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医养结合”养老建筑模式的探索论文_李建敏

内蒙古自治区“医养结合”养老建筑模式的探索论文_李建敏

——以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老年养护院建设项目为例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20)

【摘 要】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年龄结构的巨大变化,使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医疗等一系列问题迫在眉睫。

对于老人来说,不仅需要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康复娱乐、社会工作等服务的养老院,更需要医疗的需求,这种双重需求不得不在养老院与医院之间辗转。一些需要护理的老人,干脆在医保定点医院常年占据床位,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在“医养结合”的概念下,“医养结合”医院这种实体建筑就随之产生。

本文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老年养护院建设项目工程实践,阐述在如何才能实现以“医”养“老”,“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

【关键词】养老模式;“医养结合”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的一所新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老年养护院设计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在方案设计之初,我们从设计理念、实体建筑的总体布局等方面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希望找到一种适合于本项目的设计;在随后的方案深化过程中,通过与甲方、专家等多发面交流,形成最终的方案。现阶段本项目处于施工过程中,本文想过对于实际项目的设计,阐述在建筑设计上如何实现 “医养结合”的模式。

一、设计理念

1、以“医”养“老”,“医养结合”

老人分为健康老人和失能老人,都应予以相应的护理。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为长期患病的老人治疗,也有专门的护工照顾他们的生活,对老人的起居饮食负责到底,免去家属的后顾之忧。老人既是治病,也是在养老。通过医院与养老的结合解决老年人患病能及时治疗、生活有人照顾的问题。 本方案将老年养护与医院统一考虑,在具体建筑布局上通过“医院街”使老年养护与医院有机联系起来,使医院的丰富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也使老人得到全面的护理和及时的治疗,达到以“医”养“老”,“医养结合”。 有机结合的同时,也考虑到老年养护院的相对独立性,在基地西侧设老年养护的单独出入口,能够形成独立的功能单元。

二、在具体建筑设计上如何体现“医养结合”

1、整体规划

1.1 从规划空间布局上体现“医疗”和“养老”的结合

本项目根据用地地形、环境、功能要求以及后续的管理上实现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用地东西方向长,南北方向窄,总体似一个梯形。医疗区布置在东侧,养护院在西侧,整体对称布局。用地西侧毗邻老年公寓,因此西侧养护院可以进一步提高利用,达到资源的合理分配。

医疗区和老年养护院整体形成向南敞开、景观融入的总体架构,注重景观的均好性。

主医疗区中“丁”字型医院街将门诊、急诊急救、医技、体检、住院部和老年养护院串联起来,向东西延伸,形成中心轴,实现了总体空间上养护院和医疗区相对独立,又有联系。同时,对称的形式加强了整体的不可分割性。

1.2院区出入口及交通流线规划

1)、出入口

医疗区和养护院分别有各自出入口,医疗区的出入口在整个院区的西侧,医疗区的门诊、急诊、医技、住院出入口在院区南侧和东侧。南侧是门诊人流主入口;东侧是住院部人流的出入口。

北侧规划道路为尸体和污物出口;南部为行政科研教学、洁净物品和后勤服务区的出入口。

2)、道路规划

主医疗区与老年养护院由一条7米宽的环形道路联系,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3)、各种不同流线的分离

①、医患人员流线

a、门诊病人可从基地南侧直接进入。

b、急诊急救病人则从南侧道路进入,方便急救病人的快速就诊。

c、住院病人从东侧住院入口进入,便捷到达住院部大厅办理出入院手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d、 院区的洁净物品从南侧进入,进入院区后再进入地下车库。

e、老年养护院人员从西侧进入,老年养护院人流和主医疗区人流完全分离,便于管理。

②、救护流线

救护车可由南侧道路进入;急诊急救前设置有大面积硬质铺装,以满足救护车回转需求。

③、污物和清洁流线

污物通道设置在东北侧,避免了流线的交叉。污物通道连接了急诊急救部,手术中心和各个病房楼的污梯,向北连接到太平间及垃圾暂存中心,污物及尸体从东北侧的坡道直接送至地面污物出口。

