个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分工的市场聚合在一个较小的空间范围内而形成的市场聚合体。实践表明,市场群落的崛起已成为21世纪初叶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景观。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利于发挥市场组合优势,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联动效应,又成为非农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谋求低交易成本的竞争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市场群落的系统研究,既可丰富市场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又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市场群落的基本特点

1.1交易活动集中,规模大,规模效益显著

如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由篁园小商品市场、针织市场和宾王服装市场3大块市场集合而成的群落型市场,2000年营业面积50×10[4]m[2],共拥有24000个摊位、3000个门店、36条专业街,汇集了28个大类10×10[4]余种商品,从业人员7×10[4]余人,日均客流量16×10[4]人次,货物日吞吐量达3000t,市场成交额达193×10[8]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和出口基地。河北白沟市场群落由箱包、皮革、五金配件、箱包辅料、小商品、玩具、服装、鞋帽、针织品、联运市场等10大专业市场聚合而成,1999年拥有摊位近2×10[4]个,门店2000多个,从业人员3.2×10[4]人,日上市品种1×10[4]余个,日客流量8×10[4]~10×10[4]人,日成交额1600×10[4]元,市场成交额达60×10[8]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箱包市场和我国北方小商品集散地(表1)。

表1 中国部分集贸市场群落一览表

Tab.1 A list of some market clusters of China

1.2主导产业和主导商品的配套性和衍生效应强

如河北白沟市场群落以皮革制品业为主导产业,主导商品为箱包和小商品,各市场之间具有如下关系(图1)。白沟箱包产业的崛起,辐射和带动了周边5个县(市)、50多个乡镇、500多个自然村,1999年从业人员达30×10[4]余人,生产企业3000多家,年产20个大类上千个花色品种的各类箱包1.2×10[8]只,产销量占全国1/1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9%,华北、东北、西北等“三北”市场占有率达48%。箱包市场的发展又带动了皮革原料市场、五金配件市场、箱包辅料市场及小商品市场、针织服装市场等的兴起。由制造业带起一个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又带起一个生产资料市场,由商品的外运带起一个联运市场,这是白沟市场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白沟市场群落的扩展又带动了交通、餐饮服务、邮电通讯、金融服务、中介组织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市场繁荣的重要支撑产业。

图1 河北白沟镇10大专业市场之间的关系

Fig.1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en specialized markets of Baigou Town,Hebei Province

1.3市场分工明确,集聚效应强

与分散经营的单个市场相比,群落型市场具有划行归市明确、专业门店和专业街集群共生等特征,大大增强了市场对经营主体的吸引力。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2000年汇聚了7×10[4]余名经营人员和国内外4000余家知名企业的总经销、总代理。美国、西班牙、韩国、巴基斯坦、阿富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企业和400多位外商在义乌设立商务机构和采购点。又如西安市康复路工业品批发市场拥有门店5000余间,摊位2600余个,2000年从业人员2×10[4]余人,成交额30×10[8]元以上。市场划分为小百货、服装、文化用品、鞋类、玩具、床上用品、箱包、针织品、塑料制品、小五金等10个专业管区。商品辐射整个西北地区及内蒙、湖北、四川等省、区,成为西北地区的小商品集散地,并以其为母体派生出了西安药材市场、干鲜果品批发市场、鞋业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1.4市场辐射面广

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先后在兰州、西安、太原、宝鸡、大同、徐州、西宁、泰国、乌克兰、南非、尼日利亚等地创办了30多个分市场和小商品配送中心;有20×10[4]人长期在外地经商;义乌商品出口到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小商品市场出口交货值超过50×10[8]元。

2 市场群落形成与演化的动力机制

2.1专业市场的空间扩张、分化与整合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集贸市场发展多姿多彩,市场分化和重组加速进行。不仅市场组织形式出现了企业化、股份化和集团化的创新趋势,而且区域特色市场和特色产业耦合联动、产销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市场形态多样化、市场功能多元化、市场交易手段和营销方式现代化愈益彰显,进而推动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和市场体系日臻完善。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大型专业市场开始向摊位、门店、专业街相结合的形态转变,逐步从摊位式集合向批发企业集合方向发展,并出现了向周边拓展衍生,主市场与分市场互动发展的趋势。以往孤立成长的市场通过空间集聚与扩散、分化与组合的动态演化过程,逐步形成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分工的市场群落。市场群落是市场网络结构的重要基础,不仅在一个市场群落内可以形成一个较小的市场网络结构,而且一个市场群落可以与众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市场或其他市场群落组成具有超地方意义的市场网络结构,这些市场群落和市场网络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产业导向功能和区域分工组织功能。

