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方式打开婺源论文

换个方式打开婺源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玲 江西婺源报道

提起婺源,很多人都会想到油菜花,但是,今天的婺源告诉大家,来到这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打开方式”。

提起婺源,很多人大概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油菜花”三个字——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油菜花就是婺源的代名词。然而,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县命名的国家AAA级景区,婺源的美绝不止春天的油菜花。丰收季的篁岭晒秋,古村落的徽派建筑,上千家绝美民宿,无一不彰显出它的魅力所在,吸引着无数游客到此旅游休闲。在CNN评选出的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中,中国上榜5个,婺源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只有一种打开方式?

一是服务工作上的优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从用地、金融、用工用水用电、基础设施配套、政策性资金争取等多方面,对回乡创业项目优先安排、重点倾斜。二是服务工作上的帮办机制。依托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及孵化基地,增设专门的能人回乡创业服务窗口,努力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行网上办理、全程帮办,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税务咨询服务、创业项目推介、用工用地、创业贷款等于一体的“一条龙”、“最多跑一次”便利服务。三是服务工作上的贴心机制。积极解决能人回乡创业后遇到的生产生活上的相关服务,比如生活住所、子女教育、医保康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体现人性化关怀,让能人在家乡舒心生活、放心创业、安心发展。

一举打造中国最美符号

篁岭天街入口,曹锦钟俯下身子,捡起游客刚刚丢掉的矿泉水瓶,拿在手里快走几步,扔进垃圾箱。“景区实行首见负责制,谁见到谁就要负责,不论你是领导还是员工。”曹锦钟解释道,即便他身为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婺源景区)常务副总裁,这种事情见到了也一定要管。只要有时间,曹锦钟都会到景区里走一走,和一线工作人员聊聊天,随时掌握景区的情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在旺季,他到景区的次数会更多。

市场的开拓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对市场动态信息的及时掌握以及准确性是项目获取的首要步骤。海外中资建筑企业不仅要充分发挥已设驻外机构的作用,更要不断拓展新的驻外机构。各驻外机构要时刻保持灵敏的商务嗅觉,及时获得有效项目信息,从而取得项目开发先机。要建立高效信息网络,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海外项目信息收集和筛选系统,能够整合和运作各类资源,从而逐渐形成完善的全球商务运作平台,避免信息的独立而导致决策失误。

立秋开始,以篁岭为代表的婺源展开了另一种不同于油菜花海的景色。随着农作物的成熟,晒秋景观也愈发壮观,色彩愈发丰富,一年中最红火的晒秋季已经到来。

除了“梯云人家”“篁岭晒秋”的美景,旅游扶贫的篁岭模式也为人称道。2009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以产权收购、集中安置等方式对篁岭古村进行整体搬迁。如今,通过搬迁安置与景区建设相结合,篁岭古村融入旅游创客、休闲度假、影视基地等业态,公司又将搬迁到新村的篁岭村民返聘为员工,从事园艺、保洁、导游等工作,带动村民吃上“旅游饭”。

(2)仔猪出生后7~l5日龄开始饲喂优质全价饲料,换料应逐步更换,并适量补充矿物质,多喂富含维生素的青绿饲料,供给充足、清洁、新鲜饮水。

晒台上,来自深圳的王先生拿着相机,不断在寻找最佳拍摄角度。这是王先生第二次来到婺源,“上一次是几年前,在春天看到了最美的油菜花海,这一次我是专门为了晒秋而来。”“晒秋太美了!”来自江苏的刘先生一家五口是自驾来游玩的,他们选择住在篁岭的民宿,希望有机会体验一下农家之乐。戴上草帽,挑起扁担,看着女儿兴奋地对着那些平日完全没接触过的农作物不断拍照时,刘先生觉得这次来得值了。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日斜猛虎峰头度,雨歇游鱼镜里行。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居民一半依山食,不事牛犁用火耕。”这首古人描写徽州的诗,放到如今依旧贴切。明清时期,徽商发迹,很多人回到故里,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村落建得气派堂皇,后来徽商逐渐没落,时间仿佛在此悄悄流过,只在白墙青瓦间留下印记,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原始。“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婺源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气韵,思溪延村就是其中的代表。

“对于一个景区来说,创新非常重要。只有不断推出新的亮点,才不会被市场淘汰。”曹锦钟和篁岭景区的尝试,正代表着婺源的整体旅游发展方向。在今年的旅游报告中,婺源特别提出,进一步提升全季节体验,解决旅游中存在的淡旺季问题和旅游的夜景观、夜产品问题,并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全境打造古道徒步、温泉养生等40余个四季体验产品。

