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发热患者的疗效探析论文_周旭梅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北京 100043)

【摘要】目的:探析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发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发热患者99例作为观察对象(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随机分成两组后给予常规组49例发热患者实施安痛定肌内注射治疗,给予治疗组50例发热患者实施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对比两组发热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发热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体温变化、治疗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发热患者实施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快速帮助患者恢复正常体温。

【关键词】静脉滴注;赖氨匹林;发热;疗效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453-01

发热主要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多、散热少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疾病导致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起病急的体温异常、寒战、白细胞升高等[1],导致患者精神不振、浑身无力。针对发热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发热的临床疗效,我院针对收治的发热患者进行了不同治疗方式的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发热患者99例作为观察对象(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随机分成两组后,常规组49例发热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集中在15至59岁之间,均值为(32.15±3.26)岁;治疗组50例发热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集中在16至62岁之间,均值为(32.62±3.39)岁。

分组结果满足组间基础数据差异不大的要求(P>0.05),分组结果具备对比价值。本次观察开展之前,所有患者均对本次观察的目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

1.2方法

给予常规组49例发热患者实施安痛定肌内注射治疗,采用肌内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2ml安痛定注射液(国药准字H52020853,名称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由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准于2011-09-08。为注射剂化学药品,规格为2ml:氨基比林0.1g,安替比林40mg,巴比妥18mg。)进行治疗。

给予治疗组50例发热患者实施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患者0.9%的100ml生理盐水+0.9g赖氨匹林注射剂(国药准字H20083342,名称注射用赖氨匹林,由海南美好西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于2011-06-16。为注射剂化学药品,规格为0.25g。)进行治疗。

1.3疗效判定

针对实施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及安痛定肌内注射治疗的发热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体温变化(用药后半小时、1小时及2小时)及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等指标之间的差异;治疗有效标准[2]:治疗后患者2小时内体温下降在2摄氏度或以上,不存在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症状。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实施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及安痛定肌内注射治疗的发热患者治疗后的观察指标实施进行处理,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体温变化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有效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实施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及安痛定肌内注射治疗的发热患者治疗后的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9例常规组接受安痛定肌内注射治疗的发热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为79.59%(39/49),50例治疗组接受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的发热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为94.00%(47/50),两组相比:X2值=4.50,P值=0.03;常规组发热患者与治疗组发热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体温变化(用药后半小时、1小时及2小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表1:两组发热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体温变化(用药后半小时、1小时及2小时)

人体的常规免疫系统主要是以各种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为代表的综合性系统,属于人类机体健康的保卫者,当机体受到病菌的侵袭后,免疫系统将会发挥消灭病菌的效果,这个时候将会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引起调定点的变化,继而导致发烧现象的出现[3]。

赖氨匹林注射液属于赖氨酸与阿司匹林的复盐,属于一种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的前体药物,静脉滴注治疗后能在机体内释放阿司匹林,对前列腺素合成酶具有抑制作用,减少前列腺合成达到相应的镇痛、解热及抗感染的效果[4],且药物中的赖氨酸还能修复组织,对于神经细胞的代谢具有促进意义,能显著提高中枢神经组织的活力,对组织缺氧状态进行改善及缓解[5]。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的治疗组发热患者治疗后的不同时间段的体温变化(用药后半小时、1小时及2小时)及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实施安定痛肌内注射治疗的常规在发热患者,说明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明显,且安全性较高,促进患者机体恢复正常体温。

综上所述,针对发热患者实施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的临床应用疗效十分明显,建议临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苏俐,徐学军.注射用赖氨匹林致哮喘急性发作一例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10):92-92.

[2]张玉萍,徐汉桥.胆总管术后 T 管造影高热一例误诊[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s1):221-221.

[3]Lee M Y, Kim H Y, Singh D, et al. Metabolite Profiling Reveals the Effect of Dietary Rubus coreanus Vinegar on Ovariectomy-Induced Osteoporosis in a Rat Model[J]. Molecules,2016,21(2):149.

[4]王梦.赖氨匹林静脉滴注和肌内注射退热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35-35.

[5]崔美兰,于洋,代晓燕.赖氨匹林所致过敏反应文献概述[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7,23(4):242-242.

论文作者:周旭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  ;  ;  ;  ;  ;  ;  ;  

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发热患者的疗效探析论文_周旭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