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主义制度到资本主义分配方式: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前提论文

从资本主义制度到资本主义分配方式: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前提论文

从资本主义制度到资本主义分配方式: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前提

巩雪琴,赵 玲

(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6)

摘要: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义思想本身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分配正义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核心。通过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前提研究,发现马克思立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分配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正义思想也蕴含在这两种批判的过程之中。从整体上看,两种批判理论之间也具有内在的理论联系。

关键词: 马克思;分配正义;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分配方式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研究与争论从未停止,从总体上看,大致有关于事实与价值两个角度的争论。例如,国外学者艾伦·伍德等人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根本没有体现出正义思想,并且也没有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显而易见,这种观点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进行了否定。当然,国内学者也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和阐释,诸如王南湜与倪寿鹏,就分别对马克思正义思想存在的条件与对马克思正义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进行分析,论证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存在,更多的学者也从价值角度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进行了解读。总的来看,大都缺乏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前提追溯。因此,本文将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前提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的收集和比对,梳理出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前提,并且将这两种前提之间的内在关系加以研究,以期从整体性上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作以分析。

一、分配正义: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核心内涵

正义思想作为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虽然他没有关于正义的集中论述,但其正义思想在他的多部著作中皆有明确体现。其中,分配正义是他正义思想的核心。“他曾多次讲到与分配相关的‘正义’,虽然未曾给予其以明确定义,但他沿用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看法,认为正义即是‘给每个人以应得’”。[1]马克思以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批判为前提,对分配正义进行了一种内在的逻辑阐释。

对照组:应用生物敷料进行创面修复,敷料包含微量元素、类黏蛋白、胶原纤维等,首先对创面进行清理和止血,顺延创面边缘将无生物活性或是焦痂的坏死组织进行清除,经电凝进行止血,应用经稀释后的碘伏进行清洗,用无菌纱布包扎,每隔2天更换一次纱布。

分配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正义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出现,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对于正义的需要和表述也发生了变化。分配正义不是人的思维的预先设定,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特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分工的出现,使得正义的内涵更为丰富。此时,正义的表述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关系,特别是分配问题上。“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2]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分配是与分工相伴随而产生的,而当分配一出现,其不平等就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这种分配上的不平等着重表现在对劳动产品的分配上。例如,古代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才享有分配的权利,奴隶只能成为奴隶主的工具,甚至连他们自身也成为一种私有物而被奴隶主所占有;封建社会中,农场主和农民之间也处于一种极不平等的分配方式之下;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这种不平等的分配现象尤其突出。可见,在人类历史的很长时间内,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一直存在,并且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愈发突出。而在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分配正义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如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强调“个人利益”的正义。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没有一个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阶级、永恒不变的分配正义观念,人类对分配正义的认识总是随着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当然,人类解决分配不公问题也需要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3]

分配正义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马克思对于平等的表述体现在对于蒲鲁东和拉萨尔的批判中,例如,他曾在批判拉萨尔的时候谈道:“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 ……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是极不相同的观念吗?”[4]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那种以国民经济学立场出发的平等观念,批判了蒲鲁东所认为的那种“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一切社会成员”的分配理论。马克思认为,对于分配正义的追求不能停留于观念层面,而要从特定的经济事实出发去寻找答案。分配的不正义与不平等事实上表现在阶级之间的对立,而阶级的对立从根源上说是由于经济关系的不平等。因此,要想实现分配上的正义和平等,就必须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一种新的、平等的关系。

轻叩车窗,我拉开车门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一首《女人花》的曲子在车内回荡,淡淡的清香飘散在车内,嗅起来令人心旷神怡,幽幽哀婉的曲子,又让人心情有些压抑。

分配正义是与生产方式相一致的意志行为。在《资本论·生息资本》中,马克思提到:“生产当事人之间进行交易的正义性就在于:这种交易是从生产关系中作为自然结果产生出来的。这种经济交易作为当事人的意志行为,作为他们的共同意志,作为可以由国家强加给立约双方的契约,表现在法律形式上,这些法律形式作为单纯的形式,是不能决定这个内容本身的。这些形式只是表示这个内容。这个内容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奴隶制是非正义的;在商品的质量上弄虚作假也是非正义的。”[5]这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正义的,也不是说雇佣劳动是正义的。相反,在马克思看来,当时的生产方式只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而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事实,商品交换过程也存在着非正义的现象。那么,对处于被剥削一方的工人来说,劳动产品并不归他们所有,而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也仅仅只能维持他们的生存,这种不平等的分配意志是由资本家所主导的。