如何突破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的情况?篁岭首先做出了尝试,通过一系列产品组合打破了淡旺季固化思维。如今,篁岭四季皆景,全年可玩:春天的梯田花海仍是保留项目,夏季增添了冰雪馆、水街避暑,秋季的红叶红枫、篁岭晒秋、田园生活是后起之秀,冬季还可以赏篁岭雪景,品乡村民俗。

数据显示,2018年,婺源接待游客2370万人次,门票收入5.1亿元,综合收入220亿元,游客接待量连续12年位于全省县级第一。婺源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等30多张国家级旅游名片。以篁岭为代表,婺源旅游业正从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文化娱乐、民俗体验、旅游会展等综合配套型转变。

篁岭,位于婺源县东北部,是一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徽州古村。“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位于山崖上的篁岭地势复杂,平地极少,村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晒秋。长长的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辣椒、玉米、豆角……五颜六色的作物,衬托着层层叠叠的民居村落,展现出动人心魄的美。当全国不少地方的晒秋习俗慢慢淡化消亡时,篁岭景区却将晒秋打造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培育出“篁岭晒秋”这个超级旅游IP,一举成为“最美中国符号”,也成为篁岭旅游快速崛起的契机。每到秋季,都会有大量游客来到篁岭,看晒秋、拍晒秋,甚至住下来体验“朝晒暮收”的田园生活,感受“晒秋人家”的农俗乐趣。

马克老师认为,“翻转课堂”的最大困难是让学生真正能够自己学习。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困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研究的史料、尤其是一手史料,创设情境,运用游戏等有趣的、经常变换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学生会在此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对问题产生更高的兴趣。最后教师再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恍然大悟,回归历史真相。

夏末秋初,正是篁岭“春赏油菜花”之后又一个旺季的开始,景区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来此,为的就是一睹“中国最美符号”——“篁岭晒秋”的风采。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圆圆的绿豆……农作物在各家屋顶一一铺晒开来,给错落有致的徽派古建穿上五彩的“新衣”。

徽派古村,静谧中体验慢时光

作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广为人知是因为春天的油菜花海,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油菜花成了婺源旅游的代名词。“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复制油菜花品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一段时间,婺源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春季特别火,一过了春季就淡下来,进入不温不火的状态。”曹锦钟说道。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晒秋人家 篁岭景区将传统农俗“晒秋”打造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思溪和延村实际上是前后两个村落,合为一个景区称为思溪延村。景区入口是延村,穿过延村,沿着一条青石铺的田间小路步行大约500米便是思溪。两个村子之间有一大片油菜花田,白墙青瓦的徽派民居隐在其间,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走在其间,我们都成了画中人。这里到处都是徽派建筑,其中精湛的“石雕、木雕、砖雕”尤为出彩。行走在思溪延村,两侧高高的房,中间窄窄的路,游客不多的时候非常安静,偶尔会产生穿越的感觉。很多老房子中都还住着村民,呈现出真实的古村生活。

村中的古屋最有名的是“敬序堂”,建于清朝雍正年间,1987版的电视剧《聊斋》就是在这里拍的,它也因此而闻名全国。古村落是婺源乡村旅游的重要元素。婺源积极发挥古民居、古祠堂、古桥梁、古树、古亭、古码头等古村落文化资源优势,推出了江湾、篁岭、思溪延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古村落景区。婺源明清古宅有1000余栋,近年来崛起的徽派古宅民宿文化体验游,成为婺源文旅融合的一大亮点。

如果在晚上经过思溪村口,很容易就会被一处灯火通明的院子吸引,那正是民宿花田溪的所在。民宿的主人马志刚自己就是一位设计师,他将具有三百年历史的明清古宅观音阁改造成了度假民宿,房间按照徽式、北欧、新中式、美式乡村等不同风格设计。为方便游客观赏婺源美景,花田溪还在最佳赏景位置设计了两个观景平台,游客可在此喝茶、写生、篝火Party、冷餐聚会等,体验自然惬意的乡村慢生活。

近年来,按照“高端民宿做靓、中端民宿做强、低端民宿提标”的思路,婺源积极引导全县民宿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发布了《婺源民宿标准》,在江西省率先推行民宿经营许可制度,使得民宿经营正式步入“正规军”行列,并出台《婺源民宿产业扶持办法》,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大力推进民宿产业发展。据介绍,目前全县有精品民宿600余家,其中高端古宅度假民宿100余家。2018年以来,到婺源参观体验民宿的游客100万余人次,人均停留2.5天,日均消费1300元,实现综合收入13亿元,间接带动就业2万余人。

标签:;  ;  ;  ;  ;  ;  ;  ;  

换个方式打开婺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