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60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论文_邓小蓉

湖南省龙山县人民医院 湖南龙山 416800

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雷贝拉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6.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对照组2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可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推荐使用雷贝拉唑,效果优良且安全性高,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雷贝拉唑;法莫替丁

消化性溃疡属于临床常见消化道疾病,其主要有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这两种,临床特征为节律性上腹痛、病程长以及发作具有发作性等。临床目前尚未明确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临床主要使用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常用药物有胃黏膜保护剂、抗酸药以及抗菌药等。效果已得到临床肯定的主要为胃质子泵抑制剂,而雷贝拉唑等主要药物,公认其酸抑制剂最强,可对胃酸分泌予以强效抑制,且作用持久。本文为探讨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法莫替丁与雷贝拉唑的临床疗效,选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①年龄超过15岁但在70岁以下;②接受消化道内窥镜诊断明确为活动性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③溃疡直径在0.3cm至2cm范围内,溃疡数量在2个以下;④行快速尿素酶实验结果为强阳性,且经组织学检查明确Hp为阳性。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为32至68岁,平均(48.4±5.7)岁;11例为胃溃疡,19例为十二指肠溃疡。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为33至68岁,平均(48.7±5.9)岁;13例为胃溃疡,17例为十二指肠溃疡。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法莫替丁治疗,于清晨食用早餐前空腹口服,剂量为20mg,口服500mg甲硝唑与500mg克拉霉素,2次/d,疗程为4周。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治疗,口服剂量为20mg,口服500mg甲硝唑与500mg卡拉霉素,1次/d,疗程等同于对照组。

1.3 疗效判定标准[1]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30d后对其临床疗效予以判断,参照如下标准:治愈:患者接受胃镜检查后结果提示疤痕或者溃疡消失,临床症状比如胃灼热、腹痛以及发酸嗳气等全部消失,行Hp检测后提示消失;有效:患者接受胃镜检查后结果提示溃疡面积相较治疗前缩小一半,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行Hp检查发现根除率小于70%;无效:患者行胃镜检查后结果提示溃疡缩小面积在50%以下或者无变化,临床症状不稳定或者未出现改善,行Hp检测发现未出现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1.0对所有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用卡方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若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消化性溃疡雷贝拉唑比法莫替丁效果更优,详情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消化性胃溃疡时雷贝拉唑相较于法莫替丁安全性更高。详情见表2。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诱发因素较多,而参与消化性溃疡发生发展的主要环节则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泌胃酸过多以及胃黏膜保护作用变弱等。临床经调查后发现[2],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现象,其感染率高达80%至95%,在消化性溃疡中幽门螺杆菌是主要病因之一。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对胃酸分泌进行控制的反馈机制遭受损伤,提升胃黏膜局部pH值,故而临床认为在对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与治疗时需将胃酸作为主要考虑内容。当前临床认为粘膜防御因子以及致溃疡攻击因子之间失衡是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病机制。因此,在采用药物方式治疗消化性溃疡时不仅要注重幽门螺旋菌的根治效果,还要注重药物抗酸作用。由此可见,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则为将病因消除,将临床症状解除,使溃疡愈合,避免复发并对并发症进行预防。

法莫替丁组胺H2受体阻滞剂,可显著抑制胃酸分泌,亦可对胃蛋白酶分泌进行抑制,起效时间为用药后1h,药效可持续超过12h。但是该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比如皮疹、失眠、头晕、白细胞减少、腹泻以及便秘等,故而使用受限。质子泵抑制剂药物为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抗酸治疗药物,主要有雷贝拉唑,可对质子泵(H+-K+-ATP酶)活性进行特异性抑制。该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为于酸性环境促使药物向亚磺酰胺活性形式转变,而后再不可逆结合壁细胞分泌膜与二硫键的H+-K+-ATP酶再对该酶活性进行抑制。在胃酸中H+-K+-ATP酶属于最后环节,为胃酸分泌刺激最终环节。质子泵抑制剂对该酶活性进行抑制后可对胃酸分泌最终环节予以抑制。质子泵抑制剂会对胃黏膜细胞进行特异性作用,促使壁细胞H+-K+-ATP酶活性下降,阻断H+离子在壁细胞中向细胞外转运以及于胃腔中产生胃酸,进而对胃蛋白酶与基础胃酸分泌进行抑制。据调查[3],24h内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率为95%左右,若剂量较大可使患者处于无酸状态。雷贝拉唑拥有最高的解离常数负对数值,故而相较于其他质子泵抑制剂有更快的起效时间,可更快缓解患者症状,且不会对其他药物代谢产生影响,即使患者高龄或者肝肾功能不全无需对剂量进行调整,属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安全药物。

综合而言,质子泵抑制剂主要作用如下:①对胃酸分泌进行抑制,胃酸主要分泌自胃黏膜壁细胞,壁细胞在体液因子与神经因子的作用下会经由CAMP(环腺昔酸)对质子泵产生作用进而将胃酸分泌出来。②作用于Hp,两种药物均可将胃内pH值降低,营造出不利环境阻碍Hp生长,促使抗生素抗菌活性提升;③止血:当pH在6.0以上时血小板与体液诱导止血作用会发挥出来,促使pH值得以提升,形成血栓后对暴露血管进行保护,停止出血,加快溃疡愈合。④促使胃细胞电位提升,对胃细胞稳定性进行维持,为胃粘膜屏障提供保护,可有效修复十二指肠与胃黏膜病变,同时有效止血。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6.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对照组2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可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推荐使用雷贝拉唑,效果优良且安全性高,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邹菁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22):2296-2297.

[2]严纯.益胃胶囊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5,(1):61-62.

[3]俞燕华.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消化性溃疡86例[J].中国药业,2012,21(23):47-48.

论文作者:邓小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7

标签:;  ;  ;  ;  ;  ;  ;  ;  

探讨60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论文_邓小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