2.2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耦合联动机制

市场与产业联动发展是区域特色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无论是产业催发市场,还是市场带动产业,后来一般都会形成两者互为依托、联动发展的格局。专业市场的发展为生产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有效地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产销分工和协作又提高了企业效率,社会化服务降低了企业成本,并形成了区域性群体规模优势,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浙江66个县(市、区)中,特色产业(品)产值超1×10[8]元的区块有306个,总量2664×10[8]元,每个区块平均规模达8.7×10[8]元:其中10×10[8]~50×10[8]元的区块91个,50×10[8]~100×10[8]元的区块13个,超过100×10[8]元的区块4个。这种生产性企业群落与商贸服务性市场群落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共生关系被经济学家称为“并联耦合性”。市场群落的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决定着企业群落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反过来,企业群落的发展又决定着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的扩张程度。

实践经验表明,在专业市场竞争中,那些与当地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的产地型市场,由于得到当地产业的支撑,因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那些没有特色、缺乏当地产业依托的集散型市场则比较清淡,有的呈萎缩态势。因此,应当促使一些以集散型为主的市场向集散与生产结合型的市场群落转变。通过架设产业与市场的“产销金桥”,增强专业市场与周边地区产业的关联度;通过“工商联动”,鼓励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结合,推进产销一体化经营。

2.3产业链与消费链的扩延聚合机制

市场群落实质上是产业链和消费链在地域空间上的紧密结合,是一种新的产业与市场的空间耦合形态。市场的拉动使产业链与消费链越拉越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销一体化集中区,成为群落型市场产业的引擎。随着市场的发展壮大,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引起其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的深刻变化。非农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居民消费链的扩展成为市场群落产生的聚合力量。

3 单个市场与群落型市场上经营者的行为方式特征

据笔者多年来对国内不同地域、不同层次集贸市场的实地考察、抽样问卷调查及比较分析,发现单个市场和群落型市场上的经营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市场角色、原职业、经商原因等方面差异较小,但在来源地、寄居地、流动方式、起始资金来源、运输工具、经营特征、目标取向、行为规范、分工程度、产销联系、竞争和协作、扩张方式等行为方式特征方面则存在较大差异(表2)。群落型市场在许多方面比分散经营的单个市场具有明显优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模式。

表2 单个市场和群落型市场上经营者的行为方式特征比较

Tab.2 Comparison of the features of behavioral patterns of merchants between isolated markets and market clusters

经营者的行为方式特征

单个市场市场群落

1、商人来源地 以本地商人为主 外地商人占相当比重

2、商人寄居地 大多住在自己家中以租房或自购住房为主

3、流动方式以单个商人近距离流动为主以家庭式远距离迁移为主

4、经营商品种类商品种类较少丰富多采的商品系列

5、起始资金来源以个人积蓄和亲友借贷为主以银行借贷和赊购为主

6、运输工具以摩托车、三轮车为主以汽车、火车和飞机为主

7、商品流向以农村→农村、农村→城镇为主以城镇→农村、城镇→城镇

为主,出口外销亦占→定比重

8、经营方式以现货交易为主,单一化、雷同化 现货交易与中远期合同销售相

结合,多样化、个性化

9、商人类型以自产自销户和零售商为主以经销商、代理商、贩运商

为主

10、市场类型

多为地方性交易市场 区域性或全国性专业市场

11、目标取向

个体利益最大群体利益最佳

12、行为规范

较差较好

13、资源动员和聚散能力 弱 强

14、分工程度

不发达 发达

15、产销联系

产销分离,关联效应弱产销一体化,关联效应强

16、交易成本

较高较低

17、规模经济

不显著 显著

18、组织控制

以自由无序竞争为主 以协作型竞争为主

19、扩张方式

原地膨胀型扩张 异地网络型延伸扩张

20、环境应变能力

较差较强

4 市场群落的扩张效应:经济国际化与本地化的有机融合发展

经济国际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在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中,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频繁流动的同时,更倾向于从一个区域转到另一个区域内集聚和重组,从而在空间上又呈现出新的集聚现象,即经济活动的本地化趋势。由此可知,经济国际化与本地化趋势是并行不悖的。两者通过市场群落网络扩张效应联结起来,两者良性运转又推动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以市场大省而著称的浙江省,一方面积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一方面又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将两者结合起来,实际上浙江走的是一条经济国际化与本地化有机融合的新发展道路,赋予了浙江模式的创新内涵。以浙江义乌市场为例,近年来,义乌依托小商品城的内需和外需双向发展,通过实施“以商强工、工商联动”发展战略,一批商人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带动了全市工业的持续发展,服装、针织、饰品、拉链、玩具、小五金、印刷、毛纺等8大优势行业迅速壮大,1999年工业产值达到132×10[8]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义乌市围绕小商品城建立了大陈镇的服装、金宅的丝织内衣、佛堂镇的皮塑用品等工业小区和专业加工基地150多个。目前,义乌已成为国内4大衬衫生产基地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8%;浪莎、梦娜、芬莉袜业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企业;新光饰品公司拉链产销量占全国1/4,钥匙坯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毛纺成为国内2大毛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

