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199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_农业论文

1995——1999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贡献率论文,农业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科技进步的含义和内容

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进而不断提高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动态发展过程。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科技进 步是指农业科学的科技进步,即硬技术的进步。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的农业科 技进步的全部内容外,还包括农业管理水平、决策水平与智力水平等软技术的进步。对农业 科技进步作较为全面的理解与把握,应指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农业科技 进步。

农业科技进步包含了极其广泛的内容,至少包括农业科学研究的进展、新科技成果的应用 ;农业原有技术的改造与革新;农业组织与管理方法的改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采用新的 方针政策、推行新的经济机制;改进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生产结构的调整与规模节约;采 用新的决策方法、采用能长期激发生产积极性的分配体制与政策等等。

二、农业科技进步的测定方法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理论上可以通过考察科技进步前后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 的比例变化来衡量,一般说来,科技进步能够使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比没有科技进步 以前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用比以前较少量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和以前同样多的产品。但是 在 实践上,生产要素投入量与科技进步两个因素同时变化,即经济增长是在增加投入和提高投 入产出比的科技进步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这样一来就加大了测定科技进步的难度。

实践中测定农业科技进步率及贡献率的方法很多,其中国内最常用的是增长速度测算模型 。该模型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用其它方法预先测定物质费用、劳动力及 耕地面积等投入要素的生产弹性系数,而目前测定上述这些投入要素弹性系数的最有说服力 的办法,是构造Cobb—Douglas(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CD函数)的计量模型。也就是 说 ,增长速度测算模型的基础实际上就是CD函数模型。一般来说,在数据量足够大的情况下 ,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运用CD函数模型。基于上述的考虑,本文直接 运 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由于这个方法可以进行统计检验,所以测定的效果较好,计算结 果比较准确。

CD函数模型的一般形式是Y=cK[α]L[β]M[τ]e[δ-t]

其中Y为农业总产值,K、L、M分别为与Y相应的投入要素即物质费用、劳动力及耕地面积, c为常数项,t为时间变量。理论可以证明,α、β、γ分别是物质费用、劳动力及耕地面积 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δ就是科技进步率。

上述模型两边取对数 后可转化为如下的形式:

LOG(Y)=LOG(c)+αLOG(K)+βLOG(L)+γLOG(M)+δt

上式两边对t求导数如下:

1 dY 1 dK1 dL1 dM

─── =α── +β── +γ── +δ

Y dt K dtL dtM dt

当以年份数据计算时,可取dt=1,且把dY改写为△Y,得到:

△Y △K △L △M

δ= ── -(α── +β── +γ──)

YK

L

M

其中ΔY、ΔK、ΔL、ΔM分别为产出、物质费用、劳动力及耕地面积的年增量,而

△Y△K△L△M

──、 ──、 ──、 ──就是产出、物质费用、劳动力及耕地面积的年增长率。上式

Y K L M

表明δ=产出年增长-(物质费用、劳动力及耕地面积这三个要素的增长所引起的增长之和)。 也就是说,δ就是我们所讲的科技进步率。

三、数据及计量模型估算

1.区间范围。利用历史数据估计上述CD模型时,我们采用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相结合的办 法。计算时采用1995—1999年数据,包括全国30个省级单位(含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四川 省的数据含重庆市)5年共150个观察值(见附件的数据)。总体上讲数据量足够大,达到了统 计上的大样本的要求。

2.投入产出要素的具体取值。

(1)农业总产值(Y),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剔除物价因素对测算结果的影响。

(2)物质费用(K),只有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数据,缺乏可比性,考虑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 中物质费用的价格指数与农业产出的价格指数是同方向变动的情况,对物质费用这个变量按 下列公式进行调整:

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

────────────────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物质费用。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

(3)耕地面积(M),由于只有1995年、1999年的数据,缺乏1996年、1997年、1998年的数据 。为此,对1996年、1997年、1998年三年的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插值计算:

(4)时间变量t的取值如下:t[,1995]=1995,t[,1996]=1996,t[,1997]=1997,t[,1998]=1998,t[,1999]=199 9。

(5)农业劳动力(L),直接采用现有的统计数据(1995—1999年农业劳动力统计数据,见中国 农村统计年鉴1995—2000年)。上述投入产出的各个要素的取值见附表。

根据上述样本数据,利用经济计量模型软件包Micro TSP,对模型进行估算,结果如下:

LOG(Y)=-42.1543+0.7338LOG(K)+

(-1.68) (26.71)

0.2394LOG(L)-0.0342LOG(M)+0.0216t(1)

(7.34) (-1.06) (1.72)

R[2](Adjusted)=0.960 D.W=1.94

其中参数下面括号内的数值为相应参数的t检验值。从模型估算的结果分析,各个估计参数 的t检验值均大于1,显著性较好;调整过的R[2]值达到了0.96,说明这个模型中的农业投 入要素的变化能很好解释农业产出的变化,即模型的解释能力强;D.W值达到1.94(理想值为 2),说明模型中各个变量不存在显著的自相关问题。总体上,可以认为模型的质量相当高。 但相对来说耕地面积弹性系数的t检验值小一些。可见,耕地面积的弹性系数γ=-0.034的可 信度稍微差一些(实际上耕地面积是我们用插值的办法求得的)。为此,我们暂把耕地面积这 个变量去掉,重新构造如下的模型:

LOG(Y)-37.8405+0.7286LOG(K)+

(-1.53) (26.93)

0.2179LOG(L)+0.0194t(2)

(8.51)(1.56)

R[2](Adjusted)=0.960 D.W=1.92

从上述两个模型的估算结果来分析,物质费用、劳动力的弹性系数是相当稳定的,δ也比 较稳定,δ=0.0216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与模型(2)相比,模型(1)中δ的t检验值大些, D.W与标准值2差距也小了一些,模型(1)的质量要稍好一些。因此,模型(1)作为本文测定的 最终模型,“九五”期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率为2.16%。

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

测定农业总产值增长率是至关重要的。1995—199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及其年均增长率如表1 、表2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1995—1999年5年间全国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年均增长率 为5.31%。作为比较,我们在表2还列出了1996—1999年、1997—1999年、1998—1999年不同 时间段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我们认为5.31%的年均增长率基本上还是反映了1995—199 9年农业总产值的变化情况,尽管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呈现了减缓的趋势。

表1 1995—199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亿元)

1995

1996

1997 19981999

总产值

11670.71

12126.99

12942.35

13712.76

14351.44

表2

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1995—1999

1996—1999

1997—1999

1998—1999

年均增长率% 5.31 5.775.30 4.66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农业科技进步率在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即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进步率

进步贡献率=────────。由此计算公式可以得到1995—1999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2.16%

献率为=────=40.7%,由此可见,1995—1999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7%。根据 5.31%

中国农业科学院朱希刚研究员的测算,“八五”期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4.8%(注:朱希刚著.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北京

)。1 995—1999年期间与“八五”期间相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加了5.9个百分点,相当于每 年增长1.18个百分点。

五、“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预测

影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因素,除了农业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外,就是农业产出 及各投入要素的年均增长率水平。对“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预测时,我们假 定1995—1999年间估算的模型大致可以延伸到“十五”期间,即各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不变 。

1995—1999年间,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劳动力及耕地面积的年均增长率如下表。我们 认为,“十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将保持6%-8%的年均增长率;物质费用增长将保持在一定的 水 平,但由于出现增长缓慢的现象,估计在3%-5%之间;劳动力将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及农 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估计增长率在0%-0.44%之间; 耕地面积年均增长不大可能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甚至出现负增长,由于模型中耕地面积的 弹性系数非常接近于零,耕地面积的年均增长率大小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估计影响不大, 因此,耕地面积年均增长率假设为0。根据上述的假定与分析,我们把“十五”期间农业科 技进步贡献率的10种不同的可能性列在下表中。

表3 “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预测表

农业总产值 物质费用 劳动力 耕地面积 科技进步率

增长率—

0.7338

0.2394

-0.0342 科技进步贡献率

1995—19990.0531 0.0453

0.0044

0.0817

0.02160.4068

方案1

0.0600 0.0453

0.0044

0.0000

0.02570.4284

方案2

0.0650 0.0453

0.0044

0.0000

0.03070.4724

方案3

0.0700 0.0453

0.0044

0.0000

0.03570.5101

方案4

0.0750 0.0500

0.0044

0.0000

0.03730.4968

方案5

0.0800 0.0550

0.0044

0.0000

0.03860.4823

方案6

0.0600 0.0400

0.0044

0.0000

0.02960.4932

方案7

0.0550 0.0350

0.0044

0.0000

0.02830.5139

方案8

0.0750 0.0500

0.0030

0.0000

0.03760.5012

方案9

0.0750 0.0500

0.0020

0.0000

0.03780.5044

方案10 0.0750 0.0500

0.0010

0.0000

0.03810.5076

我们认为方案8—方案10的可能性较大,即“十五”期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50 %左右,这些方案的前提条件:一是物质费用与农业总产值保持同步的增长,但农业总产值 的增长更快一些,物质费用年均增长为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7.5%;二是耕地基本上 保持不变,即零增长;三是劳动力保持微弱的增长。

从理论上讲,“十五”期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是可能的,这是因为:

第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的持续 增 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建议》明确指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把农业放在发 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业和农村 经济结构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以优化品种、提 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进以 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使先进 适用技术进入更多农户。要加大实施种子工程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 繁育和推广工作,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有基础、 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

第二,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通过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 术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高效益 地转化科技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和显著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特 别是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突破,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将会有新的飞跃,农业科技进步率将 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第三,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反过来又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化是实 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创办龙头企业,并对农 户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形 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可以把农业由弱质、低利 产业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强质产业,反过来为农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从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可能不等于现实,要确保“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需要 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必须着重解决物质费用的投入产出比,提高物质消耗 的效率。