1.3绿化景观设计

规划把握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既考虑到医院的集中绿化,为未来预留发展用地,一而考虑到养老的庭院式绿化,为病患人员提供各种尺度是景观,创造良好的医疗养老环境。

2、医疗区和养护院内空间

本项目在对具体建筑内部功能的布置上也进行的相应的整合,来适应“医养结合”的需要。

1.1 医疗区

对医疗功能进行了集约式的整合归纳,使医疗流程更加清晰紧凑,同时使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

1).医疗功能框架

医疗主街结合区域功能组团的模式使医院内部的流程快捷明确。根据关联密切程度的分析,在各个相关科室的布局上合理安排,使它们紧密相邻,或有直接短捷的联系通道,既缩短了患者在建筑中的行走距离,也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各功能部门都是一端与主街相连的独立区域,避免功能混杂,有效地控制了院内交叉感染。

2).建筑内部交通组织

建筑内部以医疗主街作为交通主干线,各个区域的垂直交通均沿水平交通网格相对集中设置。主街、电梯构成了水平和垂直的交通网络,对人流、物流进行详细的分类与梳理,做到洁污分区、分流。使人流物流方便快捷地到达医疗楼内每个角落。

3).分区功能设计

门诊医技部地上3层,局部4层。各楼层分别布置门诊科室、医技检查部。医疗主街与各功能部门紧密相连,提高运行效率。建筑内部中庭结合医疗主街的通透空间,使患者的候诊环境开放舒适。

◆门急诊区:采用半围合式的统一模块,并列布置在医疗主街两侧,减少患者的来回穿梭。各科室相对独立,自成一区,也能够根据需要灵活划分使用空间。

◆医技区:采用集中大空间模式,影像中心、检验科、功能检查等部门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开放、灵活的功能布局。在整体建筑中部开设的内庭院使密集的格局具有充足自然通风采光条件。

◆住院区:

住院部设有510张床位左右,以2栋半围合式布局串联在医疗主街东段,病房楼在交叉点处结合,避免了视野上的相互遮挡。每栋建筑周边都有广阔的绿化环境,使建筑与园林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1 养护院

体现人性化、安全性、私密性和均好性。

功能分区

我们在护理型老年养护院的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居住功能的要求,使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达到安全、卫生、方便和适用的要求;还要充分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怀;保证教学功能的需要;实现养护和康复的有机结合;要考虑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居住心理问题,努力营造 “家园感”和“归属感”。

同时老年养护区与医疗区分区明确,并且医技功能公用。

流线分析

老年养护普通房型、中档房型用房入口设置在基地西侧,主干道在丛林中穿行,以“叶脉”状分支开来,到达各老年养护用房。既保证了便捷,又实现了隐蔽性。

老年养护高档房型及服务用房出入口位于基地西侧,在其它养护用房之后,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置身于景观中。

3、建筑形象

建筑形体及立面元素都与纯粹的医院建筑和养老建筑有所区别,采取新古典的手法塑造医院技术先进性与地方文化特色相融合的形象。并且建筑与自然园林相结合,使院区的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体现出时代与传统的相互融合。

4、建筑无障碍设计

在院区全范围内实施无障碍设计,注重外部环境的可达性和易识别性。建筑内部各部位均考虑无障碍设施的配置,强调对老年患者的理解和照顾。

二、结束语: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刚刚兴起,适合的建筑形式方兴未艾,作为设计师我们还有走很长的路去需要走,应从新建运营的“医养结合” 建筑中发现不足之处,加强与使用者的用后交流,总结经验,探索新的建筑形势。设计出更适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筑形式。

论文作者:李建敏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8月总第2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  ;  ;  ;  ;  ;  ;  ;  

内蒙古自治区“医养结合”养老建筑模式的探索论文_李建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