2000年上半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外贸出口额达46.7×10[8]元,产品销往120个国家和地区。义乌在国外的经商人员已达5000多人,建立境外商贸机构10多个,日均出口义乌商品100×10[4]元以上的边境口岸有10个;而长驻义乌的境外客商有来自47个国家的近2000人,各国驻义乌的外商机构共有500多家。值得注意的是,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中,凡是外销比例较高的商品,都是地方产业支撑较强的行业,如工艺饰品、服装、线带、袜子出口值均占出口总值的10%以上,而且当地产品比例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这就充分说明了经济国际化与本地化趋势是可以并行不悖且相得益彰的。而联结两者的纽带正是市场群落的网络扩张效应。外商、外贸公司、出口生产企业、市场经营者和各类外贸经纪人等市场主体通力协作,通过连锁制、代理制、配送制等多种方式,构建国内外分市场和分支物流网络;凭借本土产业自主性扩张能力和生存能力强的优势,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结合起来,逐步由国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市场网络扩张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产品结构调整、质量档次提高和经营方式转变。

义乌市场网络的扩张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义乌中国小商品城2.6×10[4]个摊位7×10[4]多名经营人员中,被金华市下属各县(市、区)经营人员租用的摊位有4543个,经营人员1.17×10[4]人,均占17%左右。如浦江县通过与义乌市场“对接”,带动了全县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武义县有文教用品企业236家,在全国设专业批发点60多家,其中在义乌小商品城就有27家,义乌小商品城出口的文教用品多数来自武义县。东阳、磐安、永康、金华等县均接受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辐射,相当一部分产品通过义乌小商品城外销。兰溪市外贸公司出口货源主要来自义乌小商品城,2000年出口量超过1000×10[4]元。

最优秀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迎接经济国际化挑战的同时,要选择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和社会基础的区域,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群落和产业群落,通过市场组织网络化和企业组织网络化,形成经济活动本地化与国际化持续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5 商人的可持续发展:市场可持续发展之根本

在市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较多关心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行为感应,而相对漠视市场经营者的需求偏好和行为感应,这种倾向应予纠正。

无数实例证明,市场经营者是市场兴衰的重要决定力量。商人出走会导致摊位空置,顾客稀疏,销售低迷,市场萎缩。一般来说,除盲目扩张、重复建设等政府调控行为不当外,商人出走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市场经营者的关怀程度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

(1)重“招商引资”,轻“亲商”服务。大多数市场以为把商人和资金引进来后就万事大吉了,随后的一系列配套服务没有及时跟上,甚至被完全忽视了。须知,商人和资本都是流动频繁的要素,流动的方向往往是从经营利润低的地区流向经营利润高的地区,从投资环境低劣的地区流向投资环境优越的地区,从“亲商”服务质量差的地区流向“亲商”服务质量佳的地区。

(2)重市场设施档次的提高,轻商人经营环境的适意性改善。往往偏重市场规模的扩张和楼宇建设,尤其是租金昂贵的“精品屋”建设,而忽视商人经营空间逼仄、道路狭窄、“脏、乱、挤”现象的改善;热衷于一哄而上建设同类“热门市场”,而忽视特色品牌商品经营者的引入;偏重市场设施档次的提高,而忽视市场品牌、机制、个性和环境的创新。须知,产品不在大小而在优劣,市场最忌雷同而在特色。没有著名品牌、良好机制、独特个性、优越环境和高素质经营人才的市场是不可持续的。众多的大场小市和有场无市现象即是明证。

(3)税负的公开性、合理性及其适度区域差异性问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据调查,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市场举办者缺乏长远眼光,急功近利,一味着眼于提高市场摊位费,尽早收回投资,甚至把建设市场当成是房地产开发,忽视市场培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一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采取工商管理费逐级承包的办法,如由市工商管理局向乡镇工商管理所下达年度工商管理费承包任务,完成不了的则扣发管理人员工资,只发基本生活费。此举严重影响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工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乡镇工商所为了完成承包任务,便雇佣少数人员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手段,从市场经营者身上揩油,重收费轻管理、只收费不管理,甚至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严重。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向个体工商户乱集资等方式,将市容费、治安费、乡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费等多种收费项目强加于经营者头上,不仅使得现有经营者生存和赢利困难,而且影响了外地客商的进入。