六、到2010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预测

根据前面的分析,1995—1999年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八五”期间增加了7个百分 点,“十五”期间又可望再增加近9个百分点,达到50%,平均每年增加了1.7—1.8个百分点 ,充分说明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还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今后,农业科技进步将继续得 到 较快速度的发展,估计在“十五”期间50%水平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再增 加2个百分点,再过10年即到2010年时,可望达到60%的水平,此后增长的幅度将趋于平缓。

七、提高“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宏观——微观双向驱动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科技进步 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其贡献份额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而科技进步的核心是技术 创新的形成,只有不断地产生技术创新才能促进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的增 长。宏观——微观双向驱动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是指在微观主体(企业与农户)内部需求和宏 观主体外部调控两个方面的驱动力同时并存、协调一致下,技术创新行为产生的运行机理。 实践中,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是影响科技进步率提高的关键所在。具体表现为技术成果的推广 率与转化率不高。因此,必须通过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推广计划、科技政策等来实现经济与 科 技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微观利益诱导,调整企业与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激励企业 与农户对科技的有效需求,进而把企业与农户对科技的内部需求与科技部门的外部调控有机 结合起来,构建我国宏观——微观双向驱动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二)加快农业的“四大科技体系”建设 农业科研、推广、种子、病虫害防治等四大科技 体系是我国科技兴农的骨干和主要依托力量。在“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的四大科技体系建 设的基本思路是:健全机构,增加投入,改善条件,稳定队伍,完善体系。在科研体系上, 重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健全和加强以农业大专院校和地市级科研机构为主体 的农业科研网络。在技术推广体系上,重点加强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的建设,健全和完善以 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村农民技术员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良种体系上,重 点建设完善以原种场为主体的良种生产繁育体系和以种子公司、种子站为主体的良种经营服 务体系。在病虫害防治体系上,以专业防治队伍为主体,重点建设和完善市、县级和乡镇两 级植保机构。

(三)实施“五大”农业科技工程

1.良种产业化工程。为了逐步实现我国育种、供销一体化,以稻、玉米、小麦、蔬菜为重 点,全国各地新建、扩建一批大型种子公司,由农业育种、生产、推广、经营等单位参加, 对我国“九五”期间育成的新品种、新组合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一批良种产业化 企业、原料基地、自交系繁殖基地和工厂化育苗基地,将良种的育、繁、加、销集于一体, 并负责良种示范、培训、推广、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农业示范区实现良种生产专业化、加 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区域化及营销网络化。

2.高产高效种养技术推广工程。实施高产高效种养技术推广工程,就是通过试验、示范等 中间过程,把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千家万户。

3.绿色食品开发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的开发应注重生产基地、环境监测、市场运行、科研 推广等各个层次之间的平衡,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4.农业生物技术开发工程。对农业生物技术中已经成熟和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 应加速其应用化和产业化进程。重点加强果树、花卉、药用植物、桉树以及香蕉、草莓、马 铃薯等无病毒工厂化生产工艺与技术开发;利用组织培养手段,生产香蕉、草莓和花卉种苗 。

5.沃土工程。“十五”期间将现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中低产稻田的基本改造一次,使中 低 产田的单产分别达到或接近同期间高、中产田的水平。中低田的单产分别达到或接近同期间 高、中产田的水平。

(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 ,加速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使提高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 最终体现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上来。

通过建立“盈亏与共、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将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企业 单位联合起来,组成独立完整的经营体系或经济实体,建立共同的营销组织,应用现代科学 技术和管理手段,组织生产、加工、运销,加快资金周转和循环,提高资金增值率。较好地 解决农产品的增产增收问题,一方面使农户运用科技发展成为一种可能,另一方面又提高农 户学科技、用科技、靠科技的积极性。因此,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提高农业科技进 步贡献率的重要途径。

(五)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 科技兴农,谁兴科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 下,虽然企业是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农业无疑还是一个弱质产业,政府还必 须给予大力的扶持,尤其是应该注重发挥其引导农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实践证明,增加财政 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比单独依靠增加农业物质投入会产生更高的产出。

(六)抓好农业科技的贮备 “十五”期末,要使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50%左右,必 须要有必要的科技贮备。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应在下列十大领域有重大突破:(1)工厂 化农业示范工程技术;(2)动植物优良种质资源的改良;(3)动植物的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 术;(4)优质瓜、菜、果等菜蓝子工程技术;(5)生物肥料、新农药品种及提高肥料、农药利 用率的技术;(6)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7)农业机械与农业工程技术;(8)农产品产地贮藏 、保鲜加工及综合增殖技术;(9)新型饲料生产体系与饲料高效转化技术;(10)农业高新技 术开发与应用(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化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核农学技术等)。

(七)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同样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科技 知识与实际技能的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必须扫除一切阻碍创新的 因素,努力开创一个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局面,尽快形 成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培养一个争相创新的氛围,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

标签:;  ;  ;  ;  ;  ;  ;  ;  ;  ;  ;  

1995~199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