马克思一生从未停止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这种批判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源于他对社会现实进行的深入的考察与研究。而他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也立足于无产阶级的立场,对无产阶级内部状况以及资本主义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运行内在的逻辑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人吃人的本质,因而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分配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这两种批判也成为他正义思想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他的正义思想也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整个过程中。

(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考察

纵观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无论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最终完成,他的思想历程没有脱离对于整个社会的考察和实践。

其二,资本逻辑是导致分配非正义的内在原因。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出了资本的本质,他认为资本并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也就是说,生产资料本身不具有资本的属性。“生产资料只有被重新投入生产过程中,成为资本家剥削、统治工人的工具时才能被赋予资本的属性。在马克思看来,转化为资本的生产资料不再只是‘直接生产者的财产’,还具有了自我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家为获得丰厚利润而无情剥夺工人社会属性的物化。”[9]所以,在资本运行过程中会不断进行增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这是资本运行的内在逻辑。而遵循这种资本逻辑必然导致异化劳动的出现,当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相反的,工人所获得的就越少;社会所创造的财富越多,工人就越贫穷;工人越是劳动,就越不成为他们自己。

其一,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的异化状况愈演愈烈。这体现在他逝世以后才得以问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这部手稿写作之前,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情况做了考察。异化劳动理论是他手稿的核心主题,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工人已经完全被异化了,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以及作为人的类特性。马克思通过这种考察提出了一种初步的思想路径,首先要实现的是“整个社会从私有制中解放出来”,但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并不仅仅局限于此,他认为要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但是国家依然是人的解放的一个中介,人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是要把人的类本质收回自身。”[6]可以看出,马克思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普遍被异化的社会现状,不仅对这种现状进行了理论上的批判,更重要的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指明了方向。他想要实现的是整个人类的解放,这也体现出他具有一种道德上的正义愿望。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的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鲜明地指出了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认为他们站在工人的对立面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现状。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他们完全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去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而把工人被压迫和剥削的现实当作理所应当。甚至,当时有经济学家认为私有制是合理的,用“存在即合理”这样一种观点来维护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对此,马克思对整个社会进行了研究,通过异化扬弃理论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了阐述,对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初步构想。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考察的同时也用他自己的正义思想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他批判的目的不同于资本主义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只为了维护少数的资本家的利益,而是站在最广大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为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发声。从正义的评价这一角度来看,马克思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正义和正当的,马克思作为道德主体,以正义的眼光和视角看到了社会存在的不正义现象,并把这种现象深刻揭示出来,因此可以说,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本质的这一行为也是正义的。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

在马克思的多部经典著作中,多次提到资本家对工人剥削是“盗窃”和“抢劫”。例如,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是在“盗窃”工人的劳动时间。在此,马克思用“盗窃”一词表达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压榨和剥削的极大不满与批评,也同样是在激发工人的内在革命性。又比如,他在《资本论》中把剩余产品看作“资本家阶级每年从工人阶级那里夺取的贡品”;把逐年增长的剩余产品称作“从英国工人那里不付等价物而窃取的”;把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看作“从工人那里掠夺来的赃物”。而在马克思的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理论上的推断,“窃取”二字已经充分说明资本家的种种不正当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些被资本家所窃取的东西从根本上说是应该属于工人的,由此,便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本该属于工人的东西会被资本家所窃取呢?以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情况做以阐述。

变革能力是可以管理的。华为有一个经典三问,每年华为都要求各个层面的管理干部问员工三个问题: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我们这些成功经验哪些还能用?哪些已经成为发展的障碍不能用了?这种思维就是变革的思维,通过不断地询问,淘汰掉过时的思维理念,投入新的模式,应对新的变化。

综合来看,马克思从以上两个方面对于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非正义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正是如此,一种正义的分配方式便成为消除异化的迫切追求。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Fatigue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 Monopile Foundation WANG Hongqing,LIU Xudong,BI Mingjun,LIU Jinchao(92)

其二,机器大生产使得工人的主体性受到压迫。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机的大规模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导致了分工的出现。工人的生产成为一种单一的、重复的、机械的劳动,事实上,在资本家眼里,工人就是一种会说话的机器。从而,资本家大肆剥削工人,再加上世界市场的形成,巨大的利润导致资本家们纷纷争夺市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最有效办法便是降低工人的工资。机器的广泛使用使得工人不得不接受被压榨的现实以免于被淘汰的命运,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庞大的剥削体系中。并且,工人的劳动缺乏创造性与活力,工人的自我意识也逐渐丧失,人变成了只会生产的机器。