据笔者近期调查,发现西部地区同类摊位的税费支出等成本占收入的比例远高于东部地区。如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西丽市场经营蔬菜的摊位月均税费等成本支出占月收入的比例为5%,东莞市常平镇金美市场经营水果的摊位月均税费等成本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为7.5%;而陕西省宝鸡县虢镇西关农副产品市场经营蔬菜的摊位月均税费等成本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为10%,陕西省武功县小村镇经营水果的摊位月均税费等成本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为12%。又如在陕西省西安市康复路工业品批发市场,16m[2]的市场精品房月税收就达9000元,比市场两侧的14座私人招商楼高出10—20倍。除体制原因外,西部地区税费偏高是导致东部沿海地区商人来后又走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品牌商品经营者也难逃败局。各县市、各市场之间税收政策不统一和税负不平等状况的普遍存在,是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性的客观反映,但地方政府必须正确把握和控制这种差异性的适宜程度,为各市场之间和经营户之间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条件。

为了实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亟需采取下列综合配套措施:

5.1重视建立“市场经营者关怀服务中心”

市场管理者要重视对市场经营者的需求偏好的调查,通过建立群落型市场“经营者关怀服务中心”,及时为市场经营者提供系列化共性需求服务和个性需求服务,如办证服务、合同公证服务、家政服务、房屋租售服务、咨询服务、货物配送服务、广告宣传和代理服务、票务服务、金融服务、邮电通讯服务、治安服务、环卫服务、信息网络服务、培训服务等,以满足经营主体多样化、多层次、全过程的发展需要。同时,还应发挥市场协会、市场工商业联合会的作用,加强专业市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统一策划,协同发展,推进市场重组和功能创新。

5.2积极建立健全“市场经营者信用网络”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由于我国经营者信用信息系统的建立滞后,致使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借债不还、拖欠税费、偷税漏税、签约不履约、随意毁约、缺斤少两、假冒伪劣、坑害蒙骗、霸道经营、索取不义之财等行为时有发生,引发市场和经营者的信用危机,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因此,建立健全“市场经营者信用网络”已迫在眉睫。它既是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通行证”,又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和交易秩序,塑造良好市场形象,提高市场美誉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网络。

5.3尽快改变工商管理费分层承包的做法,完善税收征管制度

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改变工商管理费分层承包的做法,防止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现象发生,剔除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公开税费征管,对市场摊位核定税费额度后,逐月发放缴纳通知书,努力减少经营者的不合理负担。另一方面,要逐步统一市场税收政策,适度控制市场经营者的税费比例,消除各县市之间、各市场之间的税负不平等状况,为各市场之间和经营户之间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条件。

5.4加快实施“市场经营者培训计划”

市场的主要功能在于集聚与扩散,市场竞争力优势则集中反映为集聚与扩散能力的强弱。较强的聚散能力、完善的服务功能、良好的市场环境、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优良的经营者素质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面对经济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政府和市场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市场经营者的素质,加快实施“市场经营者培训计划”。一是要加强对市场经营者进行世界经济、WTO贸易规则、涉外经济法规、对外经贸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国际贸易观念和法制观念,培育适应经济国际化需求的经营人才。二是要重视对市场经营者的外语培训,增加他们参与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和能力,适应中国市场走向国际化的要求。三是要加强对经营者进行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经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四是要建立市场经营者终生教育基金,促进他们进一步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市场营销能力。

5.5努力提高“亲商服务水平”

要重视对市场经营者的行为感应调查和分析。笔者对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武功县等地的各类集贸市场的抽样问卷调查表明,经营者对市场税费、秩序、服务、环境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大多低于30%,而深圳、东莞、义乌、白沟等地市场经营者对市场的满意程度则大多在80%以上。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依靠盲目效仿或复制东部地区成功的市场模式,而应真正从转变观念入手,通过市场体制和组织创新,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合理确定税费标准,着力提高“亲商”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市场经营者提供充足的市场设施、贮存设施,清洁、安全的经营环境,畅通的道路,规范的制度环境,健全的法制环境等,严禁歧视外地客商,欺外排外,欺行霸市,切实保护外地客商的合法权益。

标签:;  ;  ;  ;  ;  ;  

中国市场共同体的发展机制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