14.关于陈宝生部长“三进”工作落实的途径:三是在方法上确保进入,既熟练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创新话语体系和教学体系,让教材真正活起来,做到作用和效果相统一。

《意见稿》指出,智能快件箱运营企业应当依法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经用户同意外,不得向任何组织或个人提供用户使用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的个人信息。

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马克思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最后,马克思揭示了社会运动规律。马克思通过对异化理论扬弃的研究,进而分析了人类社会。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也就是原有的历史矛盾的解决,是人类社会的史前阶段的终结。一旦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扬弃了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消灭了剥削,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就得以实现。由此一来,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也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道路。

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异化劳动”。在手稿中,他把异化劳动分析为四个规定,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他把这种异化劳动的根源归结为私有制。他认为私有财产就是人的生命的外化,也就是一种感性的表现形式,这一感性形式导致了人的异化。可见,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马克思看来, 对资本主义一切罪恶的根源都必须追溯到财产私有制度, 追问私有制本身是否正义。在这里, 马克思初步认识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从而将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或私有制当作了批判的首要标靶。”[8]

其二,剩余价值理论从经济事实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内在规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其核心思想就是,资本家用最少的钱让工人生产出最大价值量的商品,将工人的剩余价值发挥到极致,为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而服务。同时,马克思也揭示了资本家伪善的面目,一方面,资本家给予工人相应的工资以维持工人生存,将自己标榜成慈善家;另一方面,资本家却利用工资来掩盖工人被剥削的事实,使工人意识不到被剥削的状况。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运行规律揭示出来,其目的是为了使工人摆脱被剥削、被压榨的现实状态。“在精神价值层面上,马克思在哲学上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历史观,批判资产阶级裸露地吃人剥削、压迫、虚伪的社会关系,显示了马克思对人的正义、诚信、道德、公平等的追求”。[7]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和要求,网络插补实验教学的关键技术包括交互性、动态性等。下面对其实现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综上可见,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入分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的研究,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本性,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非正义性。

三、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批判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马克思从经济关系出发对资本主义非正义的分配方式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马克思着重于对未来共产主义分配方式的构想。以下分而述之。

(一)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非正义性

其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分配非正义的根源。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非正义的分配方式发端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马克思把资本积累的过程看作是一种罪恶,把资本看作是“肮脏的东西”。“肮脏”这个字眼足以表明马克思对于资本积累过程的痛斥,资本积累的过程充斥着暴力与血腥,这种方式本身就是非正义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表面上看似乎是正义的,事实上,在雇佣劳动关系中,资本家的利润是由劳动者创造的,理所当然的,劳动者应该享有成果。同时也说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那极小一部分工资,其实也是由工人所创造的。但是,资本家却用那一小部分工资来掩盖他们剥削的经济事实,用工资来麻痹工人。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即分配方式实际上是极不公正的。

4.4 死淘率降低。由于输精周期延长,人工授精中抓鸡的频率降低,相应地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母鸡死淘率下降,同时也减少了通过输精渠道引起的疫病感染率。

其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是私有制,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神圣”的信条存在于西方社会千年之久,对于私有财产的维护也就相应地成了政治和法律的目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例如,当时的圈地运动,贵族使用暴力手段将土地占为己有,导致土地与农民相分离。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因此,农民一旦离开土地,便不得不为地主劳动,在这种雇佣劳动下,剥削成了地主获利的必然途径。而在工厂也一样,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工人也同样不得不为资本家劳动,而产品却并不属于他们,他们从资本家那里获得极少的只能维持他们生存的工资。资本家为了获得利益,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而工资掩盖了这样一种剥削的事实。

(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社会主义分配方式

在以上对资本主义非正义的分配方式进行批判之后,对于未来社会分配方式的理论构想更加注重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超越,而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更体现出一种超越正义的价值向度。

第一,按劳分配体现出正义趋向。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了对于按劳分配的构想,“按劳分配指一种劳动者依据能够证明其劳动量多少的凭证,从作了各项扣除后的社会储存中领回‘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10]可见,这种分配方式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的一种正义趋向,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劳动量的多少来获取相应的报酬,如此一来,劳动者的积极性会大大提升,社会效率也会相应提高。这种分配方式与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相比较,更加具有优越性,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对于异化劳动的消解,也是人的自由选择的实现。在保障“社会存储”的条件下,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劳动时间的长短与劳动量的多少,如此一来,便赋予了劳动者更多的自由时间与自主选择的权利,那么,资本主义制度下所造成的异化便不复存在了。

第二,按需分配体现出一种正义超越性的价值向度。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构想,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分配方式与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成为人们维持生存的手段,社会生产力获得了高度发展,社会财富与资源极大丰富,因而劳动也就理所应当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需求而非目的”。[11]按需分配更加强调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回归,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更加体现一种人性关怀。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按需分配中的“需”体现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质需要,对于这个需要是什么,马克思虽然并未作出明确阐释,但是,根据他的一系列构想,我们可以想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得到充分的体现,物质需要、精神满足、道德需求、权利需求等多方面的需求将会得到极大满足,人的美好生活真正得以实现,社会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状态。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未来社会无疑是正义的,这体现出人类共同的价值向度。

以上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分配方式的批判,这一批判的过程体现马克思作为道德主体所具有的正义性,也体现出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价值追求。同时,马克思的两种批判也为无产阶级革命与解放提供了方向。

四、两种批判理论的内在联系

对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批判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前提,两种批判理论立足于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首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批判其分配方式的根据和基础。一方面,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因而对分配方式的批判离不开对其经济制度的考察,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其内在根源。私有制本身表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这样一种神圣信条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榨取工人剩余价值来获得利润,相应的,必然要通过一种手段来维护他们的已有利益。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剥削,也是一种政治上的压迫和法权上的不平等,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单一统治。因此,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马克思进行批判的重点,只有把作为批判对象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消灭,与之相应的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也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马克思通过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所呈现的事实上是无产阶级的解放方向,无产阶级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建立新的制度,即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政治上的解放,如此一来,无产阶级的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才有可能实现。

其次,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批判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资本主义分配方式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因而,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批判是马克思不可回避的任务,否则,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就不具有彻底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维护和巩固,因此,只有将资本主义私有制得以巩固的手段进行理论上的批判和事实上的消除,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系列理论也将不攻自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重要根基也才能被动摇。在这种批判理论中,马克思同样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对于革命政权的夺取,更要重视对于政权的巩固与经济的建设。在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道路上,巴黎公社的失败就充分说明了一点,巩固政权与夺取政权一样困难,而巩固政权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和进步的过程。

只有从整体性的思维出发,充分把握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内在关联,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精髓。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具有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分配方式的批判性的前提,同时,他的正义思想也体现在他进行批判的整个过程。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做的伟大构想正是基于正义思想的前提下对社会进行充分考察和研究中得出的。因此,未来对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研究,不能仅仅从事实的角度去探究其正义思想是否存在,更应该深入发掘马克思正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把握其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精神实质,丰富其理论体系。同样,对于马克思任何理论的研究与分析都不应该忽视其根本性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对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偏离与误解。

浓硫酸显色法是根据芝麻素能与经过氯仿处理的浓硫酸作用产生特殊颜色的物质,这种橘红色与芝麻油的剂量成正比。冉启才等对芝麻油进行碱练脱色、油脂净化、提取分离脂肪酸和不皂化物等处理,证明了芝麻素是引起橘红色化合物产生的原因,与芝麻酚、色素、脂肪酸、甾醇等无关。周祥德通过硫酸显色法证明 了目视比色会产生5%~10%的误差,定量的准确性不高。孙伟、李凝等发现浓硫酸显色反应可以出现稳定的橘红色,在常温下能够维持2~3 h,显色物质能够稳定存在于硫酸层中,与油脂色泽无关,颜色较深时也不必进行脱色处理[2-4]。

参考文献:

[1]段忠桥.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正义观念[J].哲学研究,2015(7):3-11+12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3.

[3][7]王维平,张娜娜.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学刊,2016(4):17-2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9.

[6]纪佳妮.重释人的解放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哲学人类学思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81.

[8]梁小罕.马克思的价值学说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D].桂林: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

[9]谌林.马克思对正义观的制度前提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14(3):17-30.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5.

[11]陈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的四重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4):49-57+159.

From Capitalism System to Capitalist Distribution Mode :A Study on the Premise of Marx ’s Justice Thought

GONG Xue-qin,ZHAO Ling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Marx’s justice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ts justice thought itself has rich connotation. Distributive justice is the core of Marx’s jusice thought. Through the study of Marx’s premise of justice, it is found that Marx is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and deeply analyzes and criticizes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the capitalism distribution mode. The justice thought is also contained in the process of these two kinds of criticism. On the whole, there is also an intrinsic theore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critical theories.

Key Words :Marx; distribution justice; capitalist system; capitalist distribu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3118( 2019) 07- 0005- 06

收稿日期: 2019-01-03

作者简介: 巩雪琴(199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赵玲(1957—),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管晓莉

标签:;  ;  ;  ;  ;  

从资本主义制度到资本主义分配方式: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前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